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7年5月18日
近日,国内知名的全民众筹平台轻松筹宣布对旗下大病众筹类项目实行0手续费,此举一出,轻松筹是否会对个人救助领域带来一次大洗牌?毫无疑问,轻松筹首创的个人救助模式,自始至终都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2016年至今,参照轻松筹模式的个人救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下半年成立的水滴筹,其CEO更是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跟随轻松筹的脚步准没错”。
大病众筹模式 解决个人求助的难点
众所周知,作为国内最大的个人求助平台,轻松筹将“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众筹模式”运用到大病救助领域。项目发起后只能由发起人转发到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扩散传播,筹款对象都是熟人圈子里的人。这种强关系网保障了项目的真实性,形成天然的监督机制。
2014年至今,轻松筹在大病救助领域,探索出了一套“数据+客服+群众”三重把关的独特审核制度。据了解,患者发起项目,必须上传本人(或能证明关系的直系亲属)手持身份证原件照片、公立医院两年以内的病历及诊断证明、发起求助时初次填写的病人本人或医院账户的银行卡等资料。为确保万无一失,轻松筹不仅建立了150多人的自建客服团队,还联合群众、公益组织及全国数十家医院的医务、社工对项目进行筛选和把关,将群众举报与实名证实制度有机融入审核环节。不但如此,公安机关及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均对轻松筹开放信息查询接口,不仅增强了轻松筹的审核力度,轻松筹模式更是给行业了一个标准线。
轻松筹的大病救助模式不但帮助了众多困难的家庭度过难关,也引发了创业者的追捧,几乎所有大病众筹领域的平台都以轻松筹模式为基础流程。
崛起的网络公益众筹,火爆之下存隐忧
2016年9月1日,新《慈善法》实施,轻松筹成为民政部指定的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据记者了解,轻松筹2015年,共发起了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2016年,个人救助板块共帮助13.8万个家庭渡过难关,比上一年项目量增加500%。
与之对应的,是行业内同类平台的日渐泛滥。公益众筹前期起步投入成本和技术门槛较低,而可能带来的潜在的回报却看似很高,尤其一些众筹平台接连获得多轮融资,深受投资者青睐,这让外界纷纷觉得个人救助是一块利润十足的“大蛋糕”,于是纷纷入局渴望分一杯羹。据悉,目前市场上围绕个人求助业务平台,已知的就有20~30家,相当一部分是既无背书也无投资、跟风而起的小平台。在成立几个月之后,很多平台因为难以盈利而不得不停止运营。显而易见,网络公益众筹远不是一些初创者眼里“投入低、获利快、利润高”的模样,真正担负起公益的使命离不开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多方参与抬高门槛,网络公益众筹将走向规范
在当前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公益众筹行业内的小平台更加难以控制。很多初创平台由于资金、成本和人员的限制,且缺乏大的投资方的监督,在审核经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参与者的爱心和资金安全也都无法得到保障,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时,带来的就是对整个行业的质疑与伤害。 “实际上最可怕的就是那些打着众筹旗号去骗钱的小平台,他们在蚕食着大众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互联网求助的信任。”面对这种情况,于亮的回答很无奈。
对于小平台风险管控上,政府政策管理是最为根本的管制动力,但不能是唯一的手段。互联网时代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手段,直接禁止投机者进入行业是很难的。管理乱象应该要看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来做,把渠道锁死,自然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条款,建立起行业准入门槛,设立资质标准,由各平台进行申请,符合标准才能做相关业务。相关政策可以参照基金会的申请制度,即需要保证一定额度的原始基金,还要考察资历、背景、运营能力等,符合要求才能进入行业。其次,可以把部分监管权力交给像腾讯、支付宝等类似第三方收款平台。政府立好门槛后,将举报通道授权给相关支付平台。事实上,互联网筹款核心能力在于支付,如果把做这类业务的审核门槛提高,没有资质就不对它开放支付能力,切断了这一关键链条,就能杜绝不规范的小平台带来的一系列隐患。
对于未来公益众筹、个人救助业务的走向,在政府慢慢规范个人求助的标准之后,个人求助会更多的转向和公益基金会的合作,加上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民众保险意识的提高,纯个人求助行为会越来越少,大家会更多的转向基金会这种真正的公益层面上去。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