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3月26日
历经九年地方试点,手机用户盼望的携号转网今年将在全国覆盖实施。
一直以来,对于大多数手机用户,转网(换运营商)就意味着要换手机号,而使用多年的手机号捆绑了太多个人信息,用户通常无法舍弃,很多人不得已选择了双卡双待。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老号码始终是不能丢的,换号码不仅意味着要通知所有亲朋好友,还得去银行、网站、APP等地方更换号码的绑定,十分麻烦。于是乎如今许多用户至少拥有两张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卡,有的甚至有三张以上。这恐怕也是双卡双待手机在中国如此流行的原因。
实现全国携号转网成为了手机用户一直以来的一个期望。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也透露,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你对一家公司不满意了,你可以带着你的号,去选择另外一家为你提供服务。”
试点九年进展缓慢
事实上,携号转网试点如今已经走到了第九个年头。早在2010年11月份,第一批携号转网试点在天津、海南启动。到2014年9月份,第二批携号转网试点在江西、湖北、云南落地实施。2018年12月份,上述试点城市开始执行携号转网新规,并对携号转网流程作出了进一步优化。
但从试点情况来看,该项业务并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这事基本上是叫好不叫座,说需要转网的用户多,其实真去转网的很少。”通信观察家项立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携转167万人次,这其中就包括2018年新增63万人次,同比增长62%。
可见,九年试点的推进速度之慢。
转网过程问题多
电信专家付亮表示,试点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用户在转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转过去后短信收不到,也有的转出时运营商阻拦,还有转网周期长、程序复杂等问题。”
如今在线办理业务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习惯。但出于需要完成实名认证等因素考虑,携号转网暂不支持在线办理。去年12月,携号转网新流程在5个试点省(市)启用后,手机用户发送短信就能完成查询和授权码申请,不过拿到有“通行证”功能的携转授权码后,用户仍需到携入方指定的营业厅才能完成业务办理。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携号转网的用户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如果手机号码存在欠费、合约协议尚未到期、非实名认证等情况,就无法通过转网资格审核。
最后,即便携号转网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据媒体报道,一位转网成功的用户表示,在办理转出的过程中4G网络会降为2G,在这期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有营业厅工作人员提醒,转网有风险,携出需谨慎,“转出后一是短信或验证码可能会收不到;二是缴费比较麻烦,要去携入方的营业厅或官网缴费。”
有用户反应,携号转网后支付宝、银行等验证码收不到了。还有用户表示,转网后在线充话费不灵了。项立刚表示,验证码收不到是技术问题。而携号转网对运营商主要的影响,在项立刚看来,就是技术系统改造的开支。携号转网需要进行用户管理计费系统的改造,三大运营商需要花费很高的建设维护成本。“要构建网络体系,要构建服务支撑的体系,我基本上预测在中国大概要花60亿元以上的成本或者可能还不止。”
真正能方便转网
尚待解决诸多细节问题
有声音指出,运营商缺少推进携号转网的“内动力”,全国自由携号转网还需鞭策运营商。
工信部近日也印发了指导意见,要加快网络改造和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间联调联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深化“携号转网”业务规范办理,不得擅自增设办理条件、人为设置障碍,不得利用“携号转网”实施恶性竞争行为。
那么,手机用户这次能真正实现自由携号转网了吗?这些转网中的问题还会存在吗?
项立刚的答案是,问题还会存在,“消费者想要真正方便地进行携号转网,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工信部指导意见中要求“不得擅自增设办理条件、人为设置障碍”,但怎么认定是“人为设置障碍”呢?项立刚表示,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细则,以前也没什么管理办法。
运营商考验与机会并存
中移动用户转网意愿最强
携号转网,对于每一家运营商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机会,而目前业界普遍认为移动通信一哥中国移动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从2G时代开始,中国移动早期的优势积累了大批存量用户,随后这些用户陆陆续续开始将手机号码绑定银行卡、社保、网络账号等等,第一次申请的手机号很有可能成为了用户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也是移动与其它运营商竞争的实力之一。
有分析指出,就目前而言,中国移动在资费上已经不再具有优势,而其他运营商是优惠资费会对这些用户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时间以来用户对中国移动高资费的不满,将有可能在今年年底爆发。
移动用户想携号转网的,占到了有转网意愿用户的3/4。有转网意愿的用户均表示,在转网时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信号覆盖、价格和服务。
有移动用户表示,携号转网实行后他一定会换运营商,“不想用了,价高信号差,地铁上经常连不上信号。”
另一位现在用着两张移动卡的用户说,他准备将其中一张换成联通的卡,主要考虑各家信号覆盖的问题,“用两个运营商的会好些。另外,移动对老用户不太友好,一些优惠力度大的活动都是对新用户的。”
还有一位移动用户想换联通的原因是,“没用过联通,想试试。”
如何留住客户,或成现在中国移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是中国移动,各大运营商长期被诟病的短板,也将不得不认真面对。并且,抓住此次用户转网的机会,把自身业务做好,增强对用户吸引力,也成为运营商加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3月22日
随着中国移动2018年财报发布,包括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970,-0.16, -2.24%)在内的国内三大运营商2018年成绩单全部出炉。在4G主导的移动通讯战场,中国移动继续稳坐霸主之位,而行业第二的头衔也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争夺的焦点。面对即将来临的5G时代,三大运营商的年度业绩表现也成为在5G战场展开竞争的“引路石”。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三大运营商确定的5G商用时间都在2020年,这也表明今年三大运营商的竞争将继续胶着。
中国移动领跑
3月21日,中国移动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营运收入达到736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通信服务收入为6709亿元,增长3.7%;股东应占利润为1178亿元,每股盈利为5.75元,同比增长3.1%。
具体来看,2018年,中国移动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82.1%,12月单月4G DOU(每户每月平均上网流量)达到6.6GB;移动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到53.1元;中国移动“魔百和”用户达到9681万户,渗透率65.9%,家庭宽带综合ARPU为34.4元,同比增长3.2%;中国移动政企客户总数达到718万家,同比增长19.2%,集团通信及信息化收入份额达到38.5%,提升2.2个百分点。
此前,中国联通已于3月13日发布了2018年财报。2018年,中国联通实现营收290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服务收入2637亿元,同比增长5.9%,销售通讯产品收入为218亿元,同比增长5.3%;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盈利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458%。
3月19日,中国电信也发布了2018年财报。2018年,中国电信实现营收3771.2亿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3.9%。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收入1112.18亿元,同比增长22.4%。不过,由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有线宽带接入收入为742.62亿元,同比下降3.2%。
通过比较三大运营商的财报不难发现,中国移动依然处于行业龙头地位,营收和利润均超过联通和电信的总和。在有线宽带业务上,虽然中国移动入局较晚,但在这一市场仍然超过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两强争夺战
尽管营收和净利润均高于中国联通,但中国电信在行业第二的位置上坐得并不“稳固”。
在移动业务上,中国联通2018年移动出账用户净增3087万户,同比提升51.8%,总数达到3.2亿户,其中4G用户净增4505万户,总数达到2.2亿户,4G用户占移动出账用户比例达到70%。与此相比,中国电信2018年移动用户数达到3.03亿户,净增5304万户,其中4G用户数达到2.42亿户,净增6039万户,4G用户占移动用户比达到80%。
二者相比,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规模要大于中国电信,但中国电信正加速追赶,中国电信2018年的移动用户净增数、4G用户净增数、4G用户渗透率和4G用户规模均高于中国联通。
有线宽带业务上,中国联通宽带用户规模和增速均全面落后于中国电信。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数为1.45亿户,全年累计净增用户数为1226万户;中国联通固网宽带用户数为8088万户,全年累计净增仅434.1万户。
进入2019年,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竞争仍呈胶着态势。2019年2月,中国联通移动出账用户达3.19761亿户,月增196.2万户,其中4G用户达2.25678亿户,月增283.9万户;中国电信移动用户达到3.1022亿户,月增296万户,其中4G用户达2.5059亿户,月增322万户。
竞速5G
根据工信部的规划,2019年我国将实现5G试商用,2020年实现5G正式商用。这意味着,4G时代的竞争将告一段落,5G市场成为三大运营商比拼的下一个战场。
随着商用时间表的明确,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陆续进入全国范围的5G网络试验阶段。2018年6月,中国联通宣布已经在16个城市陆续开启了5G规模试验;9月,中国电信宣布打造5G示范工程,开展17个城市规模试验;年底,中国移动也宣布全面启动17座城市将进行5G规模试验和应用示范。
在5G终端方面,今年2月,中国联通正式交付首批5G智能手机测试机;中国电信计划于今年3月推出超过1200台5G终端进行测试;中国移动也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推出5G智能手机和首批中国移动自主品牌5G终端产品。
在5G标准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在ITU、3GPP牵头15个项目,申请专利超过千项;中国电信共主导5G国际标准化项目及任务33项,提交国际文稿657篇,申请5G发明专利197项;中国联通自2018年以来则在3GPP RAN5 4G/5G领域提交文稿30多篇,牵头立项3个项目。
“5G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越多,在相关方面的影响也就越大。”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在规模试验过程中,三大运营商建立起一系列商用规范,这些规范有利于相关企业在5G上尽快实现商用。在5G标准和专利方面,虽然中国移动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实三大运营商做得都不少,只是电信和联通此前相对低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大运营商5G建设的进度相差并不明显,但在投资规模上,中国移动似乎是三家中最“财大气粗”的。2019年,中国联通计划投入60亿-80亿元的资金用于5G建设,而中国电信今年在5G建设方面的投入预算则为90亿元。尽管中国移动至今尚未公布2019年5G的具体投入情况,但去年11月,广东移动副总经理朱汉武曾透露,仅为建设广东的5G网络,公司就要投入超过200亿元。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3月21日
作者:王昊
区块链在经过了之前的疯狂炒作和投资过热后,在2019年的发展步伐更趋于稳健,在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知识产权等场景先后落地,实现“扫一扫”溯源,还能对上链内容的实时变动了然于心,提前防范恶意篡改和风险。
区块链的防篡改、完整溯源、单一认证的多重特性让区块链在电子发票行业逐渐受到“重用”。此前,自2018年8月起,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招商银行、沃尔玛超市、深圳北站停车场等日常生活场景陆续上线区块链电子发票。
今年1月31日,深圳供电局开出首张电费场景的区块链电子发票,标志区块链电子发票又覆盖了全新的公共事业行业。
近日,区块链电子发票“又下一城”——在深圳市开出全国首张地铁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最为社会关注的民生焦点领域之一的交通行业中,扫码乘车、扫身份证乘车都已不再是新鲜事,全国高铁车次也即将推广电子车票,可以预见出行所需纸质凭证会愈加减少,甚至今后“刷脸就可走遍天下”。
据了解,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公司昨日发布消息称,即日起深圳部分出租车、地铁、机场大巴等交通工具引入区块链电子发票。当乘客搭乘深圳地铁、深港出租车公司的部分车辆、深圳机场巴士330全部线路时,可以用手机自助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据深圳地铁测算,使用区块链电子发票后,预计每年节约发票印制成本约40万元。
据了解,上线该功能后,深圳市地铁乘车码用户在每次行程结束后,可通过微信支付扣费凭证页面,点击“查看乘车记录”进入开票,或通过“乘车码”小程序主页面右下角“我的”——“乘车记录”,选择需要开票的行程开具相关发票。使用深圳地铁APP的用户则可以在“我”——“电子发票”中按相关提示进行开票。
与以前相比,区块链电子发票上线后,用户可以实现先离站后开票,无需因索取发票而在站内停留,提高了通行效率和开票效率,避免高峰时间因开票产生拥堵。
对于地跌运营方和乘客来说,不需企业购买任何专用硬件设备和专业设备,乘客只需使用手机或普通联通互联网的计算机即可实现开票。对于商家而言,区块链电子发票为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的开票服务,大型企业可自行借助区块链系统提供多种开票场景,中小企业可开通微信回执开票功能。区块链技术可以让发票领用没有数量限制,无需领票,再也没有断票的烦恼。
没有数量限制的便利之外,也能严格查处“一票多报”、“虚报假报”的违规行为。只要电子发票“上链”受到监管,每次调用记录就会全程追溯,而且一旦电子发票已经被报销,或者经过财务审核,就会在财务软件中建立“镜像”,一旦有重复报销行为就会立即预警提示,让“一票传天下”的现象彻底消失。区块链对电子发票的监管不仅是严格精确,而且大大提高人工审核效率,对大中型集团日均上千张报销发票的业务量来说,人力被完全解放出来,同时提高准确度、避免错报漏报。
区块链技术将与发票相关的付款方、开票方、流转方、报销方、税务部门等各个环节全部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上,而账本上的数据由多方共同记录且不可篡改,以此来保证发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发票的每个环节都可查、可验。所以,不仅是在交通、零售、餐饮、娱乐、公共服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领域,今后还可在更多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开展实践,让企业、个人、税务部门多部门联动,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失的同时创造智能、个性、精准的财税服务氛围。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