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而思惨遭高度山寨!发文怒怼:毫无节操!涉事公司:是策划组头脑风暴所得)

  导读:近年来,教培行业“蹭热度”“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屡屡出现,学而思等头部机构,更是成为被“碰瓷”“山寨”的对象。

  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海报,揭开了教育培训行业近年来一个愈演愈烈的现实——碰瓷式营销。

  近日,K12教育机构豆神大语文发布了一张“学而来思迎新班”招生海报,其中的“学而来思”及标识,都与知名教育机构学而思的商标高度近似,海报还打出了“如果您是尊敬的XES学员……扫码即可0.1元报名,并倒送330!”的宣传语。

  然而,用户扫码后,出现的企业认证却是中文未来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文未来”),是豆神大语文的运营机构,属于上市公司豆神教育(300010)旗下,创始人为窦昕。

  学而思微信官方公号发布了《鄙视:无节操的“豆窦dou神”》文章,指斥对方“别为了蹭流量什么招数都使”。

  随后,豆神教育先后发布两份声明表示道歉和整改,窦昕也接受专访表示,“行业在经历本次事件后,无论大小机构都要引以为鉴。踩红线、搞擦边球的宣传/销售行为,必将越来越少。”

  但事实却是,近年来,教培行业“蹭热度”“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屡屡出现,学而思等头部机构,更是成为被“碰瓷”“山寨”的对象。

  学而来思山寨海报事件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豆神大语文上演了一起拙劣的营销事件。

  学而思声明中称,扫码之后,豆神大语文的微信客服声称,这个学而来思迎新班,是XES的数学家长携手豆神大语文攒起来的高端语文定制班型,针对的是XES学员,现在面向全国推广,有线上与线下课程,XES学员可享0.1元报名8节定制课。

  学而思的声明称,“学而思与该机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课程合作。相反,该机构高度山寨学而思的LOGO和品牌名,冒用我司的名义进行招生”。

  同一天,豆神教育发出了题为《回应尊敬的学而思:退避三舍,我错了。》的声明,这份随后被窦昕承认为“抖机灵”的声明称,“此次之所以集中在学而思学员中发酵这个乌龙事件,源于我方在暑假期间学员量激增,经调研有大量学员来自同一机构,因此财力有限的招生部门在广告精准投放等方面想到了精准对该机构学员进行定向开班、定向优惠的决定”。

  声明中还称,“(豆神)大语文从来都不为曾经在学而思校区认真培训大语文新老师而感到后悔,我们从来不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老话。”声明最后还附带了一份豆神大语文的招生广告。

  这份山寨海报从何而来?中文未来创始人窦昕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问题海报出自于湖南地区的一家渠道商之手(包括宣传语+logo)”。

  所谓渠道商,并非教育机构体内公司,而是合作关系,通过替教育机构招生获得分成。但窦昕也承认“学而来思”是集团策划组头脑风暴所得,是考虑到“学而思”已经被注册为商标后的产出。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就在山寨海报上线之前11天,中文未来申请了“学而来思”商标,目前该商标的流程处于等待实质审核阶段。

  此外,山寨海报上线前6天,两家豆神教育旗下公司注册了名为“学而来思网校小学课堂”“学而来思网校精品课”的微信公号,目前这两个微信公号均无内容发布。

  豆神教育的声明中称,“开放迎新班以来,报名学员激增至去年三倍,且渠道与合作方数量庞大”,才在某个末端出现了约束力不够的现象。

  事实上,有行业人士指出,这次事件根源很有可能是因为当下豆神教育快跑压力所致,在立思辰收购中文未来时曾经定下了非常高的对赌目标。

  2018年11月,上市公司立思辰全资收购中文未来,此后,原本主业为信息安全的立思辰All in教育,并于今年8月更名为豆神教育。

  当年的公告指出,窦昕承诺中文未来2019年度至2021年度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3亿元、1.69亿元和2.1亿元。但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豆神教育业绩下滑严重。财报显示,上半年豆神教育营业收入7.13亿元,同比下降2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9472万元,同比下降341.86%,业绩表现低于行业平均水准。

  这势必要求豆神教育在“后疫情”时期加大运营力度,窦昕也坦承,“豆神之前没有做过大范围的主动招生。”

  频频发生的山寨行为

  山寨“学而来思”事件也给学而思敲响了警钟。或许出于防护目的,学而思在9月23日,即海报事件发生10天后申请注册XES商标。

  而在2017年4月,学而思还曾申请注册过“思而学”商标,并于2019年11月成功注册。这枚商标注册的背后,也是一个教培机构碰瓷营销的故事。

  学而思于2005年进入武汉,目前已开办了6家培训学校,不过,当地还有一家土生土长的培训机构,名为武汉市洪山区思而学培训中心。2017年6月,学而思进行的公证显示,这家培训机构的室内、室外及宣传单上,都标有“思而学”“思而学教育”等文字。

  学而思随后起诉了这家培训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案于去年5月二审宣判,法院认为,“思而学”“思而学教育”等文字标识与学而思商标之间,仅存在文字排列顺序的差异,如仅施以一般的注意力,相关公众容易将两者加以混淆。因此,判决其侵害了学而思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赔偿30万元。

  “教育培训行业近年来颇为火爆,相关纠纷因此随之发生。”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说。

  “此类纠纷中,如果造成消费者混淆,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发生争议的商标和字号被仿冒的程度,也可能会同时存在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熊定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又一起“碰瓷”学而思的案件判决。2017-2018年期间,沈阳行于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办的乐学培优培训机构,从学而思挖走了多名教师,并开始招生宣传。

  判决书显示,2018年暑期招生开始前,乐学培优在沈阳市多处投放灯箱广告,内容为“99元乐学培优学完一暑假,原‘学而思’初中部理科天团!小升初备考大咖”,其中“原‘学而思’”几个字明显突出于其他文字。

  此外,乐学培优微信公号还发布了题为《原“某思”英语天团强势入驻沈阳乐学,新初一暑假班99元,乐学有英语了!》等文章,介绍“乐学英语”的多名老师为原学而思学校相关科目的负责人。

  法院认为,乐学培优的行为,不仅在主观上具有攀附学而思品牌影响力从而增加自己交易机会的意图,客观上也使自己不正当地提升了市场竞争优势,获得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同时易使相关公众放弃选择学而思,构成不正当竞争。

  在招生时,乐学培优还进行了虚假宣传,其称一名“挖角”而来的学而思老师有“8年教学经验,原沈阳学而思初三年级负责人及化学学科负责人”,还称另几名老师原为沈阳、天津学而思的相关学科负责人。

  但学而思提供的证据显示,前述老师大学毕业4年,且仅为化学学科专员,其他几名老师也并非学科负责人。

  法院认为,乐学培优的这些宣传行为与事实不符,容易误导消费者,已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

  在教育培训行业,师资力量是影响机构之间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家长决定选择哪个培训机构的重要考量因素,更是机构之间互相“挖角”的重点。有头部教育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在线教育受到资本青睐,其所在机构的教师屡屡被以两三百万元年薪挖走。

  傍互联网巨头的名牌

  多起“山寨”学而思的案例之外,“傍名牌”“搭便车”的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的目标,并不只知名教育机构。

  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15年4月13日作出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自2014年9月起,在宣传广告册使用“360教育集团”等内容。“360教育集团”为当事人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没有任何员工,在内地无任何实际经营活动,和当事人无任何投资关系,当事人宣传广告册使用“360教育集团”是为了加大公司知名度,在招生上更加吸引学生。叁陆零公司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广告法,构成了虚假宣传的行为。

  此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还被奇虎360起诉,理由是侵犯其商标及不正当竞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案最终以和解结案。

  案件诉讼时,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已被豆神教育的前身立思辰收购,品牌名称改为立思辰留学。至今,其官网底部还登有一则“郑重声明:本公司与北京奇虎360没有任何关联”。

  无独有偶,北京市海淀法院近日宣判了一起“微博课堂”商标侵权案,涉案的“微博课堂”其实并非新浪微博旗下产品,其运营方是两家名为杭州天浪教育、宁波甬浪网络科技的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得到的判决书显示,两家公司曾和新浪微博合作,开发域名为ketang.weibo.com的微博课堂,但产品并未上线。不过,两家公司此后独自运营了域名为ketang.cn的“微博课堂”,网站首页使用了“微博课堂”“新浪微博在线教育”等标识,最终被法院认定侵权,赔偿90万元。

  由于教培行业的日渐火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机构进入这个行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育培训机构乱象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教育培训机构进入门槛低,二是因为部分家长的辨别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孩子的需求就贸然跟风。

 

  海淀法院法官陈昱晗表示,教育培训行业的经营者应当规范经营,在宣传和商业行为中应注意不因自身行为损害竞争对手的权益,经营者如实施了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了消费者,则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

  原标题:疫苗需求火爆预约“排长队” 疫苗强制责任险要来了

  本报记者 冷翠华

  “家里有两个孩子,今年准备给他们都打流感疫苗,最近一直在‘抢号’。”10月15日,北京市民李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在新冠疫情尚有反复的情况下,人们对秋冬疾病风险的担心上升,对疫苗的需求明显增加。

  疫苗需求明显增加

  北京市民杨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15日其带孩子到附近社区医院打预防针看到,从早上8点医院就开始排长队,以两类人群为主,一是生病的老年人,二是打预防针的孩子。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生病的人明显增加,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等抵抗力较弱的群体。同时,在当前新冠疫情尚有反复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对流感疫苗的需求明显增加,对新冠疫苗的上市有强烈期待。

  上述接受采访的李女士表示,家里有两个孩子,最怕相互传染,所以都要给他们打流感疫苗,做好预防。最近,她每天都忙着在APP上“抢号”,目前尚未成功预约上疫苗接种。

  10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今年北京市流感疫苗的接种需求明显上升,北京市也加大了疫苗采购量进行应对。“自费疫苗采购量是去年的两倍,但它是分批次到货,免费的疫苗比去年增加了21%。”庞星火表示,建议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人群去接种流感疫苗,特别要给老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

  除了对流感疫苗的需求明显上升,人们也高度关注新冠疫苗的相关消息。近日有关新冠疫苗可以预约接种的消息在各大微信群被热议,虽然目前尚没有权威消息发布官方预约通道,但人们对新冠疫苗有很高的期待,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也高度关注。

  疫苗质量问题将有保险保障

  10月12日,国家药监局开始对《疫苗责任强制保险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一旦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国将再增加一个强制险种。

  《管理办法》指出,疫苗责任强制保险,是指以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因疫苗质量问题造成受种者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因为疫苗质量问题而导致受种者损害的现象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就很大,具有低频高损的特点。”长安责任保险公司责任险部负责人李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疫苗出现质量问题,相关企业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可能难承其重,而疫苗责任强制保险可以有效转移赔偿风险,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为疫苗受种者提供充足经济赔偿保障。此外,保险人将建立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对于疫苗生产及销售单位,增加了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她同时强调,尽管有了保险机制,疫苗研制企业仍需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出现疫苗质量问题后相关企业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李慧表示,根据近年国内疫苗接种需求进行初步测算,疫苗责任强制保险实施后,行业增量保费市场大约在数亿元左右。

  安达保险特殊行业风险总监陈静陶表示,近年来,保险公司针对疫苗产品研发了不同的保障方案,包括人身健康险、意外险以及责任险等。虽然市场已有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但实际投保比例并不高。她表示,这一方面与市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风险防控和管理有关,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提高国内疫苗研发及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投保意识。

 

  陈静陶认为,《管理办法》专注行业的责任风险特点,明确了保障责任,明确了疫苗责任险不予赔付的情形,包括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接种事故、由于第三方原因导致疫苗出现质量问题的,以及因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故意实施违法行为导致疫苗出现质量问题的。“清晰界定了保障的边界,为保险人指明了方向,也让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的风险得到更精准的覆盖。”陈静陶表示,这让保险公司降低了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难度,提升对疫苗的风险管理水平,让疫苗责任险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避险功能。

  (原标题:转型失败,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被曝已进入破产重组)

  澎湃新闻记者 吴雨欣

  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被曝已进入破产重组。

  近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上市公司膳盟食品(SunMoon Food)的母公司上海易果电子商务自愿破产重组,给膳盟食品的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不过,膳盟食品董事会无法评估破产重组的影响,因为无法获取中国法庭的文件。

  10月1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多名易果生鲜前员工处证实,易果生鲜确实已进入破产重组,“去年4月份,市场部100多人就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公司一直想再融资,没有成功。”一名易果生鲜前员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另一名易果生鲜的前员工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易果生鲜在C端发展没达到预期,被盒马比下来了,转型做B端,也做不起来,尤其很重要的‘安鲜达’冷链物流也没扶起来。易果生鲜和天猫最重要的关系是天猫超市生鲜区,这块GMV应该未达到预期,后来直接关掉了。”

  天眼查数据显示,易果生鲜的运营主体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2月,注册资本约361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张晔,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为其大股东,持股16.56%,张晔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3.94%。

  2017年8月,天猫宣布向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3亿美元,意在借助易果生鲜安鲜达冷链物流,加强天猫超市的生鲜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2018年12月,阿里巴巴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时,将易果生鲜负责的天猫超市生鲜运营转交给盒马。易果生鲜则进一步强化数字驱动的生鲜全产业链协作平台的定位,为包括盒马、大润发、饿了么在内的阿里生态内新零售、新餐饮服务。

  从C端转向B端,易果生鲜的转型之路可谓坎坷。2019年12月,易果生鲜旗下“我厨” 官网和APP暂停服务,易果生鲜“安鲜达”则被传2019年10月底开始全面解散,大量员工于双11前夕办理离职手续并寻找出路,而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在2019年12月被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1411.02万元。

  当时,易果生鲜方面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易果生鲜正处于转型期,由专注C端业务战略聚焦全面转向B端,这是企业的主动性行为,因此业务模式、人员架构、组织安排等都经历了阵痛。

  继2019年12月被上海长宁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后,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又在2020年1月爆出被上海长宁区法院冻结了千万权益。对此,易果生鲜方面人士解释称,这次被冻结股权的案子主要是因为商务纠纷,涉及与供应商的货款支付问题,双方在当时试图达成和解。

  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来看,膳盟食品董事会于上周五晚了解到,上海易果电子商务、上海云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和安鲜达已于7月30日进入自愿破产重组。膳盟食品截至今年6月底的财报显示,所有和易果相关的个体(包括上述三家公司)欠集团的应收款项,减去应付帐款,共计约1320万元,其中来自上述三家公司的共为1240万元。董事会因此认为,上述三家公司破产重组,“会对集团的继续运作造成重大影响。”

 

  据了解,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包括多种商业模式,有以京东生鲜、天猫生鲜、拼多多为代表的传统B2C自营模式、平台模式,以每日优鲜、京东到家、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到家”社区模式,以及以盒马鲜生、7Fresh为代表的“到店+到家”模式。近两年,生鲜电商的抢滩战激烈,行业大环境不好成为业界共识,除了易果生鲜,吉及鲜、妙生活、呆萝卜等平台也都在2019年被曝出经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