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超上网冲浪发现了件贼有意思的事儿。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App ,居然能脚踩腾讯优酷、拳打爱奇艺,甚至努努力都快够着 B 站了。

  给哥几个看看,今年 3 月,在爱优腾一众老牌视频平台的围攻下,这家叫红果免费短剧的 App ,月活排在 Top6 不说,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居然能达到约 1.38 小时。

  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吊打了排在前面的几个平台。( QuestMobile 数据 )

  反正看完这张图,世超就一个想法:我倒要看看,什么短剧App能这么吃香?

  App 一打开,就是各种短剧视频流怼我脸上,粗略扒拉了一圈,还真是免费的。

  像什么现代言情、虐恋、霸总、甜宠,短剧的种类覆盖得还挺齐全,就是大爆款比较少,像《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都已经是春节那阵火过一轮的短剧了。

  而且除了短剧以外,还有电影、电视剧、小说和漫画好几个板块。上到古早家庭伦理剧,下到同人改编小说,就差拿个喇叭喊:免费免费,全场统统免费。

  不过说实话,红果短剧主打的免费形式,在短剧圈子里其实并不是主流。

  基本上都是,前面免费看几集,后面按单集收费,一部剧看下来要花个百来块。

  因为拍短剧这事儿,成本就不低。

  前阵子世超跟枫叶互动的副总裁南亚鹏聊了聊,他们家的 ReelShort 在短剧出海界,那基本属于是 Top 级别的存在,让老外也迷上了 “ 歪嘴龙王 ” 。

  而他们拍一部短剧,成本没有 20 万 -30 万美元都下不来。

  国内虽说没那么高,但十几二十万往上也是很正常的,像去年咪蒙的那部《 黑莲花上位手册 》,业内就有传闻说制作成本达到了 200 万。

  另外,可能有些差友还不太清楚,短剧非常依赖投流。

  也就是版权方先在抖音、快手这些个流量平台,搞一堆短剧切片的投放,再把用户引到小程序、 App 里花钱。

  但根据真故研究室的报道,一部短剧的投流成本,能占到总收入的 80%-90% 左右。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相当于一部剧赚了 1000 万,但里面有 800-900 万进了流量平台的口袋。

  之前也有短剧从业者告诉我们,投流这东西就跟玩老虎机一样,可能今天就能回本,但也有可能血本无归,而不少回了本的,又会因为觉得效果不错,又继续砸钱 “ 下注 ” 投流。

  包括做短剧出海的 ReelShort ,他们前期也在市场投放上砸了不少真金白银。得从长线看,才能降低用户增长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利润率。

  而且吧,短剧付费这种玩法已经被验证过了,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短剧小程序,不管是单集收费也好,订阅制也罢,对版权方来说,管用户要钱就是赚元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所以这突然杀出来的红果短剧,才会看起来像个 “ 异类 ” 。

  不过世超查了些资料发现,这两年搞免费短剧的,其实也成了一阵新潮流。而且他们这帮搞免费的,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在里面。

  就拿红果短剧来说,它 App 里的所有的内容都免费,但有个条件,你得看广告。

  不少时候,短剧一集也就一分钟多,结果广告就有 20 来秒。

  这下还真说不清,到底是在剧里插广告,还是在广告里插短剧了。

  而且,之前红果短剧还推出过看短剧赚金币的玩法,金币攒到一定数量就能提现。

  这套路,我就问熟不熟悉?这玩法,基本上就是复刻了抖音极速版、番茄小说当年的路子。

  你猜怎么着?这红果短剧 App ,其实就是字节他们家的。。

  要流量有巨量引擎,要剧本有番茄小说,红果短剧背靠着字节这座大山,这么看,好像红果能跑出来也不是啥稀奇的事儿了。

  不少版权方,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根据红果短剧 6 月的数据,单月总分账过亿,有两家版权方单月分账破了千万。

  越来越多的分账,吸引更多版权方,优质内容再吸引用户,流量换来广告主,这不就闭环了嘛。

  说白了,免费短剧走的就是接广告这么个路子,简单粗暴。但偏偏这种路子,它就是好使。

  据世超所知,现在不光是红果短剧,字节旗下的皮皮虾出了个 “ 皮皮虾 lite 版 ” ,也是免费看短剧的 App 。其他的,像九州文化的星芽免费短剧,甚至是拼多多,都在试水免费短剧。

  而且这帮版权方也精明得很,现在付费免费两头的钱一起赚。

  就比如一部刚出的新剧,先付费跑一轮赚波大的,等热度过了,再把短剧放到免费平台上,挣点广告分成。

  世超之前在抖音上关注过一些短剧账号,就是做的付费和免费混合变现。

  像麦芽短剧、好有本领和指间短剧,这种在抖音、快手上开设自家短剧账号,直接在平台上运营,不用跳转到第三方短剧小程序的,被业内人叫做端原生。

  这些账号积累了自己的粉丝基础,而且变现的门道也更多。

  最直接的用户付费,用户在抖音上充值就能看。

  还会放一些免费的短剧,进可帮甲方爸爸做品牌定制,退也可插播视频广告,坐等平台的广告分成。

  主要这些账号,有钱还能带着平台一起赚,所以像抖音、快手都掏出了自个儿的激励计划,又是给现金又是送流量的。

  总的来说,短剧已经开始从小程序那种相对原始的生态,慢慢往流量平台、独立 App 上迁移,变现的花样也是一天比一天多。

  再往后走,短剧对商业化的探索,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最后世超还是想啰嗦一句,国内短剧能不能别老拍什么歪嘴龙王、霸总强制爱,整点新鲜玩意儿吧求求了。。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不断传来利好。

  从百度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平台萝卜快跑加速在国内各地投放,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纷纷试点“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建设,高阶自动驾驶正在从加速普及阶段迈入商业化进程。

  在此过程中,整车企业与相关的人工智能公司均在加码投入,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城市辅助导航驾驶”提速上车,几乎成为2024年上市新车的“标配”。

  不过,在产业界全力加速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过程中,一些激进的行为和躁动的声音逐渐显露。比如,近期,萝卜快跑就针对那些虚假发布的招商加盟信息进行了澄清和举报,明确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和相关的服务落地是需要稳步探索的。再比如,前段时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公开表示,海外市场正在卷“端到端”大模型,让智驾系统比“老司机”更强,但国内的科技公司却还在卷销量榜,这不是科技竞争应该有的样子。此前何小鹏还曾指出部分汽车企业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没有实干就开始以自动驾驶为销售噱头。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竞争状态,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品迭代和技术更新。但持续的“内卷”,也会让企业疲于奔命,甚至强行“上马”一些技术准备并不充分、测试不够全面的智能化功能。表面上看起来剑拔弩张的自动驾驶“军备竞赛”,其实暗藏着水分和虚火。

  诚然,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之路,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想象空间,在愈发明朗的行业前景面前,企业都想拔得头筹,率先实现盈利。但事实上,这条看似已迎来商业化黎明的道路,仍然充满坎坷和挑战。如果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沿用“内卷”的打法,不仅会让虚火越烧越旺,也容易扰乱产业秩序,动摇现有的自动驾驶产业基础,最终难免让消费者权益受损。

 

  对于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而言,推进产业商业化,既需要在技术上踏实探索,保持实干精神,也需要在战略上抱以长期主义态度,稳定深耕,避免激进浮夸。当下的市场鼓励充分竞争,竞争应该建立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而不是用劣币去驱逐良币。此外,伴随着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落地,相关企业和产业主管部门也需正视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课题,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让自动驾驶更好地服务于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也应匹配对应的商业伦理和价值观念,让科技更加向善。

  对AI企业而言,这也是一次从高烧中冷静下来,重新回到商业起点的机会。

  人工智能(AI)的烧钱大战,可能不得不踩下刹车了。据《科创板日报》援引外媒数据与分析,今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预估亏损50亿美元,全年运营总成本高达85亿美元,按此估算,其现金流极有可能在一年内耗尽。

  这也意味着,在ChatGPT横空出世600多天之后,OpenAI这家全球可能是最烧钱的独角兽明星企业,未来必须继续募集更多资金才能持续运营下去。

  巨额资金投入,却未能换回对等的实际收益,甚至拖累了公司财报表现,于是有人惊疑:OpenAI都快活不下去了,AI已然遭遇“梦醒时分”?

  OpenAI目前仍是行业领先者

  尽管可能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但目前OpenAI依然是行业领先者。

  就在6月份,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曾在内部向员工披露营收数据,按照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看,OpenAI的年营收预估可达到35亿美元左右。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2024年1月-3月,OpenAI通过直接出售大模型访问权限,就获得了10亿美元的收入。而以合作伙伴身份出售OpenAI大模型服务的微软(425.27, 6.87, 1.64%),其相关产品直到6月份才达到了10亿美元的销售数字。

  考虑到微软庞大的销售团队、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多年沉淀的品牌认知,几乎没有建立大规模销售团队的OpenAI,无疑已经开始向外界有意识地传递自己在商业化上的广阔前景。

  因而,尽管现在从媒体的测算数字看,OpenAI或许面临潜在的现金流压力,但从其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及营收数字的增长趋势看,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应当问题不大。

  多数AI企业仍未找到落地场景

  但OpenAI面临的现金流质疑,同样也是今天AI行业的普遍性困惑,尤其对国内相关企业而言,更是一个警醒。

  首先,在经历了两年的融资烧钱大战之后,多数大模型企业仍然没有解决持续盈利的问题。而未来,在如此重资金投入的局面下,钱该从何处来?

  过去两年的大模型之战中,几乎所有类型的投资机构都入场了。数千万元一次的训练成本,加上行业里水涨船高的算力费用,使得行业出现了融资紧缺的短期情况。

  与此同时,除OpenAI之外的多数AI企业,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落地场景。更别说其中有哪些企业成功创造了技术与商业的护城河,行业普遍进入了“赔钱测试、哪里应用、向谁收费”的阶段。

  这在客观上不仅使得相关企业的造血能力较弱,也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忧虑。因此,比起前两年的比技术、比参数、比融资,今年AI行业的主题转为了“比落地、比商业化”。

  就在最近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某国产大模型企业的创始人就明确对外喊出,希望大家不要再卷模型了,而要卷应用,“没有应用的大模型一文不值”。这就提醒,在融资大战暂告一段落的局面下,AI的商业化落地,已经成了众人必须思考的一道难题。

  AI发展需重新回到商业起点

  当前,AI企业主要探索面向消费者和企业两种不同的商业路径。前者主要是面向普通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一些有生产力提升需求的用户如果要调用大模型的高级能力,需要额外付费购买会员。

  但从市场和用户反馈来看,大模型在今天的能力和产品形态,还无法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生成等,尽管各个产品均展示了让人惊叹的样品,但距离满足普通用户日常使用的需求还很遥远。

  而愿意为大模型付费的主要客户,仍然是企业级客户或有规模化生产需求的个体。例如,在企业所需要的智能客服、财务运营等领域,大模型仍然有一定的效率优势。

  当下面临的“造血”难题,对AI企业而言,也是一次从高烧中冷静下来,重新回到商业起点的机会。

  在疯狂融资、烧钱之外,AI企业或许更应该问的是:当前愿意付费的主要客户是谁?如何提供更高效精准的服务?是应该继续坚持像OpenAI一样重投入做通用大模型,还是迅速转入垂直赛道,在细分领域帮助客户解决现实问题?

  这也是技术革命到商业应用中的必经之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几乎每一波创新技术的普及,都面临着在疯狂烧钱后要证明商业化能力的阶段。只是今天,同样的路径与同样的疑问,也摆在了AI企业面前。

 

  □王晓凯(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