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唐莹莹

  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因业主方破产而被拍卖。

  阿里拍卖平台显示,3月1日挂出了上海冠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属喜来登香伦酒店的拍卖信息,拍品为上海市嘉定区嘉唐公路66号全幢房产、装修工程、机器设备及酒店运营资产,即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整栋物业,拍卖价格约10.63亿元(人民币,下同)。

  首次拍卖流拍

  截至3月2日上午10时,拍卖结束,该物业因无人出价而流拍。

  阿里拍卖平台的信息显示,截至拍卖结束,该场拍卖仅152人设置提醒,共有11510次围观,但无人报名参与。

  拍卖标的物信息显示,该物业地上共23层、地下两层,竣工日期为2016年,土地用途为商业用地(宾馆),使用期限自2009年7月21日至2049年7月20日。全幢房产附属室内外装饰装修,拍卖标的物还包括酒店机器设备、车辆及酒店内资产等,整体打包拍卖。

  上海集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物业的1至5层为公共部分,包括酒店大堂、各式餐厅、咖啡吧、宴会厅、会议室、健身房、游泳池、水疗SPA、茶室等;6至23层为客房,包括豪华客房、行政客房、大使套房、总统套房等。

  万豪酒店官网显示,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共309间客房、36间套房,目前仍在正常运营,3月份的每日最低房价在600元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标的物介绍中明确表示,目前不动产使用状态为酒店经营,拍卖成交后,买受人应继续从事酒店经营,不得改变标的物用途。与此同时,本次拍卖所涉房产目前由债务人自主经营,现存在200余名员工,买受人竞买成功后,应当与债务人聘用的全部员工(员工数量以交接之日为准)签署劳动合同,承接债务人名下100%员工的劳动关系(部分主动离职或不接受的员工除外)。

  此外,买受人竞价拍得本次拍卖标的物后,与酒店经营业务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一并转让。因酒店处于持续经营中,相关债权债务关系可能发生变动,以交接之日实际额按实结算,买受人承继本次整体拍卖资产项下业务相关的债权及负责偿还酒店营业相关债务。

  业主方于2016年抵押被拍卖物业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对不少酒店投资人而言,酒店物业已不再是手里能够赚钱的资产。不过可见的是,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的拍卖与疫情并无多大关系。

  上海集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经查询上海不动产登记簿,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物业处于被抵押和被法院限制状态。

  抵押信息显示,嘉定区嘉唐公路66号(即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房地产早在2016年12月7日就经受理按土地面积17445.3平方米的最高额抵押,抵押权人为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债券数额8.5亿元。

  此外,标的物介绍信息显示,该物业自2018年中至2020年4月间存在多轮轮候查封。

  工商资料查询平台天眼查数据显示,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物业的所有人上海冠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冠辕投资)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尹耀东,主要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投资咨询(除金融、证券),市场营销策划,商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形象策划,酒店管理(不含食品生产),从事货物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业务等。

  上海冠辕投资隶属于东莞市广源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东莞广源实业)。天眼查信息显示,东莞广源实业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曾汉容,经营范围包括产销:鞋类,服装,家具,金属防护材料;加工:钢材;销售: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

  曾汉容同时也是东莞广源实业的大股东,持股55%;东莞广源实业另一位股东为自然人尹锐勋,持股45%。而从上海冠辕投资的持股情况来看,东莞广源实业持股80%、尹锐勋持股8%、上海冠辕投资法定代表人尹耀东持股12%。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上海冠辕投资早在2018年就被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东莞广源实业、自然人曾汉容、尹锐勋、尹耀东均在2019年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其中上海冠辕投资共28条记录,最新记录为2021年9月1日。东莞广源实业共30条记录、曾汉容共28条记录、尹锐勋共18条记录、尹耀东共40条记录。曾汉容、尹锐勋、尹耀东均在2020年被限制高消费。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网络司法拍卖流拍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在同一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再次拍卖,拍卖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的应当在拍卖十五日前公告。再次拍卖的起拍价降价幅度不得超过前次起拍价的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若再次拍卖,起拍价较首次拍卖价格的“折扣”不得低于八折。若以20%降价幅度计算,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再次拍卖价格或降至8.5亿元,恰好为上海冠辕投资此前抵押该物业的价格。

  仲茜 记者 郑俊婷 ○编辑 邵好

  近日,有消费者发现,星巴克对旗下部分咖啡饮品售价上调1元至2元。上海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星巴克,瑞幸和Tims咖啡也在近期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咖啡涨价主要与原材料上涨和运营成本增加有关,而这二者又都与疫情相关,属于“后疫情”综合征。未来原材料成本上浮压力依然较大,咖啡饮品很可能持续涨价。

  集体提价只因原材料成本上涨?

  2月16日,在并无官方通告的情况下,消费者发现星巴克多款咖啡饮品上调了价格,幅度在1元至2元不等。对此,星巴克(中国)予以承认,并解释称,这是基于营运成本等多项因素综合考量后决定的。

  涨价的还有瑞幸咖啡。瑞幸咖啡客服告诉记者,根据总部决定,去年12月份,有数百家门店的外送产品和自提产品在原有的价格基础上上调了3元左右,上调基于租金、人力、原材料等营运成本的考量。

  2019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也对价格进行了调整。Tims客服称,的确对少部分产品调整了价格,这是综合考虑了目前营运情况后作出的决定。

  有媒体此前报道,把国内星巴克的成本利润折算到一大杯拿铁里,租金在其中占了大头,约26%,其次分别是门店营业支出15%、原材料13%、劳动力9%、行政部分支出6%、税费5%、设备成本4%及其他行政支出4%。

  过去一年,咖啡主要原材料咖啡豆价格大幅上涨。据悉,由于主产国巴西天气干旱、越南减产、供应链不畅和货运成本飙升,高品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价格过去一年上涨了一倍多。有数据显示,阿拉比卡咖啡豆价格近期创10年新高,咖啡库存也已经降至22年来的新低。

  据某咖啡品牌经销商介绍,咖啡饮品原材料中的咖啡豆、牛奶或乳制品,很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往年咖啡豆主要从欧洲、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进口,牛奶、乳粉、乳清蛋白等主要从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进口。受全球疫情影响,上述进口国食品、畜牧业产量都有波动,出口量相应减少,导致国内采购到的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除了原材料,人力成本高企也是重要因素。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近期公开表示,疫情影响下,部分门店出现“员工缺口”。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中国咖啡门店的疯狂扩张和咖啡新势力的崛起,咖啡师、咖啡新品研发员等职位紧俏。作为业内“老大哥”,星巴克成为竞争对手“挖角”的主要对象。

  为了挽留人才,2021年10月,星巴克中国宣布所有全职门店零售员工,都将首次享有“14薪”,覆盖近4万人。此外,星巴克中国还对现有员工福利进行了升级,包括年度绩效调薪、早晚班津贴、在部分城市升级住房津贴额度等。大规模加薪和福利升级,使得公司业务成本明显上升。

  在门店运营方面,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不少门店年度营销额波动较大,人员、物业等运营成本有增无减,防疫管控投入也增加不少,门店运营成本持续增加,品牌商只好通过产品涨价,将经营压力转嫁消费者。

  成本居高不下或致涨价持续

  星巴克、瑞幸相继涨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会受到影响吗?

  记者2月17日走访了上海浦东新区的星巴克门店和瑞幸门店,被告知客流量没有明显变化。

  在星巴克门店,多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星巴克的价位本身就比较高,一两元的涨幅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不构成影响。“来星巴克消费,一是因为喜欢喝咖啡,二是因为可以在这里坐一坐,有一个独立于家庭和办公的空间。”一位消费者说。店员向记者表示,因为16日刚刚提价,目前客流量没有明显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网友的态度显然没有线下“友善”。涨价消息传开后,相当多的网友表露了不满,并表示不会再去星巴克消费。

  瑞幸的情况与星巴克类似。虽然瑞幸部分产品提价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瑞幸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订单量比较平稳,销量没有明显变化。日前,瑞幸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发布内部信称,在刚结束的春节黄金周,瑞幸的交易额实现大幅突破,门店交易额是去年春节假期的3倍。今年1月,瑞幸咖啡新开门店总数约360家,刷新单月开店总数纪录。

  2月1日,星巴克披露2022财年第一季度(2021年10月4日至2022年1月2日)财报。当季,星巴克营收增长19%至80.5亿美元,净利润为8.1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22亿美元。但中国市场当季同店销售额下降了14%,主要是平均客单价下滑了9%,销售额下滑了6%。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2日,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5557家。

  凯文·约翰逊在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季度,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门店的销售额增长了13%,北美地区的门店销售额增长了18%,部分原因是价格上涨。他预计,未来几个月部分产品还将继续涨价,以应对通货膨胀和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所带来的利润挤压。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李伟预测,受全球疫情因素影响,咖啡、乳制品等原材料进出口贸易价格短期内不会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浮压力较大,未来咖啡饮品、乳制品难以出现季节性价格回调,有可能持续涨价。

  奢侈品时尚巨头又涨价了!

  由于制造和运输成本上升,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于2月16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涨价。这已经是LV近一年来的第五次提价了。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时尚行业的供应链一直受到较大冲击,包括爱马仕(Hermes)、古驰(Gucci)、迪奥(Dior)和普拉达(Prada)等奢侈品牌都陆续提高产品售价,以减缓通货膨胀给品牌利润率带来的的影响。而本轮LV部分经典款式包包的涨幅更是达到了20%。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LV又涨价

  据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消息,此次涨价消息是由奢侈品集团路威酩轩(LVMH)的中国区发言人提供的,发言人表示,LV品牌旗下包括皮革制品、配饰以及香水在内的产品都会迎来不同程度的涨价,但并没有给出涨价的具体数字。报道称,LV此举很可能令其成为首批大范围涨价以维持利润的顶级奢侈品牌。

  时尚网站“PurseBop”通过整理多方数据分析认为,LV此次不同类别商品的涨价幅度,涨幅最少的商品类别大约提价4%左右,较大涨幅的商品最高会提价15-18%。而从多家媒体的报道看,部分奢侈品在疫情期间甚至还出现了需求大增,导致产品热销的情况。

  从官方报价来看,本轮提价中,LV部分经典款式的涨幅已经达到20%。据媒体称,此前LV经典款Capucines和Neverfull的官方价格分别为人民币4.65万元和1.2万元,而根据LV官网显示,目前这两款手袋的售价已经分别涨到5.2万元和1.44万元,涨幅分别达到11.8%和20%。另一款Mini Pochette Accessories(俗称“小麻将包”)产品售价从3500元大涨54%至5400元。

  近期宣布涨价的奢侈品牌可不止LV。

  今年1月,LVMH旗下的Dior、Celine也先后完成今年第一轮的涨价;爱马仕同样于1月完成一年一度的涨价,丝巾等配饰涨价幅度在10%左右,热门手袋Lindy的价格也涨到5.96万至6.53万元;过去三年涨幅高达60%的Chanel也于1月19日上调了美国地区的售价,幅度在10%左右。

  而近两年,开云集团旗下的葆蝶家、芬迪以及历峰集团旗下的卡地亚等品牌,也加入了定期涨价的行列,在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同时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

  花旗银行奢侈品研究主管托马斯·萧维(Thomas Chauvet)在最新一份报告中指出,为了让业绩维持正常的增长水平,今年奢侈品牌将延续一贯的涨价策略,特别是盟可睐(Moncle)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奢侈品牌,价格涨幅或将高达两位数。

  消费者骂骂咧咧的同时,却又在排队抢购。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据钱江晚报,LV涨价前的2月14日,记者在杭州大厦的LV专柜门口排队5分钟后才进入门店,店员小哥哥热情接待。当提出想看看老花LOOP和DIANE手袋时,小哥哥抱歉地说:“这两款都没有现货了,只能预订,等候时间6个月左右。

  见到货架上还有一只DAUPHINE,记者询问这款是否有现货可购买。店员回答:“这款也没有现货了,如果你们早个半个小时进店,那还有5只现货。”

  经典款都没有现货了,为什么店里还是那么多人在买买买?“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包款可以选择啊!还有饰品、围巾、香水。”小哥哥补充说,“我今天至少接待了几十位想要经典款的顾客了,但是很抱歉,只能等,上官网买也是等半年。”

  还有自媒体15日探访上海的LV门店,工作人员称最近很多人前来购买,目前货源充足。

  就在这两天,多地网友也在微博上分享了LV排队的场面。

  奢侈品为何“涨”声一片?其实一月底LVMH集团主席兼董事长Bernard Arnault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已经透露了奢侈品集团真实想法。Bernard Arnault表示,LVMH在2022年1月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时装、手袋和珠宝的需求将在2022年继续飙升。LVMH集团可能会提高价格,以在当前的通胀环境下保护利润率。

  另外,提价能更让奢侈品牌始终保持稀缺性。二手奢侈品零售商LuxSecond Chance的创始人Diana Nguye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奢侈品变得容易获得,反而会失去影响力和价值。

  买包理财,比买基金还香?

  实际上,奢侈品除了自用的需求以外,其投资属性也受到关注。

  有网友戏称,几轮的提价使得“买包”不再是“败家”行为,而是一种特别的“理财方式”。

  在微博上,有用户直呼“LV这波零点准时涨价堪比理财产品了,这年利率比买基金香,也算是跟着盈利了。”

  而在小红书上,也有用户反馈,2016年几千块买的Neverfull手袋现在都涨了快一倍了——LV官网显示,Neverfull中号手袋目前官方售价1.44万元。

  在一两年前,公募基金在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流行,急速攀升的财富曲线迎合了年轻人的理财焦虑以及物质需求,买基金成了一种时尚。然而,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在2021年后半段以及2022年初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翻车,让这些年轻人第一次得到了风险教育。现实的年轻人转而追求“时尚”本身,尤其是在他们发现时尚也可以用来实现财富增值之后。

  据都市快报,一位95后杭州白领表示:“去年我买了只基金,到现在亏20%;而同期买的一只LV包如今涨了20%。我的几个小姐妹都笑我,年纪轻轻的买什么基金,天天听那些理财专家瞎叨叨,到头来还要担惊受怕亏钱。老老实实买个奢侈品包,年年涨价,不喜欢了拿包到中古店一卖,还能赚一些。相当于这段时间的包都白背,到时候再贴点钱买个新包。不喜欢就换、年年有新包,这才是年轻人的理财新方式。”

 

  不过相对于股票基金等产品来说,奢侈品的流动性可就差远了。此外,中国消费者也是最精明的消费者,他们是否愿意持续为全球定价最贵的奢侈品买单,需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