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后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6.7860, -0.0063, -0.09%)汇率再现波动。

  尽管美联储继续放声“鸽”唱,但并未阻碍美元在春节期间的上攻。美元指数(97.0214, -0.0464, -0.05%)上周上涨1.08%,由95.57升至96.70,为去年8月以来最大周涨幅。

  “在目前的人民币定价规则下,这意味着节后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调。”外汇专家韩会师认为。

  2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414个基点,报6.7495,创逾半年最大日跌幅。伴随当日美元指数再度爆发,刷新1月3日以来高位96.87,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下挫逾500点,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失守6.80关口。

  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1月非农就业等相对亮丽的经济数据使美元指数重获动能;另一方面,考虑到欧洲经济数据疲弱等因素,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日益加剧,使避险资金涌入美元。

  “在岸市场休市期间,美元指数全线走高,人民币汇率开盘后补跌属正常现象,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仍在主要非美货币中表现较好。”外汇分析师表示。

  渣打银行金融市场部中国区总经理杨京表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宽裕态势已持续一个多月。由于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表现稳定,市场基本打消了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因此抽紧人民币离岸流动性的条件并不具备。

  当前,离岸市场充裕的资金池为接下来离岸央票的顺利发行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杨京表示,此次离岸央票的发行主要为满足海外银行和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资产的强烈需求,同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宽裕态势预期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较为宽松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为4月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后,海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提供了一定规模的、低成本的融资环境。

 

  人民币汇率后市能否继续保持稳定?中信建投宏观固收研究团队认为,2019年影响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因素都存在,随着提振经济的各项政策逐步发力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正在积累。因此,人民币汇率今年在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不会改变。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近期,中国银行(3.680, 0.00, 0.00%)间交易商协会对外发布《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试行)》,这将促进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规范发展,提升银行间市场开放水平。

  按照国际惯例,境外机构在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发行本币债券时,一般以该国最具特征的元素命名,例如日本 “武士债券”、美国“扬基债券”、英国 “猛犬债券”等。

  2005年9月,国际多边开发机构首次获准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从此,境外机构在我国发行的以人民币等货币计价的债券被命名为“熊猫债”。

  “熊猫债”市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日益发展壮大。据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共有41家境外发行人在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熊猫债3832.1亿元,共成功发行87单合计1655.6亿元。

  随着“熊猫债”发行规模不断上升,发行人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投资人结构不断丰富,市场对于相关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需求。

  交易商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9月开展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工作以来,协会通过试点项目积累,在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实践惯例。

  “为解决境内外规则惯例接轨问题,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市场透明度,夯实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的制度基础,协会吸收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和国内实践,致力于推动‘熊猫债’市场发展成为规则透明、机制高效、流程规范的市场,进而推动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稳健发展。”该负责人说。

  此外,银行间市场还积极引入外资评级机构,扩大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领域。2019年1月,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经人民银行备案和交易商协会注册评价,成为首家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外资评级机构,银行间市场的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

 

  “在银行间市场引入外资评级机构,有利于促进国内整体信用评级行业不断完善评级技术体系,持续丰富评级经验,促进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揭示。”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央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春节过后走亲访友、家庭聚餐必不可少,各类年货、礼品、餐饮等也迎来了一年中的消费高峰。不过,消费过程中不是只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会有各种隐蔽的陷阱。今天(4日)开始,特别策划《新年消费宝典》将在春节期间每天为大家总结经验,提示风险。

  现在,很多商家都会通过年终特惠、春节优惠等预付方式吸引消费者,买卡就打折、充值有优惠。但是不能只顾着开心过大年,消费时也要注意,这些预付式消费很可能存在风险。据统计,2018年,消费者的投诉热点不仅涵盖了传统预付式消费的各领域,还出现了捆绑金融消费信贷式的新营销模式。

  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餐饮行业无疑是最热闹的。记者走访多地饭店发现,针对春节期间的亲友聚会,很多饭店都推出了优惠活动,比如充值返现,充的越多送的越多。但是当记者问及能否退卡时,饭店表示不太可能。除了餐饮业,多家商场和大型超市的预付式礼品卡销售也进入到旺季。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礼品卡大多是不记名方式,一旦丢失将无法挂失。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预付式消费已经从传统的美容美发、健身、餐饮等行业扩展到线上的教育培训、租房市场、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2018年预付式消费领域也成为消费维权的新难题。

  2018年5月起,“租金贷”“装修贷”问题被频频曝出。一些长租公寓公司互联网装修平台发生资金链断裂,经营者跑路,导致租户无房可租,装修合同无法履行,消费者却仍需偿还贷款。2018年10月,多家英语培训机构被指通过课程提供贷款服务。英语培训品牌华尔街英语曾被曝光,有学员背负17万学费贷款,走上了艰难的维权之路。

  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了解到,当前,预付式消费几乎覆盖了各个消费领域。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监督部赵鑫介绍,由于缺乏办卡资金监管,预付式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维权的一大痛点。目前,国家对于经营者发卡没有一个准入门槛,所有的经营者基本上都可以发卡,所以它的资金缺乏规制,很多消费者办卡后,资金的安全性处于高风险状态。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介绍,预付式消费中出现商家恶意卷款跑路情况的,已经涉嫌诈骗犯罪。

  针对消费预付款问题,商务部曾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由于其法律位阶比较低,执行效果不佳,而且内容不够丰富详尽,无法适应服务类机构的快速发展。高子程说,针对消费侵权行为,未来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立法层面,目前新的业态、新的产业都是超前的,而法律有一个相对稳定性,它是相对滞后的,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法律空档或政策空档。针对这样的消费侵权案件,执法机关可以通过相关规定或案例做出示范或者引导。比方说,如果消费欺诈可作为民事案件立案,必然会加大维权的力度,加大对侵权的打击或惩戒的力度。

 

  根据调查,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图个便宜”是不少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心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目前已经进入春节消费高峰期,消费者要谨慎办理预付卡、储值卡;降低预付额度,缩短使用周期;坚持签订合同、索要票据,妥善保管好发票和消费凭证;如果发生消费纠纷,可拨打12315或向当地消保委投诉;商家恶意卷款跑路,涉嫌诈骗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