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0年4月09日
(原标题:餐饮企业自救,靠涨价行不行?)
李国/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4月9日消息,近日,海底捞、西贝等涨价的消息引发热议。有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但也有消费者表示涨价后就不会去吃了。目前,餐饮企业一直在突围、自救。各地政府部门也拿出真金白银,鼓励消费。堂食刚刚放开,餐饮企业就涨价,难免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本来海底捞涨价涨得就有点多了,转眼看了下西贝的外卖菜单,发现它也毫不逊色。”4月7日,家住重庆两江新区的彭先生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记者在重庆名火锅秦妈集团了解到的数据更惊人:去年春节前后,重庆主城12家直营店营收1200万元,今年同期只有200万元左右,下降近90%。
目前,餐饮企业一直在突围、自救。各地政府部门也拿出真金白银,鼓励消费。堂食刚刚放开,餐饮企业就涨价,难免让消费者难以接受。那餐饮企业“自救”,靠涨价行不行?
涨价因疫情和成本上涨
一位北京的食客近日在微博说:“原本海底捞线下重新开灶令我激动不已,但一看价格顿时傻了眼,过分了啊。”他晒出的菜单显示:人均220元+,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
事实上,眼下涨价的不只是海底捞一家。同样身为明星餐企的西贝近日也被发现菜价上涨。西贝的外卖菜单上,土豆条炖牛肉80元,酸菜封缸肉80多元。
对此,海底捞公共关系科回应媒体称,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根据海底捞方面的说法,目前门店的营业时间为早上11点到晚上9点之间。出于疫情防控考虑,门店内桌椅间隔在1米以上,一桌不超过3人,因此开放餐位较少。
有业内人士指出,海底捞们涨价背后,折射出餐饮业因疫情造成的巨大损失。既然客流量减少了,提高客单价,似乎就成了餐饮企业的不二选择。
消费者对涨价很敏感
“你可以涨价,我可以选择不来呀!”家住重庆石坪桥的凌小姐笑着对记者说,疫情期间大家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涨价后恐怕就不会去吃了。凌小姐的说法,代表了大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不过,也有消费者表示,疫情之后,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以及外卖的美观度、便捷度要求提高。而餐饮企业面临房租、员工工资等资金压力,许多店是街铺,房东是个人,要减免费用很难。餐饮企业要挽回损失,适当涨价无可厚非。
此外,餐饮企业要想短期内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也不现实。小龙坎控股集团媒介公关经理邵茜告诉记者说,报复性消费可能没有那么快到来。其实疫情之后,人们更关注健康、家人,而对于消费、出去玩、大吃大喝能有多少实际行动,目前还很难说。
还有消费者表示,涨价可以,但也要提高服务水平。对此,海底捞方面表示,对部分菜品价格调整给用户带来的负担表示歉意。目前,海底捞还提供了自提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或现场下单,自提服务也享有不同的折扣。4月25日海底捞也将对产品、包装材料等进行升级优化,争取为用户减少支出,提供更好的服务。
涨价是一把双刃剑
在采访中,多家餐饮企业老板对记者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许多餐饮企业都已复工,但是生意却还远远没有恢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从2020年3月1日算起,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支撑运营;79%的样本企业表示,依靠自有现金无法支撑再过3个月;表示现金流储备丰厚,且能支撑6个月以上的样本企业占比仅为16%。
自救刻不容缓,但方式可以多样。就在海底捞宣布涨价的时候,麦当劳推出了一款周一会员半价桶,原价81元,售价39元。4月6日,闻讯而来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抢到麦当劳小程序崩盘。网友们感慨,在这特殊时期,物美价廉才是王道。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涨价是一把双刃剑。利好在于通过涨价消化成本,迅速补血,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秩序;不利之处在于,受疫情影响,市民消费实力下降,涨价可能导致市民更加捂紧钱袋,宅家消费,这样会加剧餐饮业洗牌。
对此,莫远明建议,餐饮业涨价,必须充分权衡自身、市场与消费者三者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尤其需要把握好涨价的度。这时候,最需要抱团取暖,也特别考量餐饮业主的经营智慧和化危为机的能力。不能粗暴地把自己的损失,通过涨价变相让消费者买单。当然,政府的政策调控与引导也将发挥作用,如各地推出的消费券也将提振消费信心,帮助餐饮业渡过难关。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0年4月03日
网易科技讯 4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亚马逊承诺将为欧美仓储中心的员工实施新的健康保护措施。工人到达公司后将接受无接触体温检查,任何体温超过38摄氏度的人都将被遣送回家。工作人员还将获得医用口罩,以便在工作场所使用。这些保护措施计划于下周落实。
目前,至少有两个亚马逊仓储中心的仓库工人已经收到关于新保护措施的通知,其中一些人早在周二就获悉。
亚马逊还计划使用软件算法来监控现场视频,以确保员工在工作场所保持适当的距离,解决之前员工对仓库内过度拥挤的担忧。
亚马逊的物流团队越来越担心仓库缺乏健康保护,许多人认为,在网购需求空前激增的情况下,这会让仓库工人面临不小的健康风险。在亚马逊位于底特律的一个仓库,在一名同事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以后,管理层并没有通知员工;另一名员工的检测结果也呈阳性时,管理层也还是反应迟缓。
因此,亚马逊员工发起了一系列的劳工行动表示抗议,这些行动也在不断升级。纽约史坦顿岛和芝加哥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得到更好的健康保护,底特律的工人周一也在着手采取类似的行动。
新的保护措施还将延伸到亚马逊于2017年收购的全食超市。出于同样的健康担忧,全食超市的员工周一举行了罢工,他们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供应链中断问题,以及空前增长的食品订单需求。
考虑到无症状传播盛行,N95口罩等更全面的防护设备普遍短缺,亚马逊的这些新措施并不能完全保障工人在工作时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在没能实施广泛的病毒检测的情况下,这些新政策相比以前的条件还是有明显的改善。
- 详细资料
- 分类:商业
- 发布于 2020年4月02日
原标题:国产呼吸机“翻身仗”:海外需求爆发,核心零部件仍是关键
目前海外呼吸机需求急剧膨胀,海外准入门槛有所降低,加上国内出口政策支持,国产呼吸机的“翻身战”悄然打响。不过,国产呼吸机要真正全方位占领海外市场仍面临重重挑战,无论是高精尖领域还是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彻底带火了国产呼吸机。
“国内呼吸机出口借着这次疫情迎来了一次翻身仗。以往没有参投的呼吸机企业现在都高攀不上了。”深圳某一级市场行业研究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以往美国呼吸机市场被多家大型跨国公司瓜分,如美敦力、德尔格、Vyaire Medical、哈美顿医疗公司(Hamilton Medical)、Getinge和飞利浦(Philips)等,国产呼吸机作为“后起之秀”,一直在寻求打破巨头垄断的呼吸机市场格局。
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生邓医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国产呼吸机的发展迅速,以迈瑞医疗(249.040, -5.79,-2.27%)、鱼跃医疗(36.050, 0.82, 2.33%)为代表,国内市场已经逐步替代进口,与十年前进口呼吸机占绝对主导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语。
国产呼吸机翻身仗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介绍,目前,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周产能约2200台,约占全球产能五分之一。目前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同时,每天还有大量的国际意向订单在洽谈。据不完全统计,3月19日以来短短十天,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已紧急向国外提供有创呼吸机1700多台,达到了今年以来提供国内总量的一半。
疫情席卷全球,多国出现呼吸机需求缺口,纷纷将目光投至国产呼吸机。国产呼吸机成为全球紧俏商品,原有产能和储备数量难以覆盖全球急剧上升的呼吸机需求,多国“一机难求”。
有机构认为,除中国以外,全球确诊人数已达68万人,除去10%左右中重症患者,剩下患者中,即使三分之一需要呼吸机辅助,仅新冠肺炎疫情本身所形成的呼吸机需求至少就在20万台左右。同时,据美国重症医学会估计,美国总共将有96万名患者由于感染新冠病毒需要使用呼吸机,但美国只有大约20万台。
多国面临着巨大的呼吸机缺口,动员国内产能和寻找海外进口“双管齐下”以满足呼吸机供应。中国疫情趋于平稳,而且原本就是呼吸机生产大国,国产呼吸机的海外订单纷至沓来。
此前呼吸机市场原本仅为欧美巨头霸占的“小众市场”。Markets and Markets估计,2019年全球呼吸机市场大约仅为9.3亿美元。
从全球市场看,目前全球一半呼吸机制造商位于欧盟,其他主要产地分布在美国和中国。其中,瑞士的哈美顿在全球呼吸机市场拥有最大的占有率,达到四分之一。此外,德国德尔格、瑞典Getinge集团以及中国的北京谊安等头部占据半数以上的市场。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在全球市场都“吃得开”的呼吸机大户们都十分重视海外业务的开拓。以瑞典Getinge为例,它能够在超过40个国家开展业务。国内的鱼跃医疗和迈瑞医疗也在海外有多家专营店或子公司。
国内呼吸机市场也被这些“国际巨头”瓜分。中信证券(22.100, 0.00,0.00%)研报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尔格、美敦力、迈柯唯分别占据了国内呼吸类设备市场35.8%、19.2%和15.8%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迈瑞医疗和谊安医疗仅分别占据1.5%和1.4%的市场份额。
在呼吸机更为高精尖的ECMO细分领域,由于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静脉血液引出体外、经气体交换装置氧合后再度泵回体内,从而为心脏和肺脏赢得恢复的时间,所以ECMO膜肺、离心血泵等核心部件的高技术门槛更是使得全球仅有3家ECMO头部企业:迈柯唯、美敦力和理诺珐。2015年,仅是这三家公司就占据全球ECMO设备市场65%-70%的份额。而国内目前仅有规模不大的天津汇康可生产ECMO。
核心零部件仍是关键
此前,全球呼吸机市场一直被来自欧美的呼吸机制造巨头“统治”,如今海外呼吸机需求急剧膨胀,海外准入门槛有所降低,加上国内出口政策支持,国产呼吸机的“翻身战”悄然打响。不过,国产呼吸机要真正全方位占领海外市场仍面临重重挑战,无论是高精尖领域还是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内共有呼吸机企业992家,其中过半都在广东省内,大部分存活时间都超过了十年。全国有90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含“进出口”,占比约9%。2020年2月1日-3月30日,我国共新增10家呼吸机企业,2019年同期该数据为5。
但目前,国产呼吸机产能也是相当有限,许多国内生产商都面临着零部件短缺的问题。无论是无创呼吸机还是有创呼吸机,都在生产中面临着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国内的呼吸机制造商基本都是中游本体制造企业,涡轮压缩机、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大多依靠从瑞士的micronel、美国的霍尼韦尔、日本的SMC等公司进口。而在有创呼吸机中,以ECMO中的核心部件膜肺的原材料PMP为例,全球仅有美国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公司有供货能力。
疫情之下,除了上游零部件提供商产能下降之外,国际航班也大幅减少,也使得国产呼吸机的生产受限。以鱼跃医疗为例,其在3月30日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呼吸机产量主要受制于上游原材料供应,公司已采取各种措施稳定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并安排员工加班生产”。
另一方面,即使如今不少国家主动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国内呼吸机产业要在海外市场长足发展,还必须有一套本土化的运营策略。呼吸机的研发与生产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作为中国企业,如何克服文化、语言、法规的障碍,在欧美发达国家做好高风险三类医疗器械的安装、培训、临床支持、售后服务等这些长期工作,才是见真章之处。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表示:“迈瑞医疗在中国院用有创呼吸机出口占比达60%以上,而排名第二的国产品牌出口占比仅有不到2%,绝大多数国产品牌出口占比不到1%。”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有出海能力、有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的中国呼吸机公司并不多。
更重要的是,呼吸机不是“氧气瓶”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能替代、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电子机械装置,对于生产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国外的呼吸机制造巨头大多都拥有成熟的技术和研发模式,在技术深度和研究方向上引领了全球的研发模式。而国产企业生产的呼吸机目前仍集中于满足中低端市场的需求,多为电动电控型呼吸机,满足基本的临床需求,研发和技术仍需进一步加强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