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已有中国人寿(28.740, 0.28, 0.98%)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多家险企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快改革转型、做强优势业务、提升投资收益、服务国家战略等成为险企年度工作会议高频词。

  ● 本报记者 陈露

  做好“五篇大文章”

  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快改革转型等成为被多家险企频繁提及的内容。

  中国人寿集团提出2024年要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包括着力实现“五篇大文章”创新突破、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提出,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着力抓好七大保险业务发展,有力有效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着力做深做实八项战略服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出抓好四方面工作,包括发挥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当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排头兵;做好“五篇大文章”,当好支持外经贸发展的主力军;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当好攻坚深化改革的开拓者;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部分中小险企还结合自身和当地特色提出差异化经营目标。比如,国任保险提出2024-2026年战略发展规划,公司未来三年战略转型主要聚焦“五四工程”,全力提升客户经营、成本管控、风险防控、投资管理、数智驱动五大核心能力,全面强化国任文化、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机构建设四项保障,推动国任保险进一步向极具价值与活力的科技型保险集团迈进。

  聚焦主责主业

  在保险业务方面,多家险企表示将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优势业务,强化精细化运营,提升经营效益。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提出要聚焦主责主业,建设以财产险业务为核心主业、人身险和再保险业务协同发展,以投资管理业务为战略支撑的保险集团,做优做强财产险,做专做精人身险和再保险,提升投资板块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保险主业的“双服务”能力。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表示,将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1+N”文件,做好“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拓宽国际化发展格局。

  铁路保险公司提出,扎实做好国家重大战略铁路项目驻点服务和快速准确理赔机制,提升中老铁路客货运服务保障,指定针对性服务方案,深耕国际班列货运险业务,探索制定客户分级管理、分级服务体系。

  燕赵财险提出,要调优业务结构,动态调整“红黄(蓝)绿”业务策略,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差异化匹配政策,着力发展优质业务,提升业务品质;调优渠道结构,加强直销、个代、银保等重点渠道建设,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提升投研能力

  在投资端,多家险企提出要提升投研能力,推动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持续双提升。

  中国人寿集团提出,投资板块要在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上持续双提升。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表示,2024年将聚焦投资收益和盈利贡献强化四个对标,更好统筹服务实体经济和稳投资增收益,更好统筹服务主业和第三方业务,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努力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3年,中邮保险旗下中邮保险资管公司获批成立,成为我国第34家保险资管公司。中邮保险表示,2023年,公司进一步理顺资管中心和资管公司职能划分。2024年,将提升投研能力,强化负债约束下的资产配置;提升资负联动管理能力,推进资负久期、收益匹配。

 

  还有不少中小险企强调,要在业务端、管理端、投资端协同联动、共同发力。比如,锦泰保险表示,业务端要强化精细化运营,着力提升销售能力、承保能力、理赔能力,管理端要以集约化为原则,着力强支撑精算账,投资端要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投资收益。

  2024年年初以来,在大盘指数整体走低的背景下,以煤炭为代表的高股息红利板块市场表现亮眼。与此同时,研究机构对红利板块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1月15日,已有百余份研报涉及高股息红利板块,囊括了煤炭、交通运输、非银金融、轻工制造等多个行业。

  高股息红利板块上涨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行情是否可持续?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高股息红利板块表现占优,主要源于市场对其稳定现金流收入以及抗风险能力的认可。预计到2024年春节前后,高股息策略躁动概率仍然较大。不过,若红利板块大幅上涨,对应股息率随之下滑,其“性价比”也会逐步减弱。

  红利板块近期表现亮眼

  近期,红利指数远远跑赢大盘。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收盘,上证红利指数(2898.5284, 12.95, 0.45%)2024年年初以来已涨超3%,国证红利加权100指数(3250.681, 11.58, 0.36%)今年以来已涨逾2.4%,而同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均呈下跌态势,跌幅分别为2.98%、5.89%、7.71%。与此同时,资金同时借道红利类ETF加快布局,招商中证红利ETF已连续三周放量成交,成交额均在10亿元以上。

  “高股息红利板块近期整体表现优于市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一是其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高股息红利板块中的公司大多属于发展成熟、盈利稳定的上市公司,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在海内外局势复杂加剧的情况下,其“安全边际”对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二是其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同时投资回报率优于银行存款,当前国内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款利率处于相对低位,而高股息红利上市公司往往能够长期维持4%以上的股息率。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是股息收入的价值投资和基于财务状况的发展预期。在投资者的眼中,这些公司通常更为稳健,风险相对较低。鉴于成长股板块公司未来增长不确定性,在市场震荡或市场低谷阶段,高股息公司往往现金流稳定,确定性较高,股价表现较好。” 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记者。

   百余份研报涉及相关领域

  市场行情逐步显现的同时,研究机构也高度关注高股息红利板块。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1月15日,内容涉及“红利”的研报数量已达到了50余份,其中1月8日单日研报数量多达21份;内容涉及“高股息”的研报共80余份,其中1月8日多达34篇,1月7日有16篇。合计来看,相关领域的研报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份。

  从行业来看,与“高股息”结合的研报涉及的行业超过16个,包括有色金属、医药生物、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家电、轻工制造、金融、建材、纺织服装、建筑、化石能源、交运设备、建筑、公用事业、文化传媒、钢铁等。

  此外,还有多篇研报直接在标题中提及了“红利”“高股息”等字眼。如银河证券1月9日研报标题为“美联储激进降息预期减弱引发金价回调,建议关注高股息有色个股”;国泰君安(14.750, 0.23, 1.58%)1月9日食品饮料研报标题为“优选高股息,拥抱确定性”等。

  银河证券策略组组长杨超认为,结合海内外投资环境、市场情绪及政策驱动分析,预计一季度,尤其是2024年春节前后,高股息策略躁动概率仍然较大。

  警惕部分主题过度炒作

  不过,对于红利板块行情的可持续性,业内人士表示,从中长期角度而言,若股价持续上涨,股息率也会逐步下滑,投资性价比或有所减弱。

  田利辉表示,短期角度来看,红利主题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市场情绪、经济环境、公司状况等多种因素。如果市场情绪更为低迷,那么红利板块的表现可能会受到影响。当前宏观经济数据、新披露的企业财务数据也直接影响着红利板块的走势。中长期角度来看,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更为关注股息收入,这为红利板块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政策引导下,我国优质公司有望不断加入高股息红利板块。

  陈雳表示,红利主题是否可持续关键在于其红利能否维持高位,若红利板块大幅上涨,其对应股息率就会逐步下滑,其性价比就会逐步减弱,因此该题材若大幅上行的话,存在一定风险。

 

  但同时,田利辉也提醒称,可持续的主题也不能过度炒作。理性的投资者需要根据红利的规模和可持续性来判断当前股价是否合理。倘若股价高出红利折现定价,则应注意投资风险。

  1月2日下午,古茗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后,同日晚间,蜜雪冰城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此前,茶百道于2023年8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新茶饮行业2024年开年第一波“内卷”正式启动,港股“新茶饮第二股”会花落谁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这三家企业均主要通过加盟模式开展业务,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向加盟门店销售商品及设备以及提供服务等。需要注意的是,扎堆IPO背后,这些茶饮企业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门店扩张不及预期风险、经营效率不及预期风险、加盟商运营管理风险等。

  从“寒流刨冰”到“蜜雪冰城”

  1.6万加盟商撑起“雪王”帝国

  1997年,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及董事长张红超在郑州开了一家名为“寒流刨冰”的小店,用一台自制的刨冰机,开启了在现制饮品领域的创业之路。1999年,“蜜雪冰城”作为品牌名称被正式启用。

  2017年,蜜雪冰城创立了现磨咖啡品牌“幸运咖”。截至2023年9月30日,“幸运咖”拥有约2900家门店。2018年,蜜雪冰城的首家海外门店在越南河内市开业。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已经在海外11个国家开设了约4000家门店。

  同样是在2018年,蜜雪冰城打造了“蜜雪冰城”的超级IP和终身代言人——“雪王”,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雪王”及“蜜雪冰城”主题曲的相关话题在主要社交平台上的累计曝光量分别超过87亿次及84亿次。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的会员量达到约2.15亿;月活会员在2023年9月达到约3800万。

  招股书显示,作为一家现制饮品企业,蜜雪冰城聚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单价约6元的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等产品,旗下有现制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和现磨咖啡品牌“幸运咖”。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通过加盟模式发展的门店网络拥有超过36000家门店,覆盖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2023年前九个月,蜜雪冰城的门店网络共实现出杯量约58亿杯。

  蜜雪冰城主要通过加盟模式开展业务,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向加盟门店销售商品及设备。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超过99.8%的门店为加盟门店,其余为自营门店。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拥有超过16000个加盟商伙伴。

  在加盟模式下,蜜雪冰城授权加盟商使用其品牌开设加盟门店并销售现制饮品,加盟商向蜜雪冰城购买门店物料及设备用于其日常运营。作为加盟门店的拥有者,加盟商对门店的经营业绩负责。蜜雪冰城还规定加盟商必须遵循其全面、标准化的运营流程及要求。

  2022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蜜雪冰城的门店网络分别实现约300亿元和370亿元的终端零售额;同期,蜜雪冰城分别实现约136亿元与154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1.2%及46%;同期,蜜雪冰城的净利润分别为20亿元与25亿元,同比增长5.3%及51.1%。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方面,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九个月分别为17亿元、24亿元及31亿元。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蜜雪冰城分别实现约32.44亿元、38.47亿元、45.76亿元的毛利,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1.3%、28.3%及29.7%。

  茶饮企业掀起“上市潮”

  透视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背后的“资本捕手”

  全球现制饮品市场规模巨大并且未来预计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以终端零售额计,全球现制饮品市场2022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提高至7.5%,带动市场规模增长至2028年的11147亿美元,占据全球饮料市场近一半份额。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是全球现制饮品行业加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合计贡献同期全球现制饮品市场规模增量的近40%,合计占全球现制饮品市场的比重也将从2022年的10.9%提升到2028年的20.2%。

  2021年6月30日,自奈雪的茶顺利上市之后,港交所一直在等待“新茶饮第二股”。如今,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也一度被传有上市计划。记者注意到,虽然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目前均未上市,但是三者均已与上市公司建立联系。比如,蜜雪冰城和茶百道是佳禾食品(16.230, -0.19, -1.16%)的客户,古茗和妙可蓝多(15.530, -0.25, -1.58%)是合作伙伴。

  如果企业能顺利上市,背后股东无疑是获益者。那么,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背后的股东都有谁呢?

  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目前的主要股东包括张红超(蜜雪冰城创始人及董事长)、张红甫(蜜雪冰城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青春无畏(员工持股平台之一,由张红超管理)、始于足下(员工持股平台之一,由张红甫管理)。2020年12月,蜜雪冰城接受了龙珠美城、深圳蕴祺及天津磐雪的投资。

  古茗目前的主要股东是王云安、戚侠、阮修迪、潘萍萍、朱拥华。古茗在2020年先后获得美团龙珠、红杉、寇图资本及Abbeay Street的投资。

  茶百道目前的主要股东是王霄锟、刘洧宏、成都锦柏森、恒盛合瑞、同创共进。其中,王霄锟和刘洧宏是夫妻关系,恒盛合瑞由王霄锟和刘洧宏透过成都锦柏森间接控制,成都锦柏森由王霄锟和刘洧宏共同持有100%股权,同创共进是王霄锟控制的员工激励平台。去年6月,记者自茶百道方面确认,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由兰馨亚洲领投。招股书显示,除了兰馨亚洲,茶百道的投资方还有正心谷、新希望(9.170, -0.13, -1.40%)、番茄私募股权、中金同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茶饮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完整度。产品可以复制,模式可以复制,价格可以模仿,门店也可以克隆,但是供应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未来,只有头部企业才有对供应链进行完整布局的能力,而整个供应链的完整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当下,很多茶饮企业都在两手抓,一方面在整个供应链上游这一块进行大布局,另一方面向下一体化,持续开店。所以,头部企业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集约化效应慢慢凸显之后,行业里的马太效应会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