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政经
- 发布于 2020年10月09日
原标题:清华毕业生出国留学比逐年下降:去年出国研究生占比8.4%
据“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10月8日晚间消息:10月8日,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举行,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消息提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作了题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主旨报告。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上述邱勇校长的报告中,提到清华研究生毕业后更多将人生和事业寄托在祖国大地,国内研究生培养水平和吸引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逐年下降,2019年清华大学出国深造的研究生占比8.4%,本科生占比24.6%(2020年清华毕业生就业数据将在年底发布)。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逐年下降”的消息此前曾多次引发媒体关注。
例如,北京当地媒体《北京青年报》就曾于2013年12月刊文《清华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下降:硕士博士出国人数降幅最大,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吸引力加大》。这篇7年前的报道介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获悉,清华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其中研究生下降最明显,已经从2007年高峰时的15.2%降至今年的8.35%。对一些清华硕士甚至博士来说,央企研发部门的吸引力已经超过出国留学。
该报道介绍:以清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为例,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共有664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099人,只有775人出国留学,占25%;硕士毕业生2510人,出国留学的只有206人;博士毕业生1035人,出国的仅有88人。
对于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出国比例下降的原因,《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援引了清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教授的说法:最主要的是国内经济发展对科研需求大幅提升,有些企业研发条件甚至超过了大学,尤其是央企待遇还非常好,吸引力自然超过出国苦读数载后再回国。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两组数据显示,2019年清华大学出国深造的研究生占比和2013年时占比相当。对于近年来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今年10月8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为参考。
清华大学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后签约就业的清华学子(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近五年(2015年-2019年)赴重点单位(重点高校、省部级科研院所、重点国有企业、重要金融单位、重要主流媒体、部队、军工企业和国家机关等)的就业比例为83.1%。清华方面介绍: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毕业生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赴党政机关、骨干企业、与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用人单位等国家发展建设主战场的就业比例显著上升,近五年前往重点单位的就业比例已提升到八成。
近五年来,清华签约就业毕业生赴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10.2%。清华方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面向中央机关输送人才是学校就业引导工作的重要一环。2009年以来学校与31个省(区、市)组织部门开展定向选调合作,累计培养输送2200余名选调生,一半以上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作,近百人扎根在新疆、西藏、青海等艰苦边远地区。
近五年来,清华签约就业毕业生赴国有企业就业比例33.7%。清华方面介绍: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签约毕业生中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例保持高位,近年来超过三分之一。聚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与哈电、中船、航发等近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密切合作,每年输送1000余位毕业生。
近五年来,清华签约就业毕业生赴外企就业比例为5.4%。清华方面介绍:近年来,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民营信息技术企业迅猛发展,学校毕业生赴外企比例逐渐下降,目前赴企业就业毕业生以赴国企、民企就业为主,反映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
清华大学2019年博士签约就业毕业生前往学术单位的就业人数和比例分别为765人,52.1%。清华方面介绍:清华大学启动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以来,博士生培养更加注重面向学术前沿,加强基础理论,拓宽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不断强化学术就业引导与服务。充分发挥院系作用,探索院系和导师为拟学术就业的研究生提供长周期累进支持模式。不断开拓学术就业渠道,拓展教职信息资源并实现精准推送。
毕业后就业,选择留在北京还是前往京外?近五年清华签约就业毕业生京外就业比例是54.4%。清华方面介绍:过去十余年来,清华大学着力优化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与各地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综合引才。目前,京外就业比例已连续八年超过五成。
近五年来,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出国深造比例为16.3%。清华方面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上升,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吸引和凝聚,清华大学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和就业。
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清华毕业生们,2019年前往《泰晤士报》世界排名前50高校深造的比例为63.3%。清华方面介绍:清华毕业生出国深造去向以世界一流高校为主,近年来,前往《泰晤士报》世界排名前50高校深造人数占据出国总人数的六成左右。
- 详细资料
- 分类:政经
- 发布于 2020年9月17日
原标题:2021年开始,去英国买奢侈品不能退税了
记者 | 黄姗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财政部上周末宣布,计划在2020年12月31日撤销针对非欧盟国际旅客的“增值税零售出口计划”(VAT retail export scheme),该日期也是英国脱欧过渡期的截止日。
这意味着,从2021年开始,非欧盟国际旅客在英国购得的商品将无法在英国出境口岸获得增值税退税。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时尚、配饰和美妆类商品,这无疑将对英国蜚声海外的时尚产业带来不小影响。
一旦增值税零售出口计划终止,英国机场也将不再售卖时尚、配饰和美妆类免税商品,仅有属于免关税计划(duty free)内的烟酒类商品会在英国机场继续售卖。
英国旅游胜地如伦敦西岸,以及其他英国旅游观光城市一直是这项增值税退税计划的受益方。
由于这项政策原本仅针对非欧盟旅客,而英国脱欧过渡期在即,英国的旅游业者和零售们一直希望英国政府能将这项政策针对人群扩展至欧盟游客。
上周五,英国财政部却直接取消了这项针对非欧盟国际游客的增值税退税计划。这意味着,英国即将成为全欧洲唯一一个不向国际游客提供增值税免税服务的国家。
英国财政部表示,“增值税零售出口计划”是“一项代价高昂的补贴计划,目前,该计划主要集中使用于伦敦,并不能让整个英国受益。”
与此同时,英国财政部保留了该计划的一个窗口。从英国商店内直接寄送到海外地址的商品将仍然能够获得英国增值税退税服务。
对此,根据《金融时报》、FASHIOUNITED等媒体的综合报道,英国零售业者提出以下两类异议。
首先,考虑到从英国跨过寄送商品的费用可能还高于产品本身的价格,撤销这一政策实际上就意味着到英国购物的国际旅客基本无法享受到商品增值税免税优惠。
其次,保留跨境购物增值税免税,意味着国际旅客没必要跑到英国旅游购物了,它们坐在家里点击跨境电商购物即可。
英国新西区公司(New West End Company)表示,国际游客占了伦敦西区客流量的一半,但他们在该区域的消费却远超过半数。新西区公司首席执行官Jace Tyrrell认为,英国政府本该在退欧之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以鼓励中东和亚洲等国际游客前去旅游购物 。
但现在,Jace Tyrrell表示,撤销增值税退税计划是“一个毁灭性打击,将杀死任何正在复苏的城市中心。”
根据新西区公司估算,英国退欧后,增值税免税计划本来能为英国带来潜在的价值21亿英镑的收入,这项计划一旦撤销,可能会造成35亿英镑收入的流失。
这对于英国的时尚和奢侈品行业而言将是重创。英国是世界四大时尚之都之一,拥有Burberry,哈罗德百货等时尚和奢侈品零售商。在新冠疫情之前,英国时尚和奢侈品零售业以每年10%的增速增长,规模达480亿英镑,其中约有1/10的零售销售额来自国际旅客。
英国奢侈品公司行业协会组织Walpol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际旅客对于英国奢侈品行业复苏至关重要。目前,英国政府需要尽其所能突出英国经济和商业的魅力,并加快努力来鼓励富裕的游客回访英国,而非反其道而行。”
- 详细资料
- 分类:政经
- 发布于 2020年9月16日
作者: 周艾琳
随着宏观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进一步恢复,徘徊半个月后,人民币(6.7665, -0.0161, -0.24%)再迎来猛涨。
9月1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大涨460点报6.7775,与中间价均刷新逾16个月新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亦升破6.78,截至17:30报6.7725。相较年内高点7.17,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4000点。
机构认为,未来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相比经常账户,人民币更多受到美元指数(93.0027, -0.0788, -0.08%)的影响,预计美元指数今年仍将保持约5%的上下波动,那么人民币对美元有望较上述高点下行4000~5000点,触及6.7左右的位置。”某外资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管涛近期在第一财经独家撰文表示,人民币汇率已从低估转向均衡合理,因此目前可能是不一样的汇率周期。在汇率机制灵活性提高的情形下,升值有可能是大开大合而非小步快走。而汇率趋于均衡合理以后,有涨有跌、双向波动也合常理。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将目光转向了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并期待更多关于平均通胀目标的新货币政策框架细节。在此之前,若无明确消息指引,预计人民币汇率将维持区间波动。
多重因素推动人民币补涨
9月14日,因美元指数下跌0.21%,收于93.047,当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就上涨134点,夜盘更较上一交易日涨262点。到了15日,美元指数下破93,人民币势如破竹,开盘跳涨近300点,连续收复6.8和6.79两大关口,之后强势不减,并一度升至6.77附近。
美元指数的走弱为人民币提供了动力,而欧元(1.1859, 0.0012, 0.10%)的被动走升是美元指数弱势的主因。
由于此前市场担忧的英国脱欧相关风险以及欧洲央行可能口头或采取行动干预欧元走升并未兑现,欧元恢复涨势。截至北京时间9月15日17:00,欧元/美元报1.1885。机构预计,欧元今年仍有望持续走强,德国商业银行目前预计欧元/美元年内将达1.2,渣打则预计将达1.24,美元仍可能走弱。
就中国本身的因素来看,经常账户的持续好转无疑是最关键因素,中国出口改善的持续性几乎远超所有机构的预测。8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为9.5%,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且增幅扩大,并创下2019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月增速。同时,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为-2.1%,连续两个月小幅下跌。这使得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扩大。
经济基本面的强韧有望使人民币未来维持强势。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称,目前宏观指标已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尤其是,前期较弱的消费下行了7个月后终于在8月重新上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也达到了去年的平均水平,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一起扩张,推动经济基本面向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是现阶段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为-0.3%,基本将一季度的大幅负增长消化掉。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更为强劲,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在6月已恢复增长,前8个月累计增速更达4.6%,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会超过6%;基建投资增速也跑赢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前7个月累计增速正增长后,前8个月累计增长达2%。”吴照银称,消费数据恢复正增长更有重要意义,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4%。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受疫情的负面冲击正在逐渐消失。
此外,中国货币市场利率维持高位,从利差角度支持人民币。银存间7日质押回购利率(DR007)仍维持在近2.1%。9月15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0.674%,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43%,利差维持在250BP的历史高位,且机构预计中国国债收益率仍将攀升。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鉴于中国宏观经济预期逐步改善,10年期国债的利率中枢在年底有望达到约3.3%。货币政策一方面不会因经济恢复而走向降准降息的反面,而是以稳为主,即政策性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利率围绕政策性利率波动,另一方面是不会“大水漫灌”,以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重点领域,精准滴灌。
短期看美联储重磅信号
在人民币升破6.8后,交易员预计区间波动将持续,直到美联储的态度、美国大选等事态更加明晰。
管涛认为,正如经常项目收支趋于基本平衡后,容易出现顺逆差交替出现的情形,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以后,有涨有跌、双向波动也合常理,不太可能出现持续的单边走势。
“如果出现某种趋势性的变化,则不排除是汇率超调,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经常项目或货物贸易收支的变化。如果升值伴随着经常项目或货物贸易顺差迅速收窄甚至逆差,有可能会引起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高估的猜测,进而触发人民币汇率的自发调整或者对有关部门逆周期调节的市场预期。”管涛称。
当然,在汇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不排除这种超调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也是浮动汇率的痼疾之一。管涛认为,“需要加以妥善引导”。而如果改革开放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经济内外循环机制更加畅通,科技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增强,中外经济增速差异重新扩大,中国相对投资回报率上升,则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础将更为牢固。
就短期来看,市场的焦点仍在于美联储。8月底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演讲,称新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盯住平均通胀(AIT),即把2%的通胀目标变为长期平均2%的目标,未来也不会根据就业市场来决定加息与否。当时,长端美债收益率大涨。目前,市场仍在等待美联储在9月17日的FOMC议息会议上给出更多细节。
国际机构的观点明显两极分化。渣打认为,美联储会加大资产购买规模、防止AIT使债券收益率攀升,美元也会在后期持续走弱。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本周最新表示,当前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和已超21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超GDP的60%。但渣打认为G3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尚未完成,预计即将举行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将重申其对资产购买的承诺,以推动通胀上升。
摩根士丹利则认为,美联储不太可能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的方式来压低债券收益率,AIT将会使得收益率走高,且美元可能无法维持在很弱的位置。“过度疲软的美元可以更快推动通胀,但这种速度可能会快于美联储内心希望的速度,因为这可能限制美联储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较低利率、以使就业恢复到今年2月时的水平的能力,而这实则才是美联储的最终目标。”
整体而言,国际投行普遍认为,本周美联储大概不会详细说明其对通胀的具体“容忍度”,即美联储能够接受的超出通胀目标的程度。为了确保经济复苏,美联储现在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承担重任,此前美联储官员一再呼吁出台新的财政计划。另一方面,美联储显然认为货币政策没有多少其他选择。因此在新货币政策框架宣布后,显然更倾向于退居幕后,等待事态的发展。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