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汽车行业掀起一场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从安全功能到生产线,AI技术正在重构整个汽车产业图谱。

  2025年春节过后,凭借高性能、低成本、开源共享等优势横空出世的DeepSeek,搅动着整个汽车行业,截至目前,吉利、岚图、极氪、东风、智己、长城、奇瑞等20余家车企先后宣布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提升汽车产品智能座舱语言交互能力。

  但其实,AI的强大技术能力并不局限于智能座舱,还在智能驾驶进化、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优化管理等多方面发挥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人机权责界定等新问题。

  智能驾驶的进化之路

  AI提速 描绘汽车产业的进化图景

  虚拟测试领域,AI正在构建超越传统安全标准的仿真系统。全球供应商Elektrobit战略产品管理高级总监Moritz Neukirchner指出:生成式AI不仅能打造个性化体验,更在加速开发流程,强化学习技术对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的进化尤为关键。

  生成式AI与强化学习的应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英伟达仿真软件DRIVE Sim,生成的数据用于训练构成自动驾驶汽车感知系统的深度神经网络。其与奔驰联合开发“数字孪生慕尼黑”项目,1:1还原含动态天气与光照变化的城市道路特征,还支持生成中国特有交通场景,将ADAS系统验证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

  作为融合生成式AI的自动驾驶云服务供应商,华为为赛力斯构建“极端天气数字实验室”,模拟冻雨、团雾等气象条件,生成复杂交通参与者行为模型,包括“中国式过马路”群体运动预测等,将算法迭代速度提升400%,每日虚拟测试里程达500万公里。

  目前,AI正在突破MIL(模型在环)到DIL(驾驶员在环)的全链条验证瓶颈。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26年,虚拟测试将承担90%的自动驾驶验证工作量,推动产品上市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3。这种“数字优先”的研发范式,正在重构汽车安全技术的创新边界。

  同时,AI推动车辆电子架构的集中化转型,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构建安全可靠的技术基座。电子架构集中化不仅是硬件迭代,更是验证方法的革命。通过数字孪生、AI仿真和云原生测试平台的结合,助力车企突破“新旧系统共生”的行业难题。

  制造革命的隐形推手

  真实的物理世界中,AI正在重塑汽车制造的每个环节。长安汽车利用5G+AI视觉重构总装工艺,通过双目摄像机与AI视觉检测技术,实现玻璃底涂、涂胶、装配全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定位精度可达±0.1mm,装配节拍缩短30%,同时消除人工操作导致的密封胶不均匀问题;另外,构建在线AI质量监控网络,部署73个AI视觉检测工位,覆盖热成像模具温度监控、螺栓拧紧力矩检测等25类场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100万点位/秒)与深度学习算法,质量缺陷检出率提升至99.97%。

  工信部2025年智能制造白皮书显示,采用AI优化装配流程的车企,单车型制造成本平均降低18%,新产品导入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3。AI技术从工艺精准化、决策智能化和系统柔性化三个方向推动汽车装配领域的变革。

  智能供应链的升级实践方面,AI技术也在发挥作用。东风汽车建立整车物流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实现车辆从生产入库到终端交付的全流程管理。利用AI算法自动生成库位建议,确保同车型同颜色集中存放,空间利用率提升至95%,出库时避免倒车操作,提升40%的出库效率,最终实现存储空间利用率提升80%,整体仓储成本削减18%。东风汽车的技术路径已被纳入《中国汽车智能制造白皮书》推荐方案。

  暗流涌动的技术深水区

  AI提速 描绘汽车产业的进化图景

  尽管AI正在推动汽车行业的各种变革,但AI 集成并非“万能药”。广泛的数据收集对隐私和安全构成了巨大风险,有数据表明,联网汽车每小时产生25GB数据,其中70%涉及用户隐私,欧盟最新法规要求车载数据处理必须满足“隐私设计”原则,这对传统车企的数据架构提出严峻挑战。

 

  此外,算法偏见可能会扭曲安全结果,使某些人群容易受到攻击,对AI的应用也引发了自动驾驶车辆人机权责界定问题。当AI助力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行业不仅需要创新AI技术应用,还要攻克应用技术壁垒,以及构建价值对齐的创新生态。

  欧阳明高预计,今后几年插混(不含增程)份额还会上涨,有望提升至50%,纯电市场份额降低至4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

  “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至少会超过1500万辆,其中纯电市场份额继续降低到50%左右,插混增加至约40%,增程式电动车份额保持在10%左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00万辆左右,随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年增长率下降,保有量会大幅提升,预计2030年达到1亿~1.6亿辆。

  当前,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较为饱和。相较之下,插混市场销量正在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纯电动汽车总销量为771.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比例的60%,较2023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总销量为514.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比例的40%,较去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欧阳明高预计,今后几年插混(不含增程)份额还会上涨,在新能源市场中份额有望提升至50%,纯电市场份额降低至4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预计2035年新能源车国内外总销量有望接近3000万辆,保有量预计为2亿~3亿辆。而随着全固态电池量产,钙钛矿薄膜的应用,充电基础设施和车网互动智慧能源系统的普及,纯电动乘用车将重新回归主体地位,占到新能源车销售的70%以上。对于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开始装车,真正有规模可能需要五到十年,预计到2030年实现量产。

  欧阳明高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是终极阶段,只有三场变革全部完成才算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革命成功了。新能源汽车革命路线图包括上、中、下三场变革: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技术变革基本完成可能需要到2035年。

  整车智能化是即将发生的技术变革,而智能汽车的发展会加剧市场竞争,其将对市场和行业带来影响。欧阳明高表示,新造车势力大量涌入的阶段即将过去,智能化变革阶段竞争会更加白热化,要做好准备进入兼并重组的转折阶段和产业模式变革的预备阶段。智能化技术变革将带来产业模式的变革,行业将从企业竞争到模式竞争。

 

  欧阳明高认为, Deepseek的创新降低了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算力和算法的技术门槛,对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加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理想i8的亮相让理想汽车股价大涨,乐道似乎也眼红了。

  昨天,乐道汽车官微发布了一张乐道L90和理想L9的同框图,并行横向对比。此举被众多网友群嘲,称“蹭理想热度很Low”。

  但网友不知道的是,乐道的压力其实很大——在2024广州车展上,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给出了年度目标,豪言“完不成就下课!”但目前来看,其月销量与预期相差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李斌也立下了2025年销量翻倍、2026年盈利的目标。不过,蔚来的“多生孩子”策略尚未见效,其乐道品牌销量贡献不稳定,萤火虫被吐槽造型太丑……在年度净亏损扩大11%的背景下,李斌真能实现新Flag吗?

  月销量不达标,陷员工购车风波

  根据蔚来此前公布的2025年1月销量,共计交付新车13863台,同比增长37.9%。

  乍一看,这个成绩单还算不错,不过拆解看却表现不佳。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7951台,乐道品牌交付新车5912台。而2024年1月时,乐道品牌还未推出,也即是去年同期蔚来品牌的新车交付量为10055台,对比之下,蔚来品牌今年1月的销量不升反降。

  从乐道品牌的销量来看,也并不理想。

  2024年9月,乐道品牌的首款车型乐道L60正式上市。在乐道L60上市当晚,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发布短视频称这款新车“爆单”了。根据李斌在采访中对外公布的规划,乐道L60在2024年10月的产能预计会超过5000台,并在12月份提升至1万台以上。2025年1月份,该车的产能将至少达到1.6万台,并在3月爬升至2万台的水准。

  蔚来后续公布的数据显示,乐道L60在2024年10月交付新车4319台,2024年11月交付新车5082台。产能爬坡和交付的表现中规中矩,与蔚来宣称的“爆单”还有差距。

  面对外界舆论压力,在2024年11月的广州国际车展上,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急了”,他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24年12月单月交付破万台,2025年1-2月冲击1.5万台,3月达到2万台。甚至还立下了一个Flag:完不成就下课。

  2024年12月,乐道品牌交付新车10528台,算是完成了艾铁成设定的第一个目标。不过从今年1月的交付情况来看,乐道5912台的交付量距离目标差距巨大,今年3月又能否达到2万台?更是未知数。

  在此背景下,乐道也是频陷舆论风波,出现了强制员工购车,以及订单造假的传闻。

  今年1月,社交平台一则聊天记录截图显示,“乐道汽车强制要求每位销售人员都要买一台自家车,不买就滚蛋。公司说半年后回收,却没有任何合同协议。”同时还有汽车博主爆料称,某汽车品牌存在订单造假问题,导致积压大量现车,此事也指向了乐道。

  负责销售业务的乐道副总裁夏庆华出面回应称,所谓的强迫员工购车,实际上是面向一线同事的购车政策倾斜;至于订单造假,他认为是乐道遭人嫉恨被恶意攻击。

  最近,又有乐道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公司要求必须内购买车,为了给门店引流,他把自己的车辆挂到了闲鱼上,却被公司内部通报踩了红线“劝退”。乐道相关人士对外回应称,从未强制员工购车,该员工是因为享受公司内购优惠政策购买乐道L60后,违规委托二手车商转卖车辆,违反了公司的限售承诺,经过协商后离职。

  2月18日,该员工再次发帖称,公司没有强制要求购车,为此前的激进举动道歉,并称HR已经和自己沟通,撤回了之前的公司通报。

  蔚来“多生孩子”策略靠谱吗?

  2024年,可谓是蔚来的多事之秋。

  蔚来此前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公司收入总额为186.735亿元,同比下降2.1%;净亏损为50.597亿元,同比扩大11%。

  财务状况持续未有好转之下,蔚来也是频频陷入被收购、破产倒闭等传闻之中。

  2024年8月,有市场传言称,蔚来汽车正式宣布破产。蔚来法务部随后发布公告声称,制造恶意谣言的当事人已被警方抓获;2024年11月,有认证为比亚迪(377.320, 5.22, 1.40%)员工的人士称,比亚迪与蔚来集团合作成立比未来汽车集团,收购后,新集团直接控股蔚来汽车。比亚迪和蔚来高管先后出面辟谣;今年1月,海通国际更是在研报中猜测, 2025年小米将收购蔚来。

  面对外界不断的舆论压力,蔚来法务部于本月发布公告,宣布将以最高100万元的奖励金额,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黑公关和网络水军恶意攻击的线索和证据。

  而在销量方面,蔚来采取的是“多生孩子”的策略。李斌曾表示,蔚来自成立之初就想做多品牌,实现对多个价格区间的覆盖。随着萤火虫在NIO Day 2024上正式发布,蔚来已经集齐了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大品牌,分别针对高端市场、家庭市场和个性化市场。

  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给出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销量翻倍增长,2026年实现盈利。

 

  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乐道品牌对蔚来整体的销量贡献不稳定;而萤火虫品牌也是出师不利,萤火虫首款车型对外亮相后,官方称为标志性的“三重奏”三眼大灯被网友吐槽太丑,更有人称其为“iPhone后摄像头”。根据规划,萤火虫首款车型将在2025年4月正式上市,对标宝马mini和奔驰smart。在外观设计遭遇吐槽之下,届时萤火虫的销量恐怕也要经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