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保监会: 禁止银行用非自营网络平台揽储

  作者: 杜川 陈洪杰

  [ 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通知》结合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监管要求。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自营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存款业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 ]

  在蚂蚁集团、腾讯理财通、京东数科、滴滴金融等巨头陆续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后,监管部门的规范文件来了。1月15日,央行和银保监会给出了定调,“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

  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这份《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的相关事项。

  据悉,此前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多家巨头相继下线产品并非受到监管的窗口指导,而是主动下架,被市场视为拥抱监管的行为,起因则是监管领导对互联网存款业务的表态。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总体上,《通知》较为严格:一是将商业银行互联网定期存款业务严格限定于自营网络平台(官网、手机银行等);二是要求地方性银行开展互联网存款业务应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此外,《通知》在存量业务整改方面比较实事求是,允许到期自然结清(“靠档计息”存款产品清理则是“一刀切”),有助于商业银行稳妥整改、安全过渡,保持流动性有序平稳,也有助于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

  叫停互联网存款

  对于储户而言,互联网存款产品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低,备受欢迎;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客,也解决了中小银行揽储难的问题。

  不过,发展过程中,一些风险隐患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就指出了这些风险隐患,比如产品管理不规范、消费者保护不到位等。并称,当前,对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尚缺少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因此,亟须补齐制度短板,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开展互联网渠道存款业务。

  该负责人还表示,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存款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产物,最近业务规模增长较快。但该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涉嫌违反相关监管规定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相关要求,突破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区域限制,并且非自营网络平台存款产品稳定性较差,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也带来挑战。因此,为防范金融风险,依法对上述定期存款以及定活两便存款业务予以叫停。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储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不得借助网络技术等手段违反监管规定、规避监管要求。

  此外,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应当严格执行存款计结息规则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的存款业务规模不一,各自的经营状况也有所差别。为避免次生风险,《通知》明确监管部门可根据相关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按照“一行一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督促商业银行稳妥有序整改。

  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

  《通知》对理财市场有哪些影响?储户还能买到相关产品么?此前已经购买的消费者有何影响?

  《通知》结合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监管要求。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自营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存款业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

  需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与非自营网络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开立Ⅱ类账户充值,为社会公众购买服务、进行消费等提供便利,这部分业务不受影响,可继续开展。

  其中,《通知》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业务需要,依法设立的独立运营、享有完整数据权限的网络平台。

  对已经通过商业银行非自营网络平台进行存款的消费者,《通知》明确,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已经办理的存款业务,到期后自然结清。

  “在此期间,相关存款依法受到保护,消费者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和存款协议到期取款或者提前支取。商业银行应当继续提供查询、资金划转等相关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央行、银保监会正式叫停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揽储之前,已经有地方监管在行动了。2020年12月28日,第一财经记者从浙江地区银行机构获悉,近日收到地方监管文件,要求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作为中介吸收存款。

  原标题:多家银行出手清理“睡眠账户” 快去看看你的钱包!

  近期,建设银行(6.410, -0.04, -0.62%)、中信银行(5.070, -0.04,-0.78%)、邮储银行(4.760, -0.11, -2.26%)等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告,将对异常账户进行清理,一些长期没有交易且没有资金的“睡眠账户”,以及同一客户名下的超量账户,都将被银行注销。

  为什么要清理“睡眠账户”?怎么看自己有没有“睡眠账户”?如果自己的账户被别人冒用了又该怎么办?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睡眠账户”

  近日,包括中信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到家银行发布公告,开始清理“睡眠账户”。

  中信银行明确,自2021年1月8日开始,对账户余额低于10元人民币(含)以下以及截至每年10月底,账户连续两年(含)以上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个人结算账户,将被限制交易。

  同一客户在该行持有一百个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个人结算账户,也将被限制交易。

  建设银行称,将在2021年1月21日至2021年2月28日,对长期不使用的个人银行账户进行销户清理,范围包括:截至2020年10月31日,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存现、取现、转账等主动交易,账户余额为0,且无信用卡约定还款、个人贷款还款等签约关系的借记卡、准贷记卡、活期存折账户。

  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卡、军人保障卡等个人银行账户不纳入本次销户清理范围。

  邮政储蓄银行公告显示,将于2021年6月30日(含)前逐步分批对同一客户名下个人结算账户超标准(即Ⅰ类户1个、Ⅱ类户5个、Ⅲ类户5个)数量进行清理。如账户存在上述情况,本人持有效实名证件,尽快到该行任意网点进行合理性登记、降级以及销户处理。逾期未清理的账户,该行将限制金融服务。

  “睡眠账户”成为电信欺诈重要工具

  对于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及个人开立多个结算账户的原因,中信银行、邮储银行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清理行动是为了加强账户管理,防范电信诈骗风险。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截至2019年末,全国人均拥有8.06个银行账户,同比增长11.63%;人均持有6.01张银行卡,同比增长10.48%。

  虽然人均账户数量增多,但是其中有部分成为了“睡眠账户”,无形中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电信欺诈的重要工具,对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

  此次多个银行开始清理包括“睡眠账户”和超量账户在内的异常账户,对个人用户来说有助于防范个人风险,避免自身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也为银行账户安全筑起一道防线。

  如何保护我们的银行账户安全

  除了银行对“睡眠账户”进行清理以外,个人用户也应提高防范意识,积极清理“睡眠账户”。

  一是增加账户盘点意识,定期梳理个人名下账户及资产状况,养成查账记账的良好习惯。

  二是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在密码设置、账户登录管理等方面加大保护措施,对冗余账户及时注销,以避免被不法利用的风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千万不要出租、出售、出借自己的银行卡或支付账户。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已支持异地网点注销银行卡。

  三是对于不希望被冻结的银行卡,只要每年通过ATM、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任意渠道办理一笔业务或者进行转账等交易,就不会被银行认定为是“睡眠账户”。

  四是如果发现自己的账户被冒用,及时和银行反馈并报警,避免更大损失。

 

  “睡眠账户”极易被不法分子盯上,不仅给个人带来资金和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影响个人征信,造成极大的危害。看完这篇文章,赶紧去查查你的银行账户吧!

  软银集团的愿景基金近日出售了优步(54.59, 1.31, 2.46%)科技公司价值约20亿美元的股份,利用该公司股价最近上涨的机会套现。

  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一份文件,优步的最大股东、软银愿景基金旗下SB Cayman 2在1月7日以平均每股53.46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优步3800万股股票,目前仍持有该公司约1.842亿股。

 

  2020年,优步股价从3月份的低位反弹了逾150%。随着其在优步等公司的投资价值回升,以及几家投资组合公司的公开上市,软银股价近期也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