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8年5月02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教育产业的变革,技术与教育融合才能共创新时代的美好教育。近日,在“AI生万物·GMIC2018”未来教育峰会上,“魔镜系统”成为最受关注的教育科技应用之一。
在传统的教室里,教育过程无法直观地呈现出来,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们既不知道如何科学分析教学过程,也很难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体验。有了AI技术,可以对图像、语音、文字等数据进行识别,同时形成一个信息汇集的平台。“魔镜系统”正是基于此,开发出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的应用,比如,学生听课质量反馈,老师授课评价,师生风格匹配。
“魔镜系统”是一套智慧教室的解决方案,通过软硬件结合,让教室拥有眼睛(摄像头),耳朵(麦克风),大脑(云)及其他器官(答题器,ipad),让教学过程变得可被量化。据好未来 AI Lab负责人杨松帆介绍,此系统让教学过程变得透明化和数据化,未来将衍生出更多教育+AI的产品,提供更全面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据了解,去年8月,好未来正式成立AI Lab,先后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助力“科技+教育”进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展开深入探索。“我们将把科技本身当作业务,打造真正的智慧教室。同时,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为教育行业赋能,以开放的心态连接行业,共同为教育公平化做出贡献。”杨松帆说道。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8年5月02日
快递送货上门”本就不该是问题。任何新的技术和设施的应用,都需以契约意识为前提,而不能仅方便了自己,却将麻烦丢给消费者。
5月1日起,新的《快递暂行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条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从网友的反馈来看,“《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或许是关注度最高的条例之一。许多人直接将该规定“翻译”为:“快递员若事先未与消费者沟通,便将快件直投快递柜的行为属违规”,更是引发了热议。
这或从一个侧面证明,自从快递柜在各大小区门口设立之后,快递员送货不上门,成为许多消费者比较头疼的事情之一,是快递服务领域中民生痛点所在。
事实上,无论从过去的经验,还是快递公司本该履行的责任来看,“快递送货上门”本就不该是问题,确实是因为快递柜多了以后,才成为问题。
快递柜能够善加利用,实际上也是一款既能便民又节省快递公司成本的新设备。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网上订购商品,常常不在家,快递送货上门时,如果能暂时存放在快递柜里,就能解决快递员重复送货的辛苦,也能保证消费者的快递安全送达。那些设置快递柜的公司,设立之初,也正是瞄准了消费者的这块需求所在,为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只是遗憾的是,任何事物似乎总有利弊的两面。如今,原本为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快递柜,逐渐成为了一些快递员偷懒的工具。这些快递员在并没有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之下,擅自将快递直接投入快递柜,让消费者下楼自取,而不管消费者是不是在家。更有甚者,有些快递员在将快递投放至快递柜之后,也没有通过短信或电话及时通知消费者,以至于延误快递收取时间。
这种做法,当然有利于快递员的工作效率,但却令许多消费者窝火,尤其对于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而言,更是增添了不小的麻烦。而对于那些需要当面验货的快递,这种做法甚至有可能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因为快递投入快递柜就属于签收状态,而这很有可能造成卖家不愿意退换残次货品。
实际上,自从快递柜成了许多快递员偷懒的工具之后,类似的抱怨在网络上就一直不绝于耳。
尤其是现在,一些快递柜公司在谋划着收取消费者的快递存放费用,如果前提是快递员事先不商量就直接把快递投入快递柜,那势必将引出更为复杂的问题。
《条例》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权益,如今快递员如果拒绝送货上门,目前规定属于违规。虽然《条例》中并未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毕竟明确了投递规则,消费者亦可以以此为据维护自身权益。
需要明白的是,《条例》并非无视快递员或快递公司之辛苦,或反对其使用新技术以提高效率。在《条例》中,可以看出新规也是鼓励快递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多样化的,比如《条例》提出,要促进快递企业使用智能末端服务设施、快件信息化管理系统等。
其实,依照现有规定,快递员如果能够提前通过电话或短信与消费者沟通,或者在网购之初就约定投送到快递柜,快递柜依然会是一个提高投放效率的“良器”。关键在于,任何新的技术和设施的应用,都需以契约意识为前提,而不能仅方便了自己,却将麻烦丢给消费者。
- 详细资料
- 分类:游戏
- 发布于 2018年4月23日
随着互加微信比互留手机号更普遍地成为“认识一下”的方式,一个人的朋友圈也就这样渐渐被越来越多不算熟悉的人看到。微信朋友圈最初的私密性和封闭性,早已不复存在。
于是,很多人为了保持私密性,除了屏蔽和分组之外,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这似乎正在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认识一下可以,但我不愿意你了解我太多过去;如果你不持续关注我,那就别想看到有关我更多的东西……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种种心态可谓不一而足。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有本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名叫《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句话你可能感觉很耳熟,因为被无数次地代入别的名词来用过。
那么,当你在微信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时候,你是在心里给自己和其他人,设置些什么呢?
不太理解
稍等,我翻一下“剪贴簿”
什么?谁撕得只剩三页了!
——对于这种含金量低的朋友圈,一个月看上几分钟,本来是很高效的事情,但是只剩三页的剪贴簿,还有必要保留吗?
最开始发现身边有朋友设置了“三天可见”,是我专门去看一个前同事的朋友圈的时候。这位姐姐挺矫情的,有点喜欢晒娃,三天两头发一些她女儿的柔光滤镜照,于是我很早就屏蔽了她。
但毕竟大家还是同在一个群里,时不时会聊天,而且我也是个好奇心、八卦心比较重的家伙,偶尔也会想看看她又带娃去哪儿遛了、去哪儿逛街了什么的,万一那个地方还有点儿好玩呢?
用这种“单方面关进小黑屋(屏蔽)”+“偶尔不定期看望(翻过往记录)”的方式,我自以为节约了不少平时的精力,想了解些什么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去了解。
对于这些半熟不熟的微信联络人,这样处理后的朋友圈,在我看来就像一本关上的剪贴簿,本子上尽管他们去贴那些花花绿绿的照片,写那些半真半假的心得,都不会影响我。当我有闲心和时间的时候,就随手捡出一本来翻阅一下。
多半时间,翻完了之后,我会在心里默默点头:“嗯,看来当初屏蔽他们是有道理的。”
就在上周,和闺蜜聊天时,她问我某个商场是不是有个牌子的家居产品在打折,我忽然想起那个前同事貌似去逛过,因为她在群里说自己买了好多“美美的香薰蜡烛”,说要给女儿来个烛光浴什么的。
我心想,她一定会发朋友圈。便自信地对闺蜜说,“稍等,我来翻一下剪贴簿。”她还奇怪我为啥冒出来这个词儿,我一边得意地打开微信,找到那位前同事的名字,一边给她解释自己的“发明创造”。
结果,紧接着我就哑火了——
捧着手机看了两秒钟,我抬起头望向闺蜜:“什么!她居然设置了三天可见!”
同时她仍然保持着每天都发至少一条的频率,那次提到买东西的时候,至少一周以前了,如有需要的信息,也是啥都看不见了。最新一条又是她家那个柔光滤镜的半虚构宝贝,手拿一支甜筒,得意洋洋对着镜头笑……
一瞬间竟然心生遗憾,其实有时候翻翻她的“剪贴簿”,二十条里面总还有一两条有点儿意思的原创或值得浏览的转发文章。休息时间那么宝贵,我也不想成天抱着手机刷,对于这种含金量低的朋友圈,一个月看上几分钟,本来是很高效的事情,但是只剩三页的剪贴簿,还有必要保留吗?
从此以后,这位前同事可能永远都会是隐藏在我通讯录里的陌生人了。(Vivian)
过去一时的感慨之言
变成意想不到的小小感动
——心里某处仿佛被一根手指轻轻触动。不仅是因为没想到她竟然会认真看我朋友圈,更因为连我自己都不曾去翻当时随手的记录,她却记得。
第一次跟朋友抱怨那个“三天可见”朋友圈的时候,对方发过来一句段子,大意是:让刚加的还不太熟的人翻自己以前发的朋友圈,感觉像在被挖祖坟。
我在心里翻了个巨大的白眼,这个比喻大概是我见过最夸张的了。把自己随手拍的图、随口发的嗲,看得比天还大,也是自恋到家。
同时也禁不住感慨,微信的初始设置下,陌生人都能查看十张照片,现在圈子越收越紧,也越来越没有“朋友”的味道了。
但是,图片是你选的,文字是你敲的,私密的心事,尽可以写日记或藏在心里,愿意发出来,前提就是与人分享啊!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一个刚认识的人,甚至有人说,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人的“隐形简历”,如果只显示三天的朋友圈,无形中也会让自己少了很多被潜在朋友了解的机会。
以及,被理解的机会。
上个月我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小低谷。从外表上来看,生活依然风平浪静,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在我自己内心,却一度难过挣扎到连续失眠。
而且无人可诉。现在谁压力不大呢?只要看上去没遭受巨大损失或意外变故,再难过也没办法说。我感觉自己已经开始理解那些患上抑郁症的人了。
直到上周五的中午,在星巴克碰见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本以为只是普通寒暄两句,我堆着礼貌而不失真诚的笑,心里其实冷冷的,端着咖啡打算走,她忽然叫住我,没头没脑地说,“对了,一直想问你:上个月你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我觉得说得特别好,是哪位大神的原话啊?”
我当场愣住了,心里某处仿佛被一根手指轻轻触动。不仅是因为没想到她竟然会认真看我朋友圈,更是因为连我自己都不曾去翻当时随手的记录,她却记得。
不好意思地笑笑,心里热乎起来,“莱昂纳德·科恩,我很喜欢的歌手。”
她也微笑起来,“你配的那张意境图也好美啊。你真是个感性的妹子。”
过了两天我才想起来,这位朋友是个摇滚迷,她怎么会不知道科恩呢?我点开她的朋友圈,她一两个月才发一条朋友圈,我很快就翻到了2016年11月,科恩去世那天,她简简单单发了一句“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与我舞到爱的尽头)”,正是科恩的一首歌名。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与遗憾共生,并安之若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生命是如此短暂,让我们唱歌吧,让我们跳舞吧,让我们随着音乐,缓缓舞向所有的尽头。
如果我也设置了三天可见,或者她如此设置,那么这份意想不到的小小感动,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前,我以为朋友圈很干净或者喜欢都删掉的人很酷,后来我又想,其实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没用的链接、过时的段子、新欢、旧爱……他们根本不在乎过去发生了什么,自己曾经如何。活在现实、看向未来,真正的放下不是绝口不提,而是在回忆涌上心头的某一天,自己笑着跟朋友讲讲。(霜酱)
支持如此
大领导突然面对面加微信
之前的分组设置派不上用场
——之前对朋友圈的分组设置里没有领导,所以,新加的人不管我怎么分组,都可以完整看到我曾经发出的所有信息。
我从小就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从读书时代的手写日记到QQ空间,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重大事件的记录、电影音乐的评论、日常生活的感叹,都被我零星记录了下来。
在网络空间里,我曾经的划分是:工作在QQ,生活在微信。可是不知不觉间,工作和生活的联络都逐渐转移到了微信上,我一度花了大把的时间把所有的联系人都分类整理,坚持用不同的面孔来面对不同的人。
于是,我的朋友圈开始陆续出现“亲戚不能看系列”、“同事不能看系列”、“酒肉朋友不能看系列”以及“指定人士必看系列”,就这样累并痛快着持续了好长时间。
虽说自己的朋友圈自己做主,但偶尔也会出现不小心选错分组或选错可见的尴尬情况。记得有一次我休年假,并没有告之同事要出国旅游,结果发朋友圈时不小心选成了同事可见,于是好几个同事纷纷私聊我,让我帮忙带东西。迫于无奈,我回国时还给每个办公室都带了一份伴手礼,本来想彻底放松的年假,因为一条选错分组的朋友圈,搞得有点劳累。
起初知道三天可见这个设定时,我还觉得特别好笑,堂堂微信上的好友,朋友圈的可见程度还比不上人家陌生人的“允许查看十张照片”,多么讽刺!
然而,就在今年,我也身不由己地加入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大部队,这一切都源于大领导突然加了我的微信!
那天因为开会的原因,集团领导突然需要加我微信转发一个东西,面对面的瞬间,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来不及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扫码,与大领导互加了好友……
回公司的路上,我是忐忑的:想到前几天才发了一条吐槽公司加班没效率的朋友圈,如果被大领导看到,岂不是死定了!三思之后,我迅速把朋友圈的隐私设置改成了三天可见。
因为,即使当下我将领导分到了同事组,但是由于之前对朋友圈的分组设置里没有领导,所以,新加的人不管我怎么分组,都可以完完整整看到我曾经发出的所有信息……
谢天谢地,有个三天可见的设置,避免了我地毯式清理朋友圈的巨大工作,也让我依旧有这么一个私人空间,可以对生活尽情感叹而毫无顾忌。就好像童话故事里写的一样,三天以及分组可见,大概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倾吐秘密的那个树洞吧。(茜狸)
和现任稳定交往半年以上
我把朋友圈设置为半年可见
——闺蜜问我:“那你俩要是结婚了呢?你要全部放开吗?他看到以后会说什么呢?”我说,不会看到的,半年刚刚好,足够了。
和大K交往8个月后,正好是元旦,那天,我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半年可见。
那天我记得天气很好,或者可能只是因为我心情好。我们一起去喝下午茶、逛街然后一起晚饭,他随时都牵着我的手,俩人说笑到开心之处,他会很自然地把我手背拿到嘴边轻轻贴一下,特别甜。
当晚,我把白天在太古里LINEfriends咖啡门口拍的照片,还有路边的花草和晚上的烛光,一一发在朋友圈里。朋友们踊跃点赞,闺蜜更是直接留言:“哇!你又开始撒狗粮啦,看来这次很认真啊!”
我私信回复闺蜜:“这个‘又’字是故意要提醒我什么吗?煞风景!”
她发来一堆龇牙咧嘴大笑的表情:“来打我嘛,不怕不怕,我看好大K哦,忘了过去吧!”
大K的回复则在我意料之中:“宝贝,你的朋友圈我可以看完最近半年了啊~~”
我给他回:“好好表现,撑到明年给你全部的权限,嘻嘻。”
虽然回得嬉皮笑脸,其实心里很有几分伤感——跟前男友分手之后,我才设置了三天可见。有些共同的朋友,我不想屏蔽谁,但也不愿新认识的不熟的人看到我之前发过的那些恋爱絮语。
刚开始疗伤的那段时间,我去那个相熟的发型师那里剪头发,想换个心情,他还不晓得,一边给我剪头发一边给我介绍一家新开的餐厅,说特别适合情侣去。
走出理发馆,我站在街上,拿出手机,很冲动地想马上全部删掉过去,但最后一刻还是放弃了。
我觉得,既然是真实经历过的,就不要刻意销毁,不论好坏,都是自己选择和走过的路。最重要的是,当时心情不好,而我一直都提醒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做的事,缓一缓再说。
于是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只不过把设置改了,所有能看到之前历史的,都是已经看过的,所有新认识的人,就不用让他们知道了。
跟大K认识后,他也第一时间去看了我的朋友圈,但是当时可能还不好意思来问我,直到我俩基本确定了恋爱关系,他才趁我心情好的时候问过一次:怎么只能看三天啊?
我说现在微信加的陌生人太多啦,不太想耍朋友圈了,你去看我微博嘛。他可能会猜到一点,但也不愿问得太多。再说了,当时我们交往才两个多月,他也自觉没资格追问太深,毕竟都是适婚年龄的成年人,谁没有过去呢?
渐渐地,在这段感情里,我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过去伤痛的影响,也越发变得无足轻重,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当时我就决定:等我俩稳定交往半年以上,就放开半年的朋友圈。
闺蜜问我:“那你俩要是结婚了呢?你要全部放开吗?他看到会说什么?”我说不会的,半年刚刚好,足够了。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