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生而言,在高中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能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学校,专业,以及学校所在的城市都是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学习环境,选择的专业决定了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方向,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更多,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广阔。

  有的专业很热门,所以报考的人数很多,相对应的就是竞争会更加激烈。有的专业虽然冷门,但是报考人数少,竞争小,不过相对应的就是就业机会少。

  不过有些专业不仅冷门,而且毕业后很难就业。每年有众多高分考生满怀希望进去,但毕业后却实在是后悔曾经选择了这些专业。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个号称最没用的专业,学生们毕业之后都会另谋他路。

  1.历史学

  之前已经连续几年被评为最冷门的专业,毕业后就业率很低,主要是大学学习的课程很枯燥,而毕业之后又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历史学专业属于基础性长线学科,社会上主要的岗位还是以教师为主。由于近几年各大院校在该专业的扩招,造成该专业毕业人数急剧增长,社会市场供大于求。所以毕业之后就业难。

  2.生物科学与工程

  在最难就业排行榜上,生物科学与工程一直居于榜首。因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一直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如果是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本科学历很难找到工作,大多数人都选择出国留学,或者是读研读博才有更好的出路。

  3.食品安全与工程

  食品安全与工程的毕业生,不仅就业很困难,即使找到工作,薪资待遇也很低。该专业的名校毕业生,也会遭遇面临发展空间较小的一系列的就业问题。更何况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最多毕业后只能去企业从事检验员类的工作,很多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转行做其它专业。

  4.市场营销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想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多数就会从事销售类行业。而销售类行业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即使是不上大学,也可以从事该行业的工作。相比之下,该专业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想要获得高额薪水,就必须完成相应的销售任务,否则很多岗位都只能拿到底薪。

 

  以上这4个专业就业率很低,因为竞争压力大,就业困难。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自己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找一份好的工作还是不难的。不过因为这几个专业本身的局限性,想要走出一条就业前景较好的道路,会更困难些。

  人的血管就像是水管,专门负责运输体内各种营养以及氧气。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血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却有很多人对血栓不了解。导致错失治疗的“黄金时期”。那么血栓的征兆是什么呢?怎么做才能预防血栓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血管为什么会堵塞呢?

  家中的下水管道不按时清洁,就可能会被垃圾、头发或某些沉淀物堵住导致堵塞。血管也是同样的道理。

  血管中有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两大系统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问题的。但在血管受到损伤、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像常见的心肌梗死、中风、血管病都是由于血栓造成的。

  血栓的症状有5点:

  1.睡觉的时候单侧流口水

  血栓会导致咽腔的局部肌肉失调,因此在入睡时会频繁出现单侧流口水的现象,倘若家中长者有此现象,务必要留心。

  2.头晕

  头部晕眩是血栓常见的信号之一,初期可表现为头昏沉、头闷感,到了后期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天旋地转,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呕吐、恶心等情况。

  3.四肢肿胀、麻木

  血栓会导致腿部血液流动受到阻碍,长期以往就会因此造成腿部肿胀。虽然腿部肿胀的情况较为常见,但肿胀情况出现迅速并带有刺痛感时,就要注意了。

  4.胸闷、胸痛

  假若体内血栓情况较为严重,血液中的血凝块就会因此卡在肺动脉的分支或者主干上,造成肺梗塞,并对应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受阻等不适。

  5.眼睛模糊

  由于眼睛供血的动脉发生闭塞,就会导致视物模糊的情况出现。

  预防血栓,认准以下4大血栓“天敌”:

  1.柚子

  柚子含有活性物质皮甙,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黏滞程度,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风都有很好的效果。

  2.山核桃

  哈佛一位营养学教授曾介绍到,山核桃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的滋养和强化动脉壁的作用,并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3.豆豉

  豆豉中的钴含量大约是小麦的40倍,能有效地预防冠心病;另外,其中还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血栓和预防老年痴呆症也有很好的效果。

  4.鸡蛋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多吃鸡蛋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大大降低中风的风险。

在昨日召开的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闭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披露,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

  据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组织编撰,自2002年开始已连续发布17年。新京报记者 许雯

  近一半用户每天刷移动社交软件3次以上

  据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为55.8%,相比2016年新增网民4074万人。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个小时。其中,中国手机网民新增5734万人,规模达7.53亿人。

  与此同时,网络直播用户持续增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98亿人,预计2019年用户规模将突破5亿人。不过去年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放缓,增长率为28.4%,预计到2019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到10.2%。

  报告还提到,截至去年底,中国约有200多家公司开展或从事网络直播业务,较2016年减少近百家,相对于2011年则减少400家。报告分析认为,自媒体行业流量红利期接近尾声,发展迎来拐点。2017年各大自媒体平台中,微信公众号以63.4%的市场份额排在首位。

  报告显示,移动社交软件成为网民手机必备工具,近一半的用户每日使用移动社交应用三次以上,80%以上的用户每天用移动社交应用的时长在1小时以上。

  用户使用率最高的前三名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使用率分别达到87.3%、64.4%和40.9%。

  更长远来看,中国移动社交APP日均有效使用时间从2016年6月的40.9万分钟增长到了2017年5月的49.2万分钟,期间时有增减,总体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网络购物方面,去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市场增速再次迎来拐点进一步攀升。

  网上支付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5.31亿人,较2016年底增加5661万人,年增长率为11.9%。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5.27亿人,较2016年底增加5783万人,年增长率为12.3%。

  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近20%

  网络出行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包括网约出租车与专车快车等在内,中国网络约车用户总规模达4.35亿人,增速为19.2%,基本保持平稳。

  具体来看,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87亿人,较2016年增加6188万人,增长率为27.5%;网约专车用户规模达2.36亿人,较2016年增加6844万人,增长率为40.6%。

  近两年来,共享汽车服务在全国多个城市上线,并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规模达7.9亿元,同比增长83.7%,预计今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21.5亿元,增速远超2017年,共享汽车市场将迎来市场加速扩张期。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手机下单预约“共享护士”的服务在全国多地出现,引发社会关注。报告也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健康服务用户增幅可观。

  据统计,去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2.53亿人,年增幅为29.7%,网民使用率约32.7%。报告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55.01%,2021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697.4亿元。

  具体来看,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免费下载的APP应用类型中以“预约挂号”类应用最多,其次为“运动健身”、“个人健康管理”、“在线问诊”和“医药电商”;付费下载APP中以“医药病理知识普及”类应用最多,其次为“运动健身”、“个人健康管理”和“体征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