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芯联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对外宣称,将陆续开源移动护理、移动医生站和医患沟通系统平台,联合国内众多中小HIS厂商,共同深耕区域医院资源,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在移动医疗信息化市场成为一片红海之际,芯联达此举引发业界一片哗然。

  在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曾明确指出,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碎片化特征,目前这套缺乏联通共享、协同合作的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众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地域条件的医疗机构无法理顺医疗流程,碎片化的信息管理使得医院运行效率与质量均不乐观,区域医疗数据共享、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和卫生业务流程更是无从谈起。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芯联达科技副总裁陈航表示,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移动医疗开源平台将帮助更多医院提升移动医疗信息化水平,这不仅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而且对医院服务方式的转型、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有决定性作用。

  当前,国内医院信息化服务领域可谓混战状态,不仅有全国性的传统HIS厂商,而且有一大批区域型中小管理软件厂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上百家移动信息化集成商和专业应用信息化服务商,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仅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而且严重阻碍了集成和应用的便利性。

  陈航认为,尽管移动医疗信息化已经在诸多大中型医院成功实践,并且为医院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比如帮助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等,但由于受到成本投入、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在中小医院的推广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芯联达此次开源移动护理、移动医生工作站等平台,是希望帮助更多不具备完整系统的开发能力,但有一定医院资源,并且具备项目实施能力的区域型中小HIS 厂商,为医院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本地化的移动医疗信息化服务。”陈航说,“对于芯联达而言,也完成了由零售向渠道合作模式的转型,快速扩张服务半径。”

  2015年3月31日的天府早报报道了一篇《成都41座烈士墓40座无名碑 9年来仅2位亲属拜祭》的文章引起了冠群驰骋西南大区的注意。文章中对这个墓园的成因,管理情况以及鲜少有人祭拜的事实都进行了报道。冠群西南大区总监罗建林先生在得知墓园烈士墓无人祭扫的情况后,委托冠群西南大区运营部经理王艳萍女士组织大区运营中心员工积极参与到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烈精神》的爱国文化实践活动中来。

  

 

  这座位于成都市主城区马鞍山路的烈士陵园面积不大,这里有因“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川西军”41名烈士长眠于此,65年来,鲜少亲属祭拜。41座墓碑中仅一座后迁来的墓碑上有名字,其余40座均是无名碑。1986年12月,原成都西城区人民政府对墓区进行重修。去年9月份,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再次对墓区进行修缮。每个墓碑前增添一座大理石石碑,园内树木种类也从单纯的桉树增加到茶花、松树各类。

  

 

  4月3日早上10点,冠群驰骋西南大区的部分员工在运营部经理王艳萍女士的带领下一行13人来到了烈士墓前敬献花圈,默哀,向烈士鞠躬,周围苍松翠柏,显得愈加庄严。然后大家围绕着这些空白墓碑,敬献了鲜花。瞻仰这这些光荣的烈士,他们是高义文、耿福堂、王荣会、刘琍等。仪式后大区运营管理部经理号召全体冠群西南人行动起来,发扬革命先辈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的姿态投入的工作中去。同时王总表示以后这样的活动要多多开展,让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富强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只有在借鉴、延续并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伟大的共和国革命先驱缔造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甘撒鲜血,汗水,在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冠群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方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撑,很好契合了这个时代需求。而冠群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扶微助小,扶危济困,普惠金融的使命写入了自己企业文化,在帮扶小微企业发展,发展三农经济,带动城镇人口就业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路上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中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支持下,冠群西南人坚持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定能驰骋西南,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济支持。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实现你们的理想。

  通过这次扫墓公祭活动,对冠群西南大区的员工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大家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2015的清明节,为了一种忘却的纪念,冠群西南人缅怀革命先烈!

  ◆“真快啊,那时还是部队小后生,一晃51年过去了,都变‘老后生’了。”现年72岁的东平县州城街道退伍老兵蒋衍忠,戴着老花镜,和老伴一起翻看着刚刚出版的个人传记《一个老兵的战争回忆》说。

  蒋衍忠,退伍后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他曾参与济南军区组织的炮兵某师抗美援越英雄事迹和辉煌战果大型巡回展览,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缅怀革命历史,2004年蒋衍忠开始手写传记,2007年成稿,2014年年底该传记成功出版。3月28日,记者走近蒋衍忠,听这位退伍老兵讲述他的故事。

  □ 本报记者 曹儒峰

  处事原则:讲理讲德讲法

  1964年入伍的蒋衍忠只上了三年学,但在当时的部队里,他算是一个才子,连里的文化工作都由他负责。“作战间隙,我经常站在炮筒上随口来几句顺口溜,说一段山东快书,有时还会给战士们表演几套拳法。”蒋衍忠说。

  蒋衍忠还忙里偷闲当起了“老师”,手把手地教战友认字、写字。后来,蒋衍忠所在的连队在多项基本功竞赛中脱颖而出,部队首长对他刮目相看。1965年,蒋衍忠随炮兵某师入越执行抗美援越对空作战任务。

  1966年10月下旬,蒋衍忠所在的高炮某师完成了援越防空任务,分批回国。凭借出色表现,蒋衍忠被任命为排长。任命的决定下达时,蒋衍忠却犹豫了。蒋衍忠说:“入伍离家时,母亲已躺在病榻上半年多了,想回家尽孝。”不料年迈的老母亲亲自赶到了部队,说服了他。担任排长不久,他便被任命为连政治指导员。

  作为政治指导员,蒋衍忠认为以身作则最重要。一次午饭时,在厨房门口的泔水桶里飘着半个馒头,不知是谁扔的。蒋衍忠走过去,把馒头捞起来就吃了,大家看在了眼里,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与老兵同吃同睡,聊水浒、民间故事传说,有时也会教战士们打拳……蒋衍忠把思想工作融汇到了日常生活、训练的方方面面,凝聚了战士们的士气。他所在的枪一连成绩突出,荣誉不断。但面对荣誉,蒋衍忠却百般推脱。一次营部决定给蒋衍忠通报嘉奖,全连的战士们听说了都为他高兴,可是蒋衍忠却主动找到营部把荣誉让给了副指导员。蒋衍忠说:“副指导员更有资格拿这荣誉,他整天跟战士们摸爬滚打都在一块儿,无论干什么都抢在前面,要表彰就应该表彰这样的兵。”

  在做指导员的十年间,蒋衍忠对自己的每一批每一名士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都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

  干了十几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此,蒋衍忠有自己的一套道道。他总结出了三条经验,即:理,自己掌握真理,以礼服人;德,自己首先要有德性,能以诚待人;法,方法得当,凡事能一分为二。

  为人标准:干干净净做人

  1979年,不顾部队领导的一再挽留,蒋衍忠结束了15年的部队生涯。退伍后,蒋衍忠被安排到待遇比较好的单位工作,但他拒绝了,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东平县州城镇,到一个工具厂做了一名人秘股长。

  随后的几年里,他辗转去了东平县的大修厂、棉脂厂、麻纺厂,直至退休。这期间,他在法院、公安局的老战友也多次邀请他去任职,可都被他一一婉拒了。在他看来,自己只想踏踏实实的做一点服务群众的实事。

  有一年,东平县大修厂的工友张学瑞的爱人去世了,需要请假回家料理家事,可是厂里规定在请假期间一律不发工资,这对于本来就家境贫寒的张学瑞无异于雪上加霜。时任大修厂党支部书记的蒋衍忠连夜召开厂部会议,专门研究张学瑞的问题。既然厂里的规章制度不能变,蒋衍忠就提议以救济的名义给张学瑞发一笔钱,帮助他渡过难关。

  回地方任职的几十年,蒋衍忠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还有家人的事跑腿送礼,更没有要过别人的一针一线,对于那些来家里送礼的人,也全部被他婉拒了。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就想干干净净的做人、光明正大的做事。

  新成就:写出30万字的传记

  岁月如梭,如今蒋衍忠已经退休在家,头上也早已布满了缕缕银发。可是蒋衍忠却没有闲下来好好地享受晚年,反而比以前更忙了。

  他喜欢上了看书,无论干什么他都会带上一本书,随手翻看几页。生活中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他经常看书看得废寝忘食。书看多了,蒋衍忠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蒋衍忠说:“我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没有忘记40年前的那场战争,没有忘记培养教育我成长进步的英雄部队,更没有忘记与我并肩作战而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们。”于是蒋衍忠就开始了创作。

  为克服写作困难,蒋衍忠一方面将自己的战场亲身经历写下来,另一方面他翻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光是笔记就记了厚厚的5大本,同时他还联系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请他们帮忙出谋划策。

  为了尽快把书写出来,蒋衍忠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每天他都要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困了,才上床躺一会,然后接着写。蒋衍忠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很多次冬天取暖的煤球炉子都燃尽了,变得冰凉,可是只穿了薄薄一层棉衣的蒋衍忠却浑然不知……

 

  在蒋衍忠的执着和努力下,2007年,蒋衍忠写了近3年的30万字作品《一个老兵的战争回忆》终于成稿了,这时,他的缕缕银发也早已变成了满头白发。“能为那些牺牲的战友做点什么,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蒋衍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