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
- 发布于 2021年3月31日
原标题:蔚来停产5天背后:芯片进口率达90%,国产芯片如何破局?
人要心,车也要芯。缺了芯片的车,还好造吗?
继华为被卡脖子之后,国产汽车也遭遇了芯片危机。
造车新势力蔚来(NIO)近日对外宣布,由于芯片短缺,公司决定自2021年3月29日起,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工厂暂停生产5个工作日。
2021年3月蔚来年报电话会议上,蔚来创始人及CEO李斌曾表示,“芯片供应确实对二季度有一些影响,当下基本上能满足正常生产需求,但风险确实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从2020年12月起,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福特、本田等汽车巨头便相继爆出因芯片短缺停产或延迟生产的消息。“汽车芯片断供潮”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众关注。
据市场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统计,截至3月29日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15.7万辆,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将因此减产超200万辆。
汽车芯片断供潮
国产手机代表华为因芯片被外国卡了脖子后,人们才猛地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最近这股“芯片断供潮”,更延伸到了汽车行业。
自蔚来宣布合肥工厂停产5天后,其股价连续两天下跌,截至3月30日,蔚来美股收35.53美元/股,跌幅累计达6.49%。
为何小小一个芯片,能直接致使汽车停产?
如果用人体来比喻,芯片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和中枢系统。芯片因不同的种类也被运用在不同的产品上,例如通信芯片适用于手机,CPU适用于电脑,而车规级芯片,是指适用于汽车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的芯片。蔚来此次缺芯虽并未透露具体芯片型号,但多位专家认为,应主要是车载MCU芯片以及IGBT芯片的短缺。
“MCU芯片是汽车控制系统的核心之一,一辆车有几十上百个MCU,组成了汽车电子系统的神经网。不光是新能源汽车需要芯片,传统汽车也需要MCU芯片。”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野马财经表示。
如此重要的芯片为何会引起短缺?疫情是2020年逃不开的话题,在汽车行业也是如此。
“其实车规级MCU芯片的产能在之前是属于饱和状态的,但是在疫情过程中,这方面的需求出现下降。疫情后整个市场的集中性需求爆发,但芯片的产能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向野马财经表示。
详细来讲,因疫情无法外出抑制了人们的许多消费需求,包含购车。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则迎来爆发,芯片供应商方面根据需求降低了汽车芯片产能,转而增加手机、电脑等所需的芯片产能。
“芯片短缺的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中国汽车行业或者全球汽车行业,而是已经延伸到了家电、手机、游戏机等智能终端领域,只不过因为我们中国汽车市场恢复速度更快,所以反映得更早一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曾公开表示。
国产芯片的困局
此次停产对蔚来而言,最直接的就是产量的影响。蔚来表示,半导体的整体供应限制已经影响了公司2021年3月的产量。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将降至19500辆,较此前发布的预期为20000辆至20500辆下调1000辆。
根据蔚来2020年年报显示,蔚来2020年全年总收入为162.5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 107.8%;汽车销售额为151.8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06.1%;净亏损为53.04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3.0%。
亏损减少,营收增长,从年报来看蔚来似乎处于一片向好的态势。而此次停产无疑是蔚来开年的第一个危机,“蔚来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怎么样去减少亏损,甚至转向盈利这么一个方向去走,这个时候因缺芯而导致停产,致使汽车产量不足,对于蔚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宣继游告诉野马财经。
宣继游同时也认为,“从整个市场来看,其他的新能源汽车的汽车芯片供应其实也并不乐观,除了以比亚迪(166.020, -2.98, -1.76%)为首的自主研发芯片的车企外,绝大多数的车企芯片供给都不乐观。”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芯片短缺可能对公司生产造成短期影响,正在尽最大努力度过芯片短缺的难关。
此次“缺芯”危机爆发后,也让人不禁发问,为何总被芯片卡脖子?国产芯片到底什么水平?
实际上,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但根据IHS数据显示,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中,欧洲、美国和日本公司分别占据37%、30%和25%,中国公司仅占3%。
“2020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而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约为70亿元,占比小于2.5%,且主要分散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领域。在新能源三电系统、底盘电控、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开发及主要芯片生产被国外企业垄断。”广汽集团(10.250, 0.02, 0.20%)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十四五会议上表示。
从短期来看,供需不平衡是此次“缺芯”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背后正折射出国产汽车严重依赖进口芯片,国产汽车芯片研发不足的困境。
“车规级MCU技术都掌握在国际巨头的手中,为国外厂商所垄断。国产MCU大多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中高端电子产品市场还在外企手里。车规级MCU国内虽也开始生产了,但国产MCU厂商需要尽快完善自己的生态系统。”张孝荣告诉野马财经。
机会还是挑战?
“缺芯”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被美国卡了脖子,不少人开始对国产芯片抱有极大希望。
事实上,多位专家表示车载MCU芯片的技术难度并不高,相较于电子消费芯片的技术革新速度而言,车规级芯片至今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技术。
关键难点在于车载产品要求做到零失效。与电子消费芯片相比,手机芯片的不良率为万分之2以内,而车规级芯片由于关乎行车安全,不良率是百万分之1,等同于零,品质要求达到AEC-Q100 Grade 1。同时电子消费芯片的寿命约为1-3年,而车规级芯片的使用周期至少为15-20年。
而汽车厂商为保证不良率,往往对芯片厂的生产线建设有十分高的认证要求,加之一条生产线从下单到完成至少需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因此大多数汽车厂商在选定芯片厂后不会轻易更换厂家。“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也很大。”张孝荣表示。
超高的质量要求和生产线规定让大多数厂家望而却步,这也就导致了芯片厂依赖进口的模式难以解决,国产芯片厂家想要抢夺一份蛋糕显得难上加难。而此次海外供应商缺货的情况下,国产芯片厂家正迎来机会。
根据中信证券(24.070, -0.19, -0.78%)分析,在消费电子类领域,2020年下半年已有方案商将原来采用的意法半导体等厂商的MCU陆续更换为国产MCU芯片,而在汽车领域国内公司已有产品通过了AEC-Q100认证,各厂商有望迎来汽车产品导入机会。
2020年10月,据36氪报道,蔚来正在规划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李斌还曾表示,“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并不难,比手机芯片容易。”
相较蔚来的准备布局,比亚迪从2003年就在芯片领域有所布局。据比亚迪官方披露,比亚迪半导体于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车规级MCU芯片。
此次芯片危机爆发,比亚迪不仅不受影响,甚至表示还有部分余量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
除此之外,还有五菱表示将组建TDC芯片国产化工作小组。吉利、长城等多家自主车企都开始迈步走上芯片自主研发之路。
国产MCU虽取得一定突破,但始终围绕在低端产品领域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关键的芯片制造领域仍存在较大短板,光刻机等制造设备依然严重依赖国外厂商,技术自主研发难度较高,许多技术短期内国内仍然无法突破。
“芯片紧缺是个灰犀牛事件。国产替代之路必须要走,路漫漫而修远。”张孝荣表示。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
- 发布于 2021年3月29日
滴滴出行进入南非市场 已在海外14国开展业务
新浪科技讯 3月29日午间消息,滴滴出行宣布在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开始司机招募,并将于近期开始在当地运营。此前,滴滴已于3月1日开始在南非主要港口之一伊丽莎白港试运营,正式进入非洲市场。不到1个月的运营,已经吸引了超过2000名司机注册,为当地2万多用户提供服务。
“南非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较大影响,我们非常希望为这个美丽国家的恢复和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司机提供更好的收入来源,为乘客提供更安全、更实惠的出行服务。”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国际化业务负责人朱景士表示。
目前,滴滴在海外14个国家提供服务,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俄罗斯、多米尼加和阿根廷。在拓展非洲市场的同时,滴滴拉美业务也在有序推进,并计划于今年四月进入厄瓜多尔。
滴滴国际化业务在开拓新市场时,也将端内报警功能、24小时安全客服专线、司机安全教育等安全产品和功能带到当地。 同时,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滴滴在海外市场也采取多项措施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包括:在车内安装防护膜、上线口罩识别功能;通过“滴滴英雄”计划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出行、外卖服务;为医护人员、疫苗接种者提供用车服务来支持当地疫苗接种计划等。(张俊)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
- 发布于 2021年3月26日
工信部频频化解汽车“芯”事 国产汽车电子巨头迎发展良机
据工信部25日披露,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24日主持召开了汽车芯片供应问题研讨会。这是时隔不到一个月,工信部再度出手化解汽车“芯”事,其对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有芯片业内人士表示,鉴于汽车芯片的研发难度高、周期长等特性,国产汽车芯片短期内“替补”上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此番缺“芯”让汽车全产业链意识到国产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政府推动也使得整车厂愿意给国产芯片更多的验证和进入机会。
近期两度开会化解汽车“芯”事
辛国斌在此次研讨会上指出,汽车芯片是关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器件,是汽车强国建设的关键基础,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远近结合、系统推进,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有力支撑汽车和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针对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装备工业一司联合于2月26日在京举办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专题研讨会暨《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发布活动。
在本次座谈会上,针对汽车芯片问题,辛国斌谈了“三要”:一要客观全面认识当前形势,近期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既是全球共性问题,也反映出我国自主供给能力不足的深层次矛盾,要加强分析研判、认真研究解决。二要着眼当前供应问题,加强各方协同联动,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充分挖掘存量芯片和现有产能资源潜力,优化车型排产计划,努力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三要加紧长远战略布局,统筹传统车用芯片以及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强化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技术标准规范,提升测试验证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大力发展汽车芯片,不排除部委、部分地方政府后续将出台支持政策。记者了解到,针对汽车缺“芯”问题,近期上海等各地经信委、发改委也组织了专题调研活动。
多因素发酵导致车企缺“芯”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近期车企“缺芯”是多种因素发酵的结果。一是全球芯片制造产能紧张,欧美晶圆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开工不足;二是由于汽车整车大厂没有未雨绸缪充分备货芯片库存;三是2020年下半年汽车行业复苏迅速,导致缺“芯”危机凸显。
“传统的英飞凌等元器件大厂受疫情、寒潮灾害性天气等影响,产能开工不足;晶圆代工厂在产能紧张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给整车厂的临时订单匀产能。”对于整车厂缺“芯”,有芯片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这背后的原因。
需要提及的是,不同于消费电子,汽车芯片在整车中所占成本比例并不算高,汽车整车厂也往往不会像消费电子整机商一样备库存。
作为汽车制造大国,我国部分整车厂的高端车型生产也受到缺“芯”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芯片短缺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O(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两大模块无法生产,只要配置了ESP和ECO的产品都会遇到产能问题,而国内主要的供应商是大陆集团Continental和博世两家零部件供应商。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上述模块中短缺的芯片主要是各类压力传感器。比如,ESP用到制动压力传感器,ECO会用到燃油压力传感器。此外,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紧张的情况下,车规级CPU(中央处理器)、MCU(微控制单元)等芯片的供应也颇为紧张。
那么,汽车缺“芯”将持续到什么时候?上述芯片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第二季度疫情缓解,欧美的晶圆厂开出了产能,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国产汽车电子迎发展机遇
芯片业颇为点赞工信部积极出手化解汽车“芯”事。有业内人士认为,此番缺“芯”让汽车全产业链意识到国产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政府推动也使得整车厂愿意给国产芯片更多的验证和进入机会,这将给包括国产汽车芯片在内的国产汽车电子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工信部披露,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汽车和芯片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的3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后,辛国斌调研了北京豪威(韦尔股份(254.910, 0.84, 0.33%)子公司)和四维图新(14.340, 0.14, 0.99%)。
四维图新在官方微信中表示,辛国斌重点了解了公司旗下杰发科技的大型SOC智能座舱芯片、车规级MCU芯片、胎压监测MEMS传感器芯片,以及AMP功率放大器等核心产品业务现状及行业发展难点。资料显示,四维图新于2016年5月,以38.75亿元收购了杰发科技100%股权。
韦尔股份旗下的北京豪威是全球领先的CMOS图像传感器公司。韦尔股份披露,公司旗下CMOS图像传感器、硅基液晶投影显示(LCOS)、Event-based Vision Sensor 动态视觉传感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产品(ASIC)等多款产品可用于汽车领域。
记者了解到,四维图新、北京君正(53.100, 0.29, 0.55%)、兆易创新(169.960, 0.22, 0.13%)、韦尔股份、地平线等公司都出席了2月26日的研讨会。
谈及国产汽车芯片发展,有晶圆厂人士建议,国产整车厂应该给予芯片公司更多的“进入”机会,不是即可采购,是必须给予验证和试错的时间空间。
上述晶圆厂人士强调,鉴于汽车芯片的研发难度高、周期长等特性,国产汽车芯片短期内“替补”上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一个好的现象是,政府大力扶持推动,造车新势力也更愿意跟国内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合作,国产汽车芯片发展前景可期。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