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7年11月30日
你的电子邮箱地址可换售价49元的创意帆布包,一个手机号码可抵价值168元的个性帽衫,而一张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的自拍照,则可换购儿童电子手表、行车导航仪和充电宝等电子产品。
看到了吗?你的个人信息很值钱!
全国首家信息杂货铺开张
11月26日,国内首家信息杂货铺(Data Pay)在北京凤凰汇艺术沙龙火爆开业。在这里,所有的商品不需要花钱买,只能用个人信息交换。
此次活动由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信息换购商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九成体验者轻松交出个人信息
一些你在网上随手填写的信息,在这里可以换购真正的商品。26日中午,国内第一家“信息换物品”的“商店”——Data Pay(信息杂货铺)一经开业便吸引了数百位市民参与。
信息杂货铺开业。
这里的商品可以信息交换
“原价218元的充电宝现在不要钱,只要你的一张照片即可兑换。”
“就这样就把东西给我了,不用钱吗?你们怎么那么好!”
走进店里,顾客初时的反应大多是疑惑和惊讶——在这间店里,你可以看到明码标价的设计款帆布袋、帽衫、电子商品等,在选中心仪的商品后,参与者拿着标价签即可到收银台,用对应的个人信息“买单”。
与众不同的付款方式让不少人感到新奇,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现场准备的300件商品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几乎售罄。
选中商品即可用信息交换
南都记者发现,九成以上的体验者对于交换个人信息并不排斥,有的还因为限购一件而感到遗憾,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被他们轻易交出的个人信息可能远比现场的兑换品更有价值。
一位体验者说自己曾因为电话诈骗而损失1600元,但他还是用手机号兑换了价值168元的帽衫。还有人直言, “这有啥可怕的?反正我的信息已经到处都是了。”
然而,当人们满心欢喜拿着商品准备离店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展示区里,相关工作人员用顾客交出的信息进行了三个小实验。
用手机号码换购帽衫的人即刻收到了一则垃圾短信。用邮箱交换帆布袋的人在现场的大屏幕上看到,工作人员用该邮箱搜索出了其注册过的所有网站。而用照片换最贵的电子产品的顾客,则看到了自己的自拍照被合成了脱发广告的代言人。
参加活动的外国友人。
“原来照片也可以泄漏隐私!”一名在活动中用自拍照兑换了一个行车记录仪的外籍人士惊呼。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平时他非常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不会轻易给出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邮箱,但他从没意识到,照片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比如被合成不实广告。
还有不少人直言尴尬,也有的立刻变得警惕,表示不愿意交换了。在看到照片被篡改使用后,一位年轻父亲告诉换购儿童手表的女儿,“看到了吧?以后告诉妈妈不能在朋友圈随便发你的照片!”
但在所有体验者中,仅有一位提出“反悔”要求:“原来换这个商品需要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可不可以不换了?”
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现场的演示只是模拟,但看上去依然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想唤起大众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视,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信息泄露已成日常 民众表示无可奈何
在今天,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与滥用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刚下载了一个金融类APP,下一秒推销贷款的短信来了。你才走出售楼中心,装修公司的推广人员就打电话来了。
市民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平时经常能接到骚扰电话和短信,已经不堪其扰,“希望手机服务运营商能在这方面加大保护力度。”
除了李女士,不少参与者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遭遇的个人信息泄露的经历。
今年7月,家住北京的张先生被骗了18700元。当时他接到一个短信称,孩子所在培训班需要收费,请将钱汇入某银行账号。一时大意,张先生按要求转了账。等意识被骗后,他的钱已经被转走了,直到现在依旧没有追回。
“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是自己泄露的。”张先生表示,这样的信息交换活动很有意义,非常直观地告诉大家个人信息很值钱,而且一旦泄露后被随意滥用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
上述外籍人士则注意到,在中国,扫描二维码的电子支付方式应用极为广泛,而这种支付方式增加了中国发生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比起通过银行支付,人们根本无从知晓二维码背后可能隐藏的犯罪行为”。
“这样用信息交换商品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该外籍人士透露,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泄漏重要的个人信息。“如果你真的这样做,那么当你突然收到成百上千的垃圾信息的时候,你也不该为此感到惊讶”,他说。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洪延青告诉南都记者,我们无时不刻都在给出个人信息,丝毫没有考虑这些个人信息有多大价值,被收集后会被用在什么地方,又会被哪些第三方看到。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给予公众一些提醒。
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手册
所有参与者提供的个人信息在走出杂货铺都将删除
在展示环节结束后,每一位体验者都会收到一张《个人信息保护承诺书》和《不做网络透明人——隐私保护手册》。顾客在活动现场提交的用以交换商品的邮箱、手机号码和照片等,仅用于现场展示和宣传教育使用。离开现场后,他们所提交的个人信息将被彻底删除。
信息泄露追责难 民众需提高保护意识
“每次莫名其妙地就接到推销电话,什么卖保险的、房产抵押的,都不知道信息是从哪儿泄露出去的。我根本就没有房子好吧。”一位体验者哭笑不得地说,“但我觉得个人信息滥用的问题很难靠企业自律,还是要靠政府加强监管。”
在洪延青看来,掌握个人信息的环节很多,因此要找到真正的泄露源头具有一定难度。这也导致事后追责往往面临取证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监管和媒体的监督,可以给收集和拥有个人信息的组织和机构一些压力,敦促他们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洪延青建议,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日常中应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不知道来源的二维码尽量别扫,也不要下载打着“免费”名号、来源不明、没有经过应用商店审核认证的APP。
活动现场。
芝麻信用首席隐私官聂正军告诉南都记者,保护个人隐私首先是不要轻易将个人隐私泄露给不安全的个人或者企业。平时可以定期去手机的隐私设置页面,观察是否有不合适的隐私授权行为。有些不用的软件应该及时注销。此外,密码的设置要复杂化,不能“一个密码走天下”。不然小平台被攻破了,大平台的信息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体验店内装饰的10幅画作和兑换用的袜子、小熊玩具来自公益机构WABC无障碍艺途。今年8月,WABC 曾联合腾讯公益、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发起“小朋友画廊”线上活动,参与者在腾讯公益捐赠一元就可以购买一幅电子版的由WABC学员创作的画作,活动上线后受到广泛关注。
据悉, “Data Pay”(信息杂货铺)活动由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蚂蚁金服、奇虎360与WABC无障碍艺途合办。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7年11月30日
你的电子邮箱地址可换售价49元的创意帆布包,一个手机号码可抵价值168元的个性帽衫,而一张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的自拍照,则可换购儿童电子手表、行车导航仪和充电宝等电子产品。
看到了吗?你的个人信息很值钱!
全国首家信息杂货铺开张
11月26日,国内首家信息杂货铺(Data Pay)在北京凤凰汇艺术沙龙火爆开业。在这里,所有的商品不需要花钱买,只能用个人信息交换。
此次活动由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信息换购商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九成体验者轻松交出个人信息
一些你在网上随手填写的信息,在这里可以换购真正的商品。26日中午,国内第一家“信息换物品”的“商店”——Data Pay(信息杂货铺)一经开业便吸引了数百位市民参与。
信息杂货铺开业。
这里的商品可以信息交换
“原价218元的充电宝现在不要钱,只要你的一张照片即可兑换。”
“就这样就把东西给我了,不用钱吗?你们怎么那么好!”
走进店里,顾客初时的反应大多是疑惑和惊讶——在这间店里,你可以看到明码标价的设计款帆布袋、帽衫、电子商品等,在选中心仪的商品后,参与者拿着标价签即可到收银台,用对应的个人信息“买单”。
与众不同的付款方式让不少人感到新奇,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现场准备的300件商品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几乎售罄。
选中商品即可用信息交换
南都记者发现,九成以上的体验者对于交换个人信息并不排斥,有的还因为限购一件而感到遗憾,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被他们轻易交出的个人信息可能远比现场的兑换品更有价值。
一位体验者说自己曾因为电话诈骗而损失1600元,但他还是用手机号兑换了价值168元的帽衫。还有人直言, “这有啥可怕的?反正我的信息已经到处都是了。”
然而,当人们满心欢喜拿着商品准备离店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展示区里,相关工作人员用顾客交出的信息进行了三个小实验。
用手机号码换购帽衫的人即刻收到了一则垃圾短信。用邮箱交换帆布袋的人在现场的大屏幕上看到,工作人员用该邮箱搜索出了其注册过的所有网站。而用照片换最贵的电子产品的顾客,则看到了自己的自拍照被合成了脱发广告的代言人。
参加活动的外国友人。
“原来照片也可以泄漏隐私!”一名在活动中用自拍照兑换了一个行车记录仪的外籍人士惊呼。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平时他非常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不会轻易给出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邮箱,但他从没意识到,照片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比如被合成不实广告。
还有不少人直言尴尬,也有的立刻变得警惕,表示不愿意交换了。在看到照片被篡改使用后,一位年轻父亲告诉换购儿童手表的女儿,“看到了吧?以后告诉妈妈不能在朋友圈随便发你的照片!”
但在所有体验者中,仅有一位提出“反悔”要求:“原来换这个商品需要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可不可以不换了?”
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现场的演示只是模拟,但看上去依然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想唤起大众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视,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信息泄露已成日常 民众表示无可奈何
在今天,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与滥用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刚下载了一个金融类APP,下一秒推销贷款的短信来了。你才走出售楼中心,装修公司的推广人员就打电话来了。
市民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平时经常能接到骚扰电话和短信,已经不堪其扰,“希望手机服务运营商能在这方面加大保护力度。”
除了李女士,不少参与者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遭遇的个人信息泄露的经历。
今年7月,家住北京的张先生被骗了18700元。当时他接到一个短信称,孩子所在培训班需要收费,请将钱汇入某银行账号。一时大意,张先生按要求转了账。等意识被骗后,他的钱已经被转走了,直到现在依旧没有追回。
“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是自己泄露的。”张先生表示,这样的信息交换活动很有意义,非常直观地告诉大家个人信息很值钱,而且一旦泄露后被随意滥用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
上述外籍人士则注意到,在中国,扫描二维码的电子支付方式应用极为广泛,而这种支付方式增加了中国发生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比起通过银行支付,人们根本无从知晓二维码背后可能隐藏的犯罪行为”。
“这样用信息交换商品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该外籍人士透露,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泄漏重要的个人信息。“如果你真的这样做,那么当你突然收到成百上千的垃圾信息的时候,你也不该为此感到惊讶”,他说。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洪延青告诉南都记者,我们无时不刻都在给出个人信息,丝毫没有考虑这些个人信息有多大价值,被收集后会被用在什么地方,又会被哪些第三方看到。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给予公众一些提醒。
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手册
所有参与者提供的个人信息在走出杂货铺都将删除
在展示环节结束后,每一位体验者都会收到一张《个人信息保护承诺书》和《不做网络透明人——隐私保护手册》。顾客在活动现场提交的用以交换商品的邮箱、手机号码和照片等,仅用于现场展示和宣传教育使用。离开现场后,他们所提交的个人信息将被彻底删除。
信息泄露追责难 民众需提高保护意识
“每次莫名其妙地就接到推销电话,什么卖保险的、房产抵押的,都不知道信息是从哪儿泄露出去的。我根本就没有房子好吧。”一位体验者哭笑不得地说,“但我觉得个人信息滥用的问题很难靠企业自律,还是要靠政府加强监管。”
在洪延青看来,掌握个人信息的环节很多,因此要找到真正的泄露源头具有一定难度。这也导致事后追责往往面临取证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监管和媒体的监督,可以给收集和拥有个人信息的组织和机构一些压力,敦促他们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洪延青建议,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日常中应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不知道来源的二维码尽量别扫,也不要下载打着“免费”名号、来源不明、没有经过应用商店审核认证的APP。
活动现场。
芝麻信用首席隐私官聂正军告诉南都记者,保护个人隐私首先是不要轻易将个人隐私泄露给不安全的个人或者企业。平时可以定期去手机的隐私设置页面,观察是否有不合适的隐私授权行为。有些不用的软件应该及时注销。此外,密码的设置要复杂化,不能“一个密码走天下”。不然小平台被攻破了,大平台的信息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体验店内装饰的10幅画作和兑换用的袜子、小熊玩具来自公益机构WABC无障碍艺途。今年8月,WABC 曾联合腾讯公益、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发起“小朋友画廊”线上活动,参与者在腾讯公益捐赠一元就可以购买一幅电子版的由WABC学员创作的画作,活动上线后受到广泛关注。
据悉, “Data Pay”(信息杂货铺)活动由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蚂蚁金服、奇虎360与WABC无障碍艺途合办。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7年11月30日
距2018年1月1日仅剩2个月时间,多家奶粉企业竖起了倒计时牌——从这一天起,只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才能上市销售。
这对奶粉企业来说,就像一场“大考”:一方面要力争进入配方奶注册目录;一方面还要清掉此前生产奶粉的“库存”。
事实上,“清库存”的商战已经打响。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多家奶企大幅降价促销,抛售尚未通过配方注册的奶粉。
对这一“史上最严的奶粉新政”,日前,乳业巨头荷兰皇家菲仕兰CEO鲁乐夫(Roelof Joosten)在接受南都专访时却表示“赞赏”。在他看来,更严格的监管制度将有助于规范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他还预测,今年内,将有近2000个奶粉品牌被淘汰出中国市场。
多款婴幼儿奶粉价格“大跳水”
国家食药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是在去年6月。
有嗅觉敏锐的业内人士发现,《办法》尚未正式实施,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便“应声而动”:达能旗下的新西兰可瑞康金装系列奶粉悄然撤离中国、雅士利则抛售了施恩品牌。
“抛售”很快蔓延开来。
首先是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一些小厂家奶粉品牌、以及大厂家副品牌和子品牌。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部分小厂家逐步减产停产,此前扎堆三四线城市的小品牌甚至出现缺货断货的情况。
此外,不少知名品牌,比如雀巢、雅培、惠氏、雅士利等,也都启动“清仓”。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近期,“清仓”“促销”尤猛,有的婴幼儿配方奶折扣力度已跌破半价。
南都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看到,婴幼儿配方奶销售区,满赠、返券等促销活动比比皆是。
原销售价为358元的惠氏铂臻幼儿乐3段配方奶粉,现在售价仅200多元;若生产日期为2016年,价格还可更低,购满2罐还可赠送价值不菲的礼品。
在一家澳洲中文直购平台上,雀巢能恩金盾1段奶粉则从原价38.5澳元跌至16澳元,折合人民币约84元,折扣力度过半。
配方奶清仓“混战”之后将迎来规范期
南都记者了解到,上述“清仓”“抛售”,与此前中国婴幼儿配方奶市场乱象有关。
国家食药总局原副局长滕佳材曾透露,此前国产奶粉品牌中,103家乳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个别企业配方数量甚至超过180个。
行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提供的一份行业分析报告也显示,国内存在配方制定随意、更换频繁、“一张配方打天下”等现象。
而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则要求从2018年1月1日以后,只有通过审核、拿到注册证书的配方才有资格在中国境内市场销售,一家企业最多只能有3个系列9种配方,以此来规范奶粉市场、提高奶粉配方质量。
“注册制的审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配方、标签以及工艺和设备生产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介绍说,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人才、研发能力、管理都明显不达标,“既然肯定无法通过注册,就只能选择打折促销的方式把存货赶在‘大限’前处理掉,然后退出市场。”
荷兰皇家菲仕兰CEO鲁乐夫。
日前,菲仕兰CEO鲁乐夫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通过这样一个严厉的制度,可以把市场上一些“牛仔”,即鱼龙混杂的品牌挤出市场。他还预测,注册制度实施后,未来将有近2000个品牌从中国市场上消失。
“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将能让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变得更安全、规范。” 鲁乐夫指出,今年内,将会看到很多没有通过注册制度的企业“清库存”,“这将会导致我们的销售业绩短暂下滑,但是这之后就会看到‘牛仔’被赶出去后带来的好处。”
已有448个配方通过注册国内企业占7成
南都记者从国家食药总局获悉,继今年8月公布首批通过注册的配方奶名单后,其后,几乎每周都有公布新通过注册的名单。
截至目前,已有74家企业、448个配方品牌通过注册。其中,国内企业占比较大,占总数的近7成。
“在注册的门槛要求上,对进口奶粉和国内企业的要求其实是一致的。”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介绍,但在注册过程中,进口奶粉企业准备资料会有更多的程序,比如中英文翻译、公证认证的过程、针对国外工厂技术资料的沟通等,“像菲仕兰第一批就能通过注册,证明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刘学聪认为,结合婴幼儿奶粉的注册制度“一家企业不超过3个系列9个配方”的要求,未来中国市场上包括进口奶粉、国产奶粉在内所有的配方数量将保持在2000个左右。
南都记者关注到,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布局来看,目前一二线城市婴配奶粉市场以进口大品牌为主,受注册制影响较小;但对国产品牌扎堆的三四线市场来说,将迎来洗牌。
宋亮也指出,注册制表面上看是对国产大品牌利好,但随着进口奶粉品牌的渠道下沉,三四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于本身配方数量较少的正规大企业,宋昆冈建议,应整合和扩大销售渠道,“特别要迅速占领五线、六线市场”。因为当地的小品牌迫于新政很可能会退出市场,给大企业渠道下沉带来商机。
未来将从“价格战”转为“研发创新战”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了注册,并不等于自此有了“护身符”。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指出,通过注册的企业未来组织生产,必须按照配方注册要求严格执行,如果没有持续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证书可能被收回甚至撤销。
“想要赢得市场,还需要企业持续对产品的安全性予以保证,科学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品质才是核心。”刘学聪说。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姜毓君则指出,注册制将让企业沉下心来,考虑配方的科学性、针对性、营养性。据介绍,即便是国内外的大型奶企,有着雄厚的研发和积累,也并不会盲目推崇配方的数量,而是通过对母乳的研究,让奶粉配方更接近于母乳。
“接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证明我们的产品有最高的质量标准,提供妈妈和宝宝所需要的营养。”鲁乐夫也向南都表示。
【科普】
海淘“洋奶粉”真的更靠谱吗?
这样给宝宝选一款合适的配方奶粉
由于对国产奶粉缺乏信心,通过“海淘”渠道,直接从国外买“洋奶粉”,让妈妈感到更“安全”。
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5年,中国奶粉年进口量从14万吨增长到72万吨,还有不少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跨境电商购买。
但是,“海淘”回来的“洋奶粉”真的比中国市场上的奶粉更靠谱吗?
其实不见得。
事实上,世界各国制定的奶粉标准都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框架下,区别在于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每日人体营养需求,来制定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养水平。
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栏目曾检测欧洲、美国、日本的6个品牌和3个中国品牌的1段婴儿配方海淘奶粉发现,根据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外国品牌中有4款产品都未达标,原因主要在于维生素缺乏和矿物质超标。
比如日本奶粉的碘元素含量没达到中国标准,是因为日本人摄入海产品较多,而中国内陆食物中或者环境中碘的含量就比较低,需要补充。
业内专家指出,不符合中国标准的海淘奶粉虽然不会百分之百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但是指标不合格,确实会增加风险发生的机率。给宝宝挑选配方奶,国内市场上通过国家食药监局注册的配方品牌,不失为更靠谱的选择。
认准通过注册的配方名单(截至10月25日)
部分名单如下: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