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营销
- 发布于 2019年2月27日
2月25日晚,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的超前观影礼在北京举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樊路远,阿里影业总裁张蔚,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以及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等嘉宾到场观影,并在随后作了分享。北京时间25日上午,由华夏发行、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绿皮书》刚刚在奥斯卡颁奖礼上5提3中,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重磅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此次出席观影礼,已经是马云第三次观看《绿皮书》。“三刷”之后,他在现场分享了对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感受,表示电影让人“看到希望”、“看到社会的温情”。“这个电影好就好在,似乎很平淡,但故事背后有很多东西,很多经典的句子,包括‘我们不是靠拳头去赢得这个世界,而是dignity,是尊严’。我想这是这个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反思,让大家思考很多。它不是教育你什么,而是唤醒了你内心的东西。所以,我想中国电影离奥斯卡也不远了。”马云说。
《绿皮书》夺得奥斯卡奖之后,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也就此超越亚马逊和奈飞,成为了全球首家联合出品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影视互联网公司。作为在文娱板块和影视领域的重要力量,阿里影业始终在践行阿里巴巴集团的“双H战略”(Health & Happiness),为市场推出高品质、正能量的优质作品。
“我的观点是,要真正拍出好电影,首先你要热爱电影,热爱自己做的事情,看到电影给社会带来的正面的东西,而不是电影带来的名利。”马云在观影礼上分享道,“电影不应该是靠钱堆砌起来的,电影也未必一定要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绿皮书》将于3月1日在国内正式上映。马云在最后再次评价该作品“是很好的片子”,并且表示还会再看几遍。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樊路远也出席了观影礼,对于《绿皮书》的成功,他表示,“运气和坚持,都很重要”。“和我们合作的影片,基本上都能够获得成功。”樊路远说,“未来阿里影业会尽其所能,支持每一位年轻导演走向全球,走向奥斯卡。”
《绿皮书》积极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故事品质,让阿里影业在2018年7月就做出了参投决定。观影礼现场,阿里影业总裁张蔚分享了影片合作的心得。“选一部片子,就像双方谈恋爱的过程,三观要相匹配。”张蔚说,“我们的标准是‘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我第一次看到《绿皮书》这个电影就感到,虽然不是那么宏大,但很温暖。不同阅历、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前行,这种精神是我们所欣赏的。”
此外,多位嘉宾出席观影礼现场,并分享了对于《绿皮书》的观影感受。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对阿里影业表示祝贺,“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就想,马云校长凭什么做一件事就成一件呢?当中国人有奥斯卡情结的时候,一投就投出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来。”柳传志说,“《绿皮书》用我喜欢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的进步、光明。它让我们的社会从干燥变得湿润,变得更和谐,这应该是主旋律。希望多拍这样的电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绿皮书》在奥斯卡奖宣布后仅仅五天就能登陆院线,成为本次颁奖季最快与国内观众见面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在现场透露,在去年“十一”他看到了这个片子时,就感到“非常兴奋”,当即表示一定要引进该片。“因为这个片子非常感人,而且故事拍摄、人物刻画都非常的好。”他说。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此次阿里影业和华夏的配合,创造了引进速度最快的一次公映,这是个超强的组合。能在这么快时间内定档,足见市场的开放,足见阿里影业和华夏的努力。祝贺阿里影业,用这么独到的眼光选中《绿皮书》。”
当红影视明星景甜也参加了观影礼,她表示《绿皮书》让人看到了冷酷和温暖。“‘孤独的人那么多,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希望我们给予孤独的人更多的尊重和温暖,让人感到更幸福。一生中总有几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绿皮书》一定是一部。”她说。
《绿皮书》由美国参与者影片公司、美国梦工场影片公司出品,阿里影业联合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目前,《绿皮书》在多个平台获得推荐高分,其中淘票票9.4分,豆瓣8.9分,微博大V推荐度93%。上周末该片在国内点映,已有超过2.4万观众提前感受2019开年的“最暖友情”。
纵观阿里影业的国际化道路,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已经成为其国际化布局的关键词。秉持“优质内容+新基础设施”双轮驱动战略,阿里影业自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专门在美国成立海外分部,持续与好莱坞影视公司深度沟通,为中国观众带来优秀的好莱坞影片。近年来,阿里影业在国际化布局中频频发力,选片类型更加多样化,不仅参与好莱坞大片,对于在艺术和技术上大胆创新的高质量口碑佳作也在加大关注。
2017年阿里影业与安培林娱乐合作《一条狗的使命》,通过淘宝天猫大数据对萌宠用户的精准营销,以及创意宣发方式,最终让该影片在国内斩获超6亿票房,超出在美国本土票房。2018年与派拉蒙合作《碟中谍6》,旗下一站式宣发平台灯塔首次应用于好莱坞大片,把好莱坞电影与淘宝、天猫资源重复打通,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当年底,通过创意十足的互联网宣传方式,成为口碑佳作《网络谜踪》的首席线上营销平台。
据悉,除3月1日上映的《绿皮书》外,今年5月17日,阿里影业与安培林娱乐再度合作的《一条狗的使命2》将于美国上映。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胜图娱乐公司共同出品的好莱坞动画片《丑娃娃》,预计将于今年初夏面世。
- 详细资料
- 分类:营销
- 发布于 2019年2月19日
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大。中国电子学会预计,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另一方面,正面临着继信息化之后的又一场智能化升级的传统行业也开始积极找寻与新兴科技的结合点,传统餐饮行业也在其中。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科技的进步、用工成本的增大、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社会对公共餐饮服务需求的增长等都促使了餐饮机器人加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智慧餐厅也正在兴起。例如,盒马、京东等均已启动各自的机器人餐厅,而像索迪斯这样的老牌企业也在进行着“数字餐厅”的尝试。
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
谈及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前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总监朱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人力替代,但这又要求以不牺牲甚至是提升客户体验为基础。”
朱咏认为,企业“至少在意愿层面有很强的驱动力去做这个尝试”,“很多中国企业在应用服务机器人方面,相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已有较为超前的意识”。
在朱咏看来,目前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在资金链方面的准备已较为充分。“目前很多企业其实在融资、上市等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激进的,市场每年的融资规模都在百亿以上。”
不过,在技术整合和研发方面,很多中国企业还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该产业技术从感知、控制到交互等环节,对技术以及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另外有些关键技术和部件上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突出,仅有个别头部企业在部分关键技术和部件上开展了自主研发。”
朱咏认为,服务机器人产业供应链中,包括芯片、控制器件等在内的很多部件,从整个供应链层面看供应市场还是属于战略或者风险供应市场;此外,很多服务机器人企业属于初创企业,他们在供应链策略、规划和运营上尚属“新手”,对供应链的管控与驾驭能力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朱咏指出,目前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主要的产品类目已正在逐步清晰,例如物流机器人,以及医疗、酒店、安保等专用机器人。
不过相较于其他类目,餐饮机器人仍属“冷门”。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列出的32家活跃的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企业中,处于第一梯队的4家企业无一涉足该领域,仅在第二梯队有穿山甲、众德迪克2家专注于送餐机器人,尚无专注于烹饪机器人的企业上榜。
亿欧智库在该年7月梳理的11家涉足餐饮机器人的企业中,也仅有繁兴科技一家专注于烹饪机器人,其余企业或专注迎宾、送餐、餐盘回收机器人等,或是为产品类目包含餐饮机器人的综合机器人企业。
从融资轮数上看,这些企业也大多聚集在A、B轮阶段,尚未有独角兽出现,大多数企业采取了积极寻求与巨头合作的策略。例如,专注于送餐与引领机器人的擎朗智能就为海底捞提供了定制版机器人,可完成迎宾、点单、送菜、回收餐具等任务。
自动化、数字化或成餐饮业未来方向
2018年11月,京东首家X未来餐厅在天津正式开业,从点餐、配菜、炒菜、传菜到用餐、结算的全过程均是由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后台贯穿运营。
京东X未来餐厅负责人唐思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器人和智能技术近些年来快速发展,技术能力已可满足餐饮行业场景的需求,而且应用成本持续下降,降低了将其应用于餐饮行业的技术门槛。
餐厅的智能化、数字化在业界已不是新闻,举例来说,法国老牌生活质量服务企业索迪斯如今也正致力于通过对新兴科技的应用提升其服务能力。该公司正是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最典型的代表之一——1995年,索迪斯在收购Gardner Merchant后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餐饮服务企业。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索迪斯就已对其“数字化餐厅”方案进行了展示。
“虽然传统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与科技变革相对缓慢,但索迪斯集团已于2015开启数字化转型。”索迪斯中国数字化和创新总监郭昌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2017年开始在中国实施这一战略,这也是集团首次以国家为区域单位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我们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型机器人、VR等科技,与公司的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相结合,提升客户效率、优化消费者体验。”他表示,“我们也在进一步探索新餐饮模式。”
唐思宇则指出,餐饮行业持续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运营效率的挑战和消费者多变的体验需求,而机器人和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削减成本、提升效率,并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
冯恩援也表示,烹饪机器人在中国的尝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又开始加速。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大众餐饮需求的加大。“就餐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每年大概增长10%,外卖更是达到25%。”
烹饪机器人的应用还为中餐行业带来了新变化,即制作流程的标准化。例如,京东X未来餐厅中,包括炒、炸、烧、烩等烹饪过程均为全自动、流程标准化。
“风味”本是中餐的重要元素,但冯恩援认为,“好吃”往往是个人概念,没有统一标准,工业加工模式的餐饮产品需要在一个区域具备一定的公共标准。
烹饪机器人、智慧餐厅尚处早期
冯恩援指出,目前烹饪机器人、智能餐厅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智能的社会餐饮服务包含信息收集处理、服务以及加工和后续呈现等内容,而非简单的“机器人炒菜”。
唐思宇也表示,烹饪机器人技术在持续进化,但应用还在早期,在技术应用定位、技术稳定度、实际运营中的人力配合等方面还需更多尝试。“但是餐饮技术发展的大方向是为运营降本增效,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将是大势所趋。”
冯恩援认为,烹饪机器人在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他指出,目前烹饪机器人只是简单实现了对人的替代,未来众多前置性工序也需要被纳入机器烹饪系统中。
“随着行业内越来越多对机器人、智能技术在餐饮场景中的尝试应用,我们认为接下来三到五年内,机器人、智能技术不同程度的应用将在餐饮行业内成为主流,不过具体应用范围会随着不同餐饮类别而改变。”唐思宇表示,餐饮行业细分场景较多,不同品类制备流程不同,且需要能与人力运营有机结合。“这决定了技术的应用要灵活且有针对性,这会是技术推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 详细资料
- 分类:营销
- 发布于 2019年2月18日
从华为目前的努力方向来看,智能家居也会是他们今年重点布局的领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之前传闻的智能电视产品,应该也不太有什么悬念。
据《证券日报》报道称,有行业消息人士强调,华为做电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目前的情况是,华为已经从深圳一家电视企业挖了很多研发、销售人员,放在IoT(物联网)的大部门下。
此外,华为今年将要上市的55英寸的4K电视就用荣耀品牌,由京东方代工,这个信息已经很确凿了。
去年11月份,荣耀总裁赵明曾在2018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荣耀确实有在电视方面的布局,目前也正在准备和考虑中,且荣耀电视的目标是三年进入全国前三。但作为主品牌的华为在进军电视行业方面一直较为谨慎,对外也从未有过明确发声。有分析称,在电视领域,华为将用荣耀品牌打头阵来试水。
对于华为做智能电视这块,业界还是很期待的,一旦它进入电视领域,有可能会重塑中国的彩电行业。华为的品牌力很强大,它会逐步把中国彩电业的价格拉高。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