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亏六年 香港迪士尼日子难过 来源:北京商报

  开园已15载的香港迪士尼如今正面临最大业绩压力。5月17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公布了2020年全年业绩,27亿港元的净亏损创下开园以来录得最多亏损的一年,也是香港迪士尼连续亏损的第六年。

  此前香港迪士尼由于内地游客的减少,业绩开始不断承压,当前香港迪士尼虽然也在调整运营以求减少亏损,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受到全球疫情影响以及旅游尚未放开的背景下,香港迪士尼今年的业绩恐怕依然将承压,如何拓展本地客源增加收入也考验着香港迪士尼的经营者。

  开园最差业绩

  去年受疫情的影响,香港迪士尼乐园也可谓是经历了一波三折。

  5月17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公布了2020年全年业绩。数据显示,香港迪士尼2020年收入14亿港元,下跌76%。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迪士尼净亏损27亿港元。具体来看,香港迪士尼2020年入场人次为170万,按年下跌73%,其中75%为本地客源。

  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按年减少18%,酒店房消费则上升22%。此外,酒店入住率按年下跌59个百分点至15%。

  值得注意的是,27亿港元的净亏损是自2005年开园以来,录得最多亏损的一年,创下香港迪士尼开园以来最差业绩。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经梳理发现,香港迪士尼从2015年开始业绩便由盈转亏。此次也是香港迪士尼连续第6年出现亏损。

  数据显示,香港迪士尼在2015财年净亏损1.48亿港元,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地游客的大量减少,当年整体入园人数为680万,其中内地游客占41%,香港本地访客占39%,国际访客占20%。之后一年,香港迪士尼依然净亏损1.71亿港元,接待游客610万人次,其中本地及内地游客人数均出现跌幅。

  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行政总裁莫伟庭表示,“纵然我们整个社会在过去一年面对重重挑战,乐园团队仍能灵活应变,调整营运,以创新方式增加收入,竭力为同事保就业”。同时,莫伟庭还表示,对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的未来感到乐观,其业务的复苏更是有助香港旅游业回暖。

  曾有自救

  如此大幅的亏损,或许和受疫情影响园区的反复关闭有关。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香港迪士尼乐园最新一次恢复开放是今年2月19日。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也是香港迪士尼自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三次重新开园。

  据了解,受疫情的影响,香港迪士尼于2020年1月底就暂时关闭园区将近5个月,直至2020年6月18日恢复开放。随后,香港迪士尼又在恢复开园后不到1个月,按当地政府相关防疫要求再次于2020年7月15日闭园,直到2020年9月25日才再度开放。而后,香港迪士尼又在去年“十一”假期过后第三次宣布了暂停营业。据统计,香港迪士尼在2020年的开放时间仅有约4个月。

  而对于前几年的亏损,香港迪士尼也不是没有进行过努力。为了扭转局势,香港迪士尼于2017年开启了扩建计划。据悉,香港迪士尼当时表示,在 2018-2023年期间,将持续增设娱乐设施和娱乐节目,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设施落成。不仅如此,当扩建计划完成后,香港迪士尼将由现在的7个主题区增加至9个主题区,旅游设施和娱乐表演项目也将由现在的110项增至超过130项。

  不过这些依然没能扭转香港迪士尼亏损的局面,香港迪士尼在2017财年净亏损3.45亿港元,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其国际游客入场人次却在增长,并创下新高。据了解,根据香港迪士尼2017财年数据显示,其当年国际游客入场人次首次接近160万。

  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去香港迪士尼的一系列举措中,不难看出其补救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虽对其业绩有起色,但并没能扭转亏损的局面。

  前景未卜

  面对连续六年的亏损,香港迪士尼显然也倍感压力。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香港迪士尼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包括其正在庆祝开园15周年纪念,而作为乐园地标的“奇妙梦想城堡”,也经过重新演绎后开幕,新城堡也将成为香港旅游业的标志。与此同时,日间的“迪士尼寻梦奇缘”舞台汇演将于6月30日登场。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香港迪士尼虽然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未来的命运如何,还是要看其创新的内容能否抓住游客的眼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则认为,伴随着上海迪士尼的开园5周年以及即将开业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毫无疑问,内地游客会首选较近的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度假区,而香港很多景点对于内地游客的吸引力也是在不断下降的,就目前来看,香港迪士尼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还不好说。“此外,加上当前全球疫情还在持续,而国际旅游市场仍未完全放开,因此今年是否受疫情影响,也不好说。”亦有业内人士表示。

  吴丽云还谈到,香港迪士尼未来需要进行内容的创新,与上海迪士尼相比如果内容上略有错位的话,可能会增强吸引力。同时,香港迪士尼完全可以针对核心的目标群体,在营销方式上让这些消费群体了解香港迪士尼与之前相比的变化,这是很重要的。此外,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迪士尼是一个可以重复消费的地方,那么香港迪士尼如果更具针对性地拓展本地市场,也是值得探讨的,相信未来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吴其芸

  原标题:脉脉、天涯等90款App被下架 工信部监管趋严 来源:北京商报

  5月13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90款App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工信部将对这90款App进行下架。

  《通报》称,4月23日,工信部向社会通报了93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的名单。截至目前,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核查复检,尚有39款App未按照工信部要求完成整改。同时,各地通信管理局按工信部App整治行动部署,积极开展手机应用软件监督检查,此次内蒙古、安徽、广东、四川、浙江通信管理局检查发现共有46款App仍未完成整改。

  工信部此前要求,上述App应在4月29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信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如今,相关App并未在规定时间前,按要求完成相应整改工作。

  这90款App涉及全国各地教育、游戏、安全、新闻等诸多领域。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主要集中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都是用户日常使用App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在《通报》中,着重提到了天涯社区、大麦、途牛旅游、VIP陪练、脉脉5家企业在App不同版本中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所以对相关App进行直接下架处理。

  随后,针对被工信部通报下架一事,途牛旅游回应称,关注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最新通报的信息,对因相关问题导致的用户体验不良表示诚挚道歉,对通报涉及的相关问题非常重视,正在针对相应问题进行整改和修复。

  近年来,随着各类App的大量出现,鱼龙混杂,各种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频发,成为用户关注和投诉的焦点。而相关部门对App违规行为的监管也在不断趋严。此次通报和下架相关App的行动只是近期监管和处罚趋严的一个缩影。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4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工信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29万款App技术检测,对1862款违规App提出整改要求,公开通报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组织下架了107款拒不整改的App。

  针对目前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以及过度索取权限等主要问题,赵志国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发布《App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组织制定《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等系列行业标准,为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提供政策和标准支撑。

  同时,将强化关键责任链监管。抓住应用商店这一关键重要环节,督促应用商店落实好平台责任,强化App上架审核机制,切实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的“守门人”。建立应用商店合规经营监测机制,将违规行为主体纳入到电信业务经营不良名单,组织应用商店开展检测标准培训,推动应用商店形成统一的技术检测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这相当于在法规、标准、监管、处罚等多个层面织就了一张紧密且层层把关的网络,未来App的侵害权益的行为将得到更准确的界定和更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原标题:48款网络借贷类App违法违规被通报 限期15日完成整改

  本报记者 李 冰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网信办”)通报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涉及48款网络借贷类App。

  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表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此次通报,也是《规定》实施以来,对金融类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的首次通报。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规正式实施后,监管更加有章可循。此次《规定》实施不足半月,即有金融类App因违法违规被通报,可以说反应非常快。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治的决心。

  48款网络借贷类App被通报

  据国家网信办披露,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pp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现象,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等法律和有关规定,组织对安全管理、网络借贷等常见类型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

  在此次通报中,有84款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包括腾讯手机管家、猎豹清理大师、360手机卫士等36款安全管理类App,以及包括平安消费金融、平安好贷、招联好期贷、万达普惠、360借条、51公积金借款、分期乐、微贷钱包、信而富等在内的48款网络借贷类App。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网络借贷类App被通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违反必要原则和《规定》,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

  今年3月22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其中,网络借贷类App的基本功能服务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申贷服务”,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不包括通讯录、位置信息、相机等方面数据。此前,部分网络借贷App用户曾因通讯录等信息泄露,被暴力催收所扰。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监管动作非常快,整治违法违规App的决心显而易见。此举既有助于相关机构明晰整改思路,也便于引导这些机构依规执业。”

  违规App整改期限15日

  在此次通报中,国家网信办强调,针对检测发现的问题,相关App运营者应当于本通报发布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将依法予以处置。

  “未来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将受到严控,网络借贷类App通过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风控和用户运营的方式将不可持续。”于百程进一步指出,关于所通报的问题,监管部门做了明确展示,预计整改难度不是很大。其他未被点名的机构,也应主动积极调整不合规情况,切勿存侥幸心理。

  事实上,近几年,App过度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严重侵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违规使用和买卖或导致信息泄露,个人用户轻则被垃圾信息和电话骚扰,重则可能被诈骗,引发财产损失和安全性问题。同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王蓬博指出,过去金融类App更愿意收集用户的信用情况、消费轨迹、通讯录等。但对用户来说,此类隐私并非必要提供的信息。金融类App往往通过信息收集给用户画像,通过推送或绑定某种程序,便于自己业务的发展及催收工作。“随着个人用户对App频繁使用,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愈发严重,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十分必要。”

  各地方监管部门对此类问题也较为重视。2020年11月份,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就曾发布通报称,加强对属地App的监督检查,建设App监管平台,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累计检测5000余款App,共发现疑似存在问题的App达237款,经核验确定存在问题的App为88款,其中包含多款支付机构的金融类App。

  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App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严监管将是未来发展的常态化。“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对App的合规标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于百程认为,种种监管信号表明,未来监管部门将不断加大对数据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及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潜在风险,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