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人工智能安防厂商纷纷与高校建立合作联盟、实验室之后,安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由早期的技术观点转向实用性考量,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工具,在更多场景下贴合需求、解决痛点才是最大价值。

  

 

  这其中的两大关键则是算法和芯片,捕捉海量大数据后,制定最优的计算方法,提高平台处理能力和效率,才能最终快速得出有价值结论,这更像是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只有协调统一之后才能让每个角落的动态时刻掌握,防患于未然。

  场景:人工智能与安防结合的驱动

  多位行业专家曾指出,人工智能最先、最快落地的场景中,一定会有安防的身影。安防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中与公安、警务部门相关的事务,而是与所有公共场合、组织机构甚至个人都息息相关,从每日进出地铁、建筑物门禁到上下班打卡,都涉及到安防终端的应用,其中最常见的摄像头实时捕捉海量人、事、物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与平安城市相关,而且还可结合多个场景为金融、新零售、教育、物流等服务,让安防成为保障产业运转的背后推手。

  浙江大华股份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殷俊介绍到,安防引入人工智能最大的考虑是实现自动化,比如该公司推出的全智能X-Ray创新,即首创了安检智能化,改变了以往人工检查安检物品的方式,减少了漏检、错检概率,提升高峰时段案件效率。

  在智能交通方面,可以实现对重点人、车、路精准协同管控,让信号灯读懂路况、自主调整变灯时间,让路口学会感知和思考,在杭州下沙区的应用中就将交通高峰期平均车速由20km/h提高至32km/h。

  不仅是在传统行业中,而且智能感知的摄像头还会对新零售等新兴领域产生变革。

  在时下火热的无人店中,最大问题则是无人造成的货品看管和店铺管理问题,被曝光的商品被窃事件也让无人店受到阻碍。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浦世亮介绍到,视觉大数据不仅是反映城市安全,同时还可在无人店中担任“管家”职责,摄像头会清晰记录每位顾客在店内的行动轨迹,在货架前停留时间和浏览内容,对不同商品的浏览次数可综合分析出用户偏爱,还可结合多家无人店内的行动轨迹和对商品的浏览数据,综合分析用户整体消费习惯,对不同商家均可提供精准营销辅助。

  算法:人工智能与安防结合的心脏

  如果说场景的需求让人工智能找到落地安防的着陆点,那么算法则是生产有价值规律和分析结论的重要路径。当今硬件产品本身已很难再现突破性成果,而更多的关注点需要转向算法平台和架构。

  举例来说,新技术的再造和出现并非短日之功,甚至数年内都很难前进分毫,但采用更高效的算法和更精准的模型后,则可短时间内提高人工智能在场景中的效率和适配性。在视觉图像识别的准确率超过95%甚至更高时,再补齐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很难,这就是图像源和光线的问题。

  在与眼擎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继志的交流中了解到,以光线对图像识别的影响来说,如果某个产品或解决方案在某些特定光线影响下有一定时间不能正常工作,尽管间隔时间只有几分钟,但对安防场景也是致命打击,所以该公司的思路则是全新搭建了算法和架构。

  除此之外,在对光线影响较大的动态范围方面,该公司在努力把高动态范围的弱数据输出一个标准的,后端不用做任何处理的数据,动态范围直接影响曝光和色差问题,如果尽可能无需自动曝光,则能解决更多场景的适配性问题。

  传统ISP架构会将输入的16位数据直接变成8位,而大量RAW数据信息将会严重丢失,一张JPG格式的照片会比院士数据信息少200多倍,这势必会产生问题,,在逆光、弱光、缺少辅助光源的情况下均可正常识别,将颜色清楚还原,图像最大化清晰。

  而在该公司研发的成型引擎架构中,当CMOS14~20位的RAW数据输入时,将直接基于Raw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在把它压缩成8位的JPG图像,保留所有图像细节信息让AI机器可以识别出来。这不仅用于安防,在无人驾驶、新零售、机器人、深度相机多个领域,也许在光线完全不会影响识别效率时,无人驾驶中的多种事故灾害也可最大限度避免。

  芯片:人工智能与安防结合的大脑

  人工智能的“智”体现在何处,在安防领域中不仅是全天候、全时空捕捉城市每个角落的动态,更在于“火眼金睛”地洞察变化背后的原因,与城市公共数据交叉融合,塑造“大安防”世界。

  具备感知+认知能力的传感器前端乃是万物互联的基础。感知和认知意味着摄像头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和上传,而是需要学会“自主处理”,筛选有价值信息回传公安、警务指挥中心,让人工肉眼“三班倒”筛选的过程化繁为简,“秒速”完成精准定位。

  据了解,在深圳龙岗市落地的云天励飞推出的“深目”系统,是全球目前唯一的具备秒级实时检索功能的城市级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圳的2万民警智能手机配备“深目”APP,经过严格管理,2秒钟可以检索到任何一位嫌疑人在深圳市内的行动轨迹,让电影中的“天眼”概念成为现实。

  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宁博士认为,相比传统的芯片,AI芯片更注重“从场景到算法,从算法到芯片”这一技术路径,同时向各个应用场景的AI芯片定制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化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日前发布的该公司第二代芯片中,会采用ASIP设计思路,提供ASIP级别高性能和低功耗,也能提供处理器级别的指令集灵活性。将在性能上实现单位性能提升20倍、单位能效提升100倍及系统时延减低200倍。

 

  AI安防是安防行业升级的大势所趋,不过,业内也有分析指出,如何将收集到的安防场景数据样本与实战进一步结合,如何让识别的数据从浅层信息走向深度信息,如何提升安防领域监控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程度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行业应用存在的挑战。

  作者:王雨桐

  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发达指数建设,多数国家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在城镇化道路上的一大推手,“三生”融合状态下的特色小镇的确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化力度,但是却事倍功半,当一味的追求城镇化,将造成城市的低质量泛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012年,我国十八大期间初次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列为经济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彼时起,中国城镇化速度大幅度加快,正式开始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初遇瓶颈 特色小镇何去何从

  特色小镇飞速发展两年来,对城镇化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而初尝特色小镇项目甜头,而在全国范围里大力开设的特色小镇工程带来的并不全是好消息,“千镇一面”、“过于房地产化”等问题逐级出现,在城镇化的建设道路中也掀起了不小波澜。

  不正当的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反而起到阻拦作用。

  杜绝小镇盲目建设 解决城镇化核心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即使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面临着诸多城市问题。大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吸引大量人群涌入,造成城镇化畸形,城中村大面积出现,经济水平失衡。而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初始阶段大大改善了这个问题,初步解决城镇化滞后难题。

  但如今,特色小镇的泛滥也同样造成小镇产业建设过度、开发项目畸形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固然建立在特色小镇建设之上,依托小镇产业实行,政府也一直以来给与政策与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提出扩大城镇化试点、加强资助力度,成百上千个特色小镇相继开工,同样也吸引不少企业将发展核心放在小镇建设上。

  问题在于,特色小镇并不是单纯的设施重建、旅游业开发,而是围绕人文、历史背景、民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物,“特色”在于“产业”,而小镇建设在于发展人文经济,在城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生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指数。

 

  误会就在于一味的城镇化并不会带来幸福生活,之所以提出“新型城镇化”,也是想与旧城镇化区分开来,但一味的盲目建设特色小镇也不是良好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杜绝千镇一面、过度开采建设小镇,将重心放在创新产业与改善民生项目中去,提高民生生态水准、在区域内适当发展产业项目,做到悉心策划与规划,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达到城乡一体。

  广州日报讯,周日起,部分动车“高等座”要调价了。此前,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自5月27日起,铁路运输企业将依据价格法律法规,在充分考虑旅行舒适度和运营成本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高铁动车组列车高等级席别与二等座的比价关系,部分线路高等级席别票价水平有所调整。此外,7月5日起,还将有一波最大折扣幅度6.5折的票价调整。

  近日,有消息称,全国200~250时速动车组一等座迎来第一波普调上涨,涨幅约33~35%。记者登录12306网站看到,以贵广高铁广州南-贵阳北为例,5月27日起一等座票价上调107元。5月25日,广州南至贵阳北的D2804次列车一等座票价为321元,至贵阳东的D1862次列车一等座票价为317.5元。27日,D2804次列车一等座票价为428元,D1862次列车一等座票价为423元,涨幅约在33.3%和33.2%。广州南至南宁的动车组列车一等座的票价上调了68.5元,至南宁东的动车一等座票价上调了66.5元。而与网传消息不符的是,27日广州南到重庆西的动车一等座票价上调了105.5元,涨幅为20.2%。此外,高速动车的一等座票价也发生调整,广州南到重庆北的G1312一等座票价涨幅约为9.88%。

 

  此外,7月5日起,还将对早期开通的合肥至武汉、武汉至宜昌、贵阳至广州、柳州至南宁、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杭州6段线路上运行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明确执行票价以公布票价为最高限价,铁路相关企业可根据客流情况,分季节、分时段、分席别、分区段在限价内实行票价下浮,最大折扣幅度6.5折。调整后的执行票价与目前相比,总体有升有降。铁路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调价后,今年高铁动车组公布票价不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