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京津冀三地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分别为40269.6亿元和4039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8.5%和6.5%;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95.1亿元,增长6.6%。与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7%、3.9%和5.1%。

  三地居民收入增速均达8%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产业园里一片朝气蓬勃。作为首批落地产业园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思灵机器人(9.120, -0.18, -1.94%)对6000平方米闲置厂房更新改造,开展智能力控机器人的生产、应用项目研发等,助力北京制造业提质增效。

  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产需求逐步恢复。生产领域中,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其中医药行业、电子行业贡献突出;津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4.9%,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生产全面增长。服务业运行稳定,三地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7%、6.7%和7.7%,其中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需求领域看,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22.8%。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4%、5.2%和6.3%,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数据显示,北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各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调控目标5%以内;天津新增就业37.62万人,河北城镇新增就业92.5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8%、8.2%和8.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高精尖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新兴动能增势良好,创新引领释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产业加快成长,表现亮眼。

  据统计,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智能化产品生产加速,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达到56%。天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9%和7.3%,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河北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八大行业实现全面增长。

  三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天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河北创新平台增多变强,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0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27家。

  北京科创资源辐射津冀

  “北京研发、三河转化”,随着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推进,落户三河市的北京企业不断增多,北京的产业资源在三河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持续增强产业对接协作。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5616个,其中法人单位3475个;京冀在津投资到位额1510.4亿元,占天津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4成。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7.140, -0.07, -0.97%)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企业占1/3,北京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40%;廊坊三河市兴远高科等2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796家,其中京企占比达65%。

 

  备受关注的“两翼”建设加快推进。据了解,由中心城区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持续增长,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创5年新高;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2021年12月正式开诊。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保持全省领先,中国卫星(22.490, -0.45,-1.96%)网络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等央企落户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新浪首页新闻体育财经娱乐科技博客图片专栏更多移动客户端注册

登录

广告

 

  国内财经 > 正文 行情 股吧 新闻 外汇 新三板 行情

  当年轻人变得精打细算:“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

  当年轻人变得精打细算:“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广告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当年轻人变得精打细算…… “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

  时间再往前倒几年,一走进服装店,只要导购员夸几句,90后梁晔(网名墨墨)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但如今,她不仅对博主推荐和广告“免疫”,还会有意识地“断舍离”,把钱用到真正让自己愉悦的爱好上。

  中国青年报社《参数》节目组发现,像墨墨这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年轻人为何有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那些悄然改变的消费习惯

  “上学时,父母每个月给多少钱都会花完,花钱没有任何安排。但去年入职以后,逐渐对消费有了一定规划,每月会把20%的钱存起来。”今年25岁的季均逸(化名),工作不到一年,已经从“月光族”,变成了一个对收入有规划、会理性消费的人。每月在设置一定存款金额后,季均逸才会用剩下的钱去买那些“价格比较贵,但特别想要”的东西,也会规划消费安排,“比如接下来有买车计划,那么首先会有一部分工资用到车贷上,再去考虑其他消费”。

  梁晔来北京工作5年多了,她觉得自己最近几年消费观有特别大的变化。读大学以及刚入职时,她在消费上很冲动,也很从众。挑衣服下单也往往是冲动型。而现在买东西,梁晔首先考虑是否需要,会先买必需品,选性价比高的东西。

  不仅如此,她现在更愿意在运动爱好上增加消费,更看重运动时发自内心的快乐,“像滑雪这项爱好,如果是在5年前,我会买好看的雪服拍照,向大家展示。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会考虑是否会坚持这个爱好,如果确定能坚持,会从基本装备开始购置,再慢慢选择性价比高的装备,不会像以前那样冲动地买下全部装备”。

  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龚如诗,觉得自己最近几年在消费上最大的变化是,买回来用不着的东西少了,银行卡里的存款多了。“大一时没有存钱的概念,现在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有10%-20%会存起来。大一时用来买衣服的花销要占生活费的50%,现在这部分花销只占30%左右了”。

  龚如诗说,以前购物时,更多“看眼缘”,看商品的外观是否精致、吸引自己,也会受到社交平台上博主的影响,看到别人说东西好用,就会直接下单,但买回来发现没那么好用,东西就会闲置甚至扔掉。如今购买护肤品时,龚如诗会更注重商品的质量、效果,“现在买的东西会更好用,因为很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青年消费观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觉得自己消费观主要的变化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然后是“攒钱意识变强了,冲动消费减少了”,其他还有“只买有用的”“会有节制有规划地消费”等。

  消费习惯改变背后的原因

  梁晔告诉记者,“想明白了”是自己消费观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前会觉得小姑娘爱漂亮,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外表的夸赞就下单。但如今梁晔认为,自己不再需要别人的评价了,会更愿意为了悦己而消费,“会觉得运动比穿好看的衣服,更让自己开心,也不会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去买运动装备”。

  龚如诗则认为,自己消费习惯的变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熟的过程。“大一、大二时,有种不知钱为何物的感觉。但是大三寒暑假在家,慢慢理解父母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不应该把生活费当作理所应当,都是父母一点点挣出来的,所以有了节约的观念。大二时关注了一些公益活动,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浪费的东西,很多是别人需要的,对我触动比较大”。

  95后林浩(化名)已经工作3年多了,以前上学时他总会冲动消费,会用生活费的一大半去买奢侈品牌,特别喜欢买限量版球鞋。现在工作后,他不再会买性价比不高的衣服和鞋子了,“现在经济独立了,不想再找父母要钱,会对自己收入进行分配,更注重实际消费”。

  中青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年轻人消费观变化上,理财观念增强更懂得合理规划收入用途(64.5%)是主要原因,其他还有:意识到了“月光”的危害(54.4%)和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增加倒逼消费理智(50.5%)等。

  年轻人眼中的理性消费 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

  “我的花销大头在食物上,占比一半,剩下的主要在日常生活,主要看需求。”今年26岁的田晴(化名)工作两年了,她觉得自己的消费一直都是以“按需购买”为主的,“像‘双11’也会在直播间购物,但要看自己是否需要。也喜欢品牌服饰,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整体消费不多,几个月买一次”。

  “我会把钱存起来,买些理财产品,看着小金库慢慢充实起来是很幸福的,这些钱也可以用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田晴觉得按需消费,不仅可以留一定的应急钱,也可以有更多可支配的钱,去做喜欢的事,“比如出去玩,我会在娱乐上花钱,觉得这是值得的,一来拓展社交圈,二来能放松自己”。

  田晴认为按需消费很重要,“想买一样东西,会先放一放,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可能过段时间就没那么想要了”。

  已经学会“断舍离”的梁晔,会经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需要它吗?同类型的东西有多少?是否需要这么多?”如果确定物品的使用频率不高,或者有替代品,她就会果断舍掉。梁晔说,如今自己的消费习惯也在影响身边人,经常会有人问自己,怎样归纳整理需求、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林浩说,虽然以前上学时,也会贷款消费,但不会把额度设置的超过自己能力,而且会把这类消费主要用在日常生活开支上,而不是给自己一个“超前购买”的理由。

  林浩指出,理性消费,重要的是设置底线,“比如收入1万元,我会设定每月的存款目标,剩下的钱再分配消费”。

  在季均逸看来,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消费,都算是理性的,“即便是贷款消费,也是用来买生活必需品,如果用于购买奢侈品这种符号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东西,我就觉得是不理性的”。

  现在季均逸会按照急需程度对消费进行划分,“会发现有一部分东西并没那么着急要,就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再买。花钱投资自己也是不错的。想去健身,进行提升和锻炼”。

  据社调中心的数据,95.3%的受访青年感到,年轻人在消费上更加“精明”了。

  不购置用不上的东西、不从众、不盲目,梁晔现在很享受自己的消费状态——让自己精神满足的消费更重要。

  龚如诗觉得,从看重商品外观到关注实用性,自己的消费观逐渐变得积极正向,“至于以后的消费习惯,会更加理智,也会关注一些理财知识,想更好地作规划”。

  90后小婷说,当直播间里充斥着“买它”的高喊声,当社交平台上遍布好物分享时,在下单前多想一下很重要,“不是把消费当作洪水猛兽,而是‘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她觉得理性消费,可以让自己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多一些心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徐欣怡

  2月18日消息,养老概念股震荡走强,截至发稿,悦心健康(5.090,0.46, 9.94%)涨停,南京新百(11.460, 0.63, 5.82%)、融捷健康(4.110,0.17, 4.31%)、宜华健康(3.500, 0.11, 3.24%)、澳洋健康(4.140, 0.08,1.97%)等跟涨。

 

  消息面上,上海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组建上海健康养老领域国有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