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规发布:明确30万元售价门槛 首次设置年度补贴数量上限

  来源:证券时报记者 孙亚华

  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原定2020年底到期的补贴政策合理延长到2022年底,并且大幅平缓了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与以往每年都大幅提高技术标准相比,今年将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不过,新规在延长补贴期限的同时,也为未来逐步退出埋下伏笔:首次设置了年度补贴数量上限200万辆。

  《通知》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当属电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但是“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目前国内销量排名靠前的主要新能源车企中,只有特斯拉和蔚来汽车没有低于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下的车型。而蔚来满足“换电模式”,将可以继续享受补贴政策。

  此外,今年的补贴退破力度非常的小,但是明确今年的补贴标准不退坡的只有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

  延长补贴期限

  但首次设置数量上限

  《通知》规定,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中央财政从2009年起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补贴,按照原计划,补贴政策将在2020年底退出。但是,新能源车企明显还没有做好准备。在2019年,中国新能源(3.710, -0.04, -1.07%)汽车市场迎来有史以来补贴降幅最大的一年。受此影响,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今年一季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高达56.4%。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相关人士也对此评论称:“我国新能源汽车当前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新能源汽车成本仍然较高,难以与传统车竞争,需要继续给予支持。”

  在以往,每年都会大幅提高补贴的技术标准。例如,在2015年至2019年,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由约160公里增长约350公里,平均电耗由17千瓦时/百公里降低到14千瓦时/百公里,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由约95瓦时/公斤提高到约150瓦时/公斤。

  但是,今年将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只是小幅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纯电动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门槛。《通知》中还明确表示,2021~2022年,原则上保持技术指标总体稳定。

  新规在延长补贴期限的同时,也为未来逐步退出埋下伏笔:首次设置了年度补贴数量上限。《通知》规定,在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具体操作上,根据新能源汽车上牌数据,在年度销量接近200万辆时,四部委将提前发出通知,明确补贴标准调整时点。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相关人士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随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将产生规模效应,与传统车的差距加快缩小,补贴等政策相应逐步退出。

  据中汽协的数据,2019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能源车企还不用太担心,200万的规模基本可以覆盖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年销量。

  设置30万元限价

  该《通知》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当属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3月份全国汽车销量排行榜,特斯拉Model 3以单月10160辆高居榜首,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比亚迪(58.880, 0.63, 1.08%)秦。至此,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季度总共收获了1.66万辆的销量,与一季度其他车企销量大幅下跌的状况成明显对比。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更是公开表示,现阶段特斯拉的销量占据了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30%。

  目前,特斯拉最低价格车型model 3标准版的补贴前售价为32.38万元,非用于运营的购买的补贴金额为 2.475万元。也就是说,若特斯拉不把补贴前售价降到30万元以下,那么根据《通知》的规定,4月23日至7月22日的过渡期里,仅享受0.5倍补贴;7月23日起不再享受补贴。证券时报记者就此联系特斯拉相关人士,对方未予置评。在今年年初,上海工厂开始交付国产版model 3时,特斯拉相关人士曾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国产版model 3要打开的是价格在二十多万左右汽车的市场。可见,未来特斯拉model 3有较大可能继续降价。

  此外,比亚迪寄予厚望的汉系列,也有可能卡在30万这个补贴与否的关口上。比亚迪汉将于今年6月上市,该系列搭载了比亚迪最新研发的刀片电池,续航可达600公里。为此,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联系比亚迪相关人士,对方称汉系列价格还未最终确定,实际上可能会比29万低。

  公共交通唯一不退坡

  虽然今年的补贴退坡力度非常小,但是明确今年的补贴标准不退坡的只有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通知》规定,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

  此外,还加大了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通知》规定,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

  目前,我国公共交通及特定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低,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底,公务、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网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机场、港口、矿山领域汽车保有量约1000多万辆,电动化比例不到7%。

  调整燃料电池补贴方式

  《通知》还重点提出了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电动车运用的电池大部分为锂电池,燃料电池并未大范围商用。2009年以来,四部门采取对消费者给予购置补贴的方式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在政策扶持下,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6500辆,建成加氢站超过50座,形成初创企业400多家,社会资本投入燃料电池汽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相关人士称,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缺失,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端的补贴政策对推动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选择一部分城市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燃料电池产业化示范应用,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模式。示范为期4年,示范期间中央财政将按照结果导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支持地方组织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以及新技术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示范应用等。

  全国猪价连续7周下降:猪肉每公斤降了6元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产品(6.610, 0.26,4.09%)价格波动较大。农业农村部今日发布数据显示,近期,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恢复正常,价格以稳中有跌为主。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能繁母猪恢复提速,存栏环比增长2.8%,实现连续6个月增长;新出生仔猪继续增加,2月份、3月份环比增幅分别为3.4%、7.3%;生猪存栏环比增长了3.6%。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说:“生产上的变化反映到价格上,就是生猪出栏价格连续7周下降,与2月份创的高点相比,降幅达到9.7%。从价格来说,每公斤降了6块钱,这是一个很大的降幅。

  原标题:在线新经济|智能柜取餐无人车送菜,无接触配送能送多“远”

  疫情期间,下楼拿外卖——这种需要与外卖小哥“确认眼神”的当面交接,已部分被“无接触配送”所取代。

  近日,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美团外卖于今年2月投放了首台外卖智能取餐柜。这一智能取餐柜是组合式设计,可根据每栋大楼不同的人数需求度身定制,而且内部设有紫外线消毒和保温功能,不仅做到点对点的精准投送,卫生安全也更有保障。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兴业太古汇LG2层的智能取餐柜,则是饿了么在疫情期间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智能取餐柜,具备物理保温和自动消毒的功能,为应对特殊情况,研发人员还开发出远程维护功能。

  随着疫情的缓解,消费者对于无接触配送的需求也从高峰有所回落,但其前景依然为各方看好。

  美团方面表示,将根据各地复工情况,联手各地政府在疫情结束前,向全国市场投入1000台外卖智能取餐柜。

  饿了么的物流运营专家肯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接下来,饿了么预计和菜鸟等品牌在上海投放1000个智能取餐柜,在全国投放3000个。除了要将智能取餐柜继续在上海铺开,还将推广到全国近20个城市。

  “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经被《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列入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目前,美团的智能取餐柜已在北上广部分核心写字楼、社区卫生中心、医院陆续落地试运营,并设置无接触配送试点。未来,智能取餐柜将覆盖大部分外卖需求高频、人员密集高的场所。美团方面表示,升级落地的外卖智能取餐柜将最大程度避免外卖骑手在配送餐品时和用户的接触,有效降低因接触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同时改善写字楼、医院取餐的不规范现状。

 

  除智能取餐柜外,饿了么也正与菜鸟试点“共享开放柜口”服务。在试点区域,经消费者同意,配送员可以将一些外卖订单商品投柜,商家和消费者均不需要额外对此付费。相较于智能取餐柜,共享开放柜口针对的是各种新零售场景下的商品,比如商超订单、外卖的日常用品等。

  

 

  可见的是,智能取餐柜并非新产物,前几年行业内就有探索。据了解,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均在2018年就开始着手智能取餐柜的研发,但疫情加速了智能取餐柜投入实际使用,相关企业也期望通过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培养消费者取外卖的新习惯。

 

  实际上,不只是智能取餐柜。疫情期间,在“无接触”需求兴起、外卖小哥人力短缺的情况下,无人车配送、机器人也派上了用场。

  1月31日,饿了么的送餐机器人“赤兔”从上海出发,当晚抵达温州集中隔离点,在向机器人大脑输入现场地图后,机器人在2月3日正式为隔离区人员配送外卖、紧缺小药品和留观人员需要的生活类物件。这些机器人可自主乘坐电梯,任务完成后会自主导航回充电桩充电,每出动一次,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4个房间的物资配送。

  2月,美团启用无人配送车,为北京市顺义区多个社区居民配送果蔬食品,公开测试道路上行驶速度约为20公里/小时。在此过程中,美团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合作,通过优化落地区域5G网络,满足自动驾驶技术的用网需求,保障落地顺畅。

  美团称,这也是美团无人配送车在室内、园区真实订单落地后,首次在公开道路进行实际订单的配送。 疫情过后,美团也将继续提供无人配送服务,并在未来增加餐饮外卖、日用百货、药物等多品类的无人配送服务,并将不断扩大配送范围,为更多民众提供便民服务。

  本次疫情中,智能取餐柜的加速落地,无人车和机器人配送的试水,都展现了“无接触配送”的应用前景。

  今年3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走访饿了么、美团点评等沪上互联网企业时,曾多次表态,要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更加精准地撬动消费,努力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

  支持政策已经在路上。

  在4月13日出炉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经被列入12大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无人配送在零售、医疗、餐饮、酒店、制造等行业应用,支持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等物流配送模式。鼓励物业与快递企业建立市场化协作机制,加快社区、园区、楼宇等区域布局智能储物柜、保温外卖柜、末端配送服务站和配送自提点,推进社区储物设施共享,保障“最后一公里”送达。重点发展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驾驶运载工具,满足城市间、城市内、社区内流通配送需求。推广全时空响应物流,提供特殊时期和行业定制化物流配送方案,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和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高效整合线下运力资源,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实现物流服务全天候、广覆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张昊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疫情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很多在线经济新模式、新概念的应用场景,类似“无接触配送”这类有市场前景的,显然更有投资价值。

  即便是在疫情结束后,这样的应用场景也不太会消失。

  饿了么提供的数据显示,饿了么自1月30日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到3月29日,在上海已累计产生13万份专门备注“无接触配送”的外卖订单,但3月23日至3月29日,无接触配送标注比服务推出第一周(1月30日到2月5日)下降了56%。

  肯阳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安全因素,无接触配送还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在一些外卖需求高频、人流密集的场所,即便是疫情结束,无接触配送依然有发展空间。

 

  “无接触配送是加速升级服务,这些服务升级、技术创新将极大地释放出‘在线新经济’的市场能量,也为企业谋划下一步发展抢占跑道。”肯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