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旗下小桔车服与平安集团旗下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平安基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平安银行汽车生态事业部总裁罗峥和小桔车服总经理陈汀出席签约仪式。未来,平安与小桔车服将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在租车、保险、维保、充电等领域展开合作,携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汽车服务。

通过此次合作,平安银行将以“金融科技+产业链”为小桔车服及其生态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车队融资、帐户及现金管理服务、用户客群零售金融服务、并探索在租车、加油、充电、养车等场景与平安车生活平台进行深入合作。

小桔车服与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平安租赁将通过小桔租车平台面向网约车及社会用户提供租车服务,小桔车服将依托其平台流量、维保、能源、网络规划与调度能力,与平安租赁在车辆采购、投放以及运营方面进行合作共振,共同提高车辆运营效率。

小桔车服将与平安产险结合各自技术优势,共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车险管理线上化模式。事前,双方将利用各自大数据应用能力,共同开展安全预防,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出险率, 帮助租赁公司车队降低和优化养车成本;事中,双方将通过对车联网数据的深化应用,实现数字化案件现场复现及线上查勘定损,提升理赔效率并降低欺诈风险;事后,双方将在车辆维修环节开展合作,实现车辆维修的透明可追溯,降低理赔成本。双方也将在合规前提下,基于平台及车险运营,车后场景进行保险创新,更好的管理风险,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协议,小桔车服还将与平安基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汽车新能源领域进一步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营充电站业务。平安拥有雄厚资金、智慧城市、政府资源等优势,小桔车服则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线上运营经验,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为车主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陈汀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与平安携手,是小桔车服以租车为主线,打造汽车、养车、能源“三大引擎”的战略落地,未来双方通过整合租车、保险、维保、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真正地做到降成本、降赔付、提效率,并为消费者打造透明化、标准化、可信赖的服务。

2018年4月,滴滴与31家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洪流联盟”,共同建设开放、高效、共赢的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小桔车服此次与平安旗下四家公司展开全面合作,也是“洪流联盟”落地的又一重要举措。

  原标题:杭州抢人大战升级,应届毕业生补贴本科1万硕士3万博士5万

  杭州抢人大战再次升级,“真金白银”给留杭应届毕业生“送钱”。

  8月5日,杭州市人才服务局发布《关于暂缓受理部分毕业生生活补贴申请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显示,现实施的杭州市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将作相应调整,补贴标准由硕士2万元、博士3万元调整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这意味着,不仅是应届硕博士补贴金额提高,应届本科生留杭也有补贴。

  今年以来,杭州落户政策一路放宽。4月份,杭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其中第十八条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

  今年5月,杭州落户政策再次放宽,落户只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全日制大专、本科学历,在杭工作、社保缴纳1月以上且已到账,年龄35周岁以下(大专)、45周岁以下(本科)。也就是说,大专、本科生在杭工作,缴纳1个月社保就可落户,并且取消原有的紧缺专业要求。

  而早在去年11月,根据杭州市公安局公布的《人才引进落户办理服务指南》,杭州市外户籍人口落户申请还需要满足不少条件。其中,具有全日制紧缺专业大专学历者需满足35周岁以下的年龄条件,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者需满足45周岁以下的年龄条件。这些人才的落户,还应满足在杭落实工作单位,居住满1年及以上并连续缴纳1年及以上的社会保险。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最新流出的杭州国土规划有关文件显示,杭州规划要形成15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而按照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消息,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为980.6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33.8万人,增幅3.57%。目前来看,杭州常住人口距离1000万人并不遥远。

2019年7月3日,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钢球小区的垃圾分类智能收集箱前,一位居民正在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放入收集箱内。视觉中国 资料

8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重庆市将完善垃圾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实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教育、处罚、拒运和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等方式约束行为,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法治保障水平。

2022年基本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根据《实施意见》,今年,所有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建制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建成区内35%的街道(镇)和全市1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成3个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县,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8%。

2020年,城市建成区内50%的街道(镇)和全市3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成1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县、2500个示范村,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2年,基本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为强化组织领导,《实施意见》要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局并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

引导居民在家中分类设置干湿垃圾桶

与此同时,《实施意见》要求,引导居民在家中分类设置其他垃圾(干垃圾)、易腐垃圾(湿垃圾)桶,做好日常“干湿”分类,并将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到指定投放点,鼓励出售或单独投放可回收物。湿垃圾要采用专用容器盛放,减少塑料袋使用,逐步实现湿垃圾“无玻璃陶瓷、无金属杂物、无塑料橡胶”。居住小区结合实际在“干湿”分类的基础上,增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投放点。农村生活垃圾在推进“干湿”分类的基础上,可因地制宜推进分类工作,具备条件的可单独投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就地堆肥、沤肥、还田处理。结合实际探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楼层撤桶,建立方便可行的分类投放体系。

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面,《意见》要求引导专业公司开展生活垃圾收集,提高分类收集水平。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布局,公示收集站点分布、开放时间,以及各类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责任单位、收运频率、收运时间和处置去向等信息。

主城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

《实施意见》还要求,积极推广市场化、专业化运输模式,支持专业运输公司承担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工作。要合理确定收运频次、收运时间和运输线路,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车辆应分类喷涂统一、规范、清晰的标志标识,标明运输生活垃圾种类。中转站点要满足分类运输、暂存条件,并符合密闭、环保、高效的要求。要强化运输环节管理,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物业单位要做好与生活垃圾收运单位的衔接;对无物业管理的小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兜底衔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有害垃圾运输要严控污染,确保环境安全。

重庆市将加快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20年,主城区将力争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此外,还将按照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原则,探索差别化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原标题:明年重庆将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