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梦泽

  就备受市场关注的奥迪与中国车企进行电动化平台有关合作事宜,日前,上汽集团(15.170, 0.55, 3.76%)首次回应称,已经与奥迪达成共识,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7月24日,上汽集团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合作奥迪事宜有官方口径,其中并未提到电动化平台。”该负责人还表示,后续如有进一步信息,会及时对外公布。

  确认和奥迪达成共识

  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汽技术分享会上,上汽集团向外界确认将和奥迪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上汽集团方面表示:“上汽集团和奥迪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开启合作的新篇章,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

  此前曾有报道称,奥迪有意收购中国车企的纯电动车平台,目标对象包括上汽集团旗下智己品牌的电动车平台。但上汽集团方面否认了本次表态与奥迪收购上汽智己电动车平台相关。

  有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本次合作并非局限于上汽奥迪合资公司,而是双方集团层面的整体合作。“奥迪方面希望能够获得三电系统、下车体、智驾系统等相关技术,但外观、内饰等造型设计仍由奥迪自主把控。”上述人士表示。

  事实上,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的国内众多玩家已然领先并持续拉大与部分跨国车企的优势。作为奥迪的合作方,上汽集团在800V电气架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智能驾驶系统、一体化压铸等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均有技术布局,同时产品更是规模化落地。

  在中国新能源(4.520, 0.05, 1.12%)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看来,通过和上汽集团的技术合作,奥迪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补齐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短板。同时中国本土研发成本以及供应链的优势,能够帮助奥迪做出具备成本竞争力的电动车。

  谈及与奥迪的合作关系,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介绍,奥迪与上汽一直以来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速度。“许可、共同开发等都是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 我们将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

  据了解,上汽集团此前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3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力求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奥迪电动化转型积弱

  根据大众集团此前的规划,奥迪将在2024年推出基于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高端电动车平台)平台打造的电动车产品;2026年大众集团的SSP(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纯电平台)整车架构也将落地。但有大众集团方面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由于软件开发等制约,PPE和SSP并不保证能够如期落地。

  “当地(欧洲)开发一款电动车至少要36个月,而中国最快只需24个月。因为欧洲电动车产业链、人力等均不具备成本优势,研发速度普遍较慢,所以如果想尽快参与到中国的电动车竞争并保持领先地位,本土化合作是效率最高的方法。”上述人士补充道,按照合作伙伴的亲疏,奥迪寻求与上汽集团的技术合作自然成为最优选。

  在今年6月21日的大众汽车集团资本市场日上,大众汽车集团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奥博穆直言:“奥迪品牌目前落后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奥博穆表示,因为软件问题,奥迪不得不推迟电动车规划。并且,奥迪目前在售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这导致其整体竞争力的减弱。

  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销售39.2万辆,奔驰销售37.32万辆,奥迪则仅卖出29.6万辆,不仅下滑明显,而且与宝马、奔驰的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这背后电动化转型效率欠佳是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2年,奥迪纯电动车的全球销量为11.82万辆,同比增长44%,而同期宝马电动车销量21.58万辆,增长超1倍;奔驰纯电动车销量14.92万辆,增长近七成;在中国市场,奥迪的电动车销量同样不尽如人意。今年1月份至5月份,奥迪共卖出8952辆纯电车型,仅占总销量4%左右。

  业内普遍认为,从商业逻辑来看,奥迪一汽长春工厂的PPE平台2024年才能完工投产,国内纯电车市场竞争代际更迭迅速,短期内奥迪需要一个能够快速见效的纯电技术平台,因而向中国车企购买现成的平台技术,不失为一个捷径。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奥迪向中国车企“拜师学艺”颇具代表性——曾经以燃油动力技术、精湛工艺、驾乘舒适为卖点的传统豪华品牌们,在价值规则重写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已经认可了中国车企的实力并主动寻求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

 北京时间7月20日下午消息,据报道,Netflix(477.59, 2.79, 0.59%)过去两周向广告商表示,其含广告套餐的付费用户数约有150万人。无论是跟Netflix的总付费用户数还是和迪士尼(87.04, 1.09, 1.27%)旗下Hulu的含广告套餐付费用户数(3000万人)相比都还很小,这表明Netflix在广告领域还暂未树立起明显的影响力。

  Hulu在含广告套餐方面已经深耕了15年,而Netflix去年11月才加入。自推出月费6.99美元的含广告套餐以来,Netflix高管对其近期前景的描述一直持谨慎态度,但对长期前景保持乐观。

  最近,Netflix取消了月费9.99美元的无广告基础套餐,当前不含广告的最低价套餐为15.49美元,比含广告版贵了一倍还不止,这可能会促使更多用户选择含广告版的套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消息,据报道,在执掌LG集团五年之后,45岁的董事长具光谟(Koo Kwang-mo)已成功领导公司转向了快速增长的汽车行业。但同时人们也在质疑,具光谟是否有能力果断地处理公司一些境况欠佳的业务,如LG Display显示器部门。

  具光谟之前是LG电子(LG Electronics)的高管,在前董事长具本茂(Koo Bon-moo)去世后,他接手了整个集团的领导工作。具光谟当时表示,他将“保护和发展LG的资产”。

  但自那以来,他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引人注目的公开言论。作为董事长,他的讲话经常重申他前任的政策,比如把客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因此,任职至今,他还没有给公众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一个由LG资深人士和外部高管组成的公司高管团队的领导下,LG集团的运行非常顺畅。在内部高管中,权暎寿(Kwon Young-soo)是一个代表。他是具光谟的得力助手,也是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的CEO。该部门负责汽车电池业务,是LG的主要增长引擎。

  6月下旬,LG新能源的市值达到129万亿韩元(约合994亿美元),是历史更悠久的LG电子市值的6倍,占到了LG集团旗下11家上市公司总估值的55%。

  LG新能源的上市是由LG化学(LG Chem)部门推动的,LG目前仍化学持有LG新能源部门81.8%的股份。LG化学部门由CEO辛学喆(Shin Hak-cheol)领导,他曾担任3M(98.63, -2.51, -2.48%)全球业务发展主管,在具光谟接任LG集团主席半年后上任。在LG新能源部门上市后,辛学喆进一步推进了公司的增长战略。

  LG电子在CEO William Cho的领导下,也一直在努力将汽车零部件打造称为一项新的核心业务,与家电和电视业务并驾齐驱。为此,LG电子与一家加拿大零部件制造商成立了一家电动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并从博世等公司招聘高管,以培养与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客户关系。去年,LG电子的汽车零部件部门首次实现盈利。

  得益于电动汽车在全球的普及,LG集团在汽车领域的合资企业,在过去五年里蓬勃发展。但在缩减或剥离亏损的业务方面,LG的行动似乎不那么迅速和果断。

  在连续六年亏损总计逾5万亿韩元后,LG才在2021年决定退出智能手机业务。原因是面对中国手机厂商的竞争,LG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且未能找到有效的追赶方案。

  2022年,LG Display部门净亏损3.19万亿韩元,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与智能手机业务一样,日益商品化和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让LG Display很难找出一条盈利之路。

  LG电子从智能手机领域撤出时,还能把员工转移到该公司的车载业务部门。但LG Display显示器部门的重组将遭遇挑战,包括如何维持约3万名韩国员工的就业。LG Display曾推翻日本电子巨头,成为全球领导者。但如今,它正逐渐败给竞争对手们。

 

  尽管LG希望避免重蹈其智能手机业务的覆辙,即在亏损多年后才迟迟退出,但在当下的危机时期,管理决策往往伴随着一些痛苦的副作用,这突显出了拥有强大领导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