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几乎人人每一餐都会吃到鸡蛋,许多人闻蛋色变,担心吃了蛋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导致心血管问题,但其实只要不过量摄取,其实不会有健康危害。建议,早上至少要吃1颗蛋,会有稳定脑神经、补血健脾胃2大好处。

  其实,鸡蛋并非高胆固醇的祸首,鸡蛋平均1颗重约50-60克,约含有150-200毫克的胆固醇,每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取量不要超过300毫克,只要不过量摄取,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早上至少要吃1颗蛋。因为鸡蛋有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卵磷脂以及铁、锌等多达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对于正在控制体重的人,还可以维持肌肉量、稳定血糖,增加饱足感避免摄取过多糖类、淀粉,实在是好处多多。

  中医观点指出,鸡蛋性平味甘,有2大以下好处:

  1、补血健脾胃,适合肠胃道功能不佳、肠胃炎或是生病住院后进食量减少而无法摄取太多肉类例如牛、羊、猪肉,鸡蛋相对来说是较好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更是每天不可或缺的蛋白质来源。

  2、宁心安神,可以稳定脑神经,适合脑袋正在发育的小朋友以及预防脑神经退化的老人,除此之外,对于阴虚烦躁型失眠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别再害怕吃蛋,因为吃蛋好处真的多多。鸡蛋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美味的蛋料理更是收服大人小孩的心,无论煎、煮、炒、炸都好吃,只要不要过量,都能安心食用。

  (原标题:为什么首次“线上开学”成为了大型尴尬现场?)

  文 | 钛媒体 李程程

  建立空中课堂,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而新冠肺炎疫情将这项既定日程表上的议程提前了。

  本周一(2月10日),武汉地区和湖北省其他一些地区,都开启了线上开学仪式,最主要是针对毕业年级(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同时,一些学校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全面开始线上课堂的尝试。

  疫情刚一开始,教育部就发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理念。1月29日,教育部宣布拟于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www.eduyun.cn),以部编教材及各地使用较多的教材版本为基础,向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提供网络点播课程。考虑到部分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等情况,教育部将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和资源,解决这些地区学生在家学习问题。

  不过,早在2月3日,部分学校提前开始了线上教学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引发众多反对声,被教育部紧急叫停提前网上教学。

  然而,一周多过去了,当正式的“开学日”来临,钛媒体发现状况并未得到改变,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抱怨依旧此起彼伏,教育部官方又不得不再次出面,对“停课不停学”作出解释。

  老师、学生、家长:我太难了

  这是难得的一次,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虽说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之下,大多数的教师们对于电子设备、云课堂的理念已经不陌生。但真要真刀实枪的实施起来,却发现不像想象中那样顺畅。

  综合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各大平台上的反馈,以及钛媒体的观察和小范围采访,当前实现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以下三大问题所致。

  困难一:卡顿、掉线,技术上实现有难度。

  由于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大多数的在线课程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卡顿的现象。

  有的学生反馈,当学生好不容易挤进了直播间,却听见老师说“这节课结束,下课”。

  一位教师告诉钛媒体,这几天的线上教学最让他难以忍受的BUG是,平台不够稳定。经常涉及到情况是,上课到一半,平台出现问题,无法继续讲课。如果这节课的人数比较少,他还好沟通,但是人数比较多的就很难,“尤其是现在学生的课程大多数排的比较满,整个节奏一下就全乱了”。

  困难二:效果无法达到线下教学的预期。

  在家上网课,很多老师比直播软件崩溃还来得快。

  大部分的公立学校教师,从来没有试过网络直播教学和录播课程,自然是诸多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互动,如何板书,如何调动屏幕另一头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年纪比较大教师来说,处理网络和设备的问题,更是相当困难。

  对于一些老师来说,长久以来的教学习惯是,一边板书一边讲解,讲到中途会向全班同学发问,循循善诱,与学生沟通碰撞。如今,他们需要一个人面对屏幕和话筒“尬聊”,想向学生提问时,要连麦,要确认学生网络状况,十分影响整堂课的进程。

  作业也成为了难倒他们的问题之一。线上教学布置作业也大多数以电子版的形式发布,作业的完成和批改也成为了他们正在重新探索的问题。

  困难三:学习管理和监督“转嫁”至家长。

  对于学校老师而言,线上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学员。

  一位老师告诉钛媒体,有的学生会借故网络不好,而或迟到或缺席上课;有时候他提问某位学生的时候,对方会假装掉线了;而有的同学虽然登陆了网课,但是关闭了摄像头实际上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这时候,他们往往会要求家长在一旁监督。有了家长的约束,一些学生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但这显然将管理的压力转移给了家长们。

  疫情之下仓促上线

  “停课不停学”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实现起来这么难?

  钛媒体从华为发布的《在线教育家庭Wi-Fi网络技术白皮书》中发现,家庭Wi-Fi网络已成为影响在线教育业务体验的关键瓶颈。

  当前家庭用户基本上使用笔记本电脑、Pad、甚至是手机移动终端,通过家里的Wi-Fi网络来完成在线教育等业务,但数据表明,在线教育出现卡顿等体验差的问题中,90%原因出在家里的网络质量不佳导致,10%的出现在网络侧。

  高配置的电脑和流畅的网络,是实现一个合格的在线课堂的基础设施。实际上,疫情的突如其来,让很多家庭和个人,并没有为实施流畅的在线课堂做足准备,无论是心理上和硬软件上的。

  在家庭网络中,多业务的并发导致带宽不足,同时家庭内性能较差的WiFi路由器问题也很明显。试想一个全家在上网的场景,小孩在书房上网课,而父母在持续不断的刷视频动态,爷爷奶奶们可能此时正在利用IPTV看电视直播,整个家庭宽带业务的下行带宽峰值突破100Mpbs,多用户家庭峰值带宽甚至突破200Mbps。

  这些因素导致在直播课的环境中,网课掉线、登录缓慢、网课卡顿、语音延迟增大问题大规模集中爆发。在延期开学的同一时间段内集中上网学习,更加重了网络拥堵的状况。

  于是我们看到,学生和老师开始在应用商店给一些软件,例如钉钉和腾讯会议,打一星来发泄不满和抵触情绪。

  当然,除却技术和疫情的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出现如此大的心理“落差”,主要是因为师生们仍在以线下授课的方式,来面对线上化教学。

  套用和照搬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自然难以达到此前线下教学的预期。而同时被“禁足”了一个寒假的学生们,自然也不会对线上开学产生过多的期待。

  教育部已经开始对大规模的线上化教学进行调整。2月11日,教育部新闻办对外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表示:一是,不强制要求所有教师录播课程;二是,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

  教育部新闻办对“停课不停学”作出最新解释后,话题瞬间引爆微博热搜榜

  在官方看来,在疫情这一非常时期,各地应当做的是,利用好国家、地方、学校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确有需要的,可由教育部门统筹组织少数优秀骨干教师适当新录一些网络课程,作为必要补充,共享优质资源。

  不必要做的是,去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在线上化进行教学。如果强行要求所有教师进行录播,不仅质量上难以保障,而且也会增加教师负担,并且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制止”。

  同时,教育部还提出要求,对小学低年级上网学习不做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对其他学段学生作出限时限量的具体规定,避免学生网上学习时间过长。同时,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空中课堂”今后会常态化吗?

  不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各方此次叫苦连天,并不意味着初次尝试是失败的。

  因为被迫迈出了线上化这一步,很多教师会发现,其实线上授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而学生和家长也会发现,知识内容的吸收,并不会因为场景和介质的变化,而带来本质上的差异。

  一位高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告诉钛媒体,她和学生们都比较乐于接受线上教学模式。因为疫情的突发,导致他们不得不中断此前规定的开学计划,但高考并未明确延期,因而网络教学的手段,可以使她如期完成先前规划的教学进度,熟稔“网上冲浪”学生们对网课的接受程度,也超过她先前的预期。

  而一些学校开始逐步接触,甚至计划采购线上课堂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在反思,疫情迟早会结束,我们迟早会回归线下课堂。如此大规模投入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实现常态化,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线上课堂的出现,近些年在线教育的繁荣发展,并不是因为疫情而来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它们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这其中有基础设施的问题,也有思维惯性的存在。这一次大规模的“强制”线上学习,或许也可以让很多师生意识到,线上学习不是那么为难。在线教育的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当然,一种担忧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当空中课堂和双师课堂的存在,当本地的主讲老师让位名师,沦为了其“教辅人员”,是否会剥夺了当地教师自我实践而带来的提升空间?是否会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当优势资源倾斜于欠发达地区的同时,也是在对当地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无形的“倒逼”。当学生和家长接触过什么是“好老师”的时候,自然就会不堪忍受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促进当地的管理者自我反思和进步。

  编者按:对抗疫情的关键时期,勤洗手、多消毒已经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规定动作”,但消毒你真的做对了吗?

  消毒剂需配制 避免过度消毒

  居家消毒人们会用84消毒液、漂白粉/水、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含氯消毒剂来消毒。但这些用品不可直接使用,需要稀释,配制成有效氯浓度500 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

  使用消毒剂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在受到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清洁物品表面及地面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500毫克/升)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

  配制方法:

  1.使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1:100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580毫克/片):1片溶于1升水。

  酒精消毒,75%浓度效果最佳

  医用酒精消毒属于化学消毒法,使用时要注意:75%浓度的效果最佳。

  特别提醒,不要把酒精大量喷洒在婴幼儿和成人身体上,一方面防止酒精过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使用时不可靠近火源和热源,防止火灾。

  学名乙醇的酒精,在常温常压下就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闪点仅13℃,扩散后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

  给电器表面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如用酒精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导致爆燃。

  每次取用酒精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家庭不要大量囤积酒精!

  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例如 90%),需稀释至75%左右使用,否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84消毒液勿与洗涤剂、酒精混用

  最常见的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本身消毒作用就很强,请单独稀释使用。

  一旦84消毒液与洁厕剂(如洁厕灵)或酸性洗涤剂混合使用,会产生化学反应,加速次氯酸的分解,释放氯气。

  这种黄绿色的刺激性气体,易引起呼吸道的严重损伤,对眼睛、黏膜和皮肤都有高度刺激性,人吸入后很快就会引起氯气中毒,当浓度达到3000毫克/立方米时,能致人死亡。

  同时,84消毒液也不能与酒精(弱碱性)、碱性洗活剂(如洗衣粉)同时使用,84消毒液主要有用成分次氯酸钠(NaClO)是强碱性、强氧化性,混合其他碱性,会影响NaClO的电解平衡,减弱消毒效果;若碱性过强,可能生成Cl2,也就是氯气。

  居家勤通风 做好空气消毒

  每天室内通风换气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吃熟食 做好餐饮具消毒

  吃熟食,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拒绝野味。家用餐具可以用煮沸或高温消毒15 min。

  勤洗手 做好手消毒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手卫生的基本要求。排泄物中可能存在病毒,要求每个人都更加关注手卫生。哪些情况需要洗手?传递文件前后;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手脏时;在接触他人后;接触过动物之后;接触公共物品;外出回来后。

  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注意擦干宜使用纸巾。具体揉搓步骤为:

  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大: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如果没有流动的水,如何做好手消毒?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说,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75%酒精可灭活病毒,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品。

 

  “光做好手的消毒还不够,还要消毒手机。”张流波提醒,手机跟手一样,也要做到时常消毒。在做完手卫生之后,要用酒精、消毒纸巾擦拭手机。(人民健康网综合自人民日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