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19年12月26日
原标题:临近元旦、春节,肉蛋菜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是否稳定?记者探访京沪渝——三地市场问物价
猪肉价格无疑是今年的年度热门话题,短短几个月猪肉价格翻了一番。最近,价格有所下降,受到居民欢迎。不过,临近元旦、春节,历来是肉类消费高峰,价格会不会又涨起来?供应是否充足?肉价之外,蛋价、菜价怎么样?近日,本报记者探访北京、上海、重庆3地农贸市场,实地了解农产品(5.430, 0.01, 0.18%)供应及价格情况。
猪肉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回落
北京盛福小关市场,12月22日上午10时,人头攒动,买菜阿姨小推车的车轮声、商贩的叫卖声、卖肉老板刀落在砧板上的“咚咚”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市民往来于商贩之间,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来到一家肉类专柜,张老板向记者介绍,普通五花肉32元/斤,梅花肉27元/斤,这周猪肉价格略微上涨。“我个人轻易不会涨价,上周别家梅花肉就卖到27元了,我还是卖26元。”张老板说,“但是这周进价就涨了5毛,我不卖27元不行了。”问到近期最贵的价格,张老板回忆是一个月前,梅花肉能卖到32元一斤。“比最贵的时候已经下降很多啦,最近几天涨了一点是因为快过节了,肉价微涨很正常。”同一个市场的齐老板说,最近猪肉价格的回落主要受国家调控影响,“没有国家调控,比如投放储备肉、补贴商户,肉价未必能降到30元以下。”
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菜市场内,一位卖肉的摊主介绍,猪肉价格近期较为稳定,不存在网上流传的“吃猪肉不如买牛肉”的情况,肉价已从40多元一斤的峰值降到了均价20多元一斤。摊主说,养猪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眼下猪肉价格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补助。“国家每个月会给我们3000元的补贴,这对我们和居民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好。”有了这部分补贴,摊主可以较好地应对猪肉价格波动。他介绍,这几天猪后腿进价是24.5元/斤,售价也是24.5元/斤。同一周,重庆市喜胜达综合农贸市场,姓胡的摊主介绍,猪肉价格这两周保持平稳,价格在每斤29元左右。
猪肉价格虽然在回落,但周围饭馆的物价调整缺乏一定的弹性。离国定菜市场500米的赣湘木桶饭老板说:“上半年猪肉批发价涨到30元一斤的时候,18元一份的包菜回锅肉上调了2元,现在猪肉进货价跌到22元一斤,但我们的售价还是20元。”这家餐馆每天猪肉进货量是20斤,剔除掉边角料,20斤的肉大概有17斤可以派上用场,而只有当猪肉的价格下跌到10-15元一斤时,餐馆才会考虑将回锅肉的售价降回18元一份。
上海市民郭阿姨是国定菜场的常客。对她而言,物价的变动,直接反映在餐桌上。郭阿姨反映:“猪肉虽然贵但还是得买,不吃是不行的。”谈到对未来物价的期待,郭阿姨表示,猪肉价格降到20元一斤是比较理想的价格,高峰期的40多元还是给普通居民带来了一点压力。
“菜价稳定,个别起伏是正常的”
相比猪肉,近日蔬菜的价格相对平稳,略有轻微上浮。
据分析,菜价稍有上涨,一方面是由于节日临近,采购商积极备货,数量加大,拉动主产地价格上涨。
上海国定菜市场蔬菜摊的相阿姨从事零售生意已有25个年头。“最近白菜和萝卜最便宜,而且还在降价。上周1块5的白菜,这周降到了1块2。”相阿姨介绍,除了白菜售价下跌,大部分蔬菜的售价基本持平,只有笋类食品和豌豆价格出现大幅变动,像冬笋上周的售价是25元,而这周整整涨了10元。不过,相阿姨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蔬菜的价格受季节影响大,有些时令菜、上市期短的菜如冬笋,相对稀缺,价格就会往上涨。她分析,随着元旦和新年的来临,部分菜价有可能会上浮。而在开春之后,售价会逐渐下跌。
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也是影响菜价的一大因素。
“菜价其实不好说,没准儿,一天一个价格,起伏都很正常。”北京盛福小关市场内,卖菜的摊主王老板说,“你看那菜花,上周还是6元一斤,现在降到5元一斤了,有的时候价格一夜之间就变了。”谈及原因,王老板认为天气变动是主要因素。“南方一下雨雪,有些南方菜就运不过来,天气寒冷菜的产量也少,影响价格。”
不同品种在全国各地菜价有所差异。黄心土豆,在北京为5元3斤,在上海则高达3元一斤;北京本地茄子仅4.5元一斤,但在重庆却每斤7元;西红柿的价格各地大致一样,保持在6元一斤左右。北京盛福小关市场的钟老板告诉记者,蔬菜产地决定了价格,有些蔬菜南方产量高,在南方卖得便宜,在北方就要贵上两三元;有些蔬菜北方是主产地,南方就会高卖。
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介绍,进入冬季以后,北京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反季节的,而反季节蔬菜会随着节日临近、需求放量而拉动价格上涨。就北京地区来说,每年春节前后是1年中的蔬菜价格高点,新发地市场春节前后的加权平均价一般会达到3.5元/公斤左右,有的年份会更高一些,今年这种趋势也不会例外。目前的价格只是在2.25元/公斤左右,所以,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春节前后,是北京地区蔬菜价格稳步上涨的时间段。
鸡蛋出现“迟来的下降”
近期鸡蛋价格仍处于高位,但相比前几周已有明显下降。根据北京新发地发布的每周市场动态数据,12月14日至20日这一周,鸡蛋价格在周前期连续回落,周后期走势平稳。12月20日,新发地市场鸡蛋的批发价是4.20元/斤,比12月13日的4.73元/斤下降11.21%,比11月20日的4.52元/斤下降7.08%,比2018年12月20日的4.05元/斤上涨3.70%。周环比大幅下降,月环比明显下降,年同比小幅上涨。上周末年同比上涨22.54%,本周同比涨幅大幅收窄。
在上海国定菜市场,卖鸡蛋的摊位有两个,李先生是其中之一,他的门店摆上了8种不同价格的鸡蛋,每斤售价从5.8元到18元不等。最便宜的洋鸡蛋,来自吃饲料的鸡,由附近餐馆大批量订购,而最贵的崇明初产蛋价格是18元。李先生说:“鸡蛋价格上涨,买鸡蛋的人肯定不会高兴,但养鸡的农户还是希望价格不要忽然掉下来,农户也不容易啊。”
北京盛福小关市场内卖鸡蛋的黄阿姨介绍,普通鸡蛋是5.5元一斤。而同一天,重庆市场上鸡蛋则高达7元一斤。“鸡蛋不便宜,但是鸡蛋不能不买。”来买鸡蛋的刘阿姨感叹,“希望鸡蛋价格再降一点,老百姓(62.980,0.47, 0.75%)也好安心。”
刘通介绍,近期鸡蛋的销售正常,供应量充足,需求相对平稳。鸡蛋价格受期货市场影响较大,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已经按照期货价格在高位运行了很长时间,本周到了不得不降的时候。这种下降是“迟来的”,网络报价终于有“兜不住”的时候了。他分析,尽管12月14日至20日这一周降幅较大,按照鸡蛋的产能,价格还可以更低一些,下一步估计会稳中有降。
-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19年12月25日
鸡蛋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但不少人对鸡蛋的存放和食用存在误区,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一:鸡蛋不可横放保存
新鲜鸡蛋刚买回来,就放进冰箱的抽屉里?那你可就做错了!
如果把新鲜鸡蛋横放,蛋黄就会上浮,靠近蛋壳,变成粘壳蛋。所以鸡蛋不宜横放保存。
二:保存鸡蛋的小窍门
1、正确地放在冰箱里储存
鸡蛋正确的存放方法是,放的时候要大头朝上、小头在下。这样可使蛋黄上浮后贴在气室下面,既可防止微生物侵入蛋黄,也有利于保证蛋品质量。
2、鸡蛋忌与挥发性物质同装运
葱、姜、辣椒等挥发性物质的强烈气味,会通过蛋壳上的气孔渗入鸡蛋中,加速鸡蛋变质。
3、从冰箱中取出的鲜蛋要尽快食用
不可再久置或再次冷藏,鸡蛋取出后在室温下会“发汗”,小水滴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会很快透过蛋壳深入蛋液内层,所以鸡蛋已不能保质,要马上食用。
4、鸡蛋存放前不可用水冲洗
有些鸡蛋的外壳很脏,人们喜欢清洗后再存放,以免污染其他食品。但清洗会破坏鸡蛋原有的外蛋壳膜,使细菌和微生物畅通进入蛋内,加速鸡蛋变质。可以用保鲜袋或膜包起来再放,就不会造成污染了。
5、有独立的存放空间
在没有条件冷藏鸡蛋的时候,要尽量用干净的纸或布做成鸡蛋形状的空穴,使每个鸡蛋有独立的存放空间,并且避免直接暴露在空气里。
三:鸡蛋也有保质期
鸡蛋变质的时间与存放时的温度、湿度紧密相关。
在我国北方,夏季在室温下存放30~35天、冬季在15℃以下存放40~50天,一般不会变质。
在温度高和潮湿的南方,保存25~40天就可能变质。当温度高于25℃时,鸡蛋变质腐败的时间将明显缩短。
四:中老年人不必怕食蛋黄
传统观点认为鸡蛋黄含胆固醇高,是直接造成人类发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中风的罪魁祸首。所以,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敢吃鸡蛋黄。
专家认为,中老年人每天吃1~2个鸡蛋,包括蛋黄,是有益健康的,但不宜食之过多。
五:毛鸡蛋不宜吃
毛鸡蛋即孵化小鸡而没出的蛋。有人认为这种死胎蛋营养价值高,而且可以治多种病,实际上没有科学根据。
因为这种鸡蛋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都已发生变化,且死胎蛋内几乎100%含有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
这些病菌对人体有害。食用这种蛋可能会发生食物中毒、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
六:鸡蛋禁用红药水染红
我国民间有用红药水把鸡蛋染红以示喜庆的习俗。红药水又叫红汞,属外用消毒药,不可内服,因内含有毒的汞。
红药水煮鸡蛋时汞会穿过蛋壳表面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再透过蛋壳内的一层薄膜,进入蛋白和蛋黄,人食后便会引起中毒。
- 详细资料
- 分类:生活
- 发布于 2019年12月24日
原标题:中国再降关税: 猪肉税率降至8%, 哮喘、糖尿病药品原料零关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此前指出,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只有4.4%,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美国贸易加权的实际进口关税是2.4%,欧盟是3%,澳大利亚是4%。
12月2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称,自2020年1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
明年起,中国将对850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冻猪肉的进口关税由此前的12%下调至8%;水果税率也大幅降低,其中冷冻牛油果从30%大幅下降至7%,橙汁的关税从30%降至15%;此外,治理哮喘的药品及生产新型糖尿病药品的原料实现了零关税。
此外,中国将降低150多项木材和纸制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水平从5.3%左右降至3.2%左右。中国还将降低半导体检测分选编带机、多元件集成电路存储器、光刻胶用分散液、培养基等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及原材料的进口关税。
明年7月1日起,中国还将对176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五步降税,同时与此相衔接,相应调整其中部分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口暂定税率。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表示,上述调整措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成果。
猪肉、水果、药品等降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的通知称,自2020年1月1日起,中国将对850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海关每年年底会制定来年新的税则,近几年来通过进口暂定税率降低关税几乎成为年末的一个常规性的操作,“2018年初对948项进口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今年是706项,明年是850余项,连续数年降低关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贸系主任、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明年开始的新一轮的降低关税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发展需要上更具针对性。
比如,为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明年将适度增加国内相对紧缺或具有国外特色的日用消费品进口,新增或降低冻猪肉、冷冻鳄梨、非冷冻橙汁等商品进口暂定税率。
在暂定税率表中,冻的带骨猪前腿、后腿及肉块,其他冻猪肉的最惠国税率均为12%,而2020年暂定税率均降至8%;同时,为了支持国内生猪恢复生产,对10个税目的用于猪饲料的杂粕,继续实行零关税。冷冻鳄梨税率将从30%大幅下降至7%,大包装非冷冻橙汁的关税从30%降至15%。
魏浩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在猪肉与水果等市场出现了价格的大幅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更对生产企业的生产预期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降低关税有利于扩大这些商品的进口,缓解短期内部分商品的供应紧张,平抑这些领域价格的大幅波动。
为降低用药成本,促进新药生产,通知要求,对用于治疗哮喘的生物碱类药品和生产新型糖尿病治疗药品的原料实施零关税,而在此之前,生物碱类药品税率为5%,治疗“三高”的阿托伐他汀钙与重组人胰岛素的关税为6.5%与4%。
魏浩指出,中国的医药消费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且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等问题,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人规模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大,且呈现年轻化。“在不少领域,国内的医药与医疗服务供给是供不应求的,扩大进口有利于缓解供给不足。”
他表示,前几年中国对抗癌药、罕见病药及原料降低了关税,此次进一步降低了慢性病药,这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用药成本。
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此次新增或降低了半导体检测分选编带机、高压涡轮间隙控制阀门、自动变速箱用液力变矩器和铝阀芯、铌铁、多元件集成电路存储器、大轴胶片原料、光刻胶用分散液、培养基等商品进口暂定税率。
崔凡表示,上述设备和零部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扩大这部分进口有利于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
魏浩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国家通过在核心零部件、技术与原材料上的断供来打压中国企业,中国亟需扩大这些领域的进口以解决“卡脖子”问题;此外,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提高了关税,相关企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上游降低关税将有助于降低这些企业的运行成本。
中国关税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20年7月1日起,中国还将对176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五步降税,同时与此相衔接,相应调整其中部分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口暂定税率。
崔凡指出,信息技术产品降税是基于此前达成的WTO扩大《信息技术协定》(ITA)而实施的降税,上述协定制定了分阶段削减关税的时间表,中国按照这一协定降低关税表明,中国将坚决维护WTO有效性,这也是WTO仍在运转的一个标志。
2015年达成的ITA是WTO近20年来达成的最大规模的关税减让协议,协议在1996年《信息技术协定》产品范围基础上新增201项产品,所有产品计划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降税,绝大多数产品将在3到5年后最终取消关税。
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订的自贸协定或优惠贸易安排,2020年中国将继续对原产于23个国家或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
其中,进一步降税的有中国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格鲁吉亚、智利、巴基斯坦自贸协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
崔凡表示,根据自贸协定开展的关税减免是最惠国待遇之外的协定税率,这并未计入平均关税的范畴,近年来中国相继签订了多个自贸协定,并开展多个自贸协定谈判,随着协定关税的落地,中国实际的关税水平要更低一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2月19日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指出,目前我国已经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7个自贸协定,正在与28个国家进行11个自贸协定谈判、或者是升级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为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的有关精神,与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调整时间相衔接,自2020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钨废碎料和铌废碎料2种商品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最惠国税率。
崔凡指出,提高污染性产品的进口壁垒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在限制进口“洋垃圾”、废铜烂铁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基于这一考虑。
他强调,暂定关税是中国在履行义务之外自主设定的更低的关税,它并非协定关税,更非WTO框架下的约束关税,中国完全有权利在约束关税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将已降关税再提升上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约束关税为10%,截至20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履行完毕,关税由2001年的15.3%降至9.8%。2018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五次下调进口关税,除美国之外,中国对其他WTO成员国产品平均关税已降低到大约只有6.7%,这已接近一些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欧盟的平均关税是5%,美国的平均关税在3.5%。
而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此前指出,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只有4.4%,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美国贸易加权的实际进口关税是2.4%,欧盟是3%,澳大利亚是4%。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12月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中国重点降低了部分工业品关税,以及人民群众需求旺盛的日用消费品和汽车关税,对抗癌药物实施了零关税,2018年全年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税负约700亿元。2019年,又对部分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降税。未来,还会适时更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激发和释放进口潜力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