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周三推出了第二代Mirai燃料电池车(FCV),增加储氢罐的配备数量,一次加氢的续航里程最高可达850公里,比第一代车型提高30%。载客定员也增加1人,可供5人乘坐,补贴后的价格最低为57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71万元)。

  丰田的燃料电池汽车迄今为止未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截至9月底,第一代Mirai在推出近6年后仅销售了11100辆。

  原标题:11月大片少小片多,空间大收入少,单片票房最低仅80元

  与今年国庆档以8天创造了39.3亿元的票房成绩相比,内地影市11月档的票房相对较低。在刚刚过去的11月,内地影市以18.8亿元的成绩低调落幕,单月大盘比去年11月(35.9亿)大幅缩水48%,并创下2013年(11月票房15.4亿元)以来最差的成绩。

  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今年11月上映的大片相对很少,其实给一些小片留出一定生存空间。从11月1日算起,共有57部新片上映,其中11月20日周五单日就有14部新片入市,创造了当月单日上映电影数量的峰值,除了动作片《除暴》、动画片《海兽之子》及万玛才旦执导的《气球》、批片《末日逃生》以外,其余10部都是不知名的国产“小片”,这些影片质量差制作粗糙,自然不会有排片空间,票房占比也微乎其微,大多都是“大盘一日游”。据记者统计,上个月上映的37部小片,没有一部票房突破千万元,37部电影加在一起产出1532万元票房,这个成绩还不及《疯狂原始人2》11月27日上映首日(1971万元)的票房。这些电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是剧情片《我的少年》,该片只收获80元。票房分析师罗天文告诉新京报记者,“没有大片支撑是11月市场冷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小片数量虽多,但主要也只能凑数,这些电影的生存空间确实堪忧。”

  影市

  小片扎堆,多数排片占比小于0.1%

  11月影市大片的缺席给很多小片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令不少中小成本电影扎堆上映。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11月一共有57部电影上映,其中小片有37部,占新片上映总数量的64%,尽管数量庞大,但都是成本极小且质量平庸甚至低劣,除了有演员李幼斌主演的《九条命》、冯远征主演的故事片《应承》,大多电影的主演与导演几乎都鲜为人知。但大明星似乎也不管用,《九条命》票房勉强破百万元,《应承》则只有62.5万元票房。

  11月前两周共有27部新片上映,除了《风平浪静》以及《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等中级体量的电影以外,其余18部电影的票房都徘徊于1万元到10万元之间,其中,11月13日上映的国产小片《女记者的日记》仅有4124元票房、11月17日上映的《冰球少年》票房则不足2000元。这些电影的预售票房大多仅有几千或几百元,票房占比在大盘中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排片都小于0.1%,整个月的新映小片中大多都是平实风格的剧情片,如果类型上有所创新票房自然会好一点,例如动作片《马永贞之闸北对决》讲述民国初年,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马永贞帮助老百姓(72.960, 0.46, 0.63%)重获家园的故事,以351万元成为11月小片的“票冠”,该片在上映当日的票房占比达4.4%。记者发现,有鲜明类型属性的电影票房会稍微好一点点,但也有部分炮灰更是连参与感都没有,例如记者查遍了专业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都没有找到11月上映《归来是少年》、《不欺不遇》影片的票房、排片数据。

  院线

  影市淡季小片生存空间相对较大

  11月20日周五当天10余部电影同日开画,但是,仅从这些电影的片名与演员阵容上就可以看出,片名缺乏吸引力,导演与主演等演职人员名单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少之又少。像这类影片一般都很少有强有力的宣发与营销坐镇,缺乏独特的看点与明星助阵,同时又没有群众基础,宣传攻势也微乎其微,并且在冷清的档期选择“扎堆”赌一把,往往都很难分到一杯羹,绝大多数难逃炮灰的命运。

  既然这么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小片会纷纷选择在此时上映呢?

  对这个问题,从事多年院线工作的院线经理李玉霖分析:“夹在国庆档之后与贺岁档之前的11月档一般都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热闹的国庆档才结束,火爆的贺岁档没来临,11月一向都是影市淡季,以往几年还有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加持,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11月的影市极少有大片,这个空档就给了很多小片营销上的天然优势,在这个档期入驻,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一些生存空间。”

  李玉霖表示这样的扎堆上映并不会对大盘造成什么影响:“小片基本上是少有观众知晓的影片,在院线经理排片的过程中,自然不会太考虑这类影片,同时这些电影本身就没有宣传噱头,质量一般,在排片之初就是炮灰排法。热门档期大片虽然多,但观众被大片吸引进电影院的时候会同时注意到其他的一些电影,比如在10月中旬上映的《天道王》这类电影就可以从《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国庆档大片口里夺食,最终获得了2511万元票房,就是采取的这种策略。”

  主创

  做这样的电影大多是为了情怀

  对于这些缺乏存在感,甚至都查不到相关制作发行信息的小片,记者采访到两部小片的导演,听他们从创作者和片方角度讲述小片一直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11月20日上映的《天堂的张望》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关注大病儿童和贫困儿童的故事。据灯塔专业版显示,该片票房只有30万元左右,导演杜斌告诉记者,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大约1500万元,“我当时预计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不会亏损太多,但是没想到现在来讲是亏损太多了,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了。”但他表示有些事情不能因为亏本不去做,因为毕竟这是内心的一个情怀。“就是说不做的话可能会后悔终生,所以说你既然想做那就把它做了,至于票房最多多少,那个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杜斌说现在30万的票房收益有一半都来自于山东东营,因为这个地方做的宣传发行比较到位:“首映的时候我们找了1500人来观看这个电影,很多观众都非常感动,后来这边人们交口相传,票房就好了很多。”影片缺乏宣传发行,导致做得不到位,杜斌说最主要还是资金问题,“说实话整个项目资金一直都很紧,没有费用来做宣发。同时作为一个制片方公司,也缺乏对市场宣传发行这一块的经验。”对于档期的选择,杜斌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11月20日上映,是因为这一天是“世纪儿童日”。

  11月13日上映的《九条命》,讲述的是川军抗日的故事,导演钱路劼是四川人,投资方一直想制作关于川军抗战题材的电影,所以一拍即合。对于票房成绩,他告诉记者,该片成本应该超过千万元,最终收获154万元的票房成绩来说肯定是亏本了:“做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大多还是为了情怀,很多做小片的人都出于对题材的喜欢,对电影情感的坚持,其实我们复盘这个项目的时候觉得影片的口碑还行,但因为宣传实在比较少。所以观众关注度就很低。”对于档期的选择,他表示影片原定今年初上映,但受到疫情影响,档期逐渐调整到11月,等于去年为影片做的前期宣传费用“白花了”。

  观众

  有些海报和片名会产生“联想”

  有哪些观众会看这类小片呢?在新京报随机抽查的50名观众中,仅有6人会对这些电影有所关注。80%的观众表示不会特意为了不知道的电影专门跑一趟电影院。不过,其中也有零星几人表示,会因为类型或题材感兴趣选择看一下。

  观众李宜告诉记者,他观看《反毒风暴》,首先在于他对片名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个跟最爱的《反贪风暴》系列有雷同之处,另外片名又能和《扫毒》《风暴》等动作类型港片产生“联想”,其次他是这类警匪题材的忠实受众,同档期内只有这部电影满足他的类型之选,所以他会进电影院尝试。观众廖秀媛是一名特别的国产电影爱好者,她的观影习惯是一周之内5次观影:“最近确实没有感兴趣的电影,但因为还想去电影院打发时间,无片可看就会选择一些没听过的电影进行观影,虽然有些质量实在堪忧、让人看了又气又笑,但也算是完成了影院观影的仪式感。”记者了解到,也有观众是出于对海报的好奇专门来到影院一窥究竟,观众王丰表示,上次看到了《爱情呼叫等待》的海报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自己遐想了一番似乎此片与《爱情呼叫转移》有关系,再加上该片在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上映,于是就选择了来看看。记者发现,虽然小片很难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与路演,但有些海报与宣传资料做得比较详实还是会有受众感兴趣的,经常与大IP相关、想尽办法与卖座片片名打擦边球的小片容易在“夹缝中”找到一些关注。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原标题:大数据中的“社保”世界

  边纪红制(新华社发)  3亿张电子社保卡!今年1月底全国电子社保卡申领突破1亿张;6月底突破2亿张;时隔4个多月,11月20日,电子社保卡抵达3亿大关。超过1/5的群众已可通过电子社保卡获得贴心便捷的就业、社保线上服务,幸福感满满。

  看数字: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29亿人

  截至10月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到13.29亿人,覆盖94.9%人口。每5位持卡人中已有1人同时申领了电子社保卡。

  电子社保卡服务渠道已开通417个,群众通过自己常用的APP或小程序,即可方便获取线上服务。这些渠道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掌上12333,工、农、中、建、交、邮储、招商、平安等各大银行,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25个全国性渠道,以及300多个人社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渠道、100多个银行和社会渠道。电子社保卡秉持开放的态度向群众提供服务,向社会赋能。

  电子社保卡承载的应用越来越丰富,包括展码、亮证、扫一扫、亲情服务、授权登录等7项基础服务,40项全国业务服务,各地还加载了更多的属地业务服务。

  电子社保卡移动支付,已在27个省的224个地市支持就医购药扫码结算,让群众快速享受就医服务。22个城市开通了银联乘车码,群众可以用电子社保卡扫码乘车。

  看用户: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18岁

  3亿电子社保卡用户,年龄最小的是1个月的小婴儿,最年长的是118岁的老寿星。全国已有775万名老人或孩子通过电子社保卡的亲情服务,由家人代为申领电子社保卡,无年龄限制即可享受线上服务。

  3亿电子社保卡用户遍布祖国天南海北,从佳木斯市到三沙市,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到大兴安岭地区,所有地市都开通了电子社保卡服务。

  3亿电子社保卡用户中,男女比例为6∶4。但无论男女,最近半年最爱用的是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功能,疫情期间电子社保卡为困难群体撑起一把保障伞。

  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中,年轻人喜欢熬夜查社保(22:00-24:00),老年人喜欢清晨看养老(5:00-7:00)。“80后”最顾家,用亲情服务为父母和孩子申领电子社保卡。31岁申领电子社保卡的人最多,他们最关注未来的保障。47岁的女性爱学习,使用电子培训券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充电、保持进步。

  不同地域的用户中,广东人最活跃,最常使用社保关系转移功能,方便自己跨城市就业;山东人最爱用养老金测算;河南的老年人最时髦,线上办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次数最多。

  看未来:“一网通办”“全业务可用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2%。基于手机形态的电子社保卡是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明年,预计超过5亿人将拥有电子社保卡。

  在政务大厅办事时可以持电子卡亮证、扫码或刷脸,还可以在自助机或网上大厅扫码快速登录……人社部门计划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推进“全业务用卡”,不仅在人社领域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补贴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还将积极推进各类人社“一网通办”及其他网办事项都加载到电子社保卡中,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获取服务。

  社保卡秉承开放理念,承载“一卡通”多应用。不仅继续支持实体卡持卡就医结算,还扩展支持电子卡扫码就医购药。

  电子社保卡申领已纳入今年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清单。实体社保卡的异地申领补换也列入明年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清单。社保卡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将不断健全,今后,群众申领社保卡更为方便快捷。

 

  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这个未来,你我看得到;这些服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