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顺风车独大 嘀嗒上市半年无果

  来源:北京商报

  递交招股书已半年,嘀嗒上市还没有实质进展。4月13日,嘀嗒更新了招股书,2020年嘀嗒总营收7.9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3%,仍主要由顺风车业务贡献。虽然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比更大,毛利率进一步增长到87.3%,但上升空间令人担忧。

  2018-2020年顺风车平均收费率从4.1%增至8.7%,2020年嘀嗒私家车车主增至1080万名,顺风车搭乘次数却出现下滑。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2月嘀嗒月活用户规模429.36万人,排在滴滴、哈啰、美团单车之后,与前三名差距不小。半年前嘀嗒赴港递交招股书之时,滴滴、哈啰的上市节奏还不够紧凑,但嘀嗒没能趁机拿到移动出行第一股,在业务更多元化的同行面前,嘀嗒营收单一的问题被放大。

  上市申请重回原点

  2020年10月,嘀嗒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业内人士虽感意外,但按流程来看普遍认为嘀嗒会成为国内移动出行第一股。等待半年,等到嘀嗒上市申请失效,却没有等到嘀嗒上市的下一步。

  2021年4月13日,嘀嗒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了2020年财务数据,算是这半年上市路上唯一的大动作,但这一动作多少有点无奈的味道。

  针对重新递交招股书,嘀嗒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是正常流程。”接近嘀嗒的人士进一步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嘀嗒是2020年10月8日向港交所递交的IPO招股书,于上周失效,因为有效期是半年。目前嘀嗒已经重新提交了招股书,这都是正常流程,招股书是半年需要更新一次,不影响整体流程的”。

  巧合的是,就在嘀嗒招股书失效、重新递交的时间段,两家移动出行代表企业也先后被曝上市进展。4月10日,有报道称,滴滴已经秘密递交美国IPO申请,最早7月在纽交所上市,寻求700亿-1000亿美元估值,并已委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此次IPO的主承销商。就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滴滴相关人士,并未得到回应。

  坊间还有哈啰上市的传闻,比如“哈啰计划于2021年赴美IPO,募资金额20亿美元”,哈啰相关人士对此也未予回应。

  其实早在几年前,有关移动出行上市的消息就开始风传,一直到嘀嗒递交招股书,才有了真实感。

  对于当下网络出行企业上市竞速,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哪家上市更快一些?这个不好说,因为是程序问题。不过嘀嗒的问题更大,要么是财务问题,要么路演不顺利,没人愿意当基石投资人,恐怕不能抢跑了”。

  顺风车服务费率继续涨

  尽管嘀嗒上市进展停滞不前,但更新后的招股书还是透露了不少企业运营信息。在第一版招股书中,嘀嗒仅披露到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更新后的招股书数据截至2020年底。

  2020年,嘀嗒总营收7.9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3%;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经调整利润总额3.4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7%。

  按业务划分,嘀嗒的营收由三部分组成,顺风车平台服务、出租车网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2018-2020年,顺风车平台服务都是嘀嗒营收贡献最大的板块。2020年这一业务营收7.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2.3%,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66.3%增至89.2%。

  嘀嗒在招股书中解释,“我们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所得收益大幅增加,乃主要由于我们促成的顺风车搭乘次数及交易总额以及我们的服务费率大幅增加所致”。

  根据招股书,2020年嘀嗒顺风车平台服务毛利率87.3%,高于2018年的51.8%和2019年的83.1%,是三个业务板块中毛利率最高的一个。2018-2020年,顺风车业务的平均服务费率分别是4.1%、6.3%及8.7%。

  北京商报记者从其他顺风车平台了解到,8.7%已经接近行业收费率上限。对于收费率会否继续上升,嘀嗒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我们不方便做相关评论”。

  按照招股书透露的信息,“我们对每笔城市内行程交易所收取的服务费的最低费用及最高金额分别是1元及10元”。“也就是说,顺风车收费率的上限是每单10元,顺风车搭乘次数是顺风车平台服务营收的重要指标。”比达咨询分析师李锦清说。

  但在2020年四季度,嘀嗒顺风车搭乘次数4310万次,同步减少21.2%,环比减少1.8%;而在2018年和2019年同期,嘀嗒顺风车搭乘次数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是正增长。

  新版图扩张缓慢

  和顺风车业务相比,嘀嗒的出租车网约服务更新。

  智慧出租车服务是嘀嗒在2017年推出的板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嘀嗒拥有合共72.1万名认证出租车司机,占全国所有出租车司机约25.9%。2019年、2020年,嘀嗒从智慧出租车服务获得的营收分别是630万元及3890万元,是嘀嗒2020年增幅最大的板块,营收占比也从2019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4.9%。尽管该数据仍低于广告及其他服务1个百分点,但按照现在的营收增速,出租车业务在2021年成为嘀嗒第二大营收来源几乎没有悬念。

  根据半年前披露的招股书,嘀嗒在86个城市提供网约出租车服务,与4个城市达成智慧出租车服务合作,嘀嗒对每次网约出租车行程的服务费设有特定上限,视地点而定。2019年平均服务费率是4.9%,2020上半年是5.9%。

  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嘀嗒在中国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西安地方交通部门及出租车协会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并准备将合作复制至沈阳、徐州、南京、杭州及中山等其他城市。不过,嘀嗒相关人士并未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上述合作复制计划的具体落地时间。

  有关服务费,滴滴的出租车网约服务在34个城市促成的出租车搭乘向司机收取服务费,2020年平均服务费5%,这较2020上半年的5.9%有一定下滑。

 

  “移动出行企业对出租车行业的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顺风车业务相比,短时间内在营收上较难起量,其他同行的新业务一般直接to C,更快出成绩。”李锦清这样认为。

  文 | 新浪科技 花子健

  从2020年8月起,“神车”五菱宏光MINIEV就没有走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的宝座。不管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都只能屈居五菱宏光之后。

  4月9日,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有三家车企,分别是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和比亚迪。但就在表面风光的背后,五菱宏光MINIEV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忽视——在依靠低价获取市场后,随着销量持续增加,安全隐患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

  而据五菱2020年财报显示,MINIEV的月均销量市场占有率达43%,而全年净利润只有1.4亿,相比2019年的16.99亿下跌幅度超过90%。

  换句话说,MINIEV是真的好卖,但也真不赚钱……

  赚吆喝但不赚钱

  五菱给五菱宏光MINIEV的定位是“人民的代步车”,偏向于走量的产品。

  五菱的品牌与市场总监周钘曾表示,“我们把宏光MINI定位为快消品,不只是一台汽车,是时尚潮品、快消品。”

  这些定位也意味着五菱宏光MINIEV的价格偏低,可靠性相对A0级车辆更差。主打“人民的代步车”,自然也是给出人民能接受的价格:起售价2.88万元,顶配3.88万元。

  如此定位与价格,五菱宏光MINIEV抢占的也是代步车的市场,甚至在产品配置上与不少三轮代步车都相差无几:没有倒车影像,不支持快充,续航最高170km,低配版甚至没有安全气囊,内饰简单到丑陋。

  但五菱成功的营销还是为这款车赚足了吆喝,MINIEV也成功破圈。2020年7月的成都车展,面世不久的五菱宏光MINIEV联名喜茶展示了几款改装车型,击中了不少女性用户的少女心。

  随后,五菱宏光MINI又相继出现在西太湖国界音乐节和成都的“CEA潮流文化展”,汽车与音乐、潮流文化的跨界营销为MINIEV拉拢了更多女性用户的注意力。

  根据五菱展示的用户画像,在当前保有车主中,年龄处于20至30岁的消费者占比超过50%, 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占比仅9%。在这些用户中,女性车主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0%,是绝对的主力消费人群。

  基于这些用户画像,五菱更加坚定地主打女性市场。2020年3月,五菱推出了全新宏光MINIEV马卡龙车型,时尚款、臻享款两个版本的售价分别为3.76万、4.36万,较前一代车型售价提升了4800元。

  相应的,车辆的基本安全保障也有所提升——增加了主驾驶安全气囊、倒车影像、LED日行灯等配置。

  据五菱披露的数据,马卡龙配色的车型预定上线14天,订单已突破了3.6万辆。预订用户中,85后年轻用户占比高达86%,其中女性车主占比达到了65%。

  但赚足了吆喝的MINIEV却没有为五菱带来真金白银。五菱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宏光MINIEV全年累计销量约12.77万辆,月均销量市场占有率达43%;但五菱的全年净利润只有1.4亿,相比2019年的16.99亿下跌幅度超过90%。

  不仅五菱自己没有赚钱,五菱宏光MINIEV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备受煎熬。低价也意味着低成本,也就是五菱需要在制造端压缩成本,供应链自然也就是看着“吆喝”声势浩大,但亏损却要自己默默承担。

  为五菱宏光MINI供应机电的供应商曾在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披露,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就五菱宏光MINI的销售额为1922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8%,亏损为265万元,侵蚀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1.59%。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五菱宏光的售价和成本都比较低,成本也更容易受到干扰,导致五菱宏光的利润更加微薄,高销量带不来高利润。

  “神车”不神奇,但惊奇

  “我在柳州没有看到很多人买五菱宏光MINIEV,很多人会选择比它更小的宝骏的一款车型,随便停,充电也很方便,柳州很多城管和交警执勤也都是开的这款车。”柳州一位市民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在五菱的大本营,五菱宏光MINIEV并不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广受欢迎。

  但那些热衷于上网的年轻人则被五菱宏光成功的营销所吸引,即使自己没有下单购买,也会在群聊中为咨询的车友进行推荐。新浪科技在多个电动车微信群中都经历过,当有人咨询代步电动车的时候,总会有不少人推荐五菱宏光MINIEV,“价格低,遮风挡雨,好看,尺寸很适合城市代步。”

  但走进舆论中心的“神车”,也时常成为争议的焦点。价格低廉的五菱宏光MINIEV遭遇事故后的脆弱,让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2020年9月,一位五菱宏光MINIEV车主称,其家人开着宏光MINI去上班,由于道路过于堵塞,后来就被一台同为MINI的宝马汽车追尾了,自己的宏光MINI则成了吉利和宝马的夹心肉饼,车头与车尾受损严重出现断裂。

  最近的一起严重事故则是在2021年2月23日。据秦皇岛交警通报,秦皇岛海港区一辆奥迪牌小轿车与一辆五菱宏光MINI相撞,奥迪车上人员有不同程度受伤,而五菱宏光MINIEV车身受损非常严重,车上母女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最新推出的马卡龙配色的MINIEV上,也只有主驾驶配备了安全气囊,其他座位依然没有配备,同时也没有ESP(电子防滑,可以防止车辆失控,使车保持稳定使车辆防滑以减少交通事故)。

  随着五菱宏光MINIEV的销量在持续走高,对于五菱来说,也相当于在未来埋下越来越多的隐患。崔东树指出,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A00级微型车会继续受益于许多城市整治三轮代步车带来的红利,但同样的,也会引发城市道路管理的新问题,比如使用家庭电路充电存在的隐患,消耗紧张的停车位资源以及在有限的安全保障下引发的路权冲突。

  低价,无法代表电动车的未来

  新能源汽车概念在2020年大热,许多传统车企也趁势向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转型。五菱宏光MINIEV则是五菱转型的代表作,也的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这个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更不可能代表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未来。

  一名资深品牌人士表示,五菱宏光MINIEV在五菱的体系下获得成功,与五菱的品牌定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五菱主打的就是入门级市场,前有五菱宏光,后有宝骏730系列。自然地,五菱宏光MINIEV也是切入的新能源汽车的入门市场。

  只不过,五菱宏光MINIEV的造型和少女系配色吸引了大多数女性用户的喜爱,这与以往的五菱车型是不同的,也一定意义上颠覆了消费者对于五菱品牌的固有印象,但归根到底,五菱主打低价市场的定位是没有改变的。

  甚至于,五菱宏光MINIEV的销量越高,长远来看对于五菱的品牌越是一种伤害,“高价的新能源车型很难再被消费者接受。”

  这与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经历颇为相似。早期以性价比出道,营销被广为称颂的小米手机如今依然在为高端化进行努力。甚至在小米宣布造车后,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发起针对小米汽车定价的投票,结果,“10万元以内”获得的票数超过了“15万以上三个选项”的票数之和。

  但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能打开中国智能电动车未来的局面。

  2020年底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规划》提出的愿景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规划》还强调,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并将之列为“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足以证明技术创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程度。

  “神车”五菱宏光MINIEV销量连续压制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发展中,是正常的现象,当然,也不能否认五菱宏光MINIEV在普及新能源汽车上的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放弃低价竞争的策略,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才能真正帮助中国的智能汽车实现超车,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地位。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李硕

  3月,汽车板块在资本市场“喜忧参半”。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73家汽车类上市公司(涵盖16家跨国整车企业、27家国内整车企业、19家国内零部件公司、11家国内汽车经销商集团)中,有32家上市公司市值“飘红”。其中,跨国车企与经销商集团两大板块整体呈增长态势,而国内车企与汽车产业链则出现疲态。

  具体来看,传统车企在3月表现相对较好,大众集团、现代汽车、华晨中国、*ST众泰(3.630, -0.19, -4.97%)等企业市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势力造车企业在3月整体表现较为平稳,特斯拉(TSLA)市值微跌72.7亿美元,蔚来(NIO)市值减少626.7亿元,小鹏汽车(XPEV)和理想汽车(LI)市值略有增加,但和此前“大起大落”式的变化相比,3月表现较为平稳。

  汽车零部件板块整体表现不佳,19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市值出现小幅上涨。其中,宁德时代(316.690, -3.31, -1.03%)市值与2月基本持平,仍为国内汽车行业中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汽车经销商集团中,豪华车经销商受益于豪华车细分市场的增长呈“飘红”态势,带动整个汽车经销商板块市值增加约259.16亿元。

  传统车企市值纷纷“飘红”

  跨国车企方面,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16家跨国车企中,有12家市值“飘红”。仅特斯拉、现代汽车、塔塔汽车(TTM)和雷诺汽车(RNSDF)3月市值环比下滑。总体来看,“红”仍是3月跨国车企的市值底色,16家跨国车企的市值总计增加了1058.4亿美元。

  具体而言,特斯拉3月市值环比微跌1.12%,市值蒸发72.7亿美元至6411.1亿美元。3月6日,特斯拉股价盘中大跌13%,直接跌破540美元/股。截至美东时间3月31日收盘,相比1月历史高点的900.4美元/股,特斯拉股价已经跌至667.9美元/股,市值蒸发2231亿美元(约合1.5万亿元人民币)。

  有观点认为,宏观经济走势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变化,以及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特斯拉股价近期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2021年2月,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同期的81%下降至69%,而这部分丢失的市场份额,全部由福特新发布的纯电车型Mustang Mach-E所占据。另据J.D.Power调查,越来越多计划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正在考虑特斯拉之外的品牌。

  与特斯拉相比,传统车企3月市值则一路“高歌”。大众集团市值大涨587.9亿美元,单月涨幅高达54.03%;戴姆勒和宝马集团的3月市值也分别上涨逾120亿美元。此外,丰田汽车(TM)、通用汽车(GM)等传统车企在3月也有所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车企们无一例外都在持续加速电动化转型。日前,大众集团表示,到2030年,其旗下主要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中,纯电动车占比将提高至70%;宝马则表示,到2025年,全球纯电动车交付量预计将达到200万辆。

  Union Investment高级基金经理迈克尔·穆德斯表示,随着传统车企进一步涉足电动车市场,特斯拉和其他新能源车企将很难证明其高估值的合理性。“我们看到的是金融市场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重新评估。”迈克尔·穆德斯说。

  尽管进入2021年以来股价连续下跌,但特斯拉的市值当前仍领跑全球上市车企;丰田汽车则紧随其后,市值为2158.6亿美元,与特斯拉的差距缩小至4252.5亿美元;大众集团位列第三,市值约1675.9亿美元。

  整车板块市值蒸发超1512亿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国内27家车企(包括18家乘用车公司、9家商用车公司)中,仅有10家企业市值“飘红”。27家车企在3月市值合计减少超过1512亿元。

  具体来看,乘用车板块中,国内车企市值排行前三位的分别是比亚迪(169.650, -1.34, -0.78%)、恒大汽车和蔚来。其中,比亚迪市值变化最大,减少约937.3亿元至4706.8亿元。而恒大汽车3月股价延续了2月涨势,在国内车企市值排行榜上也再进一步。目前,恒大汽车市值位居国内车企市值排行榜第二位,市值增加约787亿元,约等于增加了一个长安汽车(14.860, 0.03, 0.20%)的市值。蔚来汽车则下滑至国内车企市值排行榜第三名,3月市值约减少626.7亿元。

  与蔚来汽车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在3月虽然市值分别增加了150.1亿元和0.95亿元,但增长势头已经开始回落。有分析认为,相较于之前,资本市场已经愈加理性,股价动荡符合资本市场规律。以蔚来为例,此前推动市值增加的ET7目前还属于“期货“,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短期来看,这种震荡或还将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ST众泰在3月因股价异常停牌两次。3月22日,*ST众泰发布公告称,因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停牌核查。据了解,*ST众泰在3月市值增加了26.6亿元。自2021年1月12日至3月22日,*ST众泰收盘价累计涨幅为252.63%,累计换手率为92.42%,期间多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有分析认为,众泰汽车仍拥有生产资质,加之此前其对外宣布有意向投资人参与预重整,让资本市场对它增加了信心。

  除了*ST众泰之外,华晨中国、ST海马(3.120, 0.02, 0.65%)等以往市值“吊车尾”的车企延续了2月增长势头,华晨中国和ST海马3月市值分别增加约18.3亿元、5.1亿元。

  在商用车板块,9家商用车公司市值合计增加63.3亿元。其中,江铃汽车(26.900, -0.16, -0.59%)3月市值增加最多,为72.8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江铃汽车近日因“史诗级的分红”预案引起了市场关注。3月29日,江铃汽车豪掷30亿元分红,而江铃汽车近5年累计净利润合计约为28亿元,本次派息金额将超过公司近5年利润总和。

  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表现不佳

  3月,国内汽车零部件板块在资本市场再显疲态。19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市值出现小幅上涨。不过,与2月市值蒸发约2131.2亿元相比,3月国内汽车零部件板块在市值方面表现相对平稳,市值合计减少约651.8亿元。

  3月,华域汽车(27.140, 0.09, 0.33%)市值约增加55.8亿元,成为19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市值增加最多的公司。据了解,华域汽车市值增加主要是受其2020年财报影响。3月25日,华域汽车公布2020年财报,全年毛利率15.2%,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多家证券机构给出“买入”评级。

  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在3月整体表现不佳。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3月市值减少约1.4亿元至7504.9亿元,与2月基本持平。其他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企业在3月市值继续减少,亿纬锂能(73.270, -0.54, -0.73%)、天齐锂业(34.610, -1.40, -3.89%)、赣锋锂业(94.450, -4.10, -4.16%)的市值分别减少约195.5亿元、105.5亿元、53亿元。

  尽管近期新能源产业链在资本市场热度降低,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升温。3月31日,工信部、商务部等四部委联合对外发布的《关于开展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2021年3月至12月期间,将在多地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有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度将会带来上游产业链在未来持续走热。

  值得注意的是,在动力电池之外,其他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也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华域汽车、三花智控(21.680, 0.15, 0.70%)等上市公司均在2020年财报中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积极态度,并表示将积极布局新能源零部件产业链,参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工作。

  汽车经销商集团表现喜忧参半

  汽车经销商集团在3月的表现“喜忧参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国内11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中,5家企业市值较上个月有所下滑,其他6家企业市值较上个月有所提升,但总体仍呈上升态势,市值合计增加259.2亿元。

  在9家市值增长的经销商集团中,中升控股最为亮眼,3月市值大涨143.7亿元至1058.2亿元。此外,美东汽车、永达汽车市值均有不错涨幅,3月单月市值增长均超过45亿元。

  有观点认为,豪华车经销商2020年业绩超预期,主要是因为头部企业经营持续改善。2020年中升控股、美东汽车、永达汽车收入分别增长19.6%、24.7%、9.1%,归属净利润分别增长23.1%、38.2%、10.5%,运营持续向好。

  数据显示,2020年豪华车销量同比增长14.7%,远超乘用车整体-6.1%增速。华福证券认为,汽车行业消费升级将持续,预计2021年豪华车销量成长性高于车市整体10%以上。

  不过,并非所有经销商集团都“涨势如虹”。3月28日晚间,正通汽车于港交所发布盈利警告称,受疫情不利影响、若干经销商授权被终止或中止、一些表现不佳的4S店重新定位导致各种资产计提减值等原因,2020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80亿~90亿元。受此不利影响,3月31日,正通汽车股价报收于0.7港元/股,总市值约16亿元。从上市以来最高点计算,该公司股价跌幅超过90%。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1年3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5.5%,较上月上涨3.3个百分点,对比2020年下降3.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中汽协方面表示,3月汽车市场表现一般,而进入3月下半月,经销商进车节奏加快,库存压力增大。4月恰逢清明假期和新车频繁上市,竞争激烈使价格不定,加上股市低迷,消费者资金受限持币观望,4月车市或遇“倒春寒”,经销商也将遭受不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