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铜陵之后,安徽省内另一个地级市宣城也在近期公布了该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报告。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宣城市统计局官网在今年9月18日发布了一份《宣城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上述《报告》表示,为反映宣城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和育龄妇女生育情况,了解和评估“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宣城市统计局选取了宣城市人民医院(市级)、宣城市中心医院(县级)、宣城市仁杰医院(县级)、宁国市人民医院(县级)和水阳镇卫生院(乡级)等5家助产机构(医院)和宣州区澄江街道思佳社区、宣州区五星乡庆丰村委会等10个村级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

  这份《报告》提到,宣城市存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现象。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宣城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015年-2017年分别为56.3万人、56.7万人和59.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1.7%、21.8%和 22.7%,在老年人口的总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逐年提升,人口老龄化加剧。

  虽然宣城当地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上升、二孩出生量占比逐年攀升,但《报告》还是指出了一些当地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报告》认为,近几年宣城当地育龄妇女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出生人口增量,而结婚人数的减少,必将影响出生率的提升。

  《报告》认为造成生育意愿较低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生育成本较高。从优生方面来看,宣城当地县级以上医院整个孕期仅日常产检项目费用不低于4000元,而二孩孕妇多是偏高龄和疤痕子宫患者,产检项目更加繁多,费用也更高昂;从优育方面来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也根深蒂固,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入托难、入学难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和项目繁多,费用不菲等现实情况也加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是生活压力加大。《报告》通过调研走访反映,大部分家庭认为生育两孩,家庭模式由“421”阵型为“422”阵型,对于中间的“2”来说,不仅面临着赡养4位老人,抚育2个孩子的双重经济压力,还同时要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和养育二孩需要付出的双倍精力和时间成本。

  对于如何推动“全面两孩”政策落实,《报告》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政策上要倾斜。鼓励支持更多的家庭生育二孩,建议从政府层面出台优惠措施,在各方面给予两孩家庭更多的政策倾斜,刺激育龄妇女提升生育意愿。如在二胎孕妇产检、生产方面可以考虑减免部分检查项目费用;在购房、购车方面可以考虑降低首付标准和贷款利率;在二孩入托方面可以考虑减免部分费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在旅游、乘坐交通工具、就医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在进一步延长产假、陪产假、完善未就业家庭生育保险制度和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面进行探索等。

  其次是监管上要加强。前期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假疫苗”事件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婴幼儿父母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持有怀疑态度,再加上近年来各地被爆出的知名幼儿园、幼教机构和家政保姆“虐童事件”,让更多的父母对生育二胎的意愿开始降低,因此政府要在物价、食品安全、教育、育婴市场发展等各方面加强监管,解除两孩家庭的后顾之忧。另外据走访座谈反映,虽然目前全市规定产假为158天,但是大部分企业内部给予的产假一般为90天,否则女性职工将面临被解雇、不被重用等职场危机,因此政府应制定适当措施,保障各阶层女性职工正当权益。

  再次是服务上要提升。要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在孕前、孕期、产前、产后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要加快构建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建立专科儿童医院、设立高龄妇产科、高危妇产科等特色门诊(科室)方面出台新举措;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儿所、幼儿园等服务机构,优化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基础幼儿教育资源投入,推动保育服务由家庭保育向社会保育转变。

 

  责任编辑:孙剑嵩

  文 | 徐秋雨 初彦墨

  界面数据在此前发布的《社保改革系列①:被吐槽的“费改税”真的是洪水猛兽吗?》一文中提到,社保从严征缴能够缓解国家社保收支压力——近年社保收入与支出的比值出现明显下降。有人开始担忧,养老金作为社保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否会出现发放困难的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目前全国养老金累计结余较多,可以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这一内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及。

  界面数据查阅人社部数据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下称养老金)的收入和支出都在近年快速上涨,2017年累计结存近4.4万亿元。

  然而,养老金收入与支出的比值、累计结存与支出的比值都在近年出现了明显下降,且支出增速常年高于收入增速。

  在当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未来养老金收支压力可能会更大——2012年至今参保离退休人员数增速始终高于参保职工数增速,且增幅差值有扩大的趋势。

  养老金空账难填

  199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然而当时已经退休和工作年限较久的职工此前并没有给自己交过养老金。后来,养老金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开始“混账管理”。

  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职职工每月给自己缴纳的养老金,实际上并未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而是被“统筹”给了老一辈的退休职工。长此以往,巨额养老金空账就形成了。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已经达到4.7万亿。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2011年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为3.16:1,即平均每个领取养老金的人需要3.16个参保企业员工来供养。到2016年,这个比例变为2.8:1。

  根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中国养老金缴费模型在基准情景下估算,若养老金体制不进行改革,财政补贴保持当前水平,2050年,国内养老金账户的累计缺口将达到43万亿。

  做了哪些努力?加强管理

  2018年7月1日,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正式实施,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开始由中央统一调剂使用,以解决各省收支不平衡问题。

  2019年1月1日,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加强征缴力度,规范企业社保缴纳行为。

  财政补贴

  人社部数据显示,养老金财政补贴总额在近年快速增长,2017年超过8000亿元,增速达23%。

  养老金入市

  长期以来,80%以上的养老金都是“银行存款”,投资收益率较低。

  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准许养老金“入市”,寻求更高的收益率。

 

  数据显示,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养老金“入市”的地区,2012年广东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元;至2016年,该笔资金累计投资收益已达到331.57亿元。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实习编辑 卢九安

  上周五,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由此前的3500元提至5000元。不过,近日朋友圈广泛流传着一张降税前后到手工资的对比表,称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到手工资反而比降税前少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份对比表显示,以5000元月薪为例,降税前,个人需缴纳个税45元,社保扣费按照最低工资1800元扣除,个人缴纳社保330元,最终个人到手工资4625元;降税后,缴纳个税降为0元,然而社保必须按照实际工资缴纳,个人需要缴费920元,到手工资仅剩4080元。

  对这份表中降税前后的工资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最大的变化来自社保扣费。而社保缴费之所以出现大幅增加,其根源在于缴费基数出现了变化——表中降税前的缴费基数是最低工资,而降税后的缴费基数是实际工资。因此,将这一问题与个税起征点调整硬生生拉在一起,是毫无道理、也没有逻辑关系的。

  既然不能让新个税法来背这个“锅”,那我们回到社保费征缴这个层面,上述表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试图为大家弄清楚四个问题:社保缴费基数怎么确定、为什么社保缴费基数差异这么大、个税改革如何规范社保缴费、社保多交是不是会吃亏?

  社保缴费按什么标准交?多数人按照工资水平如实申报

  个人所得税缴费有明确的固定公式。以即将实施的个税法为例,应税所得=年度收入-6万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同样,社保缴费也不可能是随意变动的,有非常固定的缴费比例。

  社保缴费国家有明确规定,各地也有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是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在60% ~300%之间的,按实申报。

  虽然各地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绝大多数职工工资都处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300%,也就是处于“如实申报”的要求之下。以北京为例,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其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是25401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3387元/月)确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5080元/月)确定。

  有些人为什么会缴费少?钻空子按照低标准缴纳

  少交社保一般都是企业的主意。在社保缴费过程中,企业的缴费比例一直是占到大头,且无法获得看得见的收益。

  以社保中占比最大的养老保险为例:职工个人缴纳工资的8%,在经过阶段性降费后企业一般缴纳个人工资总额的19%。在五项社保缴费中,企业支出的比例大约是职工工资的30%。这就意味着一名职工假设月收入为10000元,企业需要承担3000元左右的社保支出。这种高额的支出也造成很多企业开始钻空子。

  韩萌毕业多年,先后也换了几份工作,但从来没有享受过单位全额缴纳社保的待遇。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经有一家企业在入职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写明: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固定金额作为基数来缴纳社保,而该金额是远低于个人实际工资。还有一家企业在面试时就明确表示,工资可以在原定标准基础上多涨200元,但社保基数要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纳。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胡成,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前几年,其工资组成一直是固定工资和差旅费报销两部分,缴纳社保的基数是固定工资的那部分,差旅费那部分需要自己找相关的发票进行报销。

  在北京某企业做会计工作的冯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目前企业在社保缴费上较容易钻空子,除了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纳外,很多企业都未将职工的奖金、提成等收入纳入到社保缴费基数中。

  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社保缴费未来更加规范?欠缴、逃缴时代将结束

  为什么社保缴费能被钻空子呢?根源在于大多数地区税收和社保缴费属于两个独立体系。

  目前我国社保缴费主要采取两种征缴模式:一种是“社保征收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社保费;另一种是“税务征收模式”。

  其中,“税务征收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税务代征模式”,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核定缴费数额,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税务全责征收”,即税务部门负责包括缴费数额核定、征收在内的全部征缴环节。

  在业内专家看来,社保与税收分开征收的模式,也带来了社保缴费上出现违规欠缴、逃缴等情况。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全国实地稽核五项社会保险共查出少缴社会保险费153亿元,补缴到账144亿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为提高社会保险资金征管效率,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通过税务部门征收之后征缴的强制性会更强,能够有效避免欠缴、逃缴等行为。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规范社保征缴的原因是来自上述文件的要求,这与个税改革不存在任何联系。

  多交社保对谁有利?今天多交1元,退休后多领近2元

  从工资条上来看,足额缴纳社保意味着每个月从个人收入中扣除的钱会更多,个人每个月拿到手的钱会更少。但是,这笔账并不能简单地这么算。

  以基本养老金为例,养老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从公式上不难看出,基本养老金多缴多得的原则体现得较为明显。

  同样是5000元工资,在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3000元的情况下,按照个人工资增长率5%,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的增长幅度,甲乙二人同时从25岁开始工作并缴纳养老保险,直至在60岁退休。其中,甲按照5000元全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乙按照最低标准1800元(3000×6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在两人工作的35年时间里,甲比乙每年多缴纳3072元,35年共多缴纳107520元,但是,在退休之后,甲比乙每年多领养老金27746元,这意味着甲在退休之后不到4年的时间就能将此前比乙多缴纳的钱全部领回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简化计算,上述的计算中并未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即便将通胀因素纳入进来,领取的金额也会大大高于当初所缴纳的金额。

  比如,按照通胀率来算,以改革开放以来年均4.8%的通胀率为标准,从第一个月其甲比乙多交了256元,折合成35年后相当于1260元。但是,35年后退休的首月,甲比乙多领养老金2312元。以通胀率计算可以看出,多领取的金额是当年多缴纳金额的1.83倍。

 

  房连泉认为,就养老金来说,按照多缴多得的原则,退休后领取的时间越长,最终多缴纳的个人能够领取的退休金总额肯定也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