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汽车与东风岚图汽车本周一公布合作信息。

  华为或将与东风旗下岚图汽车达成合作

  1月20日午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官博上喊话:“字少事大,周一见!@岚图汽车”,岚图汽车隔空予以回应。华为中国和东风汽车(5.890, 0.54, 10.09%)则转发上述信息,同时互动称“周一见”。双方合作的具体信息将于1月22日公布。

  据了解,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设计、硬件系统、终端等,赛力斯(60.200, -2.15, -3.45%)SF5、问界系列、智界采用该模式;二是HI解决方案模式,华为提供中度技术支持,提供计算通信架构等,极狐阿尔法S HI版本采用该模式;三是Tire 1模式,华为仅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合作。

  虽然双方的相关合作事宜将于1月22日正式宣布,但已有机构对这次合作有所预估。信达证券(17.300, 0.23, 1.35%)认为,双方或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进行合作,岚图汽车旗下产品以后或将搭载华为Harmony OS智能座舱和ADS2.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华为系汽车将成为市场重要力量

  2023年以来,华为汽车业务版图加速扩张。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1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13.760, -0.62, -4.31%)宣布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设立目标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长安汽车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

  与此同时,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销量也实现突破。1月20日,余承东在微博透露,发布4个月,问界新M7大定数已超13万辆。新浪汽车表示,问界新M7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高热度和高销量,甚至帮助问界品牌在今年1月首次实现销量的反超,问鼎中国新势力销量第一。

  招商证券(12.880, -0.15, -1.15%)表示,华为深耕车载领域十余年,聚焦ICT技术,三种模式赋能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伴随2023年11月华为奇瑞智选纯电轿车智界S7正式上市,以及后续问界M9、智界其他车型、华为江淮合作旗舰车型等陆续落地,预计华为将在未来几年快速补齐各价格带、各类型产品矩阵,同时广泛合作更多战略伙伴,华为系汽车生态圈将成为智能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这些上市公司进入华为车企产业链

  根据招商证券相关研报的梳理,华为汽车产业链在整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三电相关领域有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共计41家。其中,千亿市值巨头有4家,分别为宁德时代(155.660, 0.76, 0.49%)6814.11亿元、立讯精密(28.930, -0.41, -1.40%)2100.94亿元、长安汽车1250.55亿元、韦尔股份(89.250, -1.51, -1.66%)1103.44亿元。

  立讯精密涉及的产业链包括线束及连接器、HUD、无线充电等,环节较多,此前有消息证实公司已参与到奇瑞的新车产业链当中,是奇瑞和华为合作的智选车型的供应商之一。

  另一家涉及业务面较广的上市公司是华阳集团(24.430, -1.56, -6.00%),有HUD、声学、显示、无线充电等业务。华阳集团近期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为长安、北汽的多款车型配套多类产品,包括与华为合作车型。

  截至目前,蓝特光学(19.390, -1.21, -5.87%)、上声电子(32.360, -1.82, -5.32%)、双环传动(22.430, -0.97, -4.15%)、立讯精密和北汽蓝谷(4.860, -0.22, -4.33%)5股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以区间中值计算,5股全年净利润增幅依次为85.81%、83.56%、39.16%、20%和0.27%。

  蓝特光学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71亿元至1.86亿元,同比增长78%至93.61%,业绩增长主要系公司把握消费电子及汽车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机遇,在整体出货量、销售收入等多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所致;上声电子则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83.56%,主要受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及海外市场需求回暖,公司主营业务整体发展较好,产销同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从机构关注度来看,华为汽车产业链热度普遍较高,共计19股获得10家及以上机构参评。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立讯精密和中科创达(57.500, -2.75, -4.56%)4股评级机构数量靠前,依次有43家、33家、31家和31家。

  在新能源的推动下,如今小型车市场开始重新焕发了生机,很多人都选择购买纯电小型车作为家庭的第二台车用来进行出行代步、接送小孩、上下班等。而抓住这一市场需求的比亚迪和五菱两个品牌也在这一市场获得了不少销量。

  这个市场需求有多大呢?像比亚迪海豚(配置|询价)2023年累计销量达到了36万,上市9个月的海鸥总销量达到了28万辆,五菱缤果(配置|询价)2023年累计销量23万辆。这就是这个市场的需求,而之所以需求旺盛,也在于纯电小型车同时满足了价格不贵,养车成本极低,车小好开好停这几个特点。日前,这个市场里又迎来了一位新选手,大家一起来看看怎么样。

  这位新选手就是刚刚上市的纳米01(配置|询价),纳米01是东风纳米品牌的第一款车型,东风纳米这是东风集团专为国民纯电市场打造的品牌,因此在造这种国民车上相信是很专业的,所以对于纳米01这款车还是值得期待的。

  纳米01正式价格为7.48~10.48万元,这个价格刚好卡在了比亚迪海豚和五菱缤果两款车之间,这个价格定的还是很有讲究的,不论是看五菱缤果还是看比亚迪海豚,纳米01都会作为备选项出现。当然,定价聪明是其一,能不能让消费者下单还得看产品。

  我们来看下产品,外观上,纳米01跟海豚和缤果一样,都是走在可爱路线,不过纳米01更偏圆润一些,分体式的前大灯搭配色彩靓丽的双拼色车身,视觉效果显得十分时尚和新潮。在颜值这块来说,笔者认为纳米01不输其他的两款车,各有特色。

  除了设计,纳米01在外观上还有一项很有亮点的配置就是无框车门,一般来说无框车门至少要到20万左右级别的车型上才会配备,出现在小型车这个级别上,还是第一次。而无框车门带来的显著好处就是提升了车辆的气质和颜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我相信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并且还是全系标配。

  空间方面,纳米01的车身长宽高为4030*1810*1570mm,轴距2660mm,同样是介于海豚好缤果之间。实际体验看,虽然尺寸不算大,但乘坐空间还是没什么问题,后排坐下三个人刚刚好,当然两个人是最宽敞的,座椅的坐垫也比较柔软,只是我们在体验时发现后排中间座位的安全带卡扣有点硌屁股,后期能改进一下就好了。

  内饰上,纳米01采用了米白配色,搭配中控大屏看起来简约素雅,最难得的是通过图片可以看到,纳米01并没有因为定价便宜就在材质上缩水。它的中控台和门板都采用了菱格纹的皮革进行了包覆,副驾驶前方还做了箱包搭扣的设计,包括车窗按键也是拨杆式,让整个内饰显得精致毫无廉价感,不知大家觉得这个内饰怎么样?

  配置方面,纳米01也没有含糊,全景影像、L2级的驾驶辅助、无钥匙进入与启动、中控大屏、手机无线充电、座椅加热等等。基本的日常使用需求都可以满足。

  动力和续航上,纳米01提供了330km续航和430km续航两个版本,电池供应商为欣旺达的磷酸铁锂电池。动力方面,搭载前置电机,最大马力95匹,最大扭矩160牛米,笔者此前也试驾了纳米01,虽然马力不大,不过日常城市驾驶基本还是游刃有余了。

 

  小结:作为这个市场的后来者,纳米01在产品上还是展现了一些后来者的优势,像无框车门,出色的车内用料还有丰富的配置都是它吸引消费者的地方,也给了大家一个新的选择,而作为消费者的话,你们会愿意选它吗?

  “传统主机厂、新势力有一个算一个,我们搞车企的哪个见过这么大流量。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你说会不会搅动汽车行业?这已经显而易见了。”对于小米汽车的新车发布,业内人士刘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

  12月28日,小米在京举办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小米汽车首款产品小米SU7首次公开亮相。该车型定位C级高性能轿跑,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上市。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并“将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不过,没有公布售价的小米汽车,在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眼里,其实依旧是“模糊的”。

  小米汽车霸榜热搜“教车圈如何开发布会”

  从立项到第一款车的发布,小米汽车已经走过了超1000天。雷军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透露,小米首款车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元。

  发布会上,雷军宛如在科普一般详细解释了包括小米自研电机、CTB一体化电池、高达9100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等。

  在行业竞争焦点——智能驾驶方面,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第一期总投资33亿元,已追加到47亿元,专属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投入测试车辆超过200台、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从发布会来看,小米汽车最大的优势还是其作为手机厂商的生态构建能力。雷军表示,小米汽车搭载小米澎湃OS,小米汽车、手机、平板等可以“无缝衔接”,将形成“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在从业者刘亦看来,小米汽车的发布会足以让其他车企感受到“威胁”,“明显切割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期有极氪发新车、埃安100万辆下线,关注度太低了,但是这两家单拎出来都是很有流量的。”他打趣说,短期来看,小米汽车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可能是教会了车圈如何开发布会”。

  在小米汽车长达3个小时的发布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先后有十余条和小米汽车相关的消息冲上热搜并长时间霸榜。

  不过令看客遗憾的是,小米并未给出SU7的售价或价格区间。而雷军在发布会上仅表示“不要喊9万9了,不可能的。”“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40万以上,所以14万9也不用再讲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对此,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表达不满说,“不公布价格相当于没发布新车”“没有性价比为什么买小米”。

  分析人士:3年内影响不大,乐观估计明年销量10万辆

  营销上热火朝天,大有“车圈春晚”的风头,但小米汽车还无法真正“用产品说话”,而这在业内人士眼里似乎是硬伤。

  刘亦强调说,“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产品属性很强,完全不同于互联网或者手机通信行业。我要看你的车价位合适不合适、空间够不够、安全性过不过关等等,普通人购车前一定会有一系列参考。粉丝会买数码产品,不代表他一定会买你的车。”

  资深汽车分析师、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暂时来看,小米汽车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从产销角度来看,目前小米还没有开始交付,而交付初期,又往往会遇到产能受限的问题;在销售端,对于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消费者一定会持较长时间的观望态度,因为汽车产品初期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并不低。

  “近三年内,小米汽车对行业都不会有很大影响。就明年来看,乐观估计销量是10万辆。”张翔补充说。

  目前,业内对于2024年中国新能源(3.860, 0.00, 0.00%)汽车市场的销量预期为1100万辆至1300万辆。以此计算,小米汽车2024年的市占率不到1%。

  就竞品来看,包括小鹏、极氪、蔚来、问界等造车新势力,以及特斯拉、比亚迪(198.500, 0.45, 0.23%)等都会被网友和媒体拿来与小米汽车进行对比。

  张翔分析说,其实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技术等与现有车型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小米的主要优势是智能硬件、软件的生态系统,因此,影响最直接的可能是华为、吉利(魅族)、蔚来等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车企,而其他车企与小米的卖点存在差异化,受影响可能相对较小。

 

  而刘亦则认为,“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车企或者说车型,一定是和小米同一价位区间的,这基本是行业铁律。这一点还是要等小米公布售价,才能知道谁可能要‘瑟瑟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