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财政部部长助理宋其超、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整体来看,对于接下来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发布会提及的一揽子政策,可以概括为赋予城市更多自主权、减轻居民购房负担和推动市场供需平衡的“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华金证券所长助理、首席金融地产分析师秦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综合来看,本轮房地产市场的加力放松聚焦于在供给侧‘保交付’的加大力度,政策层面更为看重的是已售在建项目的交付。

  “一方面,降息、降利率、放松限购等需求侧政策当前能够刺激起的新增需求有限已经在此前的多轮放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政策也不欲见到新一轮的地产泡沫。综合判断,房地产市场‘L’型底部有望于2025年左右到来。”秦泰称。

  国金证券(8.900, 0.09, 1.02%)房地产分析师池天惠指出,本次房地产新政通过供需两端的综合施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四个取消、四个降低和两个增加”的措施,既减轻了居民的购房负担,又推动了市场的供需平衡,这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落实到市场层面,方正证券(8.350, 0.14, 1.71%)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近期发布的政策预期,定调相对乐观,从限购完全转向重启货币化是政策的基调逐步变化的过程。本轮政策转向已经开始,当前大概率不是本轮财政刺激的终点,但政策节奏或许不会集中式而是渐进式地释放积极信号。

  “综合来看,在长期政策转向预期改变前,市场整体情绪有托底、但上行动力可能被三季报业绩、经济数据修复程度拖累,指数可能震荡。风格方面,在估值中枢全面修复之后,震荡期可能仍然更偏向有资金支持、业绩头部集中的大盘股。”芦哲说。

  以下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详细解读。

  一、四个取消: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调整各类购房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标准。

  解读:池天惠表示,为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新政明确城市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城施策,调整或取消包括限购、限售、限价以及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在内的各类限制性措施。

  “‘四个取消’这一举措,旨在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自由流通。”池天惠称。

  浙商证券(13.420, 0.74, 5.84%)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四个取消”的核心仍在于限购调整,未来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

  二、四个降低:降低公积金贷款的利率,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的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

  解读:秦泰表示,“四个降低”明显地传递出本轮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意图的增量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向金融性系统风险的更大规模传导。

  “本次住建部这一系列政策叠加小幅度的货币化安置,本质上都是在防范地产需求持续收缩造成大规模居民贷款违约而进一步向金融市场传递造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秦泰进一步指出,目前,一线城市由于对周边城市购房需求形成“虹吸效应”,房价实际上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但北京、上海、深圳反而仍在坚持因城施策的措施,并未实行全面放松,也体现了当前政策实际上是希望引导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

  秦泰指出,在防范更大规模房地产市场风险这一根本要求的前提下,再度刺激起新一轮泡沫也绝非政策导向,本次住建部的政策放松能够刺激起的新增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有限,减缓需求的下行斜率才是根本目的。

  李超预计,“四个降低”之下全国每年可节省的公积金个人贷款利息支出约195亿元。

  “在降低购房成本方面,‘四个降低’将有效减轻居民的购房和还贷压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池天惠表示。

  三、两个增加:一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的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

  解读:货币化安置方面,池天惠指出,这一转变从此前的实物安置转向货币化安置,既有利于消化库存,也能托底投资和需求。全国范围内,仅35个大城市就有170万套待改造的城中村,加上其他城市和危旧房,改造需求巨大。

  “此次对条件成熟的100万套进行改造,将显著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池天惠表示。

  李超进一步分析称,2014年至2018年的棚改规模分别达到470万、601万套、606万套、609万套、626万套;2019和2021年分别达到316万套和165万套。因此,在地产“止跌回稳”实现之前,货币化安置仍有进一步加码空间。

  而对于4万亿元的信贷规模,李超表示,截至10月16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达到2.23万亿元。因此,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该项政策对应增量约1.77万亿元的信贷支持。

 

  池天惠指出,增加“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的举措,旨在通过加大保交付白名单贷款投入,保障交房,从而修复市场信心。

  多重政策利好推动下,银行股上涨行情持续演绎。10月14日,A股银行板块再次整体飘红,早盘在各大板块领涨,多只城农商行股票涨幅超5%。截至当日收盘,42家上市银行全线上涨。

  日前,财政部会议释放利好政策,定调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分析人士认为,一系列增量财政政策,对改善资产质量预期提供有力支撑,或将对银行提振估值形成利好。也有观点认为,近期央行创设的新型互换便利工具,对于稳定性强的红利类资产也有提振信心的作用。

  银行股再度全线大涨

  继10月份前几个交易日冲高回落后,银行板块已多日企稳,股价逐步得到回升。

  10月14日,A股银行板块早盘领涨,截至收盘42只个股尽数上涨,其中渝农商行(5.870, -0.12, -2.00%)午盘一度涨停,收盘涨幅9.31%,在板块中涨幅第一,齐鲁银行(5.520, -0.06, -1.08%)、重庆银行(8.650, 0.33, 3.97%)分别上涨7.31%、7.08%,涨幅分别排名板块第二、第三位,贵阳银行(6.230, -0.06, -0.95%)、宁波银行(25.600, -0.23, -0.89%)、江苏银行(8.930, 0.10, 1.13%)、沪农商行(8.250, 0.14, 1.73%)等26只个股涨幅均超过3%。

  与今年以来银行板块上涨主要由国有大行“打头阵”有所不同,10月14日上涨的个股主要由地方农商行或城商行大幅领涨,其次是国有大行,而股份行的涨幅相对靠后。

  而在此前屡创股价新高的国有大行阵营中,当日建设银行(8.340, -0.21, -2.46%)和农业银行(4.970, -0.06, -1.19%)分别上涨4.78%、4.14%,在六大国有银行中涨幅居前,其余几家银行上涨幅度在2.17%至3.49%之间。

  从个股累计涨幅来看,尽管经过10月8日开盘大涨后的冲高大幅回落,但截至10月14日,仍有超过20只个股年内累计涨幅在30%以上;年内涨幅超50%的个股有6只,包括浦发银行(10.450, 0.05, 0.48%)(62.86%)、渝农商行(55.41%)和沪农商行(54.88%)等,对应的市净率分别是0.49倍、0.56倍和0.67倍。

  多重政策利好提振估值

  银行股全线大涨背后,是近期多个国家部委、监管部门推出的一揽子政策的积极定调。

  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包括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

  中信证券(27.400, -0.06, -0.22%)分析师肖斐斐团队发布的研报认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缓释银行系统性重要的城投和地产部门两大板块的信用风险,有助于提升银行净资产稳定性,正面作用银行股估值,综合来看财政部会议对于银行股形成实质利好。

  长江证券(6.630, -0.04, -0.60%)分析师马祥云团队研报称,财政政策支持化债,提振银行估值。上述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加大支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释放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此外,关于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大行补充资本这一政策,在行业盈利能力承压的情况下,补充资本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行风险抵御能力,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从投资角度,经营稳定、资本充裕对于分红稳定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红利策略的重要标的之一,银行股也受益于此前央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例如近期央行创设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SFISF),作为一种“以券换券”的工具,机构所获资金只能用于股票市场投资。

  广发证券(15.830, -0.12, -0.75%)分析师倪赓团队日前分析,央行互换便利工具有助于红利类资产的价值挖掘:一方面,作为一种股债置换工具,“类债券”资产与这类资金偏好较为契合,预计券商自营和保险资金等机构将成为主力;另一方面,SFISF工具的主要诉求还是提升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内在稳定性、支持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机构更有动力优先选择大市值、高股息、央国企、低估值等具备“稳定性”特征的优质资产。

  仍有九成银行股“破净”

  近两年来,在红利策略投资风格下,以银行板块为典型代表的高股息、低估值资产备受资金追捧,银行板块在此前各大行业中的表现可谓“一骑绝尘”,国有银行股价屡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此情况下,银行股的市净率却面临普遍跌破1倍以下的“窘境”。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收盘,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招商银行(39.520, 0.19, 0.48%)市净率维持在1.03倍,其余41家银行均处于“破净”状态,其中民生银行(3.960, -0.01, -0.25%)、贵阳银行的市净率分别仅有0.34倍和0.39倍。

  长期“破净”的银行股也意味着,通过定向增发进行再融资等方式补充资本的渠道面临阻碍。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较多银行有补充资本意愿,推动资本金顺利“补血”有利于保障银行可持续经营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近期也逐步重视上市公司股价“破净”的现象。9月24日,证监会研究起草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指出,“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制定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包括目标、期限及具体措施”;同时“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就估值提升计划执行情况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中进行专项说明”。文件也明确了,长期破净公司是指连续12个月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的上市公司。

 

  中信建投(26.940, -0.42, -1.54%)证券认为,总体而言上述对破净股进行估值提升规划要求有助于被低估的优质资产进行重定价,也有助于市场加速实现优胜劣汰。

  新浪科技讯 9月13日中午消息,比亚迪(254.990, -2.02, -0.79%)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今日在微博上表示,今天,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 ,是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里员工人数最多的,比第二名还要多40多万人。比亚迪90万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过去两年还招聘了近5万名优秀应届大学生,持续助力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