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朋友圈总是悄悄浮现各种美食图,看得人口水直流!那群宵夜党又来“深夜报复社会”了,其实很多时候,作为资深吃货的我们,吃宵夜不是因为饿,是因为嘴巴寂寞了。不过,长期宵夜,虽然满足了嘴馋的欲望,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最直观的就是——胖。因为晚上活动减少,能量难消耗,很容易堆积脂肪,没几天就变小“腹”婆了。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宵夜是健康还能减肥!

  1 烤地瓜

  红薯选红心的好吃,白心的偏干,紫薯就更干,紫薯个头小,都可以用微波炉直接转熟。一小条约100千克的烤地瓜,热量为100大卡左右,小口小口边吹边吃,既能增加心理满足感,又能增加饱足感喔。

  2 糙米粥

  吃糙米对于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特别有益。因为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被粗纤维组织所包裹,人体消化吸收速度较慢,因而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同时,糙米中锌、铬、锰、钒等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耐量受损的人很有帮助。日本研究证明,糙米饭的血糖指数比白米饭低得多,在吃同样数量时具有更好的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从而帮助肥胖者减肥。

  3 番茄

  番茄同样是夜宵的首选食品,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番茄中所含有的热量非常低。每100克番茄仅含有19大卡的热量,因此一些有吃宵夜习惯同时又害怕肥胖的人群,这个时候不妨多吃些番茄。食用方法有很多,但最好是生吃或制成沙拉食用,以免营养流失。夜宵吃西红柿的好处非常多,西红柿中所含有的茄红素还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能击退多余的氧自由基,从而帮助你延缓皮肤衰老。而当茄红素还具有很好的瘦身功效,它能抑制脂肪细胞增多,从而帮助你达到瘦身的目的。

  4 豆浆及豆制品

  豆浆和各类豆制品的热量相对较低,作为夜宵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豆类中丰富的钙质还有助于瘦身及安眠,习惯熬夜的人不妨给自己榨一杯豆浆,在饱腹之余还可以暖胃。作为宵夜,用黑豆红枣搭配煮一碗豆浆,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黑豆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还含有一定的铁质。

  5 天然水果干

  真正的水果干是水果经过干燥工艺制成的产品,这个干燥过程会浓缩水果中的糖分、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膳食纤维和一些不怕热的抗氧化成分、维生素也会被浓缩。因此,葡萄干、芒果干、杏干等天然水果干,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钾、钙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尤其适合夏季出汗多时食用。对消化不良和怕冷的老年人来说,水果干可以作为水果营养的一个补充来源。

  6 酸奶

  酸奶含有丰富蛋白质、钙质的酸奶,不仅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还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有乳醣不耐问题的人也可吃。不过大家挑选时要留心,不要误选到酸乳饮料或者调味饮料,它们和酸奶的功效不尽相同哦!低脂酸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所含的钙质能帮助你加快燃脂,还不会有脂肪摄入过量的情况出现,对健康减肥非常有利。

  7 钙和镁的食物

  营养专家认为,钙镁并用可成为天然的放松剂和镇定剂。而牛奶中就含有丰富的钙质,也是人们熟知的减肥食物。坚果类食物中镁含量较多。如核桃就常被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因此,晚上想放松神经、稳定情绪的话,不妨来点牛奶和核桃吧。

  8 维生素B族的食物

  B族维生素能调节新陈代谢,稳定人的精神,缓解人的浮躁感。全麦食品中就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谁愿意晚上加班开夜车呢,因此晚上加班会会让人觉得烦躁不已。因此宵夜的时候,小编推荐燕麦、大麦、糙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全麦食品。

  但不管怎么说,能不吃夜宵还是尽量不吃,虽然吃夜宵带来了心理安慰和情绪释放的同时,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危害。

  宵夜的5大危害

  危害一:容易造成结石

  人的排钙高峰期大概在进餐后的4~5小时后,若夜宵过晚,当排钙高峰期来临之时,人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便堵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液中的钙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石。

  危害二:增加患上癌症的几率

  如果宵夜时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变质产生氢、硫化氢等毒素,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这种情况下还有饮酒的习惯的话,很容易患上“酒精性脂肪肝”。

  危害三:成为冠心病、阳痿的诱因

  进食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很容易使人体内的血脂突然升高,夜间频繁的进食会导致肝脏合成的血胆固醇明显增多,并且刺激肝脏制造更多的低密度蛋白。运载过多的胆固醇到动脉壁堆积起来(包括阴茎动脉),这也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阳痿的诱因之一。

  危害四:容易患上糖尿病

  长期保持吃宵夜的习惯,会反复刺激胰岛,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长此以往便造成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衰退,发生糖尿病。

  危害五:诱发失眠

  宵夜过饱使胃鼓胀,胃、肠等器官在用餐后的紧张工作会传达信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诱发失眠。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大家还是尽量不吃宵夜为好。佛道与中医在饮食方面都强调过午不食,或者日中一食,甚至适当断食辟谷,就是为了减少消化系统的工作量,提高消化的能量转化率,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避免肥胖及上述几种问题。

  原标题:北京出台“公共户”落户政策

  本报北京6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为有效解决暂不具备市内迁移条件的本市户籍人员落户问题,北京市公安局出台了“公共户”落户政策,《北京市公安局户籍派出所设立公共户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1年6月1日起执行。

  《规定》指出,北京全市每个户籍派出所原则上只设立一个非农业“公共户”,接收暂不具备市内迁移条件的本辖区非农业户口人员落户。

  因房屋产权交易户口须迁出,或因离婚后户口须迁出,但本人、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无合法产权住房,户口无法迁出的;因房屋交易所有权变更或者公有住房承租权变更,现房屋权利人申请将原户内人员迁出的,原户内人员无正当理由拒不迁出的,都可以通过申请“公共户”落户解决户口“无处安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条“公共户”落户条件与年轻人息息相关:因离职户口须从原单位集体户迁出,现单位无集体户,且本人、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在本市无合法产权住房,户口无法迁出的;新生儿亲生父母一方户口在本市“公共户”内,且新生儿无法在本市其他地址申报出生登记的,可在其亲生父母户口所在“公共户”内申报出生登记。

  原标题:中央定调“三孩”政策 相关配套措施在路上

  在“全面两孩”施行五年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再次进行重大调整。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这意味着,中国的三孩生育政策终于来了。那么,如何让这一新的生育政策达到预期,对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这是一个好事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单独二孩”实施至今的7年实践也表明,生育政策的放宽虽然对于提升生育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效果有限。而要实现我国生育率向适度生育水平迈进,让“三孩”政策达到需要的效果,不仅需要生育政策的调整,还需要构建一个与这一生育政策相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还要有文化、舆论环境的支撑。

  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育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我国人口出生数量持续下降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人,相比2019年的1465万人减少了265万人,降幅约18%。

  5月11日,国新办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这也意味着,自2016年创下一个小高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四连降”(2017~2020年)。

  国家统计局此前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2018年下降0.46个千分点。

  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宁吉喆表示,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已经转化为由内生性变量决定,并指向稳定低生育率水平和少子化趋势,依靠生育政策这个外生性变量决定生育率走向的年代一去不返。”原新表示,要想提升生育率,必须针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内生性因素施策。

  而且,只有当经济社会决策与人口机会匹配,才有可能触发经济红利。

  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需要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在原新看来,我国第二次人口机会窗口的特征有三:少子化条件下少年儿童社会抚养负担减轻、健康和教育整体改善;劳动年龄人口缩减但规模依然巨大、人力资本积累日益雄厚、性别平等展示就业潜力;迟退休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社会参与加强。

  也因此,我国需要针对“一小”“一中”“一老”构建一个政策体系。

  在“一小”问题上,原新认为,要建设公立的托幼服务机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其他力量来兴办托幼服务机构。还要解决“养得起”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适当降低家庭的生育和养育支出。

  在“一中”领域,原新表示,要注重解决男性女性的生育休假、生育保险问题,加强个人所得税、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确保女性权益措施的落实等。

  而在“一老”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构建一个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服务体系,还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

  原新表示,还要加强环境的塑造:“我们的生育观念,包括晚婚晚育、少子化的宣传,已经持续了三四十年,现在要宣传新的生育政策,这是新时代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此外,在“一小”“一中”“一老”政策体系形成之前,首先应该是法律先行。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延迟退休渐行渐近。

  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第一财经表示,实现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首先是补齐与类似人口结构国家的退休年龄差距,合理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其次是修正预期寿命延长造成的不合理养老保险赡养率。

  张盈华说,延迟退休是非常必要的,在配套措施方面首先是渐行推进,给临近退休年龄的人留出“早退”或“晚退”的选择空间;其次在做好临近退休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同时,探索弹性工作时间,平稳对接延退。

  哪些人更有生育意愿

  在“三孩政策”实施后,哪些年龄段的人群会成为生育三孩的主力?哪些地区可能“贡献”更多三孩?

  由于生三孩的基础是已生二孩的人群,而在生育二孩的人群中,80后是主力人群。由此推测,如果生育三孩,80后将成为生育三孩的主力。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80后是各地生育二孩的主力人群。例如,新华网(24.770, 0.70, 2.91%)2018年12月报道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二孩妈妈的主要群体为80后,且一半拥有本科学历;而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属性的双独家庭,生育二孩的比例最高。

  从区域分布来看,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梳理2019年各省份的人口出生率发现,生育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来自西北、西南以及华南地区。未来,这些地区生育三孩的比例也会比较多。

  除了西部外,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海南的生育率比较高。在广东,粤东潮汕和粤西湛江、茂名等地都是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受传统宗族文化、生育文化影响,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茂名等地一直保持较高的出生率,因此0~14岁少儿占比较高。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对一些传统生育文化较浓的地区来说,三孩政策是一大利好。“本来就想超生的,刚好政策来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生,而且可以释放一批公务员等体制内的人生育三孩,比如潮汕等地。”

  彭澎分析,农村地区的养育成本比较低,比如福建、广东的农村地区,有生育文化,又有一定经济实力,三孩的生育比例也会比较大。相对来说,在大中城市里,受房价、经济生活压力等影响,生三孩的意愿可能就不是很强了。

 

  此外,从过去全面放开二孩的实践来看,山东、河南这两个人口大省的增长较为显著。比如,山东生育意愿较强,但受计划生育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全年山东出生人口177.06万人,相当于全国的1/10,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山东也成为全国最“敢”生二孩的省份。在三孩政策实施后,山东也有望成为“三孩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