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8年7月12日
作者:于涵
无论是2017年快手的火爆还是2018年抖音的风靡,都无外乎证明短视频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正在逐渐获得用户、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尤其在4G网络的普及以及流量资费下降的红利下,短视频迎来了急速扩张的历史机遇。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短视频活跃用户已高达3.6亿,反超综合视频,成为年轻一代人群的“新宠”。
坦白讲,短视频时长短小,内容相对完整,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需要,较之于文字传播,短视频更加生动,表达也更加丰富,更容易聚焦重点、吸引眼球,能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
云摄美平台创始人、美摄APPCEO崔松表示:“视频跟文字一样,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也是一门更加直观的语言。过去我们用文字记载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频也将成为一项基本技能,纪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拓宽内容边界 优质短视频受用户青睐
不可否认,短视频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短视频平台能够为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用户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只要你想法、有个性、有才华就能够通过平台展现自己。
从目前来看,短视频的内容均以满足用户的娱乐化需求为主,纵观行业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短视频平台,都在泛娱乐化上面的表现得都十分明显。但也部分平台,有望拓宽短视频的内容边界,创造出高大上、有价值的视频内容,带来生活方式、自我提升、开拓视野方面的体验升级。
美摄APP便是其中之一。据崔松介绍,美摄APP自创办以来,就坚持引导、鼓励用户坚持原创,生产优质内容。与其他平台常见的15秒、30秒、60秒的短视频平台相比,美摄平台上的视频时长普遍更长,给用户提供了更多制作深度内容的可能。
比如在美摄APP上参与“2018随手拍正能量短视频公益大赛”的那些视频,就是一批有情感、有温度、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它能够推动大众公众意识、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主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完美结合,并且给短视频创作也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光靠娱乐其实很难长久维持用户的青睐。因为能够给用户带来有价值、有温度,并引起共鸣的内容一定是那些优质的内容,只有它们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输出“精华”,吸引用户的目光,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完成视频需求闭环 做价值内容的供需平台
崔松表示,中国有近十亿网民,短视频用户只占1/3,而在这其中绝大多数的用户创作的视频内容都在模仿,比如现在流行的海草舞等等,这些都没有完成一种真正创作视频的转化。
在同质化、娱乐化严重的今天,模仿其实很容易带来审美疲老,造成创作困局,而美摄APP正在努力做的就是给这些创作者提供创作工具,扬长避短,带来更美好的用户体验。
崔松告诉笔者:“美摄APP基于新奥特集团20多年视频处理技术,能够满足用户1080P的高请创作和发布需求,在即将上线的3.0版本中,除了一些闪做、闪剪等新功能和玩法以外。I剪系统也在努力为视频创作者提供助力,让那些优质内容和创作者脱引而出,并迅速获得认可。”
“短视频的制作能力决定了短视频的品质。”崔松坦言:“用户对视频质量、创意、原创性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整个市场对视频剪辑、制作需求暴增,这也让很多工作室以此作为收入手段,所以I剪应需而生。”
I剪作为一个美摄APP上的视频内容供需平台,不仅能够给用户提供全视频流程的服务,完成视频需求闭环,还能够给剪辑师带来收入,让供需双方都能够在平台上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创新盈利模块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崔松看来,4G时代还只是一个短视频的准备期,在5G正式商用之后,人脸识别、VR、动作捕捉等新视频技术应用到移动端,短视频才将迎来真正的爆发阶段。
到那个时候短视频行业也将和各行各业融合,像“互联网+”一样,迎来“视频+”。将会有越来越多普通用户、企业、机构、政府部门等,通过美摄APP这样的价值供需平台,提升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加速向新媒体转型。
但不同于其他平台的用户,美摄APP的用户更为刚需。崔松解释道:“美摄APP上有很多用户是视频剪辑师,需要靠创作视频来赚钱。甚至还有很多电商老板需要拍摄视频为产品进行宣传。所以,无论是用户本身还是其创作的视频,美摄APP的价值链条更长、生命力也更强大。”
并且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讲,美摄APP更看重视频内容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崔松表示,依靠广告流量的商业模式,天花板显而易见,美摄想做的事凭借我们独特的产品和用户定位,建立会员服务、内容收益分享、企业IP内容打造和推广、视频创作交易四大创新盈利模块,进而不断研发、扩张,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
对于未来美摄APP的发展,崔松告诉笔者:“从平台角度来说,我们要围绕着我们优质内容的供需平台进行快速迭代,形成规模化;从用户数量角度来说,目前我们1000万的用户级还不够大,要将那些对视频有初期感知的用户转化成优质视频创作者;从技术上来说,我们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瞄准世界先进的视频技术,给用户提供系统化的视频解决方案。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美摄APP一直在深耕产品,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知道美摄,用美摄,甚至让更多的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8年7月12日
据英国《卫报》报道,ofo本周表示,已做出“关注国际优先市场的战略决策”,并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减少其在悉尼和阿德莱德的业务。这距离ofo去年10月11日首次登陆澳洲仅过去不到1年。
而在该消息曝光前不久,ofo宣布将开启海外第二战略阶段,对新加坡等地区进行精细化运营,由ofo创始人兼CEO戴威直接负责。
ofo正在着手关停澳大利亚业务,将逐步从街道上移除ofo小黄车,放置在仓库中。澳大利亚Nine News报道指出,该国是共享单车投放效果最差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国家用户每天骑行2-6次相比,悉尼用户每天平均骑行的次数仅为0.3次。
此前,ofo于2017年10月宣布正式入驻澳大利亚悉尼,并获得新南威尔士州自行车协会Bicycle NSW背书。在悉尼运营时,ofo遵循“合理布局”的承诺,首先投放了200辆小黄车,随后在临近的瓦维尔利(5.590,0.51, 10.04%)和内西市议会区域进行增投。在此之前,ofo最先在阿德莱德市成功进行试运营。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8年7月10日
共享市场最近的风向已出现变化,从最近互联网巨头频繁接盘,到车辆代工厂一片狼藉,再到宣布逐渐实行免押金,共享市场变幻不断,但盈利模式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总是通病。
这也许关乎共享经济的本质,共享的目的并非短期内迅速回笼资金,而是应该培养市场和用户对新型模式的接受度,最终开拓更多增值服务和创造更多价值。
这也许是共享单车逐渐转向新型轻便的共享交通工具的原因。
共享单车出现后,违规停车、单车破损、用户盗刷等现象频发不断,监管部门也是屡次出台新规加以管理,甚至多个大型城市已经叫停新增车辆的投放。这时,体积更为小巧、停放更为便捷的踏板车走进视野,这从日前法国、美国等国家出现的使用热潮就可见一斑。比单车更为小巧且出行更为安全,停放空间较小,一系列优势让踏板车不再是潮流先锋的专属,而逐渐走上街头和大众之中,成为出行市场的新成员。
和共享单车崭露头角时一样,踏板车也是从吸金和融资开始成为焦点。
本周一,电动踏板车创业公司Lime在Alphabet旗下风投部门GoogleVentures领投的一个融资回合中筹集到3.35亿美元资金。与此同时,Lime还确认美国打车服务Uber也参与并且还将与Lime合作,开始通过旗下应用出租Lime电动踏板车。
Uber此次的投资背后是整合其刚刚于4月收购的共享单车公司JumpBikes,因为该公司提供踏板车租赁服务,所以加上此次Lime的收购,可以完成踏板车共享市场的全链条布局。对此,Uber表示,将把Lime的服务整合到自家应用中,并把Uber的标志印到Lime的踏板车上。
共享踏板车被视为颠覆传统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的新兴共享交通工具,因为其价格低廉、停放方便、速度并不慢于单车,所以类似Lime这样的初创企业对于传统共享平台将是较大冲击,甚至有国外媒体认为,这将让用户直接转向踏板车出行而不愿使用叫车服务。
踏板车的便捷除了体现在车身本身设计上之外,还体现在踏板车增加了出行选择,特别是对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虽然此前单车也是瞄准地铁和公交之后的最后一公里,但单车总是面临投放过于集中,居住区内较少的尴尬,所以总是“车到用时方恨少”。踏板车则由于体积小巧和停放方便,在住宅区范围内可规范停放较大量的车辆,所以使用更为方便。
踏板车还可作为旅游观光的新选择,沿着海岸或沙滩骑行踏板车,可以近距离观赏风景,还不用担心车流量过多时造成路面拥挤。所以,简单的从A到B的出行路线,就增加了轻便的踏板车选择,这也是国外市场频频看好共享踏板车的原因。
当然,踏板车Lime并非市场首创,由Uber和Lyft的一名前高管创立的Bird更早于Lime而且在上月还宣布已筹集3亿美元新资金,创始人出身于共享汽车平台的背景也再次印证小巧轻便的踏板车和类似新型交通工具将更受个人欢迎。
当然,和此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环境、体制、监管问题类似,国外政府部门也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对其的上路监管措施,比如时速、车道使用、停放管理等问题,这些在经历过共享单车模式考验和洗礼之后将会更加顺利出台,我们认为,对于共享踏板车未来发展来说,应该仔细分析适用的具体道路和人群,踏板车通勤现今也成为国外年轻人群认可和崇尚的交通风尚,这也意味着应该更加精准地在适当道路上投放,让踏板车与汽车、单车等优势互补,并非简单零和竞争。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