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23年12月15日
元旦小长假首日火车票将于16日开售,定好闹钟准备抢票啦!
按照15天车票预售期规定,元旦小长假首日(12月30日)火车票将于12月16日开售,12月31日火车票于12月17日开售,元旦当天火车票于12月18日开售。
心急的小伙伴可选择12月15日购买29日晚间车票,下班后直奔车站,最快速度开启元旦假期!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一出发城市,不同车站车票起售时间也不同。
以北京为例,北京西站、丰台站起售时间为8时,北京站、朝阳站起售时间为10时,北京北站为12时,北京南站为12时30分,北京东站、昌平北站、清河站均为16时。
如何查询起售时间?只需打开铁路12306App,在首页中点击“我的”,找到“出行向导”中“起售时间”,输入需要查询的车站和日期,即可查询到乘车站及同城车站的车票起售时间。计划抢票的小伙伴可按需定好闹钟!
铁路部门提示,通过提报多个“日期、车次、席别”组合的候补订单,进而增加候补购票成功率。铁路12306App“车站大屏”功能可查列车状态、检票口、正晚点状态。
近期受降雪影响,有少量列车临时停运。临近出行前,小伙伴们可及时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及车站公告或12306网站信息。万一赶上停运也别慌,30日内均可办理全额退票手续。
飞机票量价齐升
随着元旦假期临近,国内航班机票价格已逐步上涨。以北京飞武汉为例,14日下午查询某旅游OTA平台发现,直飞最低价为1283元,且到达时间接近深夜;另有少量航班售卖5.7折、6.6折经济舱机票。
航旅纵横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元旦假期间国内机票预订量超过120万,比一周前增长近45%,比去年同期预订量增长约23%;截至12月5日,2024年元旦假期的国内机票均价(不含税)约为705元。
航旅纵横行业总监赵楠近日表示,随着元旦假期的临近,12月底的整体机票价格已有回升趋势。目前,元旦、春节假期前后的机票预订量正稳步攀升,预计临近节假日,多条热门航线的机票价格还会上涨。
不过,自12月5日(出票日期)起,连涨三月的燃油附加费下调:成人旅客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收取50元/位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上航线收取90元/位燃油附加费,相较于调整前分别降低了10元和20元。
多地景区门票减免
探亲之外,趁着假期旅游也是热门选择。携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预订2024年元旦的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倍,酒店同比增长超5倍,机票同比增长205%,度假同比增长237%。
木鸟民宿发布的《2024元旦假期民宿预订趋势报告》提到,2024元旦假期民宿预订已进入预订高峰期,截至12月11日,2024元旦假期民宿订单已达到2023年同期的12倍。
为了吸引游客,全国多地景区推出门票减免政策。例如,2023年12月1日—2024年3月31日,甘肃省敦煌市元旦、春节、元宵节对所有游客免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区门票。
2024年3月底前,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这“三州一市”将推行国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买一送一”、国有4A级以下旅游景区门票全免的优惠政策。
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15日期间,布达拉宫景区执行第六轮“冬游西藏”活动政策。在此期间,布达拉宫实行免费预定、免费参观,以及错峰、限流、预约制。
-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23年12月04日
截至12月3日18时,贺岁档(11月24日至12月31日)票房已达8.4亿元,定档影片数量增加到68部。
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电影市场迎来贺岁档,贺岁档包括了圣诞节、跨年夜等特殊档期。他表示:“今年贺岁档影片阵容丰富且颇具实力,预计有望冲击50亿元票房,我们期待也能诞生多部票房爆款。”
截至目前,2023年贺岁档定档影片数量未能超过2019年贺岁档上映的79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贺岁档影片数量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或继续增加,这是由于此前积累了大量电影等待上映,且国庆档结束后,最有吸引力的档期就是贺岁档。
陈晋认为,定档的国内影片中,《三大队》《潜行》《金手指》《一闪一闪亮星星》《年会不能停!》热度较高。进口片《海王2:失落的王国》的前作《海王》曾在贺岁档获得20亿元以上的超高票房,因此受到市场期待;经典动漫IP系列电影《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在日本的本土票房已超138亿日元,大幅刷新柯南剧场版票房纪录,在中国也有很高的影响力;《爱乐之城》等即将重映的经典电影也受到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年贺岁档能突破50亿元,可能创下十年内贺岁档票房新纪录。灯塔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的十年时间里,只有2017年贺岁档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2.62亿元。
陈晋介绍,贺岁档曾经是全年最炙手可热的档期。2010年到2012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均诞生于贺岁档。分别为《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人再囧途之泰囧》。但在此之后,全年票房冠军就基本出自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2017年以后贺岁档票房体量有一定下滑。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贺岁档“爆款”近年有所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分流,另一方面缘于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认为,从题材上看,悬疑电影有望出现新的黑马。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欢喜传媒、光线影业、中国电影(12.930, 0.24, 1.89%)、猫眼娱乐、阿里影业、上海电影(22.760, 0.99, 4.55%)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参与出品了今年进入年度票房前十的几部悬疑电影。
-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23年11月24日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这一报名人数不仅没达到此前一些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突破500万”;而且低于去年,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如今,2020年那批高考生走到考研的路口,报考人数438万,比上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36万。
很多人不禁要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否反映了什么新趋势?
“考研人数或破500万”预测为何失败?
近几年,伴随着“考研热”,网上出现过很多与考研有关的热门话题,其中包括预测每年考研报名人数。
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就有媒体在报道中预测“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理由是:202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与考研报名人数之间的比值关系,预计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将接近500万。
不过,此前也有另一些迹象表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增长减缓,甚至下滑。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达到474万人,比上一年仅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远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其中,辽宁省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其后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辽宁考研报名人数接近15万人,同比上年略有减少。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125071人,也较上一年减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些网友和机构据“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图书馆空出来了四分之一”“咨询和需要考研辅导的人好像变少了”一类的观感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或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36万,原因何在?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确实跟考生越来越理性了有关。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学说,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类似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认识到考研对自己就业的帮助没那么大,而考研、读研本身则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进;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当“全职子女”。选择“躺平”的这部分人,不会去考研,这可能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至于网友对考研人数下降的一些其他原因分析,比如:“疫情之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所以有些人放弃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了”“学硕缩招,专硕太贵、认可度不高”等,陈志文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陈志文指出,疫情期间,很多原计划赴境外留学的人,实际在国内在线完成了学业,并且顺利获得了学历认证(国家临时调整了认证政策,现在已经终止)。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从总量上看,出国留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因而“出国留学”不会成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为体制内热,一部分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考虑到公务员招考规模有限、要考上也有难度,所以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至于学硕、专硕招生比的变化,陈志文认为,从逻辑上有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影响作用有多大。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另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大家算经济账而放弃考研。”陈志文分析道。
明年考研报考人数会不会继续下降?陈志文表示,“我不做预测,但我个人觉得,大众对考研在回归理性,‘卷’学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考研报名人数可能涨也涨不了多少、降也降不了多少——因为招生人数还在增长,未来无论涨跌都会相对平稳。”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