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1年7月13日
原标题:上海迪士尼5年票价三连涨 北美地区经营却举步维艰
本报记者 谢若琳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票价又要涨了。
日前,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网刊发了票务调整方案,在现行四级票价结构下调整门票价格,其中最低票价由399元上调至435元,最高票价由699元上调至769元;方案将于2022年1月9日起实行。这已是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园运营以来的第3次涨价,开园之初该游乐园执行的是二级票价结构,即平日370元、高峰日499元。
一位传媒行业券商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0财年迪士尼的日子并不好过,净亏损28.64亿美元。2021上半财年,尽管公司实现扭亏,但营收仍然同比下降18%,尤其是来自持续经营的净收入同比下降64%。
该分析师介绍称,在四大业务板块中,线下乐园萎靡不振,全球疫情给迪士尼线下业务造成重创。尽管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大批裁员、发展线上流媒体等,但仍需更多时间调整线下业务结构。
最高票价5年涨幅超五成
暑期单人消费600元起步
上海迪士尼现行的四级票价包括399元、499元、599元、699元,分别对应“常规日”(涵盖大部分平日和部分周末)、“特别常规日”(涵盖部分周末和部分平日)、“高峰日”(涵盖夏季大部分日期、部分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和调休期间及其前后部分日期、国际性节日庆祝期间、乐园特别活动日以及其他客流高峰日)、“特别高峰日”(涵盖部分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和调休期间、乐园特别活动日以及夏季部分日期)。
尽管此前上海迪士尼已完成两轮价格调整,但门票最低价几乎没有太大升幅,仅从最初的370元上调至目前的399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低消费群体的体验门槛。
本次调价变化最大的也是最低票价部分,在调整后,“常规日”“特别常规日”“高峰日”“特别高峰日”的门票价格分别上调至435元、545元、659元、769元,与开园时的售价相比,最低票价和最高票价累计涨幅分别为18%和54%。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迪士尼连年涨价,与其保持的“三三制”经营原则有密切联系。根据这一原则,全球迪士尼乐园每年淘汰1/3的硬件设备、建设1/3的新概念项目。“如果(上海迪士尼)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提升票价或有限制客流的考虑。”
据悉,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在打造全新主题园区——第八大主题园区“疯狂动物城”。
“高峰期票价昂贵,但游玩体验却不愉快。”在北京从事媒体行业工作的王女士于7月6日开启了一家三口的上海迪士尼之旅。她告诉记者,自己买的是599元/张的“高峰日票”,同时叠加“早享卡”和“快速卡”,每个项目排队时间都要等20分钟之久,三个人在迪士尼玩一天,花费近3000元。“无论票价是否上涨,如果不是孩子执意想去,我肯定不会再选择在暑期去迪士尼了”。
一家上海地区旅行社的导游告诉记者,不算住宿、购物等费用,暑期一个人在迪士尼玩一天,正常消费大约要600元起步。
线下业务冰火两重天
亚洲乐园业务相继涨价
当下,迪士尼线下业务正在上演一场冰与火之歌。一方面,亚洲地区迪士尼乐园票价连涨,却挡不住游客的热情。5年来,以迪士尼乐园为核心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8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400亿元。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人气究竟有多旺?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迪士尼五周年庆典上,从官方给出的一组数据可窥得一二。开园5年来,上海迪士尼共计售出577万个毛绒玩具、超250万枚徽章、1000万份乐园米饭、440万只汉堡、250万份儿童套餐,以及500万支米奇或米妮经典冰淇淋和200万支玉米热狗。如果将度假区在过去5年内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堆叠起来,其高度相当于27000座奇幻童话城堡的高度。
2021年初,东京迪士尼乐园门票也进行了调整,成人单日门票从8200日元上调至8700日元(约合人民币512元),中学生门票价格从6900日元涨至7300日元(约合人民币429元),幼儿和小学生的门票价格由4900日元涨至52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6元)。
与此同时,北美地区的迪士尼乐园经营却举步维艰。2021财年第二财季,迪士尼在美国的乐园收入为17.35亿美元,同比下降58%;美国以外的乐园收入为2.62亿美元,同比下降45%;消费者产品收入11.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迪士尼在财报中表示,由于停业和运营能力下降,第二财季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业务板块受到的影响约为12亿美元。
迪士尼发言人还预计,将有大批海外门店关门,并在评估大幅削减欧洲门店的可能性,但中国和日本的商店不会受影响。最早的迪士尼商店在1987年开业,鼎盛时期迪士尼在全球曾拥有1000多家门店。
关于此次涨价原因,《证券日报》记者于7月12日曾联系迪士尼乐园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时,对方尚未回应。对此,本报记者将予以持续关注。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1年6月14日
东南亚打车软件巨头Grab的CEO安东尼-谭周日表示,他有信心在年底前完成Grab与一家美国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合并交易,此前该交易因财务状况评估而推迟。
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初创公司上周宣布将与Altimeter Growth Corp.的交易推迟至第四季度完成,因正在对过去三年的财务进行审计。Grab与Altimeter合并后的估值可能达到近400亿美元,有望成为迄今最大的SPAC交易之一。
谭周日表示:“我们决定采取主动。我们希望为透明的财务报告设定标准。花费的时间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长一些。”
当被问及他是否预计Grab在财务审计后会做出重大财务重述时,39岁的谭拒绝置评。
他没有排除在Grab的本土市场新加坡二次上市的可能性,说该公司会考虑所有选择。但他表示,Grab将“专注于”通过Altimeter合并在纳斯达克(14069.4234, 49.09, 0.35%)上市。
这位CEO还表示,Grab曾考虑进行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但在看到SPAC合作伙伴的承诺后,选择了与Altimeter进行交易。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活动
- 发布于 2021年6月08日
原标题: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出炉
经济参考报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推动国家医学进步的重要引擎。建设省级高水平医院,减少跨省就医。”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下发,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意见指出,以推动国家医学进步为目标,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均含中医,下同)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等。同时,以省域死亡率高、外转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强化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对省级医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快补齐专业专科短板,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减少跨省就医。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顶级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选择若干国家级的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优质医疗资源非常匮乏、人口众多、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去建设分院或者分中心等分支机构。
“就医流向有初步改善。”孙志诚表示,区域医疗中心重要目的就是减少跨省就医,就近享受国家级医疗水平。从现在的监测数据来看,试点项目对留住当地和周边患者起到了明显作用。他举例,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开业之后2020年整个河南省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量下降63.1%,住院量下降51.3%。
孙志诚透露,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今年将在原有8个试点省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12个中西部优质资源试点。十九大末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至所有省份。
“我们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创新医疗(7.140, 0.04, 0.56%)服务的模式,建设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文化,有针对性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孙志诚表示,力争到2025年能够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