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大行一年关闭近千网点 线下银行要消失了?

  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银行网点缩减已成趋势。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同时,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了1.15万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聚集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进一步加速了网点的关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如今身边的银行网点越来越少了,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科技日报记者查阅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发现,截止到7月27日,今年全国共有1730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了营业。

  网点是传统银行最小的经营单元,是进行客户细分、需求对接、产品投送的阵地,也是业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银行网点缩减已成趋势。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同时,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了1.15万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聚集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进一步加速了网点的关停。

  目前,银行机构对网点布局调整仍在进行中,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网点纷纷关停?未来,它们会消失吗?

  手机可办理95%以上的银行零售业务

  在办理金融业务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去银行网点办理,而是或打开电脑或使用手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来办理。银行网点数量不断减少的背后,离柜业务率走高是重要原因。离柜业务率是指客户离开柜台处理的业务量占银行总业务量的比例,离柜率越高说明通过网络、移动支付和电子自助渠道办理业务的客户越多,客户对线下网点的依赖程度越低。

  据中国银行(3.330, 0.00, 0.00%)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离柜业务率达89.77%,相比2018年的88.67%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在7年前,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还仅为63.23%。

  同时,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迅猛。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同比增长7.42%,交易金额达1657.75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214.51亿笔,交易金额达335.6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8%;电商平台交易笔数达0.83亿笔,交易金额达1.64万亿元。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为手机银行、智能客服等服务方式提供了强大支撑,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个支行,95%以上的零售业务可通过手机办理;越来越多客户偏爱数字化、移动式的服务体验,银行网点难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需求。

  当前,客户到银行网点办理的大多是现金或存折业务,随着线上业务的增加,线下网点成本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据统计,一家银行网点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财富管理的中间业务收入等。减去房租、水电和人员成本等,剩下的才是毛利润。现在,在大城市中一个位置较好的网点,年租金可达百万元,如果无法获得上亿元的新增存款,就很难保证盈利。

  虽快速收缩但不会彻底消失

  从“跑马圈地”到关停瘦身,银行网点的快速收缩是否意味着在未来,它们会消失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王满仓表示,银行传统网点调整虽然是趋势,但不会彻底消失。因为线下网点与客户互动价值难以被替代,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在知名度和获客方面难以与大银行相匹敌,需要网点作为物理载体更近距离地接触客户。

  有研究数据表明,国内30%用户只通过手机银行获取银行服务,但此类客户对银行收入贡献最低,而使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获取银行服务的客户所贡献的平均收入为前者的数倍。而且一旦银行网点过快裁撤还会降低对特定群体,比如老年人的服务质量。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从受众群体上来看,未来银行网点的重点服务客户可集中在两类人身上,一是中老年客户,他们对互联网和电子银行的接受度和信赖度都比较低,更容易接受实体网点的服务;二是对服务要求较高的高净值客户,他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比较多样化,面对面的沟通更容易传达和了解需求。

  从网点类型来看,社区支行是目前各银行瘦身的重点。李奇霖说,社区银行方便了周边居民生活,让更多人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但部分社区银行建设过于冒进,业务又相对比较单一,如果周边服务对象不足以保证其维持盈亏平衡,就难以再继续生存下去,要通过网点智能化改造或智慧银行建设,让柜员由“操作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为客户提供好的体验。

  向泛功能化、一点一策转变

  网点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倒逼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家住重庆的王女士说:“以前最烦的事就是去银行办贷款业务,可能要跑好几次线下网点才能办好,后面的流程还需要漫长的等待。这次疫情期间,银行提供线上业务办理,我的材料只要拍照传送就可以了,省心省力了不少。”

  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线上金融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大显身手”。同时,推动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加快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张力,为客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服务。

  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举例说,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以往银行面审环节都是在线下网点进行的,对于一些年轻客户来说,这样的方式体验感特别不好,现在可以用远程视频面审、微表情反欺诈、智能问答等,替代原来的现场面审环节,不仅加强了体验,也提高了效率。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施奕明认为,5G具有的高速度、低功耗、安全性高等特性,使任何地点都能提供金融级别的服务。以全息投影为代表的虚拟客服使用比重也会越来越高。

  如此一来,专门的银行网点将可能继续瘦身,而咖啡店、茶坊、商场、餐厅等日常生活的线下场景将会带有金融属性,可以提供金融级别的服务。金融服务将会在一个消费者喜欢的环境中,实现更加个性化和便捷化。

  中国邮政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张勃博士说,根据美国的调查数据,银行网点的总量并没有显著减少,虽然部分业务由线下转至线上,但网点作为银行营销的实体渠道,对银行、对客户而言都是必不可少。

  网点通过智能化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创新业务发展、收集客户数据,通过轻型化来提供非金融功能,打造“泛功能化”网点。

  银行也将线下网点由“千点一面”逐步向“一点一策”转变,建立合理的网点转型规划方案,结合银行发展战略、网点客户人群特点、网点自身资源禀赋,将网点分类,发挥网点特长,实现网点资源价值。

 

  “长远来看,网点会面临一个阵痛调整的过程,那些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改变自己适应市场环境的银行有望抓住机遇获得更好的发展。”李奇霖说。

北京时间20日消息,花旗集团表示,预计2020年黄金均价为每盎司1,750美元,2021年均价料达1,965美元

  花旗表示,我们的基本预估是,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将在未来6至9个月触及纪录新高,未来3至5个月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的可能性为30%。

  花旗还预测, 2020年白银均价为每盎司18.3美元,2021年料达23.8美元;2020年铂金均价为每盎司834美元,2021年料达913美元; 2020年钯金均价料为每盎司2,146美元,2021年料达2325美元。

  A股大幅回落 这次北上资金又提前撤退

  [ 今年迄今(7月16日),北上资金净流入约1634亿元,而南下资金则是该数据的近两倍,高达3217亿元,这与2019年的情况几乎颠倒。 ]

  [ 7月15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7.05亿;7月16日,北向资金再流出近60亿元。 ]

  7月16日,最新公布的中国2020年二季度GDP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不过, A股市场主要受自身因素影响,当日盘中股指大幅回调,上证综指收跌4.5%,报3210.1点。

  去年以来,似乎每次北上资金都先知先觉,在行情启动前大幅涌入,例如今年4月开始的3个月间,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高达近1600亿元。而此次北上资金也提前数个交易日大幅流出。7月14日,沪深股市回落,沪指盘中跌幅一度超2%,收盘跌0.83%。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刷新历史单日资金净流出新高;7月15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7.05亿;7月16日,北向资金再流出近60亿元。

  缘何北上资金抢先一步撤出?外资目前又如何看待A股行情走势?

  外资高度关注估值性价比

  对于16日的大跌,上投摩根方面对记者表示,一方面,中芯国际(78.200, -4.72, -5.69%)16日在科创板上市,首日成交量较高,资金抽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同时,由于中芯国际估值相对较高,市场担心短期会对科技板块带来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数据,上半年GDP同比降1.6%,二季度涨3.2%,数据优于预期,市场担心宽松政策转向。

  “近期北向资金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净卖出,似乎当前北向投资者对A股的仓位正变得更具战术性或更加机会主义。”法巴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Jason S.Lui)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市场并无需“神化”北向资金,而且北向资金也并非全是“真外资”,其中不乏一些注册于中国香港的境内机构资金。但无论如何,估值都是关键。

  “之前涨得太快,外资都要被吓走了,”拥有QFII资格的西泽投资(Atlantis)旗下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对记者表示,“从技术上看,A股近期涨幅较大,获利盘较多。行情并没有结束,但有盘整的必要。”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外资机构始终看好A股,因此北上资金也持续涌入。摩根士丹利此前始终保持增配A股的观点,其原因是——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回归正轨、消费有望后来居上、盈利拐点的能见度更高、A股相对受到海外的扰动因素更少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6月份)上证综指的点位仍不到3000点,而7月一度突破了3400点。

  到了7月7日,高盛表示,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5年平均估值12.1倍)相比,目前A股的估值(13.4倍)偏高。该机构认为,高估值需要上市公司盈利正常化来消化。当时尽管高盛也提升了A股目标价,并表示在亚太市场(除日本外)超配中国,但其预测相对偏保守。7月7日,高盛将沪深300的12个月目标点位从4100点提升至4600点(对应13倍估值),将3个月目标点位提升至5370点(对应16.6倍估值),意味着短期的市场情绪可能较长期更乐观。

  事实上,外资向来最为关注的投资要素之一就是估值,即性价比。荷兰大型资管机构荷宝(Robeco)中国研究总监鲁捷此前对记者称,对于长线投资的外资机构,最为关注的有三点,首先是判断公司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护城河是否够深;二则是外资更为关注估值,即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核心资产,好公司能通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来消化高估值,但部分高估值企业的现金流创造能力或难以支撑其股价;三是外资尤为强调的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一家看似优质的公司,其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很强,但若公司长期不分红,现金流或被挪作他用,对外资而言也算不上好的投资,ESG分析框架将对这类公司进行估值下调。

  未来,机构认为盘整后A股总体趋势仍然向好。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将围绕中报窗口期,关注业绩向好或者高景气度的行业,结构方向上关注优质消费、科技龙头,以及地产竣工产业链、可选消费复苏等板块。

  南下资金动能更强

  相比之下,当前机构更加看好港股的性价比。

  近期,南下资金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速,16日南下资金仍净流入25亿元左右。今年迄今(7月16日),北上资金净流入约1634亿元,而南下资金则是该数据的近两倍,高达3217亿元,这与2019年的情况几乎颠倒。

  事实上,在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的当日,南下资金却创下了另一项纪录,可谓冰火两重天。“截至7月14日净买入69亿美元后,南下投资者今年迄今已净买入455亿美元的港股,超过了2017年436亿美元的年度数据。”吕成称。

  摩根资产管理全球市场策略师周奂彤告诉记者,在经济逐渐恢复正轨,股市经历快速上涨后,有必要对资产配置进行再平衡,建立更为均衡和多元化的组合来控制波动性。“虽然A股目前的估值尚未过高,但最近的快速上涨可能意味着会有短期的调整行情。港股的估值相对A股的优势已现,尤其是在两地同时上市而更具可比性的股票上,因此可考虑增加其配置。”

  板块偏好方面,本月南下投资者继续增持金融板块(如建行、中国人寿(35.350, 0.38, 1.09%)、平安)和科技、消费相关公司(如腾讯、小米)。在过去两周A股强劲上涨的推动下,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衡量的A/H溢价率目前在130以上,从估值角度来看,港股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也吸引了人气,同时,“ATM+”这一篮子公司将受益于南下资金投资的增加。所谓“ATM+”即指,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美团点评(Meituan Dianping)等港股极具代表性的新经济公司。此外,这一篮子指数还包括小米、中芯国际、金山软件、舜宇光学、瑞声科技、京东、网易等。截至6月20日,南下资金在中芯国际港股上的持有量高达24.4%,金山软件为24.4%,腾讯为2.8%,美团点评为5.2%,小米为8.6%。