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个副省级城市大数据:万亿俱乐部有8城 济南西安成后备军

  作者: 林小昭

  随着区域发展的推进,行政级别仅次于直辖市的副省级城市之间也出现明显分化。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梳理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主要经济、人口指标发现,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副省级城市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东北的几个副省级城市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

  数据显示,15个城市2019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186306.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18.8%。

  15个城市2019年GDP都超过5000亿元,其中8个城市迈进万亿俱乐部;济南和西安也突破9000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后备军。

  济南、西安成万亿俱乐部后备军

  目前,全国共有 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济南、哈尔滨、沈阳、长春这10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5个计划单列市。

  自1994年实施以来,副省级城市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15个城市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GDP都超过了2万亿元,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其中,深圳以2.69万亿元高居榜首。

  自2016年超过广州后,深圳GDP就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国所有城市中第三位。2019年,深圳GDP领先广州的优势扩大到3000多亿元。

  在多个经济指标中,深圳在副省级城市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人均GDP方面,深圳已经超过20万元大关,与随后的几个城市拉开较大距离。在一般预算收入、支出,资金总量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深圳也远超其他城市。但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深圳落后于广州、成都和武汉这三个省会城市。

  从15个城市的GDP总量看,可以划分为多个梯队,其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处于第一梯队;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GDP总量位居1.4万亿~1.8万亿元,是第二梯队。这四个城市也是当前最具竞争力的强二线城市。

  宁波、青岛和济南、西安处于第三梯队,这些城市GDP总量在9000亿到1.2万亿元之间。济南和西安GDP突破9000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后备军。

  大连、沈阳、厦门、长春和哈尔滨处于第四梯队,这些属于中等二线城市,GDP总量离万亿大关还有不小的距离,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仍不够突出。

  将15个副省级城市放到全国所有城市中来看,深圳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高居全国第三;广州位居第四;成都、武汉、杭州均位列全国十强行列;南京、宁波、青岛、济南也都进入全国20强。

  在榜尾端,哈尔滨仅居全国第42位,排在嘉兴、潍坊、盐城、绍兴这些三线城市、普通地级市之后。

  去年哈尔滨经济总量仅为深圳的19.5%,不足五分之一。

  人均GDP、资金总量等指标分化

  不管是在GDP总量,还是在人均GDP、资金总量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城市之间的分化都十分明显。

  在人均GDP方面,深圳已经超过20万元大关;南京以165681元位居第二;广州和杭州也超过了15万元;武汉、宁波和厦门超过14万元。

  有5个城市低于10万元,即东北四市以及西北的西安。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或者叫“资金总量”,是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经济运行的结果,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至去年底,深圳的资金总量已达到8.39万亿元,在15城中领先;广州以5.9万亿元紧随其后;杭州以4.5万亿元位居第三;成都和南京分列四五位;济南和西安分别列第七和第十位;有7个城市不足2万亿元。

  城区人口规模是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15个城市目前城区人口规模都超过了300万人,都满足修建地铁的人口基数标准。

  按照城区人口规模来划分,15个城市可分成几个梯队:广州和深圳城区人口规模都已超过1000万,处于超大城市行列;武汉以918万人位居第三;成都超过800万人;南京和杭州都超过了650万人;西安、沈阳和青岛都超过500万人;其余城市为300万到500万人之间,处于I型大城市行列。

  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层次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深圳和广州都已超过1万家;杭州超过5000家;南京、武汉和成都均超过4000家。在榜尾端,有5个城市不到2000家,科教资源实力雄厚的哈尔滨不足1000家。

  经济指标的分化也伴随着人口增量的分化。

  2019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杭州,新增人口达到55.4万人;深圳和广州增量都超过40万人;宁波、成都、西安和厦门的增量也不小;大连和沈阳增量只有0.8万和0.6万人,哈尔滨更是减少了0.2万人。

  还有这些城市冀望升格“副省级”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副省级城市之间的分化也说明,并不是有了副省级“名号”,行政级别高,就一定会发展得好。

  不过,总体来说,副省级市的“名号”对城市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此,近年来,苏州、郑州、福州等城市都希望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有媒体分析称,苏州一直都被誉为“最强地级市”,这也暗含了一个现实:苏州“只是个地级市”。因此,在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需要更高资源配置权的时候,苏州的城市能级是个明显的“天花板”。

  今年7月18日,苏州市召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一方面,将继续向上争取提升城市能级,另一方面要“做好自己”,做更多提升自身城市能级的事情。

  在中部地区,目前只有武汉一个副省级城市。将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是近年来河南一个热点话题。郑州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的省会,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郑州GDP已升至全国第15位,并有望在今年赶超青岛,上升为北方第三城。

  (原标题:一下子涨了六七块!猪肉淡季竟逆势狂飙,商家买家都叫苦…生猪期货上市在即,能解“猪周期”?)

  “二师兄”又上天了?近两个月,全国各地猪肉价格出现上涨态势,七月份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47.75元/公斤,同比增长101.92%。

  原本处于猪肉消费淡季,然而疫情期间积压大猪已基本消化,供给端生猪补栏尚未完全恢复,导致近期猪肉价格快速反弹。业内人士称,七月份猪肉价格或将见顶,接下来可能会开启下滑通道。

  此外,大商所近期开展了生猪期货仿真交易,生猪期货上市交易或将给“猪周期”带来平抑作用,几家生猪养殖业龙头已经有了行动。

  “今年基本都在贴钱”

  22日下午六点半,证券时报记者来到深圳上沙农贸市场一探究竟。该市场有两排猪肉铺,各家价格相差无几,五花肉的价格是每斤28元。正值下班回家的时间,肉铺的顾客并不算多,五分钟大概只有两个人来问价。

  “就是最近涨起来的,两周内就涨了六七块,前几个月最便宜的时候才十几块钱,”一位在这里做了七年的肉铺老板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生意都不好做,因为是淡季,但往年至少交得起租金。今年年初价格降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涨上去了,现在大多数肉铺都在往里面贴钱。”

  猪肉价格上涨,消费链条末端的零售商家和消费者都不好过。“本来夏天温度高肉就不好放,这个点还没卖完,我们哪还敢往上抬价?以前你这时候来我根本没时间跟你聊天。现在铺子已经摆着了,也只能勉强支持着,等什么时候价格会降下来。”老板称。

  隔壁老板指了指对面空着的铺面,“去年以来这两排肉铺已经走了四家了,从前年猪瘟以来,猪肉的价格就一直不正常。”

  (上沙农贸市场,几家猪肉铺面已经空档招租)

  线上平台的猪肉也不便宜,证券时报记者查询发现,某生鲜平台的肋排价格为每斤40元,冷冻里脊肉每斤也要30元。

  实际上,这波猪肉价格上涨开始于五月中旬。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深圳市CPI同比上涨2.3%,畜肉类价格上涨58.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71.9%。

  放眼全国,猪肉价格普遍在五月中旬出现止跌反涨的态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七月份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47.75元/公斤,同比增长101.92%。

  (农村农业部公布全国七月猪肉批发价格,其中最贵的甘肃达到54.81元每公斤)

  从生猪供应端也可以观察到上涨的轨迹。根据农业部数据,今年六月份,16省瘦肉型白条猪平均出厂价为每公斤43.65元,环比涨16.9%,同比涨90.7%。

  其中出厂价最高的5省依次为四川、江苏、山东、广东、湖南,猪肉月均价分别为每公斤45.11元、44.80元、44.46元、44.25元、44.22元,环比分别涨15.2%、11.9%、19.1%、8.1%、11.4%,同比分别涨117.7%、100.4%、90.8%、100.0%、103.8%;出厂价较低的省份也呈现上涨势头。

  因何而起,涨到何时?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供给端生猪价格上涨是主要带动因素。现在市场正处于消费淡季,再加上猪肉价高,更加抑制了消费,所以需求端对肉价的提振效果基本是不存在的。

  “往年行情应该是要稍微降一点的,但是这个阶段会出现一些季节性缺猪的现象,因为冬季腹泻等疫病发生率高,再加上夏季猪食欲不好长得慢,运输损害也多一些,就会造成供应量短时的缩减。”王亚男表示。

  “供应端一个主要的观察点就是屠宰场,以我们每日监测的数据来看,目前的开工率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四到五成。举个典型的例子,一家每天能屠宰3000-5000头猪的屠宰场,现在每天能宰1000头就算不错了。”王亚男称。

  追溯到今年三四月份,猪肉价格曾出现一段时间的下降,五月份最低价格曾降至每公斤38.93元。王亚男解释,春节之前,有一部分养殖户看好后市行情,有意压栏了一部分生猪,但遇上了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疫情之后,很多出栏的都是150公斤甚至200公斤的大猪,导致猪价一直向下走。然而,五月中旬之后,积压的大猪基本被消化,而115-130公斤的标准生猪数量还没有跟上,猪价就反弹起来了。

  (农村农业部:今年以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连续波动)

  此外,王亚男称,南方洪灾会导致部分地区调运困难,但目前对价格的暂无影响。今年猪肉进口量比往年略大,虽然六七月份因为疫情禁止了部分国家的进口贸易,但猪肉进口量只占全国猪肉总量的4.4%左右,实际影响并不大。

  7月21日,华储网发布通知称,7月23日,国家商务部等部门将组织投放1万吨的中央储备冻猪肉。据梳理,这已经是年内第25次投放,累计投放量将达46万吨。

  “非洲猪瘟以来国家储备肉的投放就越来越密集,尤其今年,几乎每周都有投放的消息,数量在1-2万吨不等。国家是想通过宏观调控平抑一些猪价,从消息面上说明猪肉是不缺的。”王亚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部数据显示, 上周(7月13日-7月17日),猪肉出厂价也出现了微跌,平均为每公斤50.24元,环比跌0.7%。农业农村部公告解释,多地院校陆续放假,终端消费需求减量,高价猪肉销售难度提升,屠宰企业订单减少;规模养殖场根据月度销售计划,有序出栏,市场供应短暂增多。受供需双向利空影响,猪肉周均价总体微跌。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曾于7月13日表示,目前我国生猪存栏和仔猪供给量连续5个月恢复性增长,预示7月份以后可出栏的商品肥猪将逐步增加,猪肉市场供应将持续改善。

  “七月份市场已经到达一个高点了,往后猪价应该会开启一个下滑通道,从前年非洲猪瘟导致的超级猪周期可能要结束了。我们预测到2020年底,全国大多地方能繁母猪的复产率应该能达到70%以上,南方会略低一些;到2021年底,如果没有大范围瘟疫爆发,产能就可以恢复到非瘟之前的水平了。目前各地能繁母猪的补栏情况还比较好,只是反映到市场上还需要一些时间。”王亚男称。

  生猪期货上市在即,龙头有动作

  国内猪价长期呈现周期性波动,对物价及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东证期货研报指出,我国生猪价格从2006年以来形成了四轮周期性波动,疫病或环保等原因带来生猪产能大幅度减少是形成一轮周期的主要动因。

  2020年4月,证监会批准开展生猪期货交易。7月1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生猪期货仿真交易,包括一个近期合约和一个远期合约。

  东证期货研报指出,生猪期货上市对猪周期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借鉴美国生猪市场的经验,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是影响猪周期长度和波幅的关键,而生猪期货上市有助于推动生猪交易规模化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拉长猪周期,平抑猪价波动。

  中信期货研报提示,生猪养殖企业可以应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来熨平价格和产业波动,引入长协定价合同模式;通过套期保值功能,上下游企业可以利用关联期货锁定上下游利润,结合资本杠杆扩大规模;大部分中小养殖户可以通过生猪保险机制建立“期货+保险”功能。

  部分产业龙头已经开始在生猪期货领域布局。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牧原股份在4月份发布的招聘启事中,涵盖了期现分析师(生猪、谷物、油脂油料)、交割经理、期货交易岗。招聘范围基本覆盖了期货交易策略、下单、风控、交割等整个流程,月薪最高在四万元以上。

  牧原股份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称,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标的物为瘦肉型商品猪,公司商品猪符合生猪期货交割标准。

 

  另一家龙头新希望也互动平台称,公司高度关注生猪期货相关政策,并与大商所相关部门及市场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互动。公司正为未来参与生猪期货做前期准备。最重要的是,生猪期货给公司提供了一个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能够规避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

  由于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抵御住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出口量不降反升。7月21日,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报告称,截至6月底的过去12个月中,其铁矿石业务创下新的生产纪录,产量达2.81亿吨。此前,澳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也表示,力拓集团铁矿石产量为1.61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澳大利亚另一家铁矿石巨头FMG集团下周将公布年度产量,预计也将创下年度纪录。

  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的提升,伴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一路走高,达到每吨100美元的高位。《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需求升高,同时其最大竞争对手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产量因为疫情影响大幅下降。而必和必拓表示,澳大利亚的总出口量在6月份达到创纪录的一年10.72亿吨。

  尽管铁矿石出口量增加,但澳大利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依然疲软。力拓公司表示,在过去一个季度中,中国的市场状况有所改善,并且“似乎趋于稳定”。相比之下,日本和欧洲的复苏尚未有意义地开始,而且很可能会减弱。力拓称,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加,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国经济复苏的早期,采取更为灵活的港口端交易模式,允许买家以比海运交易更短的交货时间和更小的信用额度来购买小批量铁矿石。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前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哈科特表示,这种方式“提升了效率,是中国工业生产回暖的明显迹象”。

  在这一波铁矿石出口的增量中,必和必拓、力拓并未透露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而澳大利亚资源部长基思·皮特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在2019—2020财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62%来自澳大利亚。

 

  铁矿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商品,对面临衰退的澳大利亚经济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的过去12个月中,澳大利亚矿业和能源出口达到近300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