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行业的监管政策和整治细则正式落地之后,行业发展持续强劲。P2P网贷行业在监管的道路上,发展前景广阔,合规方向逐渐明朗。

“就目前行业发展状况来说,监管政策为网贷行业的发展指引了明确、合规的发展方向,监管政策和整治方案出台后,为网贷平台确立了合法身份和明确信息中介定位的业务模式,网贷行业未来的合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响当当负责人认为,配合政策监管,打造健康的网贷环境则需要每位从业者和出借人共同努力去实现。

如今,监管整改期限日剧减少,面对诸多整改要求,网贷平台竭尽全力向合规调整,而作为行业后起之秀的响当当,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了能够合规运营,平台竭尽全力达到合规标准。

在国家尚未出台监管政策时,响当当就严格要求平台做好自身的信息中介职能,为借贷双方搭建良好沟通的桥梁。自平台成立以来就明确了平台的业务以小额分散为主,以至于在政策的限额禁令发布后,平台的整改难度相较于其他平台来说,难度较小。另外,响当当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政策发布后一直主动拥抱监管政策。

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出借人损失,响当当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平台信息和平台业务调整等都及时在平台的官方网站进行披露,保证出借人能及时掌握平台的动态。对借贷双方提供的资料平台严格审核,保证项目标的的优质和出借人的资金安全。

虽然现在网贷行业仍处于整改期,但是未来发展方向很清晰,除了要按照行业合规标准走之外,平台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明确平台业务,打造安全、可靠的网贷平台,为出借人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原标题:手机长途漫游费将取消 流量为啥还分本地和全国通用?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吴涛)“我上月套餐内流量还有剩余,去了趟外地,账单产生了套餐外流量费。”相信不少人曾碰到过这种情况,并把其归咎于流量漫游费。

  不过,流量到底有没有漫游一说?电信运营商为什么要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部分套餐流量使用超出后,流量单价为啥不一样?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对此进行了梳理与调查。

  近日,中国新闻网微博发起关于“手机流量竟还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你咋看?”的小调查。  现状: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

  今年10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将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这意味着以后在国内,全国哪打电话资费都一样,不再区分本地和外地长途。不过,在流量方面,不少套餐仍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

  “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国流量不够用。”

  近来,不少网友给中新网反映,使用手机流量时遇到该情况。北京移动用户张女士对中新网表示,这个月她去大连玩了几天,手机套餐内流量虽然很多,但多是北京本地流量,所以去大连后也只能紧巴巴地使用流量,照片都不敢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中新网近日发起的一项关于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的意见调查中,微博网友@徐小同表示:我河北的号码,人在河南,每月套餐里的流量有2GB,河北省内流量不能用,每月还得充话费。

  不少网友在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上面存在困惑。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为什么要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

  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很多人很难长期待在一个地区内,换手机号又很麻烦,因为绑定了很多网络账号。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三大运营商还要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呢?中新网联系了三大运营商相关人士。

  中国联通方面解释,中国联通集团推出的是全国流量通用套餐,地方公司会根据地方特点推出一些本地流量套餐,主要针对不经常出差的人群。

  中国电信表示,为了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中国电信提供了按区域、按时间、按内容、按终端类型等区分的多元化流量产品,以及促销赠送流量等多种优惠形式,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有中国移动知情的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地方网络资源不均衡,流量消耗也有差异,流量消耗比价少的省份,可能就会把富余的当地流量赠送给消费者,或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就产生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

  通信行业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其实本地流量是一种优惠流量,价格相对全国流量要便宜一些,但现在用户的想法是:用全国通用的流量,而付出本地流量的价格。

  “目前来看,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未来的趋势是流量价格会不断下调,但这需要时间。”项立刚说。

  套餐外流量价格不一致,为何?

  中新网还发现,即便是同一个电信运营商,不同的套餐,超出套餐外流量费用也不一致。如,中国联通4G组合套餐全国版,国内流量超出套餐限额后按0.2元/MB计费;但中国联通4G组合套餐流量超值版,国内流量超过套餐限额后按0.27元/MB计费。

  中国电信也一样,其乐享家套餐套餐外流量价格为0.0001元/KB;乐享4G套餐超出套餐外的流量按0.3元/MB的价格收费。中国移动套餐外流量价格均按0.29元/MB的价格收费,全国统一。(注:三大运营商对套餐外流量均有赠送优惠措施,不再一一介绍。)

  中国联通对此解释,“因为本地流量套餐价格低,所以超出套餐外流量价格就会相对高一点。” 中国电信方面表示,套餐内外的价格是优惠资费和标准资费的区别,套餐实际上是一种优惠组合,这也是国际上电信运营商通行的做法。

  项立刚认为,这是一种营销方式,多买多用就有优惠,很多行业都在使用。“举例来说,对每月使用10GB流量的用户和每月使用1GB流量的用户,对超出套餐限额后的流量制定不同的单价标准,这并无不妥。”项立刚说。

  不过,中新网发起的上述调查显示,截至15日17时,有84.8%的网友认为,同一个运营商,套餐外流量价格应该一致;11.9%的网友支持电信运营商流量套餐多样化、价格也多样化。

  流量价格下降仍是未来趋势

  中新网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止一家电信运营商否认了流量存有漫游的说法。上述中国移动知情人士表示,流量没有漫游费一说,只是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而且全国流量统一价是大势所趋,流量价格也会不断下调。

  不过项立刚认为,未来的流量定价趋势可能就是和现在一样,有一定的区分,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果全国流量一个价,可能对那些每月使用流量较多的用户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他们享受不到本地流量优惠价格了。”

 

  种种迹象表明,流量价格下调仍是未来的趋势。今年3月份,三大运营商公布了自提速降费以来的成效,涉及移动流量方面,中国移动称,2014年到2016年间,中国移动手机上网平均单价累计降幅为63.5%。中国电信表示,过去两年,中国电信手机流量费下降57.4%。中国联通表示,中国联通2016年流量平均资费水平降至新低,相比2015年底降幅超过48%。(完)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不少同学忙于论文答辩或奋斗在实习岗位为自己将来升职加薪积累经验。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求职时很容易遭遇诈骗陷阱,因此,名校贷推出了《初入职场,不得不防的求职陷阱》系列,为毕业生解读可能面临的求职风险。

    《初入职场,不得不防的求职陷阱》第三期将带大家了解违规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让求职大学生上钩的。

    一、伪造中介资质

    某些违规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常通过下列三种方式伪造营业资质,目的是增强可信度,让前来求职的大学生放松警惕:

    (1)复印别人的合法中介许可证、营业执照等;

    (2)把别人的执照复印一遍,抠掉名字,填上自己的名字,再复印一遍;

    (3)自己做一份假执照,盖一个十分模糊的公章;

    二、串通同行伪造招聘信息

    (1)不少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故意把企业招聘范围扩大(夸大工资、招工数量,或放松年龄界限等)使更多求职大学生上钩,从中牟利;

    (2)为了免费获取求职者个人信息并卖给企业,从中牟利,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会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招揽求职者;

    (3)为证实招聘的真实性,中介会故意当着求职者的面拨打用人单位电话,假装“核实”。而事实上,对方只是一家冒充用人单位的非法中介机构。

    三、巧立名目乱收费

    某些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常以“要交费才能面试”要求求职大学生面试前交费;以“面试入职需体检”为由让大学生到指定机构体检并支付高额费用;或以“建立求职档案”为由要求大学生交建档费.

    这类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欺骗性较强。但都有容易识别的特点:

    (1)收费高,一般过百;

    (2)以各种理由收取押金等其他高额费用;

    (3)内容包括:面试费、查询费、体检费、建档费、培训费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到底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形呢? 

    第一步:看是否合法

    看执照是否是原件,是否有涂改的痕迹。按照规定,中介或人力资源机构必须悬挂执照原件,在执照的左上角有法人照片,并加盖钢印。

    第二步:看企业收据是否齐全

    求职大学生应当注意中介收费是否合理,如超出正常价格很多,就要多留心。中介推荐单位必须开出推荐函件,上面应有回执。另外,在收费后索要正规票据。

    第三步:警惕借登记费、查询费、体检费等名骗钱

    国家规定,企业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取求职者押金、服装费、保证金等费用,也不得收取身份证和抵押物。

    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企业,这个过程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不应涉及费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凡是看到要汇款或者付费给面试方等信息,不用理睬。遇到中意的公司,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和该公司人事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