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王菲复出后的综艺首秀,《幻乐之城》自立项以来就备受期待,7月20日,该节目在湖南卫视、腾讯视频首播,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根据淘票票专业版APP显示,《幻乐之城》首播关注度1.11%,市占率7%,在全部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七,在综艺节目中排名第三,尚不及《幻乐之城花絮》。

  在缺乏顶级流量明星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湖南卫视原创视听综艺《身临其境》备受好评,而业内对《幻乐之城》的预期要高于前者。但一位传媒行业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果令人失望,浪费了强大的明星阵容和高昂的制作费用。

  正片收视率不及花絮

  资料显示,《幻乐之城》是由湖南卫视和酷博特文化联合打造的全新原创综艺,节目主持人为何炅,制作团队由安德胜、梁翘柏主导,洪涛担任监制。可以说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等顶级制作团队。

  仅从团队阵容、成本定位来说,《幻乐之城》称得上是湖南卫视今年的重磅节目。

  “作为一档原创综艺,《幻乐之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一出生就拿着一手好牌,”上述分析师认为,一方面,暑期综艺选秀节目把关趋严,同类节目《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延播,《幻乐之城》一家独大;另一方面,该节目幕后阵容强大,有王菲光环加持,噱头十足。”

  但是,《幻乐之城》表现平平,首播当日网络平台综艺排名第三,播放量4745万;电视台收视率甚至比不过《幻乐之城花絮》。截至7月24日,该节目在豆瓣共有7445人评分,分数维持在7.2分,网络平台点击率下滑至第七位,上线5日累计播放量1.98亿。

  相较而言,同平台同日开播的《中餐厅》第二季豆瓣评分7.0分。在网络平台实时排名第一,累计播放量2.59亿;电视直播关注度1.53%,市占率16%,在全部节目中排名第四,综艺节目次级分类中排名第一,实力碾压《幻乐之城》。

  被吐槽广告无孔不入

  节目播出前,曾因王菲位列嘉宾名单之内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也一度传出,王菲片酬高达3亿元的消息。一位接近节目组的知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3亿元片酬系谣言,“实际上没有(3亿元)那么高,不过也算是顶级待遇,比一线行价要高不少。”

  据了解,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一线明星常驻嘉宾的片酬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曾有记者问王菲:“为什么会考虑参加这一次的综艺节目,是帮朋友忙吗?”王菲笑称:“以前不知道综艺这么好赚啊。”

  “上综艺不需要演技、实力,明星只要有个好人设,赚钱确实(比拍戏)容易得多。”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BAT入局后,网络综艺形式多样,赞助商络绎不绝,制作成本、明星成本都水涨船高,综艺偶像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高薪职业,备受追捧。

  而相对应的,则是近年来,综艺节目的广告频率、展示方式不断翻新。

  《幻乐之城》的观众韩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广告入孔不入,硬广几分钟就播一次,荣耀10、淘宝、QQ音乐、大兴东旅游世界等品牌轮番上场。软植入更是花式霸屏,学生书桌上居然放着巨大的‘陌陌’(交友软件)广告牌。”

 

  “现在看综艺节目必须集中注意力,一旦走神很容易恍惚,认为节目组是专业拍广告的,广告中穿插一些MV,甚至有的MV也是广告,看一会才能发现不对劲,广告语都唱出来了,简直是防不胜防。”韩女士表示。

  近日,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宋女士就个税法修正草案提交了两条意见,分别针对起征点和税率。

  “5000元的起征点略低,应该提高些,以后应该随着CPI定期上浮;现在七档超额累进税率,每档税率都可以降低些,最高边际税率可以降至30%。虽然我本人达不到最高边际税率,建议降低税率,希望能解决中等收入群体税负高的问题。”宋女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

  截至7月24日,正在征求意见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已经汇集了超12万条意见,距离征求意见结束(7月28日)还有四天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超12万条意见反映个税法修订的关注度很高,因为同期征求意见的另外三部法律草案提交意见数量大致在1000条左右。

  自6月19日个税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到6月29日个税法修订草案全文对外公开征求意见,个税综合改革方案内容得以充分释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专家研讨会等信息获悉,各方讨论的焦点高度集中在四个方面——起征点、累进税率、专项附加扣除、综合收入是否扣除成本费用。

  起征点众说纷纭

  个税法修订草案将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基本费用减除标准有提升的空间,至于提升多少,意见不完全一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近期参加了多场个税法的研讨会,以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集体名义向全国人大预工委、法工委提交的修改意见中,同样提议提高起征点标准。

  “以2011年的3500元负担水平为基准,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应至少提高到8000元,这样才可以回应公众对长达7年没有提高的免征额的期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个税法修正案讨论小组也提出集体建言。至于为何定在8000元,该小组指出居民收入和支出在7年间翻了一番,起征点应该相应提高。

  从网友公开评论来看,一二线城市综合生活成本较高,直观感受上建议将起征点提高至7000-10000元,也是较为普遍的提议。不过,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分组审议个税法修订草案时指出的,由于缺乏收入、纳税等基础数据,起征点提高对不同人群影响难以评估。

  专项附加扣除期待高

  “我现在要养娃,还背着房贷,希望专项扣除的水平能高一些。但是,我猜测专项扣除可能就是国家统一的标准,比如房贷利息、子女教育允许一个月扣1000元,因为如果规定太过细致,税收征管上可能压力比较大。”宋女士直言。

  这次个税法修订,引入四类专项附加扣除,分别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但修订草案中也指出,“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

  由于专项扣除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宋女士本来还想提议增加赡养老人的专项扣除,但并未付诸行动。

  有相应支出的公众,期待专项附加扣除能切实减轻自身负担,但围绕专项扣除的讨论不少。比如,新增四类专项附加扣除,对于没有相应扣除项目的人群,减税获得感上差异较大。有评论戏称个税改后颇有点“单身税”的意味——对于无房、无孩的单身人群无法享受到此类专项扣除。

  “与其引入很复杂的专项扣除项目导致征纳成本很高且漏洞很多,还不如简化税制,照顾特定群体的目标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实现可能更有效率。”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

  7级累进税率是否合理?

  “在我国,多数人的感觉指向一个事实,劳动形成的收入增长赶不上资本创造的财富增长。与此不相协调的是,从税法规则或者征管层面,资本的税负都低于劳动所得。”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永青指出。

  这次个税法修订草案迈出综合税制第一步,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项收入综合纳税,适用3%到45%的七档超额累进税率。在税率设计上已经为中低收入人群做出减税安排,草案扩大了3%到20%三档低税率级距,从原来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8万元的部分”,扩大到“低于30万元的部分”;较高的三档税率(30%、35%、45%)级距保持不变。

  针对劳动所得税负是否偏高,在围绕个税法修订案的讨论中被反复提到。因为个税中的经营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为35%,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适用20%比例税率,均低于综合收入最高边际税率。

  “国内高收入人群其收入和财富的来源早已从劳动所得转向了与资本性财产相关的所得,但这类所得的实际税负低于劳动所得,个税对于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被大大弱化。”叶永青表示。

  北京智方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生指出,劳动所得不应成为个税调节的重点,应适当降低综合收入的最高税率。综合考虑个税的调节重点,结合周边国家最高税率,可以考虑降低到40%或35%。

  “可以考虑将综合所得最高边际税率降低到35%,真正高收入群体更多是靠投资所得。”刘剑文表示。

  综合收入是否扣除成本?

  “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的应纳税所得,应该是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有必要允许扣除。”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指出。

  在分类征税模式下,同样收入适用不同税率和计税方式,存在不公平;将四项收入综合后,适用统一的计征模式,却导致部分人群税负可能会提高。

  在现行分类计征模式下,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大体适用20%比例税率,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为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为收入的20%。

  “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为收入的20%,因为像劳务报酬、稿酬、特许经营权使用费等收入,需要有劳动付出,这些劳动付出的成本允许在收入中进行抵扣,类似经营收入允许扣除经营成本。”刘剑文指出。

  现在个税法修订案中并没有允许比例扣除的规定,四类收入综合之后每年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为六万元(即5000元/月)。

 

  叶永青指出,特许经营权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有劳动所得的属性,但基于无形资产权利所得又类似资本所得,将特许经营权所得完全纳入劳动所得适用综合税率,他认为有些武断。特别是税率提高后,又没有匹配合理的费用扣除和优惠,可能会对个人知识产权创造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时间7月24日早间消息,iPhone X不仅创下了iPhone定价最高纪录,而且据美国科技媒体9to5 Mac报道,它的二手转售价值也不断刷出新高。据清算公司B-Stock透露,高需求使得二手iPhone X的平均售价相当于原价的85%。

  B-Stock说,即使是大宗买家——比如专门从零售商那里购买退货的公司,也要支付约75%的零售费用。相对于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同时销售的旧款iPhone机型,这一价格明显要高得多。

  二手iPhone X销售火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国内的需求旺盛。虽然有很大比例的iPhone机型都是在美国以外销售的,但几乎所有的iPhone X都在美国销售,只有2%销往国外。

  同时,因为新外形因素的流行,那些想要iPhone X的人,以及想通过购买旧款iPhone来省点钱的人,并不会考虑其它机型。

 

  虽然iPhone X的转售率可能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通常情况下,苹果产品的价值要比大多数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要高——这意味着所谓的“苹果(191.61, 0.17, 0.09%)税”要比看上去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