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20年9月04日
原标题:消费品行业加速拥抱互联网 逾百家品牌引入无接触贷款
本报记者 李乔宇 吴文婧
供应链金融正在迎来一次新的变革。
日前,网商银行对外表示,疫情正显著加速消费品行业拥抱互联网的速度,超过100家消费品品牌引入无接触贷款,通过这一方式向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网商银行公布了“数字供应链金融升级计划”,正在实现和钉钉的全面打通,未来五年,预计将与1万家品牌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服务1000万小微经营者。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这一原本只有大品牌、大经销商才能使用的金融工具将进入“普惠阶段”。
消费品牌加速
拥抱互联网
疫情冲击下,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成为更广泛的共识。
“今年我们这儿遇到洪水,马上又中秋了,这段时间资金是比较紧张的。”益海嘉里安徽寿县经销商朱海说,以前当兵时参加过一线抗洪,这次在后方也一定不能让老百姓(86.290, -0.33, -0.38%)缺吃的喝的。
7月份洪水影响达到高峰,激增的补货需求,让朱海一时间感到了资金周转的紧迫。当时,益海嘉里已经引入网商银行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朱海通过线上申请的方式,几分钟便获得了260万元的无接触贷款。钱很快打到了益海嘉里的账上。没过几天,朱海把新购的米面油等民生商品送到了大大小小的饭店、超市。
“以前基本上是经销商自己到银行做各种贷款,手续比较复杂,可能有抵押等条件。”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王瑞表示,经销商开通网商银行的贷款后,对利率相对比较满意,对手续的方便性也比较认可,特别是小经销商得到的帮助比较大。
疫情放大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痛点。五得利市场公关部总监刘子琦也指出,原来经销商在贷款方面存在一些痛点,如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需要抵押担保等,由此效率也比较低。当经销商没钱进货时,以个人名义贷款利率比较高,相同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域的政策也不统一。
最后留下一个共性问题,资金成为制约经销商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们跟网商银行合作以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刘子琦谈到,“经销商在线上就可以拿到款,根本不用出门,是无接触式放款,而且是普惠金融服务,深受经销商欢迎。”
“经销商稳定了,‘青山’就在了。”妙洁业务本部总经理张振文说,妙洁主动拥抱互联网,一方面加强线上渠道的销售,另一方面引入网商银行的无接触贷款,以应对线下需求回暖,经销商整体信贷通过率提升了20%,经销商所拿到的无接触贷款,只能定向用于采购货品,保障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几个月时间过去,妙洁不仅稳住了销量,部分产品系列逆势增长超过两位数。和妙洁、益海嘉里、五得利一样,立白、思念等百家品牌,也集中引入无接触贷款,为经销商业务持续增长解除后顾之忧。
相比于国外消费品行业的关店潮、破产潮,国内的快消品行业体现出了更强的战斗力,尼尔森8月份发布的快消市场报告显示,整个二季度,快消品各月销售增速均在7%以上,完成V字反弹。
打通钉钉
全面升级供应链金融
“品牌商对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需求还远远未被满足。”网商银行供应链金融负责人王志誉透露,品牌商希望把供应链金融作为销售渠道管理的一种手段,将金融资源向优质经销商倾斜,向下沉城市的经销商倾斜,并且做到灵活管理,只有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强大了,品牌自身才能强大。
面对这些需求和痛点,网商银行宣布对数字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升级。一项重要举措是网商银行会与阿里经济体内的钉钉、阿里云等资源打通,把供应链金融嵌入企业数字化运营的场景之中。
“有3000家品牌已经在钉钉完成了企业认证,而这些品牌的经销商,也已经通过钉钉在进行采购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与品牌商线上沟通互动等工作,如果金融服务可以与这些环节充分融合,无疑可以极大便利这些小微企业主。”王志誉表示说。
除了打通钉钉,在这一升级过程中,网商银行还将上线“数字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作为消费品牌管理自己经销网络的“生意参谋”,品牌商可通过平台了解经销商信贷履约情况,参与提额、降息等信贷环节。而这一升级计划,也将持续向金融机构、产业链开放,让更多中小品牌、中小经销商和终端门店获得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
数字供应链金融是网商银行未来发力的重要方向,王志誉认为:“这些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和线上电商、线下码商的重合度不到10%,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可得率,让资金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20年9月02日
口罩、班级人数和卫生固然重要,但社区传播风险低才是关键。
在韩国各地的中小学里,孩子们隔着塑料屏障,默默地吃午餐。除了在操场上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其他时候都佩戴着口罩。他们每天早上都要测量两次体温——先在家里,再在学校门口。
全球各地许多中小学都推出了保证学生在校距离的措施。来源:Pixabay 这可能是全世界数百万儿童要面临的新现实。北半球的暑假即将结束,在美国、英国和一些在疫情期间关闭学校的欧洲国家,政府正在讨论何时以及如何开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安全复课。关键是保持卫生和身体距离,迅速作出公共卫生响应,阻止任何感染的蔓延,最重要的是,病毒在社区中的传播水平要低。
“亚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韩国,为学校如何在病毒大流行期间提供面对面教学做出了良好示范。”西澳大学的流行病学家Zoë Hyde说。
但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在社区传播降为低风险之前开学,病例数将会激增。
高风险环境
韩国春川翰林大学的儿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Young June Choe说,学校也会变成高风险场所。他说,孩子们经常挤在通风不良的教室里8小时或更长时间,来自附近各个地方,有些是乘坐公共交通,而且往往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这样就会发生很多接触。
在大流行早期,儿童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似乎与成人不同。由于儿童的症状较轻,一般认为他们的传染性可能较低,但现在有证据表明,儿童也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特别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若干研究表明,儿童一旦被感染,他们的传染性并不低。
“如果在社区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复课,那么暴发重大疫情是不可避免的,社区将因此出现死亡病例。”Hyde说。从病例散发和外溢可以看出这一点,包括以色列一所高中和美国一个夏令营暴发的疫情。
社区传播水平低
在韩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表明,当社区传播率较低时,学校可以安全开学。韩国儿童在5月中旬复课,当时每天的确诊病例降到了50例以下——相当于每百万人中约有一例。即使在如此低的传播率下,政府还是推出了控制病毒传播的措施,比如分阶段开学,先从高中开始,然后是初中。在规模较大的学校,或病例上升的地区,只允许一部分学生上学。当有人检测呈阳性时,就重新回到线上教学。
首尔的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分析发现,在学校重新开学后的2个月内,19岁及以下儿童感染COVID-19的病例没有突然增加。政府数据报告称,在5月至7月期间,在111名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学龄儿童中,只有1名是在学校被感染的,其余大多是被家庭成员、或在其他地方感染的。“核心信息是,只要有正确的政策,我们可以在社区传播率低的情况下控制校内传播,”Choe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让韩国的情况与众不同。”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也发现,从5月中旬开始,欧洲多个国家的学校重新开学,至今没有出现相关的社区传播的显著增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在3月疫情高峰期部分关闭了学校,但日托中心仍保持开放。澳大利亚国家免疫研究和监测中心主任Kristine Macartney和她的同事们分析了1月底至4月初的学校和日托中心的数据。学校仍然向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子女或没有其他选择的人开放。
在研究期间,该州平均每天有193例——每百万人中有24例,但58%的病例来自从海外归来的旅行者。Macartney和她的同事发现,在研究期间,7700所学校或日托中心中,只有25所报告了初级感染。在这些病例中,只有4所学校或日托中心有继续传播的现象。
Macartney指出,必须结合该州强有力的公共卫生对策来看待这些结果。新南威尔士州对民众进行了较高程度的检测,迅速发现病例并实施接触者追踪,其边境也被封闭,严格执行隔离。Macartney说:“如果社区传播不受控制,我们确信它会蔓延到学校。”她指出,邻近的维多利亚州最近的确诊病例激增,已经在学校发现了传播热点。她说:“这种病毒会利用任何薄弱环节,趁虚而入。”
拥挤的教室
在社区传播仍持续的地方,学校和营地已经成为重大疫情暴发地。6月中旬,新冠病毒席卷了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住宿营。开营第一天,佐治亚州就报告了993例COVID-19新增病例。营员们最多26人一组睡在小木屋里,不需要戴口罩,每天唱歌欢呼。在344名接受检测的营员中,有四分之三对SARS-CoV-2检测呈阳性,着实令人震惊。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所高中也发生了大面积传染——在5月中旬所有学校重新开学10天后。5月初,当一些儿童开始返校时,该国每天报告的病例约为127例,相当于每百万人中有15例。
由于气温超过40°C,学生们与其他30多名同学一起坐在空调房里,没有戴口罩。这次暴发波及153名学生和25名工作人员,以及受影响者的兄弟姐妹、父母和朋友——共计87人。
学校环境也会增加社区进一步传播的风险。3月中旬,智利圣地亚哥的一所大型学校在该国发现第一例COVID-19后仅9天,就暴发了大规模的疫情。该校一个班级有30多个孩子,一直忙着开家长会。研究人员在大约两个月后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检测,分别在10%的学生和17%的教职员工身上检测到了SARS-CoV-2抗体。
以色列和智利暴发的校园疫情表明,大班授课可能在学校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传染病流行病学家Edward Goldstein说。
Miguel O’Ryan是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一名儿科传染病研究人员,主持了上述圣地亚哥学校的研究,他说学校应该实施合理的疏导措施,比如将一天分成上午和下午的班次,以减少一个教室里的人数,防止家长和老师在学校出入口聚集。
如果社区传播率高的地区要复课,必须高度注意佩戴口罩、班级规模、洗手、检测和追踪,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儿科研究人员Katherine Auger说。
“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返校,麻烦就大了。”她说。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20年9月02日
作者 费雪
9月1日晚间,圆通速递公告称,实控人和创始人喻会蛟将自己12%的股份转让给了阿里,售价66亿元;阿里在圆通持股比例上升至22.5%,成为第二大股东。
这已经不是第一家投向阿里怀抱的快递公司,另一家快递公司申通早已“卖身”。
2019年3月,阿里巴巴以46.6亿元人民币入股申通快递,获得14.65%的股权。同年7月,阿里又与申通股东签署了99亿的购股选择权协议——在三年有效期内,阿里巴巴可购买申通实控人的股权成为申通的实控人。
按照京东的说法,阿里已经成为申通的“实际大股东”,因此对申通进行了封杀。虽然申通极力否认,但根据投中网从业内获悉,菜鸟系已在申通快递内部掌权。
阿里与加盟制快递公司,从最初的互相成就,到上市后的资本捆绑,暧昧和微妙的关系之下,市场上关于阿里“通吃”通达系的观点由来已久。
通达系为何在现在萌生退意?好好的生意为何不做了?下一步,中国的民营快递业将走向何方?
喻会蛟搬救兵?
距离浙江杭州1小时车程的小县城桐庐,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的创始人都来自这里,人们也将他们称为“桐庐帮”。
2000年,圆通快递成立,在通达系中属于较晚成立的。当时,申通快递已经成立了七年,风头正盛,圆通颇受压制,直到遇到了马云。
2005年,马云找到喻渭蛟,希望圆通快递能帮淘宝送快递,彼时淘宝每天交易量只有几千件。2006年5月,圆通正式成为淘宝的配送服务商,日业务量陡然上升。在淘宝的帮助下,圆通一举拿下快递行业第一。
不仅是业务支持,阿里更通过资本与圆通深度绑定。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云锋基金首次入股圆通,后者于次年上市。
因此,相对于中通、申通和韵达,圆通是第一家接入淘宝业务的快递公司,也是最早接受阿里入股的,与阿里的渊源和感情,都是最深的。
不过,上市四年后,圆通与阿里的关系,从原先的业务伙伴关系,变得愈加复杂。
8月21日,有媒体称,阿里巴巴正与圆通快递创始人进行谈判,希望增持圆通快递股份,成为圆通的最大股东。随后双方并没有证实。
据报道,喻会蛟、张小娟夫妇希望以至少500亿元出售手中的30%股份,当时价格和细节尚未敲定。如果上述消息属实,结合刚公告的股份转让,可以确定地是,喻会蛟夫妇正谋求全身而退。而阿里并没有选择全盘接手,只收购了不到一半的股份。
菜鸟方面对此表示:圆通想加大航空投资和国际化,这些都需要钱。
不只是圆通,目前阿里已入股了全部的加盟制上市快递公司。
百世集团从2008年成立之初,就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多轮投资。其赴美上市时,阿里系已成为第一大股东。最新数据显示,阿里系在百世集团持股比例约为33%。
2018年5月,阿里巴巴、菜鸟等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股约10%。目前,阿里在中通快递持股8.7%;韵达方面,目前阿里持股2%,位列第八大股东;而申通,更是早早签了“卖身”协议:三年内,阿里巴巴可用99亿换取申通的控制权。
过去二十年,中国快递与电商相互成全,创造了全球商业历史罕见的持续高增长奇迹。但目前,随着电商红利褪去、快递行业增速放缓,行业的竞争格局在迅速改变,电商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在圆通萌生退意之时,竞争对手却捷报连连。
一边是,顺丰在疫情期间凭借直营模式业绩大涨,股价翻番,老板王卫还自掏腰包五亿元,为员工每人发了888元红包;
另一边,中通快递在疫情中市场份额继续增长,件量已经突破百亿,并且传出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显然,在一起创业二十多年后,大家的心态正在发生改变。这背后,是快递行业格局的变化。
加盟制快递公司的竞争,可比作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2016-2019年,快递企业集体上市后,行业处于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行业增速还比较高,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五家巨头通过蚕食边缘快递公司的份额加大自身规模,同时不影响对方的份额,这时各方的差距并不大。
2017年,五大民营上市电商快递公司业务量占全行业(电商快递+商务快递)的60%,但第一名中通与第五名百世的市场份额相差仅6%。
但在最近,行业增速逐步下行,供需关系逐渐出现较大变化,竞争不再是一线快递与二线快递之间,而是快递巨头内部的白热化竞争。
同样从桐庐县起家、连家都挨着的三通一达,一直以来井水不犯河水,步调一致、高度默契,为何现在非要拼个你死我活?
有两个因素注定了快递行业的殊死搏斗,一是电商快递的2B特性;二是快递行业本身薄利多销,需要规模效应盈利。
与大家的生活体验不同,实际上,电商快递属于2B端产品,客户是B端电商卖家,卖家可以通过后台清晰地对比各家快递的时效、丢包率等指标,快递服务的优劣极为透明,竞争更为残酷。
另一方面,快递行业规模经济极其显著,三大环节收派、转运、干线运输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
因此,胜出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利润率,这导致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于是,各个快递公司紧抠成本,价格战也愈演愈烈,利润只有几毛钱的快递价格还是一降再降。
在最新的7月份,通达系的单票收入跌了20%以上。二季度,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达到65.4%,同比提升3.3%。
在惨烈竞争下,各方去留是迟早的事,而当下的疫情则成为催化因素。
在此次疫情中,快递公司表现分化:顺丰凭借直营优势逆势扩张,加盟制快递公司反而因为无法复工拖累业绩,在疫情改善后,又因更加凶猛的价格战竞争惨烈,增量不增利。
二季度,顺丰扣非净利润同比大涨75%;圆通归母净利润增长40.6%;中通净利润同比增长5.6%。而韵达归母净利润下滑52%,申通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减少96%。
申通称,受疫情影响,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受价格战拖累,申通的单票均价为2.58元,同比下降19.12%;整体毛利率为4.29%,同比大幅下滑9.49点。
安信证券曾发布研报预测,疫情后2020年全年行业竞争将加剧,短期快递企业业绩承压,中长期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加速行业出清,快递企业分化将加速。
阿里要通吃?不一定
在过去二十年,虽说中国快递与电商相互成就,马云也对快递大佬们给足了面子。但在电商平台的流量压制之下,快递公司最终也只是个“跑腿的”。
事实证明,电商企业对快递行业的格局有干涉能力,可以利用流量优势扶持、或打压快递公司。
自从阿里入股快递公司、并与后者深度资本捆绑以来,市场上就有了快递公司“战队”、阿里收编快递公司的观点——控制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快递企业。
但快递公司上市四五年了,阿里还没有真正控股一家快递公司。
阿里的真正意图难以猜测,但收编所有快递公司未必是好事。
2005年,淘宝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几千件,那时候马云找到喻渭蛟,希望圆通接入淘宝,但前提条件很苛刻——必须把快递价格降低三分之一。虽然如此,快递公司们最终还是拥抱淘宝。
2005年,也是刘强东做电商的第二年。两年后,2007年,京东开始自建物流。
与京东不同的是,阿里巴巴一直坚持利用市场自由竞争主导物流,包括让卖家自由选择快递服务商、加盟商自由选择快递平台。自由的环境让快递行业走上上述自由竞争路线,最终才创造了全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产能弹性最大的快递体系。
因此,当电商平台过度干涉快递市场、甚至控制并拥有自己的快递企业,将完全改变上述竞争环境。可以预见的是,当快递公司依靠垄断一家独大,快递费用将大大提高,并不一定有利于电商的长期发展。
国泰君安认为,在高效进化的快递体系上,“扶弱抑强”或“阵营化”的博弈策略都将阻碍行业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平台上无数卖家“用脚投票”的权利,提升“交易费用”,从而阻碍快递的效率和创新,提升快递成本。
但世事难料,拼多多横空出世,电商竞争加剧,这时阿里也难免产生控股快递公司的意愿,并且随时可以实现。
成立仅两年的2017年,拼多多订单量已占快递行业增量大头。根据中通董事长赖梅松披露,二季度来自阿里系的包裹占比为56%,拼多多为20%。其中,阿里系的包裹占比下降7%,拼多多则上升7%。
综上,加盟制快递公司还将继续竞争,阿里是否将继续出手,答案静待揭晓。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