在日常生活中,生姜和白糖家家户户都会有,但是你知道把白糖涂抹在生姜上有什么用途吗?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招白糖涂抹在生姜上的妙用,解决了很多人困扰的一个难题。下面就来看看生姜上涂抹一些白糖有什么用处吧!

  生姜上涂抹白糖的妙用

  首先准备一块新鲜的生姜,并且用刀斜着切上一刀,让生姜漏出一个横切面。

  然后往生姜上面撒一些白糖。

  最后用生姜去擦拭脚后跟可以防止它干裂。特别是天气寒冷的时候,血液循环差,皮肤弹性会降低从而容易导致脚后跟干裂。因此,可以用涂抹了白糖的生姜擦拭脚后跟可以防止它干裂的作用。因为生姜里面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护肤美白的作用。其次,白糖里面含有一种多糖成分,具有抗氧化性能抗衰老,滋润皮肤的作用。

 

  看完这个生活小窍门,脚后跟干裂不知道该怎么办吗?赶紧学会这招,把白糖涂抹在生姜上擦拭脚后跟就能防止干裂了,解决了很多人困扰的烦恼。白糖涂生姜上的妙用,你学会了吗?

都说中国的美食变化多样的,就算是我们静静坐下来谈论一番,我想几天几夜都是不会完的,而且每一种美味都有自己独到之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人的喜欢。

  

 

 

  就比如有些美食名字不一样,做法自然也是不同,还有一些看起来长相神似,但是味道上是千差万别的,说到这种食物,就让我想到一种早餐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美食,烧麦或者是烧卖,都知道一样的音调,但却是两种不一样的食物。中国一直就有南北饮食文化差异,这两个食物,一句话概括就是南方人的烧卖和北方人的烧麦吃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南北差异之烧麦篇:糯米和肉你选哪个?网友:这回我站南方!

  首先我们说一下南方人吃的烧卖,其实就是两种派别,江浙一带的是一种用酱油泡过的糯米,之后再加上猪肉丁,香菇丁和胡萝卜丁,味道上是一种偏咸的食物,个头略小,一般就是在早餐店和包子店常见,很多南方人吃的时候经常就是搭配豆浆一起当做早餐吃呢。

  

 

 

  还有一种就是广东早点之一食物早餐食物,他们的烧卖是根据馅料的不同,所以外边的皮质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广东早点是异常的丰盛,就连烧卖都是变化多样的,据说外皮可以是糯米的再加上萝卜汁或者是菠菜汁,而且个个都是皮厚馅适中,并且制作非常精致,看着就非常有食欲;

  

 

 

  再说一下北方的烧麦,之前听没事研究者说是发源于内蒙,在用料是非常的有讲究的,皮薄馅多,一般都是用牛羊肉制作的,虽说是用肉类制作的却是没有膻味,最好搭配砖茶吃,这样的话一口烧麦一口砖茶,既美味还可以去除一些油腻,而现在北京人吃的烧麦就是从内蒙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之后还添加了猪肉鸡汤的搭配,这样的烧麦更具有北京的独有风味,吃的时候还可以蘸取各种调料,醋,辣椒油,蒜蓉汁都是可以的,因为就是有他们的加入,吃起来才不会有油腻的感觉。

  

 

 

  

 

 

  但是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糯米和肉的选择,很多网友都会选择南方,也许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质量好了,所以经常吃的东西都比较油腻,所以更多的就会喜欢一些清淡一点的东西,相比较两个地方来说,南方的确实赢了,其实不管是哪种食物都是中国的美食,喜欢的人喜欢就好了,你们说是吧?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中小学生接触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比例日益增长,这引发了全社会对网络游戏及中小学生教育、成长的广泛关注。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监管大多以成绩作为标准。

  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法,在北京、广州、合肥、成都、宝鸡、辽阳6个城市,通过目的抽样与随机抽样,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校生,获得有效问卷3202份。

  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

  作为一种互联网娱乐项目,网络游戏的使用者数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增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为4.84亿。触网低龄化、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正引起更多关注。

  此次调查发现,51.5%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玩网络游戏。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其中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30.3%)。

  买装备、比等级、打团战,游戏中的术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语,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那么,青少年又是如何看待和认识网络游戏的?

  调查显示,91.6%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自己业余时间更愉快。网游拓展视野和思维、交友、培养自控力和丰富生活的功能也受到较多学生认可。超过六成学生(66.6%)认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利弊相当,23.3%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10.2%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

  《报告》分析,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大多持积极的看法,这意味着成年人需要用一种接纳的心态来看待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家长不应让孩子的休闲时间过于功利化,要想让孩子的休闲生活有意义,就得让他们玩得有意思。

  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能否玩游戏的标准。《报告》数据显示,学习成绩处于上层的学生是最早玩网络游戏的那群人,他们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82.6%;其次是学习成绩中上层的学生(81.4%),而成绩下层的学生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合计为73.3%。《报告》分析,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可能是因为在同龄人和长辈们眼里,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

  不少青少年难抵网络游戏的诱惑,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游戏,酿成悲剧。201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游戏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

  研究发现,虽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其监管和控制的手段并不高效。《报告》显示,规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父母最普遍采取的措施(66.6%),其次是监督孩子玩游戏的时间(55.7%),第三是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费用(52.7%)。而能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15.6%和13.8%。另外,父母对成绩好的孩子监督游戏时间多,对成绩差的孩子找老师多。

  前不久,一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视频中的家长进入游戏群,怒吼:“你们这是什么群!”除了怒吼和对孩子玩游戏严格限制,到底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丰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脱离游戏,会让孩子跟时代出现一定的割裂,家长要改变态度,以商量取代指使,走近孩子、陪伴孩子,从心理上理解和了解孩子,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习惯。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本次《报告》同样发现,家庭教养的方式与孩子的网络游戏行为有着一定关系。民主型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和谐,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孩子对父母的接纳程度高,也更乐意听父母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孩子有可能对网络游戏的一些负面影响有较深刻的认知。而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受父母的影响较少,受同伴、同学等同侪群体的影响较大,因而对网络游戏的一些好处更认同。

 

  《报告》认为,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高峰时期,要在中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网络时就立规矩、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