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12月18日
郑志浩 记者 陈碧红 蒋君芳
在“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上不断和国内一线城市比拼的成都又“放大招”。
12月16日,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上,成都提出将打造八大消费场景、实施12项制度创新和促进消费开放的6大工程,以期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一轮“竞赛”中争先进位。
今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要建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距这一目标还有多远?
大目标
满足国际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这样描述:其一,它是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也是全球最大规模消费市场的领先者;其二,它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具有高效的消费资源配置和带动功能;其三,它是全球消费的风向标。
梳理了全球140个比较重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王微和其团队得出结论:这些城市人口总量仅占全球的13%到14%,但GDP和消费市场方面的占比却高达全球的1/3。“大型消费中心城市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
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副司长常铁威看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着重要又急迫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城市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消费市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信号,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打造消费新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常铁威分析,我国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大。一方面,随着5G商用,各种新业态模式井喷式发展,将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另一方面,国内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不容小觑。此外,养老、教育、文化、托育等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球吸引力方面,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花费世界排名第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成,将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国际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将境外消费也转为国内消费。”常铁威说。
细举措
8大消费场景、12项制度创新
在成都,每晚有2294家酒吧在营业,774个景点在接待游客,535场夜间演出……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劼用一组大数据描述了成都当下消费环境的一个侧面,“夜间经济不仅延长了城市活跃的时间,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基数。”
成都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相关大数据评估显示,目前,成都的基础商业体量超过一线城市,如餐馆门店数量和服装店数量均排全国第一,便利店总量超过上海、北京;书店数量超过上海、广州和深圳;今年1月到10月,成都新落户各类品牌首店405家,首店数量居全国第三。
基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潜力,当天大会上,成都首次向外界解读了《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力求从消费场景塑造、消费政策创新、消费环境优化、消费文化培育等方面努力提升成都对国内外消费的集聚、引领和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全球向往的品尚创新中心、品质服务中心、品位生活中心,加快建成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具体举措上,成都提出将打造地标商圈潮购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等八大消费场景;拟实施建立消费积分交易中心、探索产权消费融通等12项制度创新;将建设国家级信息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建设免税商品中心和世界进口商品超市等。
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副司长常铁威:
成都正在进一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地改善供给或建设商圈、发展商业市场,而是着眼于全球,切实体现国际这个角度。
例如,物流方面,两周内,全球任何地方的产品能到成都消费者手里,而成都的东西也能到达全球任一角落。统计监测体系也应有这种国际对标视角。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等。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吴军:
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应去供给、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同时要将其变成促进城市发展的生产力。场景为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建设消费场景,从政府角度,要有政策的支持、意识形态的引导。从市场角度,要致力于消费、科技等方面的投资。从文化生活角度,要学会与土地、建筑、空间“谈恋爱”,发掘整合资源。从社会组织与大众角度看,要重视公众的参与和价值表达。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12月17日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7日消息,据日媒报道,日本广告巨头电通公司周一宣布,将在业绩不佳的英国及中国等7个国家裁员约1400人,大约相当于这些国家员工总数的11%。
由于广告市场低迷,竞争十分激烈,电通计划自2019财年(截至2019年12月)起两年内计提约248亿日元裁员相关费用。
该公司还下调了2019财年业绩预期,预计全年净利润将比上财年下降93%,至62亿日元,远低于此前预期的358亿日元。
这是继今年8月后,电通第2次调整2019财年业绩预期。该公司认为,通过一系列结构改革,每年可减少约138亿日元以上的人工费和运营成本。
此次裁员影响的国家除了英国和中国之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和新加坡。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19年12月13日
(原标题:天不冷 大牌冬装早早挂起降价牌 捉摸不透的温度 服装企业的心病)
“什么时候才能安排上羽绒服、毛靴呢?”沐浴着冬日暖阳,多地网友在网络上感慨。既然厚冬装至今没有穿上身,继续买似乎也没必要了。昨天是“双十二”,不少市民却将购物清单中的羽绒服、毛靴等御冬利器默默删掉。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人已不喜买衣,今年大概率的暖冬又将服装企业推至尴尬境地。
厚外套从购物清单中消失
在南京某高档商场,一些名气甚响的大牌已经早早打出冬装“5-8折”的促销牌了。某店员对《金证券》记者表示,“往年打折最早也要到12月底,怎么办呢,这天暖和得不得了,顾客连摸羽绒服的勇气都没有。加上今年过年又早,一般过完年就要上春装了,卖冬装的周期太短,只能早早打折了。”
而在这逛街的陈女士则直言,即便打折,也没有购买的欲望。今年“双十一”期间南京突然降温,趁着服装企业降价清库存,自己给一家三口都购置了羽绒服。可随后这气温就急速上升,“肯定不会再买厚外套了,双十一买的都想退。”
从社交平台来看,多地网友都在感慨“暖冬明显”,厚外套完全没有上身的机会。
只有少数企业能平滑天气影响
冬日现“春意”,最难的就是服装企业,即便是服装大佬也逃不过。最新消息显示,优衣库11月在日本本土市场的销售额同比下跌5.8%,同店销售额也出现5.5%跌幅,已连续3个月下滑,主要受暖冬天气影响。近三年来,“天气因素”一词连续超过10个季度出现在优衣库日本市场的业绩财报中。基于此,甚至有分析认为,温度与零售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外界低估,但前者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外部驱动因素。
天气同样是中国服装企业的心病。《金证券》记者接触的深圳券商分析师表示,虽说目前判断今年是“暖冬”为时尚早,但通过调研发现,“双十一”销售高峰过后,服装企业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这是因为多年暖冬导致行业内羽绒服库存积压严重,今年羽绒服面料需求缩减较大,加上气候让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冬装价格较高,服装企业冬装收入和盈利占比较大,暖冬将直接影响服装上市企业的盈收状况。”
不过,行业中也有少数企业能通过加强时尚度提升单价、或者通过产品设计丰富冬装应用场景,将消费冬装的目的逐渐由防寒转向时尚搭配,从而平滑和弱化天气和季节变化对于羽绒服销售的影响。
气候商机、零售变革
《金证券》记者发现,鉴于天气因素牵动着服装企业的情绪和业绩,有专业的气象科技服务公司干脆开始深度挖掘气候商机。“只有建立在一定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将气象气候预报转变成服装消费预测信息,服装行业内诸多决策才不再是拍脑袋。”富景天策(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该公司推出针对零售行业的气象服务,帮助企业完成区域调配、库存调整和销售推广等环节的决策。
事实上,为减少天气因素对产品销售造成的负面影响,优衣库于去年初也启动基于人工智能AI的生产和零售变革,即通过AI分析天气和流行趋势等大量数据,预测所需的商品数量,避免生产多余产品,以及尽快配送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当然,目前气候商机、生产变革仍然在探索中,此前知名鞋服评论员马岗曾对《金证券》记者分析,“买衣渐少”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大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衣服的品质与体验,这意味着国内服饰零售行业竞争门槛将进一步提升,现阶段生产企业只能依靠敏感的市场需求感知力和产品创造力抵御气候风险。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