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教委获悉,日前,市教委印发《重庆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今年高考的考试时间、志愿设置、招生录取投档原则及我市今年高考的录取照顾政策。从2020高考开始,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10分)投档。

  高考将于7月7日至8日举行

  重庆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全国统考”)。

  2020年高考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语文(7月7日9:00至11:30)、数学(7月7日15:00至17:00)、综合(7月8日9:00至11:30)、外语(7月8日15:00至17:00)(外语听力测试在笔试开始前进行)。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应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口试时间安排在7月9日进行。

  据了解,考生以“非重庆户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份在我市报考普通高考,考生及父或母至少一方须具有重庆市公安机关颁发的3年有效期内的《居住证》、考生须具有3年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连续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其父或母须提供在渝3年及以上的合法稳定工作和居住证明(包括连续3年在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证明)。

  各类招生志愿设置

  今年高考我市考生志愿采取网上填报方式,安排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进行。

  志愿设置上,普通高校本科提前批、国家贫困定向(国家专项)本科批、市属本科一批高校农村学生招生(地方专项)批、专科提前批,均设2个顺序志愿;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高职专科批均设6个平行志愿。

  本科一批预科、本科二批预科,均设2个院校顺序志愿。

  特殊类型招生单独设置志愿。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高校专项)、高水平艺术团均设本科提前批和本科一批2个批次;高水平运动队设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3个批次;各批次均设1个院校志愿。

  艺术类、体育类招生批次设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招生录取投档原则

  普通文理类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为:在考生总成绩优先的前提下,按照志愿顺序进行投档,总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综合、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投档。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高校要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平行志愿投档数按照计划数乘以调档比例计算,若遇小数按照进一法取整确定。

  普通文理类顺序志愿的投档原则为:在志愿优先的前提下,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投档。总成绩相同考生全部投档。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考生总成绩相同时,如高校未确定排序规则,可参照我市平行志愿批次同分考生排序规则。军队院校招生同分投档按相关文件执行。

  高校专项投档时,考生的实际统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下同)不能低于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艺术类、体育类录取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实施。

  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投档

  办法还明确了我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照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录取照顾政策有所调整。

  加分投档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

  报考市属院校的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及荣立二等功(含)以上荣誉称号的公安民警子女,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取消此加分项目。取消后,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参加普通高考并达到有关高等学校投档线的,予以优先录取;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考生高中阶段必须在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具有三年完整户籍、学籍并在户籍所在区县中学连续三年实际就读);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时可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考生加5分)投档。

  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10分)投档。

  优先投档或录取

  高考成绩达到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未被录取的军人子女,有关高校在征集志愿后仍有剩余计划时,对符合条件的可予以优先投档,高等学校应当予以积极支持。

  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等学校投档线的,予以优先录取。

  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公安英模、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报考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报考全国统考,参照教育部关于军人相关优待政策执行。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不符合我市聚集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照顾条件的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参照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执行(含预科、民族班)。

  中职直升类考生和体育单招、残疾单招等各类单考单招考生不享受上述照顾政策。

  凡符合上述政策性照顾项目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记者 李华侨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原标题:真扛不住了!香港海洋公园下月或倒闭,7500只动物没饭吃!特区政府紧急出手)

  最受小朋友们喜爱的香港海洋公园下个月或将面临倒闭,园内饲养的7500只动物即将没饭吃了~~~

  5月11日,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表示,特区政府已向特区立法会申请,拟向香港海洋公园拨款54亿港元,支援海洋公园维持运营,否则乐园在6月恐将面临倒闭风险。

  香港海洋公园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坦言,即使没有旅客入场,公园仍要营运费用,包括照顾动物以及维修保养等,每月支出达1.4亿港元,“据估算,海洋公园的现金流只够维持到6月底,因此现在急需政府协助渡过难关,解燃眉之急。”

  这次是海洋公园成立40年来首次需要申请拨款,若今年6月没有拨款帮助,海洋公园的唯一出路便是倒闭和清盘,

  园内2000个全职职位,以及园内饲养的7500只动物都将受到影响。

  连续4年亏损

  受去年修例风波影响,香港海洋公园的经营早已经陷入了困境。

  2019年12月11日,海洋公园发布的2018/19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30日,公园有570万人次入场,按年减少约10万人次;总收入虽然增加近3%,但营运成本增加14.4%。

  园方介绍,由于公园为各体验项目作出投资,如扩展夜间娱乐活动,以及更新设施。加上超强台风“山竹”造成的破坏,还有其它因素导致维修保养开支大增等种种开支,导致海洋公园最终亏损激增一倍多达到5.57亿港元,已是连续第四年亏损。

  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12日以“暴乱割喉 海洋公园吊命”为题报道称,海洋公园原本准备借旅客增加而创收,为此花钱更新大量设施,不料“如意算盘在持续暴乱下未能打响”。

  旅游界议员姚思荣称,海洋公园以前对内地客来说是必到景点,但随着珠海及内地其他城市有规模更大及设施更好的主题乐园,内地客对海洋公园的新鲜感渐渐下降。他担心这份业绩报告未能反映出“修例风波”的影响,相信来年业绩会更差。

  1月曾申请106亿救助未果

  港府砍半救助款

  修例风波还没有结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海洋公园自1月26日闭园至今已超过100天。

  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新华社、中新网、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日报等

  过去3个多月,香港海洋公园面临“零收入、零人流”的巨大挑战,运营情况进一步恶化。

  香港海洋公园董事局主席孔令成表示,海洋公园每月开支达1.4亿港元,过去3个月开支达5亿港元,而因疫情关闭期间的损失,达到1至2亿港元,整体面临7亿港元的亏蚀。

  事实上,今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曾向立法会提交文件,申请向海洋公园一次性拨款106.4亿港元,帮助公园推动大型重建计划及缓解财务负担。不过,因疫情的影响及全球旅游生态的改变,特区政府需要重新审视海洋公园的大型重建计划。

  香港海洋公园还曾宣布,由于经营环境严峻,2020年将取消全体员工的薪酬调整,即不会加薪,同时建议员工申请自愿无薪假期或提前退休。

  而这也是海洋公园自2003年来首次采取员工“冻薪”措施。

  5月11日,香港政府将救助款减半至54亿港元。

  据悉,54亿港元拨款将用作资助海洋公园未来1年的营运、其中约30亿港元用于偿还商业贷款,以及清缴大树湾发展项目的费用。原定发展计划的七个园区建设将会暂时搁置。

  香港迪斯尼也亏惨了

  做为香港最著名的主题乐园,香港海洋公园和香港迪士尼的名气不相上下。

  同样受修例风波影响,截至去年9月底,香港迪士尼2019年财政年度净亏损约1.05亿港元,跟2018年度净亏损5400万港元相比,净亏损大幅上升94%。

  香港迪士尼4月12日下午举行线上新闻发布会,并公布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香港迪士尼收入维持60亿港元,跟2018年财政年度收入持平。2019年财政年度前9个月,即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香港迪士尼业绩表现强劲,收入同比上升11%,入场人次上升5%,酒店入住率增加8个百分点。

  香港迪士尼行政总裁杨善妮表示,去年下半年的香港社会事件重挫本地旅游业,影响香港迪士尼去年7月至9月的业绩,从而导致乐园全年未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盈利下跌17%至11亿港元,净亏损1.05亿港元。

  同时,香港迪士尼还宣布,4月起所有副总裁职级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将会暂时减薪两成至三成,同时要求所有全职演艺人员开始每周放一天无薪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迪士尼也于1月26日暂时关闭。虽然上周,香港政府已经允许游乐场所开放,但是迪士尼表示,目前,暂无计划重新开放运营。

  五一首日

  访港旅客仅119人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内地各大景区和商圈虽未重演往年“人挤人”的“剧本”,但人气仍十分可观。

  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4日,内地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1.0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432.3亿元。

  相较于内地的回暖,香港旅游业却由”寒冬”进入”冰河时代”。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最新数据,“五一”劳动节假期首日,有1528人次入境香港,其中香港居民占比超过九成,内地访港旅客仅有119人次。而去年的5月1日当天,有逾106万人次进出香港,其中的内地访港旅客量接近50万人次。

  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表示,今年是自2003年内地赴港“个人游”推出以来,香港首次出现“零团来港”的劳动节假期。

  姚思荣介绍,以往每逢劳动节假期,内地游客纷纷来港游玩,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是主力军。受新冠肺炎疫情、内地与香港隔离检疫和出入境安排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的“五一”假期,许多旅客无法到访香港,香港迎数年来最少客流。

  就在5月4日,香港还发布了一组让人担忧的数据:一季度GDP同比降8.9%,创纪录最大跌幅。这也是香港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萎缩,持续时间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长。

  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打击,当年第三季度GDP下降8.3%。2009年,受全球金融海啸冲击,香港第一季度GDP下降7.8%。

  林郑月娥也忧心忡忡,4月30日在社交媒体发文:“香港目前来看是‘守得住’疫情,或许也能‘撑得过’经济寒冬,但担心‘经不起’不断的政治摧残和死灰复燃的暴力折磨。”

  香港放宽限聚令

  旅游界呼吁港澳重新开通出入境

  香港特区政府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而实施的“限聚令”在5月7日届满。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5月5日宣布有关措施将延长14天,但放宽多项保持社交距离的防疫措施。

  截至5日已连续16天本土零确诊,累计维持1040宗确诊病例。5日下午,林郑月娥召开记者会称,自从政府把应变疫情计划提升到紧急状态至今已抗疫满百日,疫情得到缓和,因此放宽部分社交距离,把现在食肆每桌最多4人的规定放宽至8人,“限聚”也同时放宽至8人。

  同时,七类场所可重新营业,包括戏院、麻将及天九娱乐场所、美容院、游戏机中心、健身中心、游乐场所和按摩院;酒吧和酒馆等不可有音乐及跳舞表演,同时需要有人数限制。

  至于“停业令”下需要继续关闭的场所包括浴室、夜店和夜总会、卡拉OK和派对房间。有关措施将于8日凌晨零时起生效。

 

  香港旅行社解困大联盟召集人姚柏良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已经不是黄金周,旅行团绝迹,业界希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能够尽快受控,由年初至今已经有数十间旅行社结业,不希望情况再恶化下去。

  (原标题:顺丰借“丰食”入局团餐外卖,否认叫板美团、饿了么)

  近日,有消息称快递行业龙头顺丰“低调”进军外卖行业,上线“丰食”小程序,主打面向企业员工的送餐服务。

  团餐被业界认为是餐饮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顺丰此次动作将为行业带来何种变化,是否会向美团、饿了么两大龙头发起挑战?对此,5月10日晚,顺丰方面回应称,“丰食”平台主要服务于企业团餐订购,与美团、饿了么的目标群体不同,尚处于商家入驻和试运营期。而且“丰食”团队目前只是一个项目组,仅十几个人,并不是顺丰同城的发展规划,更说不上是顺丰总部的发展战略,“绝对不是要叫板美团、饿了么”。

  顺丰做团餐外卖暂为“试水”

  近日快递巨头顺丰杀入餐饮外卖领域,其旗下公司顺丰同城上线名为“丰食”的小程序,主打面向企业员工市场的送餐服务。无论是企业团餐还是个人用户,均可在该小程序上点外卖。

  5月10日,新京报记者打开“丰食”小程序发现,目前仅有外卖下单和堂食点餐业务,而堂食点餐暂未开通。页面信息显示,德克士、必胜客、云海肴、吉野家、味千拉面、西贝、真功夫、俏江南等多家餐饮品牌已入驻。

  该小程序显示,其平台开发者为深圳市顺丰同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服务类别为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在今年2月14日注册。

  新京报记者通过天眼查获知,4月8日,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方便食品、啤酒饮料、运输贮藏等类别上申请“顺丰同城丰食”“风食团餐”注册商标。截至5月11日,上述商标均在“等待实质审查”,尚未注册完成。而深圳顺丰泰森控股是深圳顺丰同城信息技术公司的间接百分百控股股东。

  这是否意味着顺丰将发力餐饮外卖业务,甚至与美团、饿了么竞争呢?5月10日,新京报记者从顺丰总部、顺丰同城以及“丰食”平台三方面了解到,顺丰暂无大力进军外卖领域的计划,该小程序仅为“试水”,目前只针对团餐外卖业务,与美团、饿了么的个人外卖业务并不相同,目标用户有所差异,对标企业是美餐网。

  “后期还会打通员工餐补或福利这一块,目前暂无开发APP的相关计划。如果个人使用这个小程序体验不错的话,不排除会适时推出针对个人的外卖业务。”5月10日,“丰食”平台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尚处于商家入驻和试运营阶段

  可以说,顺丰入局餐饮外卖领域已成事实。相较于美团、饿了么,“丰食”平台的外卖有何不同?

  新京报记者搜索该小程序发现,平台上的商家起送价普遍偏高,且餐品主打20元至50元一份的工作餐。以望湘园(朝阳大悦城店)为例,该门店仅提供22元、28元、35元3档工作餐,不提供堂食餐品,且起送价格为70元。5月10日晚6时,记者尝试在该店下单发现,配送时间为次日中午(5月11日11:30-12:00),并非即时配送。

  在“丰食”平台,餐饮门店的外卖销量如何?5月10日,新京报记者致电望湘园(朝阳大悦城店)和刀小蛮半只鸡过桥米线(远洋未来汇店),但两家门店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暂未听说过“丰食”平台,也未接过相应订单。望湘园(朝阳大悦城店)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团餐是之前疫情期间推出,客户主要通过朋友圈,或者附近走访获得,之前的确没有接触过‘丰食’平台。目前店里恢复堂食,团餐业务也不主推了,但是预订的话,还会提供服务。”

  对此,“丰食”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该小程序今年3月才上线,目前仅运营2个多月,尚处在商家入驻和试运营阶段。“该平台原为新冠疫情期间,公司针对顺丰几十万的员工开发的订餐程序,后来发现这个经验可取,这才‘试水’打造成服务于企业团餐的平台。”

  刀小蛮半只鸡过桥米线所属的云海肴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家品牌确实已经入驻“丰食”平台,“总部目前已走完相关入驻合同,但暂未联通好门店的收银系统,一旦联通好便会给门店做相关的培训。因此,有些门店暂不清楚状况也属正常。”

  团餐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

  “用外卖的平台,做团餐的业务,实际上是疫情期间产生的一种新物种,可以称之为‘大规模外卖、小规模团餐’新型模式。”5月10日,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史晓明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团餐对食品安全和配送均有更高的要求,“对厨具、厨师配备、食材等都有不同要求,并不是一般的餐饮店可以操作的”。

  如果餐厅做团餐业务,是否需要申请专门的资质呢?5月10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从相关管理条例来看,餐厅做团餐目前暂时不需要申请特别的资质,也未根据分量不同来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无论做一人份的外卖,还是百人份的团餐,食品安全标准都是统一的。”

  某外卖平台相关人士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并不是所有餐厅都可以在平台上线团餐业务,首先要求餐厅具备大批量制餐的能力;其次,对商家的食品安全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吃了拉肚子,和多人以上吃了拉肚子可不是一个概念。相关医疗机构鉴定发现3人以上食用同种餐食出现问题,或将启动食品安全公共突发事件程序。”

  新京报记者也注意到,国内对团餐的界定并未统一标准,业内也一直在呼吁制定团餐行业相关标准,让团餐“有法可依”。实际上,2019年,无锡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广东团餐配送行业协会相继推出“团餐生产与配送规范”标准,对团餐生产过程中原材料采购、加工、烹调,以及包装、贮存、配送和销售等环节均提出具体规范要求。

  团餐市场规模是外卖两倍多

  团餐外卖的蛋糕有多大,为何美团、饿了么、顺丰均布局该领域?团餐外卖是否会成为餐饮发展的新方向?根据《中国团餐行业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其中,团餐占据30%市场份额。据艾媒咨询统计,2019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高达1.5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69万亿元。

  相较于团餐的市场规模,外卖市场蛋糕尺寸稍小。美团与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外卖交易额达6035亿元。以此数据推算,团餐的市场规模将近是外卖2.49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实际上,团餐被业界认为是餐饮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但仍处于“高度分散,小企业林立”的状况,目前较为知名的团餐企业有千喜鹤、中快、鸿骏膳食等。但随着连锁餐饮商家入驻外卖平台,团餐市场或将迎来新的洗牌。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2月疫情期间,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相继推出团餐业务,携手各大餐饮连锁品牌,对接地方政府、工业园区等机构,分别发起“放心工作餐直供”“企业团餐安心送”行动,为企业员工复工之后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

  以饿了么为例,团餐业务上线初期,在全国13个城市,已有近9000家餐饮企业加入“企业团餐安心送”服务。而美团也表示,行动推出当天,便接到百余个相关咨询电话,包括来自多家医疗器械园、科技园的用餐需求。

  顺丰已布局本地生活服务

  “目前来说,团餐外卖业务只是外卖业务很小的一部分,不过这块领域绝对是一个增量市场。”某外卖平台相关负责人说,正因为是一个增量市场,每天都有很多企业进来,也会有很多不适宜的企业走掉,“我们非常欢迎新的入局者,带来的创新必将推动行业的发展。”

  史晓明也表示,新的玩家入局可能改变美团、饿了么两家独大的局面,顺丰利用配送优势,也可能让运营体系更有效率。

  在2019年举办的中国团餐产业变革者峰会上,众多参会者认为,传统团餐向新团餐过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团餐从业者需要不断探索更为先进、完善的商业模式及形态。

  不过,业内也有人并不看好顺丰此举。某业内人士表示,团餐本是薄利多销的业务,商家入驻平台的佣金本身就偏低,因此,顺丰低佣金吸引商家入驻并不存在优势;另一方面,预约制的团餐配送和即时配送是两种不同模式,“个人外卖介入团餐外卖有优势,但从团餐转成个人外卖业务则并容易,并不是大旗一摇,说做就能做的。”

  不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顺丰同城已经独立运营,在去年10月发布了“顺丰同城急送”品牌,采用即时配送模式,业务涵盖餐食茶饮、蔬果生鲜、商超便利、医药用品等全场景配送。而这与美团、饿了么推出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是一致的。

  顺丰同城方面则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丰食团队目前只是一个项目组,团队仅十几个人,并不是顺丰同城的发展规划,更说不上是顺丰总部的发展战略,“绝对不是要叫板美团、饿了么”。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