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股份行中的华夏银行(6.400, 0.08, 1.27%)(600015.SH)再次出现营收负增长。

  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32.07亿元,同比减少0.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为263.63亿元,同比增长5.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称“扣非净利润”)为262.73亿元,同比增长4.53%。

  截至2023年末,华夏银行资产总额超过4.25万亿元,贷款总额2.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0.06%,较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受息差收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华夏银行已连续两年营收负增长。此前,华夏银行曾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512.31亿元,同比减少约9.16%;净息差1.8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而在息差收窄影响营收增速的情况下,以拨备反哺利润成为股份行2023年业绩的另一大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优化,但华夏银行在信贷投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上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披露对华夏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因存在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被处以警告并罚款合计461万元。

  今年以来,仅在两个月内,华夏银行行长、监事会主席、副行长等四名高管发生变动。

  2021年以来净息差接连下滑

  2023年,受息差收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多家全国性股份行出现减收增利的现象。

  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32.07亿元,同比减少0.64%;净利润为263.63亿元,同比增长5.3%;扣非净利润为262.73亿元,同比增长4.53%。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华夏银行在内,截至3月1日,A股市场共有10家上市银行披露业绩快报。其中,华夏银行、招商银行(32.180, 0.66, 2.09%)、中信银行(6.530, 0.17, 2.67%)等三家全国性股份行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增长。齐鲁银行(4.400, 0.14, 3.29%)、兰州银行(2.630, 0.01, 0.38%)、青岛银行(3.250, 0.04, 1.25%)、宁波银行(21.790, 0.26, 1.21%)、杭州银行(11.080, 0.23, 2.12%)等城商行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除了华夏银行之外,其他两家股份行中,招商银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1.64%;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中信银行则实现营业收入2058.96亿元,同比减少2.6%;净利润670.16亿元,同比增长7.91%。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华夏银行连续第二年营收下降。

  2021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58.7亿元,同比增长0.59%;净利润235.35亿元,同比增长10.62%,在2020年增收减利的情况下实现业绩止跌回升。但2022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38.08亿元,同比减少2.15%;净利润250.35亿元,同比增长6.37%。

  净息差收窄带动利息净收入下滑,成为华夏银行营收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年报显示,2022年,华夏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742.93亿元,同比减少6.67%,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9.2%。

  2020年至2022年,华夏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59%、2.35%、2.1%。其中,2021年和2022年该行净息差连续两年下滑。

  延续这一趋势,2023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512.31亿元,同比减少约9.16%;净息差1.8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

  除了利息净收入之外,2023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3.53亿元,同比减少约37%,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5%。

  不过,上述同期,华夏银行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63.35亿元、5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86.82%,使得该行整体营收降幅收窄至2.54%。

  信用减值损失降低扩大利润空间

  在息差收窄影响营收增速的情况下,以拨备反哺利润成为股份行2023年业绩的另一大特点。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85%之后,2019年以来,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至2022年末,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1.8%、1.77%、1.75%。

  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华夏银行资产总额超过4.2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9%;贷款总额2.3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负债总额3.9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6%;存款总额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0%。

  截至2023年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年末继续下降0.08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下降;拨备覆盖率则为160.06%,较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九月,华夏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39亿元,同比减少约13.4%,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该行的利润空间。

  此外,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共计166.83亿元,同比减少11.6%。其中,该行计提发放贷款和贷款减值损失146.23亿元,同比增长24.08%。但债权投资减值损失11.24亿元,同比减少52.94亿元,降幅达到82.49%。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优化,但华夏银行在信贷投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上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披露对华夏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因存在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采用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等七大违法违规行为,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被处以警告并罚款合计461万元。同时,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及相关支行多名责任人一同被罚。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华夏银行高管层变动频繁。今年1月,华夏银行执行董事、行长关文杰因工作原因辞职。2月,该行监事会主席到龄退休辞职。同月,华夏银行聘任韩建红、唐一鸣为该行副行长。

 

  二级市场上,今年以来A股银行板块呈回暖趋势。2月23日,华夏银行盘中最高冲至6.7元/股,达到近两年来最高。截至3月1日收盘,华夏银行报6.34元/股。

  同花顺(130.090, -0.53, -0.41%)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收盘,多家国有大行A股股价站上历史高点。其中,农业银行(4.140, -0.12, -2.82%)、中国银行(4.460, -0.14, -3.04%)A股股价创上市以来新高,建设银行(6.960, -0.23, -3.20%)A股股价创近六年以来新高,交通银行(6.290, -0.20, -3.08%)A股股价创2008年1月份以来新高。

  扩大到银行板块来看,1月1日至2月23日,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价悉数实现上涨,其中,26家涨幅均超10%。涨幅排名前五位的银行分别为中信银行(6.450, -0.17, -2.57%)、成都银行(13.300, -0.40, -2.92%)、招商银行(32.250, -0.70, -2.12%)、南京银行(8.560, -0.16, -1.83%)、北京银行(5.170, -0.16, -3.00%)。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对于具备高股息率、估值偏低特征的银行等板块青睐有加。就基本面而言,银行股的业绩增长较为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这构成吸引投资者的有力支撑。此外,中央汇金公司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权重较大的银行股获益明显等多重因素推动银行板块估值修复。

  截至目前,已经披露2023年度业绩快报的10家上市银行整体表现稳健。报告期内,6家银行的营收实现同比增长;10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齐鲁银行(4.330, -0.09, -2.04%)、青岛银行(3.250, -0.06, -1.81%)、杭州银行(11.160, -0.28, -2.45%)、宁波银行(22.450, -0.39, -1.71%)增幅在10%以上。除了青岛银行,其余3家城商行的净利润近三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同时,9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较去年三季度末稳中有增。资产质量方面,除兰州银行(2.640, -0.04, -1.49%)和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微增0.01个百分点外,其余8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滑。而延伸到整个银行业,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0.02个百分点。

  “银行股估值核心是经济趋势和资产质量。”广发证券(14.050, -0.13, -0.92%)银行分析师倪军等业内人士认为,5年期以上LPR调降有利于增强经济复苏动力,是政策着力改善宏观经济和银行长期基本面预期的信号,有助于银行股估值修复。此外,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超预期降准也向银行业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

  对于市场关心的银行净息差问题,多家券商机构认为,5年期以上LPR大幅度调降预计对银行净息差影响较为有限。

  中信建投(23.030, -0.25, -1.07%)银行研究团队分析称,预计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幅度仍有望优于2023年。资产端来看,由于大部分存量贷款在1月份重新定价,2月份LPR下调对2024年息差的影响已经不大;供给端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新发贷款利率已下降至历史低位,在LPR基础上平均加点幅度已经很小,而监管部门也在平滑信贷增量,限制贷款投放的盲目价格战。因此,今年贷款利率在LPR降幅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有限。

  此外,LPR下调有助于改善当前市场信心不足、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从需求侧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今年大部分银行已预期到LPR下调并将相关情况测算在内,会通过资产端结构优化等方式缓解息差降幅。”中信建投银行研究团队称。

 

  实际上,上市银行股东及董监高也在以实际行动表明对自家银行基本面及未来发展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近10家银行公告大股东及董监高相关增持信息。如西安银行(3.480, -0.06, -1.69%)于2月23日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成长价值的认可,公司部分董监高人员于2月22日至2月23日以自有资金买入公司A股股票。其中,董事王欣增持股份数超过23万。

  “XX农商银行存款利率上调啦!”“到XX农商行存款的八大理由!”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多地农商银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了类似的活动文案,十分惹眼。

  近日,多家农商行逆势上调定期存款利率,部分银行三年期定存的执行利率可达3.2%。《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沪上多个银行网点发现,在农商行大力宣传高息揽储的同时,部分股份行的存款执行利率也并不低,但工作人员更推荐存款保险等其他产品。

  为何存款利率接连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却逆势走高?在存款利率低位、存款保险等产品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存款大面积搬家?

  多家银行上调存款利率

  去年12月底,商业银行刚刚经历了一轮存款利率下调,五年期定期存款成为唯一挂牌利率“2”字打头的定存产品。与前几轮情况相似,在国有行和股份行带头下调利率后不久,多家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但进入今年1月,不少农商行逆势上调了存款利率。

  记者梳理相关推文内容时发现,此次农商行逆势上调利率的产品主要为三个月至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多则推文中标注着“额度有限”或优惠至3月底的字样。从优惠情况来看,三年期定存的执行利率普遍高于2.5%,更有甚者可超过3%。

  例如,1月15日,四川蓬安农商行推文显示,该行五万元起存的三年期“定存宝”产品,执行利率为3.20%。此外,山西广灵农商行的五年期存款利率为2.95%。“我们目前接到的通知是只做一季度,之后可能随时会下调。”广灵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还是为了‘开门红’。”

  事实上,部分股份行的实际执行利率并不算低。1月16日,记者走访沪上多家银行网点发现,浙商银行(2.630, 0.00, 0.00%)的“惠存”产品五年期和三年期利率最高可分别达2.80%和2.75%,中信银行(5.590, -0.03, -0.53%)三年期定存利率在2.6%,但需要提前一到两日预约。国有行相对最低,工商银行(4.850, 0.00, 0.00%)某支行的宣传板显示,一年、两年、三年期定存的执行利率分别为1.7%、1.9%和2.35%。

  与农商行大力宣传高利率存款不同,国有行和股份行的发力点似乎有所转移,多位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更推荐其他理财产品。一位国有行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大额存单的额度充足,但因为整体利率不高,更加推荐存款保险类产品。“20万元以上五年期的收益率可以达到3.2%至3.6%,今天下午已经卖出三单了。”该工作人员兴奋地说。

  适应市场竞争的结果

  在存款利率整体下行的趋势下,中小银行仍能给出3%以上的利率,根本原因为何?在光大证券(14.460, -0.09, -0.62%)(维权)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近期中小银行逆势上调存款利率,既是应对“开门红”的短期需求,也是参与和适应市场竞争的结果。

  “一方面,中小银行受本地经济的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近年来大型银行的业务不断下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面存在压力。”王一峰分析指出,“另一方面,相较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在网点数量、便利性和用户存款获得的附加服务等方面不同,存款成本相比大型银行自然更高。从长期来看,中小银行也面临着市场占有率逐步压缩、金融机构数量逐步减少的必然趋势,因而会自发地抬升负债成本,以期在竞争下能够持续稳定地展业。”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指出,由于中小银行的市场信誉低于国有大行,揽储成本自然也高于国有大行,所以中小银行必然面临两个努力方向。“一是降低综合揽储成本,方法就是做好服务、产品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综合揽储成本。”李楠建议道,“二是增加收入,要提升风控能力,充分挖掘具有潜力的贷款客户,通过产品创新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等方式增加获客效率。”

  对于国有行和股份行侧重推销存款保险等产品的现象,王一峰认为主要是市场竞争的表现,“存款利率下调后,银行为了留住客户,许多成本偏高的产品比例在上升。”那么,在当前整体存款利率较低、存款保险等产品颇受推崇的情况下,未来是否会出现存款大面积搬家的现象?

 

  “中小银行逆势上调利率是短期现象,利率自律机制仍然会发挥作用,来防止负债端的无序竞争。”王一峰对记者分析道,“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利率谱系是往下走的,存款利率作为重要的基准锚,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下一阶段理财和保险的收益率,而对于理财和保险来说,优质资产的缺失会成为普遍的问题,进而会在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形成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