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评测室综合用户体验、功能服务、性能安全、发展创新4大维度,240项细分指标对建设银行建行生活App进行全扫描,最终给予63.150分(总分100)。

  作为“双子星”之一,建行生活App自上线之日起便担负起“生活服务平台”的新使命,各类生活服务场景比较丰富,各种优惠活动较有吸引力,但如果以生活服务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用户体验并不完善,搜索、消息互动各有“硬伤”,注销旅程不够完善,部分页面也存在bug。特别是,在测试中评测员遇到卡顿、白屏等各种情况。

  如果跳回银行信用卡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无异于“一条腿”走路,金融服务能力远远落后与同业水平:无论是卡片管理,还是查账还款都不够完善。即便是主推的“建行生活卡”,相关的功能建设也比较落后。

  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摆在建行生活App发展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建设银行建行生活App评测分析:

  作为“双子星”之一,建行生活App自上线之日起便担负起“生活服务平台”的新使命,各类生活服务场景比较丰富,各种优惠活动较有吸引力,但如果以生活服务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用户体验并不完善,搜索、消息互动各有“硬伤”,注销旅程不够完善,部分页面也存在bug。特别是,在测试中评测员遇到卡顿、白屏等各种情况。

  如果跳回银行信用卡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无异于“一条腿”走路,金融服务能力远远落后与同业水平:无论是卡片管理,还是查账还款都不够完善。即便是主推的“建行生活卡”,相关的功能建设也比较落后。

  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摆在建行生活App发展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用户体验(23.750分/40分):搜索、消息互动各有“硬伤”,部分页面有bug

  建行生活App注册比较便捷,新用户输入手机号、验证码,设置登录密码即可完成注册。注册成功后,用户可以通过绑定本行/他行卡开通钱包后进行消费。

  登录方面,建行生活App支持短信验证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暂不支持面容/手势/指纹等快捷登录方式。若用户忘记登录密码,App支持在线找回;若用户想更换登录账号,App支持切换账号。此外,如果用户遇到问题,App给出了一定的帮助提示(求助在线客服需要先登录)。

  界面体验方面,建行生活App底边栏分为“精选、生活、金融、我的”4大频道。具体来看,“首页”频道自上而下分为“导航、置顶功能、头图、头条、常用功能、热门推荐、推广图、会员有礼/限时好券/信用卡专享推荐楼层、本地优惠/种草推荐瀑布流”。其中,“常用功能”采用“9+1”的十宫格模式,用户点击“全部”可以查看全部应用,暂不支持用户自定义。

  搜索互动方面,建行生活App“精选、生活”频道设有搜索入口,用户可以查看历史搜索、热门搜索,支持对商家、优惠券、影院、资讯等搜索。作为生活服务平台,建行生活App对商户、优惠券的搜索比较便捷,但却不支持对活动的搜索。此外,App支持部分信用卡功能,但却完全不支持对功能的搜索,并不是很合理。

  客服互动方面,建行生活App仅“我的”频道设有客服入口,“客服中心”整合了常见问题、联系商户、常用工具,以及电话客服入口和在线客服入口。

  其中,智能客服“提问→回复→赞/踩”的服务逻辑比较完善,“踩”之后可以联系人工客服——对于一些提问,智能回复较为有效,也可直达功能点;但有一些问题无法给出回复,也有一些问题推荐前往手机银行。同时,用户输入“人工”等关键词也可转接人工客服,服务中可以传图片、暂时退出,遗憾的是接入、回复等待时间略长。

  消息互动方面,建行生活App“消息中心”整合了通知、活动,支持清除未读/批量删除,也支持开启/关闭消息推送、设置免打扰。值得注意的是,App“通知”主要推送优惠券使用/到期情况,暂无动账通知(比如支付消息等)。

  便捷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客服设置了语音转文字功能,但测试中提示“当前版本暂不支持”。此外,用户长按App图标可以弹出“我的权益、我的生活卡、我的付款码、扫一扫”快捷菜单。

  用户管理方面,建行生活App“我的→设置→账户与安全”支持修改登录密码等安全设置,也支持注销账户——相关提示比较清晰,但注销后App依然记住登录手机号。此外,12个月内仅允许注销两次。

  交互体验方面,建行生活App“金融”频道设有信用卡卡片,可以根据时间轴线/还款状态提示未还金额、未出账单,交互了还款、分期还款等。但是,卡片缺乏必要信息提示,比如“未出账单”没有提示账单日。

  值得注意的是,App还款旅程不够便捷——比如用户使用本行储蓄卡还款无法提示可用余额,还款之后的交互设置也待提升。此外,App部分页面无法返回,比如“信用卡→积分活动→积分兑换专区→积分好物→更多”。

  即便是App力推的建行生活卡,“申卡→激活→账单”等重要旅程均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用户申卡之后无法从App查询到任何进度信息;用户开卡激活后,打开“建行生活卡”专区依然要等待引导页加载完成等等。

  综合而言,建行生活App注册登录比较便捷,支持搜索、客服和消息互动,但搜索、消息互动各有“硬伤”。特别是,注销旅程不够完善,还款等重要旅程有待提升,部分页面也存在bug。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中评测员也遇到卡顿、白屏等各种情况。此外,“一个设备最多支持两个账户登录”的策略也值得思考。

  功能服务(23.500分/35分):生活服务有吸引力,金融服务整体落后

  与银行同业策略不同,建行生活App“钱包”可以管理支付卡片,支持添加/解绑银行卡。对于信用卡用户,App“信用卡”可以查看持有卡片情况——包括持有卡片数量、卡面、卡种,以及卡权益等,但无法查询卡号或进行卡管理。

  不过,对于持有建行生活卡的用户,“建行生活卡”专区的卡片管理功能有所提高,支持查询/复制卡号、修改限额。虽然比“信用卡”略强一些,但离同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新卡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支持申请办卡、卡片激活,不支持查询申请进度。具体来看,“信用卡申请”卡片种类比较丰富、支持搜索,单张卡片相关信息提示一般(年费提示不充分),申卡流程也待提升。

  额度管理方面,建行生活App“额度调整”可以查看可用额度,也可以授权查询人行信用报告后申请调升/调降永久额度、申请临时额度。

  查账还款方面,建行生活App“账单查询”整合了本期账单、未出账单和历史账单。具体到“账单明细”,明细列表中进出项比较清晰(交易时间只到日期)、可读性一般,但是当日交易无法查看。值得一提的是,交易明细可以 根据币种、交易类型、关键字进行筛选。

  同时,App“账单查询”关联了立即还款、分期还款等功能。用户可以实时还款,但仅支持本行储蓄卡还款。如果有分期需求,用户可以进行账单分期,且每期分期利息、近似折算年化利率标识比较清晰,完整协议也可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建行生活卡用户可以在“建行生活卡”栏目设置约定还款(仅支持本行卡),其他卡种暂时无法设置。

  借贷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支持现金分期,每期分期利息/应还本金、近似折算年化利率标识比较清楚,仅支持本行卡收款。此外,App上线了快贷、建信消费金融贷款,也搭建了商户分期、装修分期、购车分期等信贷分期场景、支持申请分期通。其他金融服务方面,App上线了零钱理财、个人养老金,接入了建信人寿、建信财险等。

  积分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积分”可以查看积分数量、积分明细,支持加油充值、外卖、影票、会员充值、分期甄选、美食好店、商超好店、骑行、打车等进行积分抵现,相关优惠活动也比较丰富。

  权益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信用卡→卡权益”可以查询卡片权益,但整体建设一般。此外,App上线了“CC豆”兑换活动,用户可以通过参与资产提升等活动获得CC豆,兑换权益商品。

  支付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支持付款码、付款码,更换银行卡/数字人民币比较便捷。遗憾的是,支付记录、小额免密等设置要前往“钱包”。

  生活服务方面,建行生活App“生活”频道提供美食、商超、外卖、出行、电影、缴费、充值等本地生活服务。此外,诸如周四美食五折等每日活动,以及每日的抢券、签到活动均有一定吸引力。

  综合而言,建行生活App生活服务场景比较丰富,各种优惠活动比较有吸引力,借贷服务也在延伸中。但是,基础金融服务比较差:无论是卡片管理,还是查账还款都不够完善;即便是主推的“建行生活卡”,相关的功能建设也达不到同业平均水平,堪称“一条腿走路”。

  性能安全(11.275分/15分):

  性能安全主要包括基础安全设置、隐私保护和性能检测三大板块。

  基础安全设置方面,建行生活App适时启用安全键盘,支持查看登录日志,关键页面进行了一定的防录屏/防截屏设置,但部分安全设置仍待提升。

  隐私保护方面,建行生活App首次打开明示隐私政策,隐私政策中标明了更新/生效日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及用户权益保障的说明比较完备,也可以撤销同意隐私政策。同时,用户可以进行系统权限管理、第三方授权管理,也可以开启/关闭个性化推荐。新浪金融评测室技术支持“爱加密”提供的合规评估报告显示,建行生活App(Android端)在7项检测中有4项不合规,iOS端有1项不合规。

  性能检测方面,新浪金融评测室技术支持“博睿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建行生活App(iOS端)重要页面响应时间远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发展创新(4.625分/10分):

  据2023年半年报披露,“建行生活”规模平稳增长,场景持续丰富,直营全面启动。客户端聚合全行权益、积分资源,提供实惠便捷的“生活+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13亿户,日活跃用户300万户,同时带动新签约手机银行客户782万户。

  从适老化发展的角度看建行生活App上线了长辈版(与标准版切换便捷度不足): 底部频道分为“首页、订单、我的”3大频道,用户在“首页”频道可以快速找到美食、商超、签到功能入口,也可以查看每日好券,但界面体验有待提升。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浮窗查看客服电话(无法直拨),也可以在“我的”频道找到客服中心(存在不少bug)。值得注意的是,长辈版不支持任何信用卡相关功能。

  从多渠道发展的角度看,“建行生活”公众号提供“小龙马、千元福利、服务中心”三大板块服务,主要推广各类优惠信息,但在线客服需前往“中国建设银行客户服务”公众号。此外,用户可以搜到“龙卡信用卡”、“建行生活”小程序,不过“建行生活”已无法打开。

  从App发展和创新来看,建行生活App自2021年从浙江省试点开始全面推广,历经2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升级到2.0版。一直以来,建行生活App试图走一条“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路线, 以生活服务为切入点,与用户建立生态链接,再将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相融合。那么,这条路走得如何呢?

  如果以信用卡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无异于“一条腿”走路,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落后与同业发展水平:无论是卡片管理,还是查账还款都不够完善。即便是主推的“建行生活卡”,相关的功能建设也比较落后,很多功能需要用户去手机银行App完成。

  如果以生活App发展的视角看,建行生活App用户体验也不够完善,搜索、消息互动各有“硬伤”,注销旅程不够完善,部分页面也存在bug。特别是,在测试中评测员遇到卡顿、白屏等各种情况。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路线走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目前的用户群体是否优质?足够的投入是否可以持续?投入力度一旦降低,App靠什么维持用户?毕竟不同于微信、支付宝等等,银行除了“金融”并没有其他生态支撑。

 

  也如半年报中所述,建行生活App自二季度起围绕客户账户新增、消费金融转化、财富产品销售,将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相融合,全面开展平台直营活动,进一步提升平台经营成效。如果说,建行生活App要为用户提供实惠便捷的“生活+金融”服务,那么“金融”服务这一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入今年秋冬季,开始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支原体肺炎、流感、合胞病毒、腺病毒……从最开始在儿童中流行到后来很多成年人也开始“中招”。甚至不少人同时感染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的“叠加感染”。

  此外,不少人在感觉自己症状和新冠很像,嗓子疼、咳嗽、咳痰、发烧、全身酸痛、肺炎……对于这些现象网络上开始流传“支原体肺炎是新冠的变异”的说法。甚至有人怀疑,“今年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是因为感染新冠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因此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更易感了。

  这2种说法到底是否可信?靠不靠谱?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国内多位专家给出回应!

  支原体肺炎是新冠的变异?

  出现的症状和新冠很像,支原体肺炎是不是新冠的变异?

  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11月26日在央视《健康中国》栏目中回应,支原体和新冠完全是两码事,在生物进化中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一个属于病毒,一个属于支原体,它们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人类和苍蝇”之间的差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在节目中也指出,支原体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末才确定是病原体,比新冠病毒其实早得多,二者毫无关系。

  事实上,支原体并非普通细菌、病毒,而是一种原核生物。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而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

  童朝晖教授表示,儿童的免疫力系统发育不健全,抵抗力不如成人,因此更容易被感染支原体。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病毒还是支原体,如果局限在上呼吸道,大部分可以自愈,一小部分可能会发展为肺炎。①

  传染病高发是新冠导致的“免疫缺陷”?

  新冠之后,不少人觉得自己还没恢复,容易生病。是不是感染新冠后留下导致免疫系统出现了“免疫缺陷”?

  11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席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国目前秋冬季儿童呼吸疾病疫情来源于“免疫落差”。

  什么是“免疫落差”?疫情期间大多数人对于新冠的预防除了打疫苗外,更多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方法。这些干预手段确实可以减少新冠的感染,同时也会减少其他感染性病原体的接触,最为明显的是流感,几乎一度消失。

  长时间干预后导致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群体免疫的水平较疫情前有所下降。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群体免疫水平间的差异称为“免疫落差”。当恢复正常生活后,很多人迅速抛弃了戴口罩、勤洗手等防御措施,这也更加引发了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尤其是在秋冬呼吸道传染病本身就高发的季节。

  此外,作为专门研究病毒免疫缺陷博士、科普博主@子陵在听歌 11月25日在微博发文也表示,新冠病毒不会造成免疫缺陷。新冠病毒引发的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样,它具有明确的病毒感染自限性。极少数新冠患者发生的长新冠(新冠后遗症),但并不是免疫缺陷。③

  我们该如何应对“免疫落差”?

  一、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应对“免疫落差”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流感传播前接种流感疫苗,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转化和死亡,低危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建立免疫屏障,避免感染, 降低病毒传播。

  对那些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的病原体,可以尽量做好防护避免近期扎堆感染,比如日常做好手卫生,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戴好口罩,以减少不必要的感染。

  二、提升自身免疫力

  除了接种疫苗等,提升自身免疫力也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提升免疫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主编的《“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一书中介绍,提升免疫力做好这4点:④

  1. 吃好一日三餐,保证营养。一个人的健康和免疫力息息相关,免疫力好病毒就不容易入侵。而营养均衡是对健康人群最基础的要求,吃得科学合理,有助于改善自身的免疫力,反之则适得其反。

  建议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保证4大类食物摄入,包括谷薯类(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蛋白质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以及油脂类(包含烹调用油和坚果)。建议一周吃25种以上的食物,有助于保证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同时在饮食中注意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能有效改善免疫力。

  2. 适度多运动,改善免疫力。运动有助于激发和改善免疫力,人群统计研究显示,经常锻炼的人,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那些不锻炼的人。建议采用轻松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耐力素质,跑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高尔夫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

  成年人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300分钟,或者高强度有氧运动75~150分钟,或者这两种强度的运动组合,能最大程度地让健康获益。

  3. 良好睡眠是天然免疫屏障。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指出,“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因此,倡导人们要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

  在几乎人人熬夜的今天,睡眠变成了如奢侈品一般珍贵。好睡眠是天然的人体免疫屏障。想要拥有良好免疫力,请从高质量的睡眠开始。

  4. 健康的心态是免疫力保证。长期压力状态下导致身体疾病的生理基础,造成免疫力低下,易感疾病。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天做放松训练,适度宣泄负面情绪,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免疫力。

 

  最后,饮食、运动、心理、睡眠,是免疫力的重要基石,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要从健康生活点滴做起。

  11月19号消息,根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的双十一大促期中国智能门锁市场总结来看,2023年双十一大促期间,中国智能门锁线上市场销量为56.5万套,同比增长14.7%;销额为8.3亿元,同比增长29.5%;均价为146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元。

  数据来源: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单位:万套,亿元,元,%洛图科技表示今年主流品牌投入的更多资源集中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展现出了较大的促销力度,整体市场的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随即呈现了显著提升。双11双期间,智能门锁在头部主播的直播间曝光频次和品牌数量增多;产品降价幅度大,重点机型价格降幅超过了25%;赠品多样化,涵盖了智能音箱、摄像头、智能手环、锂电池等;售后方面,“包安装”、“质保期延长”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方向。

 

  2023年双11促销期间,智能门锁线上市场销额前三名分别是德施曼、小米、凯迪仕,合计份额(CR3)为60.1%,比第三季度增长18.2个百分点。销量前三名分别是小米、德施曼、凯迪仕合计份额(CR3)为51.3%,比第三季度增长15.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