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3年3月07日
“稳增长”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一系列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安排,释放出加力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 促消费酝酿出新招
本报记者 刘丽靓 连润
“5%左右的经济增长年度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谈及扩大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政策工具箱里有很多政策工具来应对制约消费的不利因素。下一步,将制定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李春临表示,当前一些制约消费释放的不确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随着消费潜力的快速释放,上半年消费领域主要指标增速有望逐步回升。
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李春临说,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方面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李春临说,展望全年,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有信心、有能力保证今年促消费措施落实。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伴随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消费场景修复、消费政策加力提效,消费有望加速回暖。
发挥各项投资政策组合作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表示,今年将持续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着力巩固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具体而言,将聚焦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投资政策组合作用,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储备,持续提高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800亿元。积极组织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和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动去年开工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加快建设,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杨荫凯说。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在专项债券适当多发和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共同推动下,2023年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发挥稳增长关键作用。
强化能源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2022年,在全球通胀创多年新高、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各地区、有关部门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有力有效开展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李春临说。
李春临介绍,将进一步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产供应,加强产销衔接,开展储备调节,保障市场供应。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进一步强化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稳定煤炭生产,加强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抓好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国内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
透视“国家账本”:保持必要支出强度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翻开“国家账本”,一系列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安排,释放出加力稳增长的强烈信号。
加力稳增长 保持必要支出强度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同时,赤字率、专项债规模也适度增加。
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申万宏源证券宏观研究部负责人王胜表示,预计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回补态势。在收入回补的大趋势下,赤字率目标仍上调至3%,体现了一般公共预算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不退坡。
“赤字率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既保持了必要的支出强度,也为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基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说,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继续保持高位,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有利于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也将加大。预算报告指出,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要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
用好“钱袋子” 优化支出结构
在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的同时,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也将提高。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
系列数据显示,财政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将加大。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今年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强重点民生支出保障,支持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整治等领域,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税费优惠政策将继续完善。预算报告指出,按照稳定宏观税负的原则,统筹助企纾困、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
兼顾防风险 保障财政可持续
在合理安排财政收支政策的同时,还需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保障财政可持续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治纲说,为实现经济稳增长,不能完全通过政府债务扩张来实现,而是要充分考虑债务风险和财政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需考虑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上升的现实。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是下阶段工作重点之一。预算报告指出,强化跨部门协作监管,压实各方责任,从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加强监管,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定期监审评估,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连平表示,预计政策层面将进一步压实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强化并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建议,按照“盘活存量,限制增量”思路,做好对城投公司盈利能力较差的公益性资产和无效资产的分类处置工作。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3年2月24日
2月24日消息,博主智慧皮卡丘爆料,华为Mate X3将首发自研国产UTG。
据悉,UTG全称是“Ultra-Thin Glass”,即超薄柔性玻璃盖板,是一种应用于折叠屏手机的特殊玻璃材质,由超薄柔性玻璃基板制作而成的柔性外层玻璃保护片。
超薄柔性玻璃基板其经过切割、钢化和镀膜等工艺后不仅具备玻璃的基本功能,还具有轻薄、柔韧性强等特点。
虽然超薄玻璃应用广泛,但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能够应用在折叠屏手机上,因为折叠屏对于玻璃的弯折性、耐用性都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用于折叠屏手机的超薄玻璃,不仅在厚度上要做到100微米以下,还要经过加工强化,使其耐用性进一步提升。
在UTG商用之前,折叠屏手机屏幕上覆盖的通常是透明PI塑料膜,相比之下,UTG玻璃硬度高、 耐刮花、弯折不产生折痕、触摸感好等优势。而且UTG玻璃能做到几十万此的折叠不会损坏,使用寿命更长。这次华为将UTG国产化,同时将由华为Mate X3折叠屏首发搭载。
另外,华为Mate X3采用内折设计,外屏是中置挖孔,内屏是无孔全面屏,搭载高通骁龙8+芯片,后置主摄是索尼5000万像素的IMX766,电池容量是4800mAh,支持66W有线闪充。
来源:快科技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3年2月13日
2月12日,郑州市统计局公布2022年郑州市经济运行情况,至此,2022年中国内地GDP30强城市数据已经全部出炉。
相比于2021年的30强,2022年并无新面孔。2021年排在第30名温州(2022年GDP为8029.8亿元)之后的沈阳(2022年GDP为7695.8亿元)、昆明(2022年GDP为7541.37亿元)、长春(2022年GDP预计6800亿元左右)、厦门(2022年GDP为7802.7亿元)、潍坊(2022年GDP为7306.45亿元)2022年GDP均未突破8000亿元。
2022年中国GDP十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重庆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武汉则实现了对杭州的超越。除了十强的格局变化,2022年,福州、泉州也超过了济南、合肥,升至全国第18、19位,西安超过了南通、东莞,升至第22位。
从经济总量来看,已有7座城市超过2万亿。2022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跨越2万亿台阶,成为中国内地第7座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上海、北京超过4万亿,深圳独处3万亿档位,重庆、广州逼近3万亿,与苏州、成都同处2万亿阵营。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苏州(23958.3亿元)、成都(20817.5亿元)、武汉(18866.43亿元)、杭州(18753亿元)和南京(16907.85亿元)。
GDP排名11-30的城市包括:天津(16311.34亿元)、宁波(15704.3亿元)、青岛(14920.75亿元)、无锡(14850.82亿元)、长沙(13966.11亿元)、郑州(12934.7亿元)、佛山(12698.39亿元)、福州(12308.23亿元)、泉州(12102.97亿元)、济南(12027.5亿元)、合肥(12013.1亿元)、西安(11486.51亿元)、南通(11379.6亿元)、东莞(11200.32亿元)、常州(9550.1亿元)、烟台(9515.86亿元)、唐山(8900.7亿元)、徐州(8457.84亿元)、大连(8430.9亿元)、温州(8029.8亿元)。
2022年中国内地GDP30强城市。
24座万亿城的区域分布
从时间顺序来看,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2008年北京GDP破万亿元,2010年广州GDP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元,2014年武汉、成都GDP超过万亿元,2015年杭州GDP超过万亿元,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突破1万亿元,2017年无锡、长沙GDP破万亿元, 2018年宁波、郑州GDP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
从24座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南方遥遥领先。分省份看,包括4座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广东(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苏(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分别拥有4座万亿城市,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泉州)、山东(青岛、济南)分别拥有2座万亿城市。此外,还有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
广东在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后,2022年逼近13万亿,达129118.58亿元。在2021年东莞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广东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2022年,深圳市以GDP总量32387.68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同比增3.3%。广州以GDP总量28839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同比增1%。佛山以12698.39亿元的GDP总量居全省第三,增长2.1%。东莞以11200.32亿元的GDP总量居全省第四,同比增0.6%。
江苏2020年就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2022年江苏GDP突破12万亿,达1228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苏州市以GDP总量23958.3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同比增2%。南京市以GDP总量16907.85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同比增2.1%。无锡2022年GDP为14850.82亿元,增长3%。南通以GDP总量11379.6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增长2.1%。
万亿“种子选手”
在万亿城市的后备军中,常州、烟台是第25座GDP万亿城市最热门的候选城市,2022年常州GDP迈上9000亿元新台阶,达9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烟台GDP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常州、烟台两市均提出2023年GDP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冲刺“GDP万亿之城”。
2021年,9000亿元梯队空缺,有4座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比较接近GDP万亿门槛,分别是常州、烟台、唐山、徐州。7000亿梯队的阵容更大,有7座城市2021年处于这一梯队,分别是大连、温州、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和潍坊。
2022年,唐山和徐州仍处于8000亿阵营。2022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8900.7亿元,同比增长4.7%。2022年徐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7.84亿元,同比增长3.2%。此外,大连、温州也迈入8000亿阵营。2022年,大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0.9亿元,同比增长4.0%;温州市GDP达8029.8亿元,同比增长3.7%。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