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9年8月30日
8月30日消息,午后三大股指先后翻绿。部分高位科技股跳水,信电子、联创电子(11.130, -1.16, -9.44%)等跌停,创业板指率先翻绿,此后主板指数也集体下挫。盘面上看,个股迅速回落,炸板率高达57%,市场情绪开始宣泄,总体资金偏观望。截止发稿,沪指报2879.36点,跌0.42%;创指报1606.04点,跌0.90%。
从盘面上看,白酒、军工、海工等板块涨幅居前,电子制造、农服、汽车整车等板块跌幅居前。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9年8月24日
网易金融“瘦身”
郭建杭
网易在金融业务上的探索再现新变动。
在理财业务因牌照和合规性等限制而终止后,网易曾一度将金融业务重心转向信贷端,重点放在消费金融业务,但随着网易小贷股权的出让,信贷部分将走向何方?
近日,有公开消息显示,“网易将出让旗下小贷公司股份,牌照受让方或为连连支付”,对此问题,连连支付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对此事不予置评,以网易方为准。”
网易为何要出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未来在金融业务上还有哪些规划?截至发稿,网易方面未回复。与此同时,在网易8月9日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中,分析了游戏、音乐以及电商等业务在未来的展望,但有关金融业务方面则只字未提。
转型信贷端受挫
金融业务作为互联网巨头重要的流量变现方式,互联网企业都在深耕金融布局,网易也在2015年开始进入消费金融领域。
公开信息显示,网易小贷的运营公司为上海网易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法人为刘庆生,注册时间为2015年。其中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持股70%,该公司持有网易商标;杭州朗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0%,该公司持有网易云商标;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家公司分别由香港网易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前两家),以及网易(香港)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
虽然网易小贷未公开过交易规模,但在网易小贷在招聘网站中,公司的信息描述显示,“作为网易集团唯一的互联网小贷及支付的持牌金融机构,网易金融服务着上亿规模的互联网用户,单日交易超过20万笔,单日交易金额近8亿元,目前金融业务主要分为支付和信贷两块业务”。
目前网易小贷公布的产品信息显示,借款的范围为3000~50000元,借款期限在1~24个月之间,选择不同的借款期数会有不同分借款费率生成,手续费最低为0.73%。
根据此前的公开的信息整理可知,网易小贷开发的主要产品为公积金贷款。
网易小贷曾在2016年通过信用保证保险对借款项目提供保障。此外,还推出速贷宝产品,产品介绍显示,速贷宝主要面向白领用户开放,用户只要拥有信用卡或缴纳过公积金、社保,便可通过保险公司各线上渠道以及其他指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申请信用授信。
但有用户投诉表示,在网易小贷借款时,对于捆绑投保并不知情。
“我在网易小贷平台借钱的时候,保险公司偷偷给我投了一份保险,保险金额1400多元,这个保险我根本没看到合同,而且也没签字,这样强制捆绑,违反国家法律。现在我要求保险公司给我退还投保的金额,因为这个保险并非我的意愿。”
中国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90号文),重点整治包括保险机构是否与从事理财、P2P借贷、融资租赁等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存在合作。
事实上,网易在2015年开始逐渐将重心转向信贷端,以及金融科技方向。
网易方面曾经公开表示,未来网易金融大数据风控应用将体现在三个方面: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风控技术输出。其中风控技术输出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最近几年,金融科技也一直是各家企业重点发展的业务。但截至目前,网易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未见到有公开的业务布局,在出售网易小贷股权后,网易金融业务将仅余支付业务。
理财业务“碰壁”
在转让网易小贷股份之前,网易金融业务已经关停多个业务条线。
与其他互联网巨头不同,网易的金融业务布局稍显“另类”。在过去几年中,网易先后涉足彩票、贵金属、一元夺宝、理财、众筹、区块链、消费信贷等业务。
其中彩票、一元夺宝、众筹等业务遭遇监管整顿后下线,其中理财业务曾作为主推产品,在线尽心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的销售。
官网显示,网易理财于2013年底上线,为网易金融事业部旗下的在线财富管理服务平台,致力于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基金、保险、股票、债券等在线金融产品。
网易理财早期进行货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的销售。
在2011年上线的网易保险,曾作为网易力推的业务,网易公司曾表示,未来将重点发展电影票、彩票、保险还有理财产品等不需要物流的“轻产品”“轻商品”。彼时,网易保险曾是其重要的战略布局。
但在随后的几年中,网易一直未拿到相关基金代销牌照,以及保险经纪牌照。此外,网易也曾尝试网贷业务,曾经投资立马理财、惠人贷等平台,但也都铩羽而归。
2015年,惠人贷被列入公安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2018年4月,立马理财平台发布公告宣布,平台暂停新增理财业务。
网易的金融业务在2018年底开始显出颓势。当年11月,网易金融向用户发出短信通知,称因内部业务调整,网易理财将下线所有产品,下线后将不再支持资产查询及赎回等操作。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网易理财的下线跟相关平台的停止运营有无关系,不太好判断。但至少在品牌声誉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
-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9年8月24日
原标题:进展两极分化、量产边缘挣扎 手握“双资质”造车企业的“冰与火之歌”
作者:夏治斌、石英婧
“资质”就像是一张“准生证”。对于想要进入汽车领域的外来者而言,这是绕不开的难题之一,申请获得“资质”已并非易事,而更加不易的是要取得“双资质”。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获得“双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已有数十家,这其中既包括像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等具有造车背景的传统车企,也包括长江汽车、云度新能源、合众汽车、前途汽车、知豆汽车、国能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国金汽车、速达电动、江苏敏安这样的造车“新入局者”。
然而,上述手握“双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各自项目进度“两极分化”明显,有些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已累计达十余万辆,而有些新造车企业尚未有量产车型上市,成为其他没有生产资质的车企代工厂。
针对各自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情况,《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奇瑞新能源、长江汽车、江苏敏安、江铃新能源等企业。其中,长江汽车电话无人接通;奇瑞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在获悉采访内容后,表示会进行回复,但截至发稿,仍没有相关回复;江铃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不方便接受采访。截至发稿,江苏敏安也未有相关回复。
项目进展不一
资料显示,所谓的“双资质”指的是发改委有关汽车企业生产项目的项目备案以及工信部主管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资质。
在拿到“双资质”的企业中,可以划分为有传统车企支持的新能源车企,代表车企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以及诸如云度新能源、合众汽车、前途汽车等造车新势力。
当然,双方的新能源项目表现也不尽相同,具体来看,有传统车企背景的新能源项目普遍比新造车企业的进展要快、要好。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销量约为6.6万辆;奇瑞新能源销量约为2.7万辆;江铃新能源销量约为1.1万辆。
而即便是作为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的小鹏汽车、威马汽车以及蔚来汽车,上半年的销量均未过万,具体来看分别为9596辆、8747辆、7481辆。头部企业尚且如此,处于后续梯队的新造车企业更是难言乐观。
至于为何会出现“两极分化”明显的现象,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告诉记者,企业主要有“不能”和“不愿”两个原因。“所谓‘不能’,指的是企业缺钱缺人缺技术,无法支撑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而‘不愿’,则指的是企业新能源投入动力不足,有的企业传统燃油车卖的还不错,所以不急于加入新能源产品,有的企业本身就是得过且过,在新能源上就是做做样子。”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盘和林看来,传统车企布局新能源项目与造车新势力相比,拥有成熟的汽车生产经营销售团队、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尤其在生产线方面,传统车企拥有成熟的生产线,既有前期的重资产投入,又有成熟的技工,布局新能源项目只要经过改造即可,而造车新势力则完全需要从头开始,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和学习时间成本。
生产资质优势减弱
据了解,拿到生产资质的企业若在两年内未完成工厂建设,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将会被撤销生产资质。不过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拿到“双资质”的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工厂的建设。
不过在盘和林看来,“双资质”只是一个准入门槛,取得“双资质”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双资质”意味着重资产,如若没有高销量匹配,每年的资金和设备维护成本、营运成本相当大或将成为巨大的包袱。
此外,生产资质的“含金量”也开始降低,去年12月份,工信部公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到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这就意味着,代工模式已经走向合法化,新造车势力的头部玩家均是通过代工模式取得资质。
“‘双资质’的优势相比代工车企主要体现在管控力上,‘双资质’企业有自身相应的生产能力,可以掌握主动权。而代工车企需要假借他人之手,从交付时间及质量管控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业内人士说道。
除此之外,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信部39号令)就明确规定,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
去年9月份,工信部就发布了《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当时就有3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上榜”。
销量、资金问题频现
即便是有生产资质并且有产品上市的车企也很难一劳永逸,知豆汽车便是很好的例子。
8月15日,由于未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知豆汽车法定代表人鲍文光被限制高消费。而就在8月13日,知豆汽车又新增了3.3亿元人民币的股权冻结信息,冻结期限至2022年8月13日。
除去相关的诉讼风波,知豆汽车的销量也呈现断崖式下降。2018年,知豆累计销量仅为1.5万辆,同比大跌63.90%。而进入2019年,情况并未得到改善,1~6月份知豆销量为2005辆,同比下降84.31%
不过,在手握“双资质”的企业中,至今无量产车型推出的长江汽车也正面临欠薪、停产等一系列难题。
资料显示,2017年11月15日,工信部对第30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拟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及已准入企业变更信息名单进行了公示,其中杭州长江乘用车有限公司在列,这也将是继知豆之后,第五家获得乘用车“双资质”的车企。
但近两年时间内,长江汽车一直无量产车型推出,并与另一位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达成协议,成为其代工工厂。
不仅如此,连日来长江汽车屡被爆料员工讨薪、工厂停产。截至8月19日,记者查询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发现,存在多条关于成都长江汽车、贵州长江汽车、温州长江汽车欠薪的帖子。
有观点称,对于“双资质”中进展不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资金问题可能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整车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且行业技术门槛高,对于造车企业而言,没有数百亿元的资金根本玩不转。“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造车新势力的融资市场已经明显降温,头部企业也已经显现,融资环境愈发严苛,资本只会向头部企业集中,落后企业的生存环境越发艰难。”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