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二(2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重申了之前的表态,即由于经济状况良好,美联储可以慢慢决定是否以及何时降息。

  鲍威尔周二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国会听证,他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发言中表示:“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相当好。我们希望在通胀方面取得更多进展。我们认为目前的政策利率处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我们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急于进一步降息。”

  美联储上月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25%-4.5%的区间不变,该央行在去年最后三次利率会议上累计降息了100个基点。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本轮降息周期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

  对于去年的降息行动,鲍威尔称这是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必要步骤,以应对通胀的改善和劳动市场的降温。

  展望未来,鲍威尔表示,如果通胀没有继续朝着目标下降且经济保持强劲,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不变。

  他补充称,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意外疲软,或通胀比预期更快地向2%的目标下降,美联储则可能会降息。

  鲍威尔重申了他的观点,即中性利率已经从新冠疫情前的极低水平显著上升。对更高中性利率的模糊估计也可以解释为何政策制定者在进一步降息方面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态度。

  中性利率指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的利率水平。

  美联储官员对近期通胀数据感到振奋,这些数据表明价格压力持续保持在温和水平,可能很快就能接近目标。

  然而,决策者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感到担忧,例如加征关税和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等,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会导致美国通胀再次上升。

  美联储控制着短期利率,短期利率影响整个经济中的借贷成本,包括信用卡和汽车贷款的利率。但自美联储去年9月开始降息以来,长期利率并未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超出预期,投资者降低了降息的预期。

  鲍威尔表示,如果投资者更加担心预算赤字上升或新的冲击事件带来通胀风险,长期利率可能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他说,长期利率 “居高不下的原因与美联储的政策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

 

  (财联社 夏军雄)

  在AI研发及应用迅速推进的当下,AI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2024年被业界广泛视为AI手机的“元年”,多家品牌的AI手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手机营销广告语中为大众所熟知的高频名词“智能”已经悄悄地变成了“AI”。

  AI手机能够实现高度友好、无缝衔接的人机交互。归根到底,皆因对用户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信息,以及工作单位、家庭住所、银行账户、健康状况乃至习惯喜好等个人数据的全盘掌握。

  那么,已经身处AI手机时代的我们,将如何破解“AI比你更懂你”的隐私保护难题?

  AI手机:贴身服务同时“接管一切”

  手机在最大程度上汇集了使用者的独有信息,正是基于这一点,AI手机可以结合用户个人数据和信息,实现最贴心、最个性化的“贴身服务”,从而达到“越用越好用”的效果。这就是AI手机最大的卖点。

  10月30日,国内某知名品牌手机厂商召开了系列新品发布会。会上,推介人现场为大家展示了新机“一句话任务”的“AI智能体”功能:“点2000杯喝的”,还不到发布会结束,2000杯饮品便送到了会场每位观众的手中

  从各大手机厂商的宣传介绍中,大致能够将目前手机搭载的AI功能分为三类:语音助手可以实现人机连续对话,而不必一次次重复唤起;图像处理功能可以实时识别取景框里的内容,进而推测用户意图,比如摄像头对准的是植物,那可能需要了解它的名称等信息,如果扫描的是一个包包,那估计需要一个购买链接;辅助办公功能可以帮用户把正在观看的一段外文视频实时翻译成中文,或者总结视频内容生成文档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

  除此之外,AI对于手机一些特殊功用的赋能,更是大放异彩。比如,将AI 大模型融入手机无障碍功能,开机即通过语音引导视障人士录入人脸、指纹,通过AI图片描述功能,用户可以直接询问取景框内出现的路牌、站牌、银行卡信息等等,给视障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助力。AI还可修复语音,将言语障碍者不清晰的语句实时转化为标准发音,从而突破交流障碍。

  隐私保护:最大卖点也是最大隐忧

  在不久的将来,AI手机会成为每个人形影不离的私人助理。我们一方面期待它“越用越好用,越用越懂你”;另一方面却无比担忧,它会比你自己更懂你,在它面前没有任何秘密。用户所有的个人信息数据,有可能在云上、也有可能在手机端侧、在App里,就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各大手机厂商们,在保护个人信息、化解用户隐忧上,都拿出了举措与尝试:本地化手机端处理数据+云端加密处理数据,即用户请求优先本地处理,端侧无法完成请求时,手机端与云端协同响应,加密上传至云端处理。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快脚步,理清手机、App开发者,第三方大模型及云服务提供商等各方,在用户数据安全保密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建立监管框架以防范应对AI手机使用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AI手机的能力让我们惊叹不已。

  未来也必将会有更多亮眼的表现值得期待。

  科技的未来,

  应该是永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积极倡导人工智能发展理念。

  以包容审慎的态度监管AI应用,

 

  找到隐私保护与AI应用的平衡点。

  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财政部部长助理宋其超、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整体来看,对于接下来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发布会提及的一揽子政策,可以概括为赋予城市更多自主权、减轻居民购房负担和推动市场供需平衡的“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华金证券所长助理、首席金融地产分析师秦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综合来看,本轮房地产市场的加力放松聚焦于在供给侧‘保交付’的加大力度,政策层面更为看重的是已售在建项目的交付。

  “一方面,降息、降利率、放松限购等需求侧政策当前能够刺激起的新增需求有限已经在此前的多轮放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政策也不欲见到新一轮的地产泡沫。综合判断,房地产市场‘L’型底部有望于2025年左右到来。”秦泰称。

  国金证券(8.900, 0.09, 1.02%)房地产分析师池天惠指出,本次房地产新政通过供需两端的综合施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四个取消、四个降低和两个增加”的措施,既减轻了居民的购房负担,又推动了市场的供需平衡,这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落实到市场层面,方正证券(8.350, 0.14, 1.71%)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近期发布的政策预期,定调相对乐观,从限购完全转向重启货币化是政策的基调逐步变化的过程。本轮政策转向已经开始,当前大概率不是本轮财政刺激的终点,但政策节奏或许不会集中式而是渐进式地释放积极信号。

  “综合来看,在长期政策转向预期改变前,市场整体情绪有托底、但上行动力可能被三季报业绩、经济数据修复程度拖累,指数可能震荡。风格方面,在估值中枢全面修复之后,震荡期可能仍然更偏向有资金支持、业绩头部集中的大盘股。”芦哲说。

  以下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详细解读。

  一、四个取消: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调整各类购房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标准。

  解读:池天惠表示,为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新政明确城市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城施策,调整或取消包括限购、限售、限价以及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在内的各类限制性措施。

  “‘四个取消’这一举措,旨在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自由流通。”池天惠称。

  浙商证券(13.420, 0.74, 5.84%)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四个取消”的核心仍在于限购调整,未来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

  二、四个降低:降低公积金贷款的利率,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的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

  解读:秦泰表示,“四个降低”明显地传递出本轮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意图的增量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向金融性系统风险的更大规模传导。

  “本次住建部这一系列政策叠加小幅度的货币化安置,本质上都是在防范地产需求持续收缩造成大规模居民贷款违约而进一步向金融市场传递造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秦泰进一步指出,目前,一线城市由于对周边城市购房需求形成“虹吸效应”,房价实际上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但北京、上海、深圳反而仍在坚持因城施策的措施,并未实行全面放松,也体现了当前政策实际上是希望引导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

  秦泰指出,在防范更大规模房地产市场风险这一根本要求的前提下,再度刺激起新一轮泡沫也绝非政策导向,本次住建部的政策放松能够刺激起的新增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有限,减缓需求的下行斜率才是根本目的。

  李超预计,“四个降低”之下全国每年可节省的公积金个人贷款利息支出约195亿元。

  “在降低购房成本方面,‘四个降低’将有效减轻居民的购房和还贷压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池天惠表示。

  三、两个增加:一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的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

  解读:货币化安置方面,池天惠指出,这一转变从此前的实物安置转向货币化安置,既有利于消化库存,也能托底投资和需求。全国范围内,仅35个大城市就有170万套待改造的城中村,加上其他城市和危旧房,改造需求巨大。

  “此次对条件成熟的100万套进行改造,将显著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池天惠表示。

  李超进一步分析称,2014年至2018年的棚改规模分别达到470万、601万套、606万套、609万套、626万套;2019和2021年分别达到316万套和165万套。因此,在地产“止跌回稳”实现之前,货币化安置仍有进一步加码空间。

  而对于4万亿元的信贷规模,李超表示,截至10月16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达到2.23万亿元。因此,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该项政策对应增量约1.77万亿元的信贷支持。

 

  池天惠指出,增加“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的举措,旨在通过加大保交付白名单贷款投入,保障交房,从而修复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