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0年8月18日
《八佰》掀起影片定档热 《夺冠》《姜子牙》杀入国庆档
作者: 陈汉辞
随着《八佰》初战告捷,更多观望中的影片相继确认档期。
8月16日,《姜子牙》官方微博宣布定档10月1日公映,随后,《夺冠》确认将于9月30日全国上映。这两部影片均是今年春节档撤档的重头影片。
停摆半年后,电影行业迎来“解封”时刻,优质内容的引领让这个行业真正复苏。
此前国家电影局发布公告,要求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这让电影人感受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但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一半的刚性要求,又让诸多出品方犹疑难决。按照行业规律,如果一部影片仅有30%上座率,从出品方到影院,虽有盈利空间,但上映新片将面临巨大风险,尤其对投资动辄几亿元的项目而言,是“不能承受之重”。面对尚未完全复苏的市场,出品方多选择保守状态,待机再战。
就在各方徘徊不定时,《八佰》宣布定档8月21日上映。幸运的是,全国部分省市电影院按照相关部门的最新要求,自8月14日起,将上座率限制由30%放宽至50%,并取消120分钟片长电影中间休息的规定。如此,观众可一气呵成地看完片长147分钟的《八佰》,体验完整的观影效果。
重大利好叠加观影需求,让14日超前点映的《八佰》一票难求。点映首日,《八佰》以仅仅3.2%的排片揽获近1500万元票房。截至8月17日18时,预售票房已经超过6611万元。
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8月15日中午12时,全国影院复工数为8646家,复工率为76.2%。如此状态下,如果已拔得头筹的《八佰》排片率达到最高限,《八佰》票房会远超业界最初预测的15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因为鲜少有新片上映,目前对《八佰》冲击最大的影片是8月14日重映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依托忠粉与情怀滤镜,该片内地票房很快突破1亿元。但8月21日后,只有少数影院还有此排片,正式上映的《八佰》排片开始增多,全天各时段都有,有些影院上映首周每天排片高达27场,每半小时一场,排片率达到95.5%。
目前《八佰》豆瓣评分8.1,随着大规模上映,票房势必继续上扬。对此冯小刚表示:“《八佰》会有井喷式的观影和票房。当这个电影可以达到20亿、30亿元的票房,当全世界的影院都处在艰难时期,这部电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会让世界电影人振奋。”
近日定档的《姜子牙》和《夺冠》也是众望所归。作为内地影史亚军《哪吒之魔童降世》姊妹篇,《姜子牙》曾被视为春节档“黑马”之一,从当时的预售成绩表现看,排名第三的《姜子牙》有望取得超过10亿元票房。同样因为疫情撤出春节档的《夺冠》也因为国民题材,从选角开始就备受瞩目。
从题材而言,《夺冠》无疑是适合在国庆档燃情的,这意味着它将和《我和我的家乡》同场竞技。
《我和我的家乡》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该片延续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模式,由徐峥、宁浩、闫非和彭大魔、邓超和俞白眉、陈思诚五组人员构成导演阵容,最终将由五部短片组成。
上周,《我和我的家乡》单元里由陈思诚执导的《天上掉下个UFO》预告片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尤其当刘昊然和王宝强饰演的记者,将镜头对准黄渤,采访关于近期发生在当地UFO事件时,黄渤对着镜头茫然地说出一句“UFO”。网友们纷纷评论“太洗脑”,迫不及待地要进影院观看几大喜剧演员的火花碰撞。
若加上《一点就到家》《木兰:横空出世》《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等不同类型的影片,国庆档算是回到“黄金档期”阵列。
“竞争这么激烈,宣发时间这么短,不担心吗?”面对第一财经记者抛出的疑惑,《夺冠》出品方之一欢喜传媒董事会主席董平笃定地表示,“没有问题,这是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挡不住的。”
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带动国庆七天总票房超过50亿元,创造国庆档总票房历史,较2018年国庆档19.08亿元票房同比增长162%。
今年,《夺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四部电影已形成基本战局,还有《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急先锋》等影片还没有宣布最新动态,不排除会有新的影片加入其中。
显然,今年国庆档的票房总成绩有望再次创造历史。有机构预测,根据其前作以及主创名单,《我和我的家乡》最终票房将在20亿~25亿元,大概率夺魁国庆档。
如果一切顺遂,单是《夺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这四部的票房就远超50亿元。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0年8月11日
原标题 网易云音乐正版曲库再扩张:宣布与环球音乐达成战略合作
记者 揭书宜
网易云音乐正在进一步扩展音乐库。
8月10日,网易云音乐环球音乐集团联合宣布达成数年期全新战略合作,网易云音乐不仅将获得环球音乐的曲库授权,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在音乐产品、服务和宣发层面进行合作。此次曲库合作还延展到了全新的社区产品——Mlog,以及其他丰富多样的音乐使用场景。
环球音乐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拥有Taylor Swift、Beatles和Lady Gaga等歌手的音乐作品,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音乐制作发行、版权管理,授权商品销售和视听内容等全方位业务。
2020年以来,除了环球音乐以外,网易云已与华纳版权(WCM)和滚石唱片达成了战略合作。此前,网易云音乐一度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是“平台上的翻唱总比原唱多”,擅长于歌单运营,不乏小众原创独立歌手,却缺失不少大牌流行歌手的音乐版权。而当下与各大唱片公司的合作或能缓解上述情况。
在线音乐平台目前竞争的核心是音乐版权。公开资料显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此前获得了环球、索尼和华纳三大唱片公司在中国的独家版权,再进行对外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网易云音乐牵手环球音乐的同一天,TME也与环球音乐集团共同宣布:基于长期不断深化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续签数年期版权授权战略合作协议。
2月27日,在网易的财报电话会上,丁磊曾表示,国际三大唱片公司独家销售模式,使得包括网易云音乐在内需要购买版权的公司付出了超过合理价格的成本,“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回归一个合理理性的版权费用。”
知名乐评人、音乐视频社交App菠萝BOLO首席执行官郝舫曾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音乐付费的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音乐行业价值回归和增值,在全世界已经是很显然的态势,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版权价格的增长和付费用户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这个进程才刚刚开始。随着版权意识和付费产品体验的大幅度改进,音乐付费的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
网易云曾一度被调侃为“网抑云”。不少文艺而感性的评论时常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走红,并因此吸引了大量“抑郁”的文青受众。
8月3日,网易云回应“网抑云”:发起云村评论治愈计划,网易云音乐正式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推出三大举措,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一起构建一个温暖友爱、真实有趣的音乐社区。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0年8月06日
原标题:各地上半年市场主体榜单: 粤苏鲁总量排前三,海南增速第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各地陆续交上了2020年上半年保市场主体工作的答卷。
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公布数据,截至6月底,广东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1305.9万户,同比增长10%。其市场主体总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户数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已有22个省份陆续发布2020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数据。数据显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与河北市场主体总量占据我国市场主体的半壁江山之多,广东凭借1305.9万户市场主体位居榜首,江苏以101万新增市场主体数量领跑全国,海南则以29.95%的同比增速暂居第一。
“企业如果活不了、活不好,再好的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都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支点。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受访专家看来,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市场主体增多意味着当地营商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不少地区的市场主体在疫情期间取得较高增长,表明各地在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复工复产上出台了不少举措。
粤苏鲁总量领跑全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全国格局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主体规模依旧保持领先地位。今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的市场主体数量排前三名,分别达到1305.9万、1111万、1110万,均超过千万。浙江市场主体数量为773.44万,暂列第4名。
从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看,除广东未公布相关数据外,江苏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01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90%,在新增市场主体规模上全国领先。山东与浙江则分别新增市场主体49.15万、63.46万(个体工商户),增速达14.5%与24.79%。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随着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各地都把有效增加市场主体的数量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均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几大省份,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地市和县级经济活跃,营商环境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其市场主体数量自然可以领跑全国。
任颋以营商环境改善因素为例,排名前20位的城市大多出自粤苏鲁浙四省。这些地区对市场主体注册设立精简手续,优化流程并予以扶持鼓励,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增加。
除此之外,从新增市场主体增速看,海南与广西数据较为突出。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南累计实有市场主体101.09万户,其中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1.02万,同比增速高达29.95%,在全国范围内暂居增速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广西,截至上半年,广西实有市场主体总计337.36万户,同比增长15.31%。今年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逆势增长36.07万户,同比增加26.92%。
任颋认为,海南与广西市场主体之所以能够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多是因为政策红利带动市场主体看好预期。海南如此多的增量很大一部分源自自贸港政策,激发了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和企业到海南新设机构。广西则是中国和东盟对接的门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量在疫情期间快速跃居到第一,这给了市场主体在广西投资很大的信心。
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主体规模也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快速增长。截至5月底,河南省市场主体总量已达728万户,同比增长16.2%。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北也在疫情期间保持着15%的同期增速,市场主体数量累计达643.2万户,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超43万户。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看来,各地疫情期间市场主体继续保持新增态势,主要得益于各地在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复工复产上出台的有力举措。“六稳”“六保”是当前应对危机的有力措施,也是底线思维,保护市场主体是完善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
新经济下个体工商户猛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各地新增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功不可没,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从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情况来看,江苏个体工商户成为最活跃的板块,总数量达到745.9万户,较上年底增长8.5%。上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74.9万户,日均4117户,同比增长28.6%。尤其是二季度,江苏新增登记个体工商户增至50.3万户,同比增长57.3%,增幅较新登记企业高38.7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同样活跃的还有与之相邻的浙江。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新设个体工商户63.46万户,同比增长24.79%。
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本小利薄、高额的房租和人工成本迫使他们面临着额外的生存压力。尤其是薄弱的资金周转能力,成为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个体工商户选择破产注销。
对此,不少省份都围绕个体工商户提出了纾困政策,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浙江早在今年3月份就出台了《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若干意见》,16条举措中有8条提到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不仅包括降低增值税征收率、减免社保费用等税费减免,还包括补助返程路费这样的暖心补贴。
浙江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注销个体户仅为27.98万户,同比减少了12.89%。
林江观察到,个体工商户的主体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得益于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行业越来越细分,企业工商登记制度一再简化,不少看好新兴行业的群体登记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例如,不少外卖骑手、主播选择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从为平台打工变为与平台合作。
薪宝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CEO刘树兵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平台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灵活经营者增长,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外卖派送、直播短视频等领域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促进平台用灵活用工人群的增长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共享经济平台还是服务需求方,都会需要这些灵活就业人群去成立一个主体,而个体工商户身份是最方便快捷且成本最优的方式。”刘树兵建议,应适度推广这类新经济催生的个体工商户,但同时也要配套解决灵活就业人群保险的问题。
任颋提醒,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固然是政府追逐的政策目标,但还要注重让市场主体能生存下来和发展起来,这才是根本之策。
林江表示,最近大湾区交通路网规划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连接华东与广西的枢纽,这里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最为关键,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接近7000万,消费能力强,尝试新经济、新服务的群体集中,这是市场主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作者:李振,李岚)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