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国央企境内债发债规模占比高达91%,民营房企仍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局。

  “50家房企融资白名单”的消息仍在发酵。受消息影响,11月22日,房地产开发板块再度拉升,大龙地产(4.810, 0.44, 10.07%)三连板,深振业A(5.220, -0.24, -4.40%)、三湘印象(4.830, -0.27, -5.29%)涨停,华夏幸福(2.050, 0.00, 0.00%)、卧龙地产(5.570, 0.11, 2.01%)、大悦城(3.470, 0.07, 2.06%)等跟涨。

  综合多方消息,监管机构正在起草一份房地产企业“白名单”,可能涵盖50家规模房企,国有房企和民营房企都会列入其中,并获得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等多方面支持。

  第一财经记者经多方采访获悉,该名单的具体情况仍未公布,受访的房企以及银行方面都表示尚未接获名单。

  目前,面临融资困境的主要是一众民营房企。多家民营房地产公司对记者表示,虽然此前“三支箭”等政策全方位支持房企融资,但真正被惠及企业较少,金融机构对民营地产企业放款仍较为严苛,呼吁后续有切实助力企业经营的政策。

  有房企表示,现在“不敢抱有太高预期”,融资之外,销售回暖对化解困境更加重要。

  民营房企融资现状仍堪忧

  本轮金融机构纾困房地产以来,“白名单”制度并非新鲜事物。

  近两年,已出现多个版本的房企融资“白名单”——

  2022年5月,监管部门指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对房企发行的中期票据开展“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出现了“示范性发债、优质民营房企”名单,美的、碧桂园、龙湖等在列。

  2022年11月,金融支持地产融资“三支箭”连发,从“第一支箭”银行信贷融资打开,到“第二支箭”债券融资支持,再到“第三支箭”股权融资重启,房企似乎看到融资破冰的曙光。彼时,国有六大行便联合建立了区域优质房企“白名单”,划定18家优质房企进行重点支持,包括央国企、民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

  今年1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中提到,有关部门正起草《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综合施策改善优质房企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龙湖、金地、碧桂园、新城、美的、远洋、滨江等榜上有名。

  不过,一系列政策及会议之后,金融机构的观望情绪依然严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此前调研发现,在政策落地上,商业银行相互观望,效果很不理想。有民营房企尚未出险,但融资依然艰难,现金流很紧张;地方政府协调银行提供的专项借款,也不能充分利用。

  华泰证券(15.470, -0.24, -1.53%)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境内债发行规模同比降低8%,总量下降的同时,国央企发债规模占比高达91%,较2020年同期上升33个百分点。

  在中指研究院昨天召开的一场闭门研讨会上,有房企表示,当下民营房企融资仍然较为困难,境内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对资产质量要求较为苛刻,开发贷的过程监管比以前更加严格;海外债方面,融资窗口基本已经关闭。

  谁将进入“白名单”引猜测

  “50家房企融资白名单”消息流出,让房地产业界对政策加码多了一份期待。哪些房企有望进入?业内众说纷纭,多参考房企的销售规模、资产规模、有无债务出险等因素。

  易居研究院表示,按照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进入本轮白名单的房企,首先其资金状况和财务状况得稳健,若企业本身已出现重大资金问题,或会纳入到“一企一策”名单中。爆雷房企并不会完全被排斥,若债务风险化解积极、有成效,企业治理结构优质,也可给予积极支持。

  亿翰智库认为,评判房企是否进入白名单,或有两项要素,第一是企业的销售规模,规模较大的企业相对来说也就更重要;第二是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并不是出了险就一定不能上白名单,在债务重组或偿还方面有明确进展的,还值得“救一救”的企业同样也有进白名单的机会。

  也有声音认为,本轮受益的仍将是央国企及少数优质民企。浙商证券(10.730, -0.14, -1.29%)就认为,此次政策会以支持央国企及未出险民企融资为主。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监管部门制定的白名单中房企或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系统重要性,销售额、资产规模靠前。二是淡化企业性质,央国企、民营房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均会在列。三是资产优质、专注经营、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出险房企,也可能列入。

  记者查询中指研究院销售榜单发现,此前获得“第一支箭”信贷支持的房企,包括万科、龙湖、美的置业、绿城、碧桂园、中海、滨江、招商、华润、金地、建发、保利、华侨城等房企,大多在今年前十月销售总额前50行列中;获得“第二支箭”支持的房企,与前述房企有重合,两项整体涉及房企大约20家。除了这些房企,销售前50榜单中,余下的多是一众央国企,和少数已出险民企。

  民营房企渴望“甘霖”

  “白名单”消息流出后,各方人士态度不一。

  央国企人士普遍更关注销售问题,一家华北央企内部人士表示,之前“三支箭”实际落地效果比较一般,销售端目前也很艰难,“卖房的人比买房的多”,当下市场有点恶性循环,改善销售端状况更关键。

  民营房企则态度分化。华北一家未出险民企人士表示,公司本来也一直在发债,政策不算特别大的利好,对爆雷房企可能更有意义,如果名单公布,其所在公司应该会被列入。

  华南一家混合所有制房企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太好了!对我们公司来说,肯定能缓解资金之渴,而且按照规模看,怎么算我们都应该在名单中了。”

  另一家出险房企人士较为悲观,称实际作用或许不大。在他看来,如何解决金融机构对民营房企的“风险厌恶”问题更重要,而且销售端回暖实际上意义更大。

  一位在国有大行从事风控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民营房企究竟能否受益于此项新政,主要还得看企业自身实力和房地产市场回暖情况。”

  他进一步解释道:“两年多来民企在土地市场拿地表现低迷,有些民企几年没拿地,实质上已近乎退出地产行业,还有一些民企在销售端十分疲软,这样的民企毫无可能获得新增融资,而依然活跃在土地市场且其销售端现金流正常的民企,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家了。”

  另一位券商分析师则对记者表示,从消息面看,受到金融支持的房企将扩容,但房企即便出现在名单上,也未必就能获得更多融资支持,能不能熬下去,主要还是看其经营情况。

  “金融系统要做风控,谁都不能承受房地产坏账,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确实在短期内可以缓解债务压力,但这一举措不能改善市场状况和房企自身经营现状。”他说道。

  西政资本认为,银行放不放水决定了大部分民营房企的生死存亡,要想真正为民营房企提供支持,就要实现金融机构的“尽职免责”,减少其在资金投放时的后顾之忧。

 

  中房协建议,为防止各个金融机构相互观望、相互推诿,应尽快建立主办银行制度,由对开发企业贷款最多的商业银行为主办银行,协调其他相关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展期、新发贷款、处理资产偿还借款等途径,缓解房企流动性风险。对违约情况不太严重、积极保交楼、注重信用、业务布局和资产状况较好的开发企业,通过主办银行制度有效控制风险。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北京市房地产广告发布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将持续至11月13日。其中提到,房地产广告中拟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等内容;也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了8种不得发布广告的房地产项目类型。其中,在未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在未经国家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设的房地产项目;预售房地产,但未取得该项目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权属有争议的项目;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经验收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均不得发布广告。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10项不得在房地产广告中出现的内容。

  例如,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将“商业用房宣传为商品住宅”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年租金高于该地段平均水平XX%”“投资收益保持在XX%以上”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内容;不得含有“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XX分钟直达国际机场”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的内容;不得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等。

  此外,房地产广告必须明晰一系列重要信息。例如,房地产预售、销售广告,必须载明开发企业名称、预售或者销售许可证书号,中介服务机构代理销售的,载明该机构名称。此外,房地产广告中的项目位置示意图,应当准确、清楚,比例恰当;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使用建筑设计效果图或者模型照片的,也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涉及贷款服务的,应当载明提供贷款的银行名称及贷款额度、年期。

  考虑到部分房地产广告可能会邀请一些明星、名人为房地产代言,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出,广告代言人仅能为使用过的商品房或其他类型房产或接受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作推荐、证明,并应当充分使用代言商品。

 

  为防止违法房地产广告的出现,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公共场所管理者等经营主体,要完善服务协议和规则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平台或场所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的用户采取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及时防范、制止违法广告。

  原标题:经济热点部长谈丨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

  房地产金融新政为您节省了多少房贷?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风险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高关注度的问题,总台央视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为大家寻找答案。

  房地产金融新政成效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潘功胜:8月份,我们把存量房的贷款利率调降下来,让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相互协商,调降的幅度平均大概是0.8个百分点。

  我们也算了一下,5000万户家庭,大概1.5亿人,每年家庭节省的利息支出大概是1700亿。

  我们觉得这项政策很好,一个是给老百姓(29.000, 1.69, 6.19%)减轻了利息的负担,他也不用提前去还款,是金融为民的一个最具体的体现。

  房地产金融风险高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潘功胜: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一些领域的金融风险。总体看,房地产金融风险可控。长期看,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大,可以为房地产市场和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地方债务风险可控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潘功胜: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是大的,但是这些地方经济的体量大、增长速度好,没有那么大的一个风险水平。一些省份的债务规模,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中央也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负起主体责任,要尽一切努力,减少债务的规模。

  严格地控制对于新增项目的融资,在此基础上,中央给予必要的一些政策支持。我们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商,比如说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一些利息,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期限的结构。

 

  还有融资平台要进行市场化转型,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能把它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