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27日讯 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沪指高开0.13%,创业板指高开0.37%,深成指高开0.25%。IPV、边缘计算、影视、旅游等板块走高,军工、有色黄金、人造肉、二胎概念等板块走低。贵州茅台涨近2%,股价再创历史新高。

  之后,三大指数震荡上行,金融板块走高,银行领涨,截至目前:沪指涨0.68%,报2827.13点;深证成指涨0.62%,报10488.25点;创业板指数涨1.01%,报2023.64点。

  板块方面:银行、ipv、汽车、超导概念等板块涨幅居前,有色黄金、光刻胶、电子半导体、汽车整车等板块跌幅居前。

  银河证券最新策略研报认为,短期市场将等待上涨动能的积累,需要基本面好转的确定性信号,或者市场走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整。中长期坚定看好A股低位时的投资机会,当前中国政策信号明确,经济逐步恢复生产,疫情对经济冲击不同于传统资源错配导致的经济危机,在疫情过后经济将快速修复。

  中信建投研报称,当前主板一季报冲击仍在进行时,最大的业绩披露压力无疑仍在最后几天,技术面上也同样指向市场短期调整进行中,建议维持中等仓位不变,并在5月PMI的指引下择机再考虑加仓事宜。创业板受市场整体波动节奏影响,预计短期调整也将延续,但板块随IPO减速,或许存在短期超额收益机会,建议维持中等仓位不变,但市值风格重回创业板占优。

  中银证券认为,二季度市场将从前期流动性驱动的估值修复逻辑转换为盈利因素主导,海外市场二次下探将为A股带来不确定性冲击。节奏上随着季报窗口的来临,市场有望率先迎来盈利预期的修正,此后随着政策定调的逐步明朗化,基本面复苏预期下有望迎来探底企稳。

  配置上以两会政策及一季报业绩落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继续笼罩在海外疫情风险和国内政策的不确定性中,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环境难有大幅变化,随着企业一季报的逐渐披露,盈利因子将成为行业配置的抓手,第二阶段则由政策环境引出的流动性和基本面预期主导。以5G建设、远程办公和游戏等为代表的高景气行业有望穿越二季度市场不确定性迷雾,板块上,必需消费优于一般成长和可选消费。

 

  中金公司研报称,海外发达市场疫情有见顶趋势,中国复工复产仍在深化,市场估值偏低,政策在逐步发力,对市场前景不易过度悲观,建议逐步布局、保持耐心。基于当前海外疫情影响及近期中国政策应对,当前仍需要继续聚焦“纯内需”板块,主要包括三大领域:新老基建、居住相关、部分消费和服务等。行业层面看,包括建材、机械、家居家电、龙头地产、汽车、酒店、食品饮料、5G相关计算机与通信等。

  (原标题:五大上市险企3月保费环比近翻倍,春天要来了吗?)

  3月,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环比将近翻倍,在境内疫情逐渐减退之下,保险业的春天终于要来了吗?

  截至上周末,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人保(601319.SH)、中国太保(601601.SH)、中国平安(601318.SH)、新华保险(601336.SH)纷纷发布了3月保费。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五大A股上市险企3月保费环比达到92%,将近翻倍。不过,就一季度的保费同比数据而言,寿险的分化态势仍然明显,从最高的34.92%到最低的-11.02%,疫情对于大部分公司的影响仍然显著。

  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保费数据上,业内分析师较为一致地认为,大多数寿险公司一季度的新业务价值将承压。但随着境内疫情的逐渐减退,第二季度保费将会回暖,各大寿险公司的战略也将更趋同向价值靠拢。不过,横亘在险企面前的挑战还有低利率环境,尽管疫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投保需求,但低利率环境对险企负债端和资产端影响仍不容小觑。

  保费环比翻番下的分化延续

  从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情况来看,相对于2月,3月单月上市险企保费总体而言呈现了大幅攀升的态势。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保费数据梳理发现,五大上市险企整体3月单月实现保费2762亿元,较2月单月的1435亿元环比大增92%。而从险企个体来看,除了平安寿险、平安健康险以及人保寿险之外,其他上市险企板块的3月单月保费均实现超过70%甚至超过一倍的环比大幅上升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3月的“深V”型反弹相对而言较为常态,并不能说明保费从疫情中有大幅恢复。“从以往的险企开门红状态来看,2月通常会涉及到过年假期,因此开门红是传统的淡季,3月较2月相比通常有较大的环比涨幅,同比数据更能说明今年的问题。”一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数据,2019年3月单月上市险企中除了当时已淡化开门红的平安寿险环比涨幅较低以外,其他上市险企保费环比涨幅均超过60%,中国人寿甚至高达165%。

  而从今年3月单月的同比保费来看,相对于财险的普遍稳健增长,寿险除了重启银保趸交的新华保险实现了18.73%的同比增长外,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均呈现-3.6%至-10.4%的同比负增长,疫情对寿险公司的普遍影响可见一斑。

  如果加上前两个月的保费来整体看上市险企一季度的“开门红”情况,寿险的分化尤为明显。

  上市公司保费情况显示,五大A股上市险企一季度共实现保费9482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寿险分化明显,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一季度保费呈现34.92%及13%的同比增长;而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平安寿险则呈现一季度保费负增长,其中平安寿险更是出现两位数负增长,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1.02%。

  华泰证券表示,上市寿险公司一季度的保费表现分化也与各自的策略选择有关,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凭借提前储备与银保发力实现较快增长,而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在转型推进下无法避免疫情的负面影响,体现出较大的业务压力。

  相对于寿险的分化,几大上市财险公司保费情况则均有回暖。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3月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均由负转正。万联证券研究报告表示,疫情缓解后财险投保迅速恢复。从业务结构看,人保财险1~3月非车险占比升至51.7%,对车险依赖程度明显低于主要同业,非车险中意健险和农险增长强劲,平安亦是非车险驱动保费增长,1~3月增速20.7%,占比35.6%。

  一季报新业务价值难有惊喜

  再过几天,上市险企就将迎来季报期,而3月保费的公布从一定程度上已对一季报有了预示。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受疫情以及部分寿险公司转型叠加影响,今年一季报的寿险新业务价值(NBV)表现难有惊喜。

  尽管一季度上市寿险公司保费呈现两升三降的分化态势,但综合业内分析师观点,普遍认为,一季报除了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将呈现正增长之外,其他几家上市寿险公司一季度的新业务价值均将录得负增长。

  三家总保费下降的上市寿险公司这一逻辑较为清晰。以平安寿险为例,在其一季度总保费下降11.02%背后其实更多还是靠续期保费拉动,而其一季度新单保费的同比降幅则更大,为19%,这样不难想象其一季度新业务价值也将承压。

  而对于中国人寿而言,业内分析师普遍认为,由于开门红提早布局且队伍发展较好,受疫情影响较小,其第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将实现正增长。

  但新华保险在一季度保费大涨超过30%的情况下,被普遍预计新业务价值将呈现负增长,这是为何?业内人士表示,新华保险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改变了打法,采取规模和价值并重的策略,重启银保趸交产品来拉高保费,但趸交产品使得整体的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受到拖累,这在其2019年年报中就体现出来了,而今年“开门红”时期这一策略得到延续。万联证券表示,相比于新华保费的保费高增长,其新单期交和健康险新单的增长数据更加值得关注。

  国盛证券预测称,展望一季报,预计上市险企整体负债、投资表现均难有超预期因素,但市场预期逐步充分,而疫情下寿险代理人数量趋势依然向好。预计一季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28%、-22%、-26%。

  二季度保费回暖,但低利率不容忽视

  疫情无疑使保险业也成为受到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不过随着境内疫情情况的缓解,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险企人士及保险行业分析师均认为,二季度将迎来保费端的全面复苏。不过也有人士指出,在全球疫情仍未见明显缓解的情况下,低利率的环境对险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疫情对寿险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之前传统的代理人面对面获客的作业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而经过了前两个月的磨合,目前代理人对于作业模式从线下搬到线上也已经适应。同时,我们增员方式也都搬到了线上,很多年轻人在疫情影响下对职业规划产生了改变,线上增员的结果比我们预想得要好。”一名大型险企高管对第一财经表示。

  除了代理人增员的短期红利,行业分析师认为支撑二季度保费明显改善的因素还包括运营线上化的理顺、产品迭代完成、监管政策支持等因素。

  天风证券表示,4月开始线下展业逐步恢复,且疫情有助于提升保障需求;各公司疫情期间储备了较多的代理人新人及客户;并且各家公司采取更加积极的产品、费用、队伍政策。这些因素均将使得保单销售出现改善,其预期全年大部分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将实现正向增长。

  “此外,监管自今年以来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规范,包括修订重疾定义、放开长期医疗险费率制度、整治代理退保市场乱象等,我们认为大型险企有望在此阶段把握机遇,积极推动代理人转型与产品升级,以实现保险业务的量价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成长基础。” 华泰证券表示。

  同时,万联证券分析称,4月之后寿险销售活动将继续恢复,各公司产品策略也将趋同,预计保费增速仍继续靠拢,分化现象将逐渐缓解。

  尽管保费改善预期已达到共识,但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仍然是投资者对于保险行业的担忧来源之一。

  “不要低估低利率对于保险股的影响。”一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确实,低利率对保险公司的负债端和资产端均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利率下行使得准备金的折现系数发生改变,使其准备金计提压力加大,对利润形成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前几年就曾在保险行业中发生过;另一方面,大多数保险资金均投资于债券,利率的下降使得保险资金的再投资压力巨大,甚至已经出现了再投资收益率小于到期资产收益率的倒挂现象,而负债端的预定利率调整通常较为滞后,这就会形成利率风险,造成利差损。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上市险企对于低利率已通过各种方法应对,市场不必过分担忧。

  国信证券表示,在日本等国家,保险业也面临低利率的挑战,海外保险公司在利率下滑环境中通过回归保障、开发新型险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降低风险。目前中国龙头保险公司也通过回归保障降低对利差的依赖 ,分红、传统、万能等保险险种均衡发展,增配长久期债券等方法来积极应对,对于未来不必过于悲观。

  而天风证券也表示,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寿险投资收益率的稳定性远高于利率,且基本保持着100-200个基点的利差,而利率下降还会带来此利差的扩大。从目前资产端来看,无论是超长期利率债发行量的大幅提升、可以对冲利率风险的国债期货向险资开放,还是险资对于高股息率股票的增持催生“债券替代策略”,抑或是保险行业非标资产投资能力的增强,均是低利率下险资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其预计未来5年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率不低于4.5%。

 

  “因为险资和一般的资金不一样,我们的负债是长期的,可以穿越周期,目前的低利率环境有周期性,一旦经济复苏了,利率水平就会上移。我们长期的回报率还是能够达到6%以上的。” 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在2月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原标题:定向降准今起实施 MLF利率有望下调

  本报记者 罗晗

  15日,央行将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数以千计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将跌破7%。此外,暂停多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有望重启。17日,将有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大概率续做并下调操作利率20个基点,4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望下行。

  “量价攻势”显效

  今年第三次降准15日开始实施,这距离3月实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不到1个月时间。

  4月3日,央行宣布,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定向降准可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此次降准后,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6%,属较低水平。

  春节后大部分时间,资金面都较为宽松。随着海外疫情扩散、全球经济承压,二十国集团强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3月末,央行调降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4月初,央行时隔12年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此前的“量价攻势”效果已显现。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充裕,3月新增社融5.16万亿元,M2同比增速跳升至10.1%,超出市场预期;另据交易商协会统计,2月3日以来,截至4月13日,非金融企业各期限AA级以上债券发行利率降幅大多超过30个基点,1年期和3年期品种下行幅度均在60个基点以上。

  货币调控空间较大

  截至14日,央行已连续9个工作日未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不过,本周料迎来“重启”。

  周五(17日),将有2000亿元MLF到期,由于临近LPR报价日,预计央行将选择续做。目前来看,4月中下旬或出现较为频繁的流动性投放。

  除了MLF,24日还有2674亿元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到期,按照以往经验,央行大概率会续做。3月复工复产加快,4月又是季度首月,为企业上缴前一季度所得税的时点,因此下旬有可能出现缴税高峰,若对资金面形成较大冲击,央行将出手“呵护”。

  分析人士认为,7天期央行逆回购操作利率于3月末下调20个基点,本周若央行开展MLF操作,料迎来同等幅度“降息”,进而引导下周一(20日)的LPR报价下行。下一阶段,价格型货币调控将是重点。

  中国民生银行(5.780, 0.00,0.00%)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物价开始高位回落,为货币政策操作打开更大空间。下一阶段,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背景下,货币调控应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换。一方面,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推动企业债融资利率下行;另一方面,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随着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财政政策发力,货币政策也将予以配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在扩大实施前期有效政策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并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研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

 

  温彬建议,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在信贷投向上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基建、民生工程等领域支持力度,支持居民消费升级,提高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占比,不断优化信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